:::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周金文書藝研究
作者:鄭雅端
作者(外文):CHENG,YA-TU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東周金文書法文化Eastern Zhou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Cu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東周金文書藝研究
摘要
書法藝術之發展趨勢取決於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所謂一代之書,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時j代召喚藝術,藝術反映時代,三代以來,每一個朝代有表現那時代的生命情調與文化精神的書體。
東周時期傳統政治社會秩序逐步解體,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商業發達,青銅器作為廟堂上珍貴寶物,貴族生活中常用品項,高超冶鑄技術,品質精美產量高成為商品,金文朝向尚飾美化方向發展。諸侯力政,帶動各地經濟空前繁榮,不統於王,諸侯冶銅鑄器各得其便,各國文化各有特點,各地文字異形推波助瀾,東周金文踏上流求新求變的新潮流,金文風格面貌多樣,同地區不同時期,同時期不同地區,甚或同地區同時期新舊書體同台,金文風格各異,書體分化強烈地方色彩,呈顯出多元繁榮新書風。本文就東周書法三大主流風格,「東土系金文書藝」、「西土系金文書藝」、「南土系金文書藝」析論之。
關鍵詞:東周、金文、書法、文化
A Study on 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 Inscriptions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Summary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depen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the so-called chirography of era , like the generation of the people and culture. The times and the art reflected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ree dynasties, there was their own chirography represented dynasty living atmosphere and cultural expressions that era spirit.
During Eastern Zhou Period,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 had been gradually disintegr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 bronze were considered as precious treasures in royal administration and daily necessities of aristocrat’s life. Because of the superb s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high quality and exquisite production, the bronze becomes a commodity, the evolution of 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 was lead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beautification and embellishment and decoration. The lords made efforts to their own countries led to a flourishing economy. No unification in the kingdom, princes smelted copper easily, and countries had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help of irregularity of different local calligraphies, calligraphy of Eastern Zhou Dynasty stepped on the new trend of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 was changeful,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ame region, or same time in different areas, even same time and same region there were new and old calligraphy coexisted well. Different styles of 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 represented strong local color and showing a pluralistic and prosperous style of Calligraphy of bronze. For the paper, we emphasis on analyzing and reviewing the three styles of mainstream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Calligraphy of Eastern area」、「Calligraphy of Western area」、「Calligraphy of southern area」
Keywords: Eastern Zhou、Calligraphy Art of Bronze、Calligraphy Art、Cuture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台5版,1983。
《孫子》《二十二子》第10冊,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
《韓非子》《二十二子》第7冊,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
西漢.孔安國:《尚書孔傳》相台岳氏本,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1。
西漢.毛亨注,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西漢.揚雄:《法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03,台1版。
西漢.賈誼撰,明.何孟春訂注:《賈誼集.賈太傅新書》,長沙:岳麓書社,2010。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仁壽本二十六史。
東漢.王充:《論衡》,新編諸子集成第7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新2版。
東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26卷附考1卷)》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21卷)》新編諸子集成第7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新2版。
東漢.趙曄撰,元.徐天祜注,苗麓校點,辛正審定:《吳越春秋》,薛正興主編《江蘇地方文獻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東漢.鄭玄:《周禮鄭氏註》,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87,再版。
東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第11版。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第11版。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5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07,新2版。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唐.孔穎達撰:《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唐.杜佑:《通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台1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2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新2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宋.邢昺注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宋.歐陽脩:《集古錄跋尾》,嚴耕望編:《石刻史料叢書乙編》第7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蘇軾:《蘇軾文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3次印刷。
宋.翟耆年:《籀史》,叢書集成簡編《六一題跋及其他一種》第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台1版。
明.方以智:《通雅》,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明.朱簡撰:《印經》,《續修四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北京:中華,1985。
清.吳式芬:《攈古錄金文》,台北:樂天出版社,1974。
清.陳立撰:《公羊義疏》,台北:鼎文書局,1973。
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簠齋鑒古與傳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清.焦循、焦琥撰:《孟子正義(十四卷)》,新編諸子集成第1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第3次印刷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6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新2版
清.劉熙載:《游藝約言》,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6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
清.劉寶楠、劉恭冕撰:《論語正義(24卷)》,新編諸子集成第1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
清.魯一貞、清.張廷相:《玉燕樓書法•肉法》,《美術叢書》第15冊3集第9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5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李敖主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21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清.王先謙撰:《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新二版。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書法藝術類

《美術叢書》第15冊3集第9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中國書法發展史》,天津 : 天津古籍出版,2010。
中國書法院主編:《簡帛書法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藝術》,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
于玉安編:《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王祖龍:《楚書法史》,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
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書法篆刻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李聰明:《鐘鼎銘文的書法藝術》,台北:大千出版社,2006。
沃興華:《金文書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祝嘉:《書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魏晉以前書法文化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增訂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二版。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new window
唐復年:《金文鑒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神話·祭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四次印刷。
張志和:《中國古代的書法》,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陳芳妹:《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游國慶主編:《二十件非看不可的故宮金文》,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2012。
蔡師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六版。
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春秋戰國金文卷(第3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 大地出版社,1989
劉守安主編:《全彩中國書法藝術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出版社出版,1993。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第三次印刷。
《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二)金文(含文字學)研究類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金文文獻集成》第25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
王蘭:《商周金文形體結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重印。
王輝、程學華:《秦文字集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
(日)白川靜:《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
李圃:《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學勤主編,王輝著:《秦出土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台1版。
杜勇、沈長云《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吳其昌:《金文曆朔疏證》,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吳闓生:《吉金文錄》,北京:中國書店,2009。
吳鎮烽編著:《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 :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武樹善編:《陝西金石志(30卷附補遺2卷)》,《石刻史料新編》第2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唐蘭:《中國文字學》,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再版。
唐蘭:《(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
容庚:《金文編》第三版批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冊,台北:大通出版社,1973。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陳夢家編,松丸道雄改編:《殷周青銅器分類圖錄》,東京都:汲古書院,1977。
許進雄:《文字小講》,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new window
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游國慶:《千古金言話西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楊秀恩:《春秋金文字形全表及構形研究 》,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4。
楊建忠:《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再版。
董蓮池:《商周金文辭彙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劉俊坡:《中國簡牘書法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21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
劉龍勳編:《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商周彝銘彙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
羅衛東:《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發行,2005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8。

(三)青銅器類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侯馬白店鑄銅遺址》,北京 : 科學出版發行,20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品選錄小組編:《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早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專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本卷主編李學勤:《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4青銅器上)》,台北: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東周」7-1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安徽大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皖南商周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著:《戰國鮮虞陵墓奇珍—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河南省文物局編:《河南文物》下冊,鄭州:文心出版社,2008。
河南省文物局主編:《國王與諸侯――中國河南省青銅文明展》,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13。
政協大冶市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古都—大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長沙:岳麓書社,2007。
王蘭:《商周金文形體結構研究》北京, 線裝書局2013。
李先登:《商周青銅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2次印刷。
李伯謙:《大師導讀:中國青銅文化》,台北: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2。
李濟:《殷墟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古風出版社,1987。
杜迺松主編《青銅禮樂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6。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new window
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修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馬承源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台灣初版。
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之光.文物與考古》,香港:三聯書店(鄉廣)有限公司,1999。
梁彥民:《神韻與輝煌--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鑑賞(青銅器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圖錄》上冊,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new window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四輯)》,北京 : 科學出版社,2014。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陳佩芬:《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東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第10冊、第7冊、第3冊)》,北京 : 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游國慶:《千古金言話鐘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美)楊曉能著,唐際根、孫亞冰譯:《另一種古史: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明文的解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重印。
(德)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原著, 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四)文史資料類

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大汶口續集—大汶口遺址第二、三次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啟封中原文明—20世紀河南考古大發現》,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李學勤著,李縉云編著:《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台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王志民主編:《山東省歷史文化遺址調查與保護研究報告》,濟南:齊魯書社,2008。
王泉根:《華夏姓氏之謎》,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王學理、尚志儒、呼林貴等著:《秦物質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王國維:《王靜庵文集》,台南:僶勉出版社,1978。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91。
王斌主編:《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學勤:《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林劍鳴:《秦史稿》,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林瑞翰:《中國通史(上)》,台北:三民書局,1974。
吳永猛、高凱聲、郭勝夫編:《商業發展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1。
吳惠:《中國古代商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邱文山、張玉書、張杰、于孔寶著:《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山東:齊魯書社,2003。
胡小石:《胡小石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一編》第7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
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張玉法:《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台10版。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習孔、田 主編,朱學西、張紹勛、張習孔編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修訂3版。
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帕米爾書店,1989。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7.02,再版。
梁啟超:《飲冰室專輯(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12,台3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new window
陳隆文:《先秦貨幣地理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及講義文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傅孟真先生集》第3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52。
童書業:《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再版。
趙鼎新著,夏江旗譯:《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劉綱紀《周易美學(新版)》,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翦伯贊:《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附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new window
楊寬:《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劉廣定:《中國科學史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2,第2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修訂2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上海 : 上海書店,1992。
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J.R.McNeill,William H.McNeill著,張俊盛、林翠芬譯:《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三、學位論文(依年排序)

(一)博士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2011年由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new window
洪燕梅「秦金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二)碩士

陳韻珊「小篆與籀文關係的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陳月秋「楚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麗惠「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
劉偉杰「齊國金文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邱瀅霓「東周齊國書風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6年。
劉群「先秦工官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蘇英田「商周秦漢篆隸書法風格之演變」,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維碧「兩周金文書法淺探」,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莫鞠聰「先秦篆書的形式秩序建構」,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四、期刊論文(依年、月排序)

李學勤〈戰國題名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戰國題名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戰國題名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
文崇一:〈楚民族的形成〉《楚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new window
郭沫若:《〈 敖 銘〉考釋》,《考古》第2期,1973年。
鄭琳:〈從我國先哲的美感智慧到孟子美學體系的探索〉,《孔孟月刊》第14卷第10期,1976年。new window
孫稚雛:〈中山王 鼎、壺的年代史實及其意義〉《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孫常敘:〈秦公及王姬鐘、鎛考〉,《吉林師大學報》第4期,1978年。
張政烺:〈中山王 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壯為:〈書法中之筆法源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輯:《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1987.06.30。
劉禮堂:〈揚越地望考〉,《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
蔡師崇名:〈東周齊國金文書法試探〉,行政院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06.15
陳瑞庚:〈書法史的刀筆因緣一甲骨金文篇〉,《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高雄師範大學主辦,1991.06.15。
蘇瑩輝:〈論先秦時期以鳥篆銘兵的動機〉,《民主中國》卷8第10期,1992。
張弢:〈楚金文書法藝術鉤沉〉,《中華書道研究》第1期,1993年11月。
李運富:〈戰國文字「地域特點」質疑〉,《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林進忠:〈曾侯乙墓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附論小篆的真實形相〉,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1998.1。會議時間1998年10月17—18日。
鄭曉華:〈點線的組合、漢字形體的「完整性」和視覺張力〉,《書法》(上海 : 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第8期。
田彩中:〈金文風格的歷史演變〉,《張家口大學學報》,1998年合刊。
董珊:〈「弌日」解〉,《文物》第3期,2007年。
朱志榮、李三達:〈東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徵〉,《藝術百家》第6期總第111期,2009年。
游國慶:〈漢字書法本質內涵的新呈現─從漢字文化節與藝術節的活動說起〉, 《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100 年9 月26 日(一) 08:30~17: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學研究大樓10 樓國際會議廳。
游國慶:〈古文字與書法〉,《中華書道》,台北:中華書道學會,2007年8月秋季號。new window
游國慶:〈宋夢英集篆十八體書碑及其相關問題〉,《書畫藝術學刊》,新北市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7年 第3期。new window
衡正安、車好:〈試論東晉南遷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意義―兼論中國古代書法發展的五個階段〉,文物出版社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8月。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03》,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年。new window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十五 輯)》,北京 : 中華書局,2005。
許雅惠:〈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新史學》24卷3期,2013年9月。new window
林炫向:〈春秋戰國至秦的「國際體系」變遷:Michael Mann歷史社會學的分析應用〉,《問題與研究》季刊第53卷第2期,2014年6月。new window


五、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detail-db-1.php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拓片數位典藏」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ub_public/System/Bone/home2.ht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
http://bronzevessel.appspot.com/i.html
六、網站資料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網站http://www.jcart88.com/Wenwu/detail/id/3068。(2016.04.04上網)。
《書法字典》網站
http://www.shufazidian.com/ziliao/31549.html(2016.05.06上網)。
《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網站
http://centennial.chnmuseum.cn/guobao_content.php?id=30(2015.07.16上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