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葛陵楚簡研究
作者:邴尚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ang-bair Bi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鳳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葛陵楚簡平輿君成卜筮祭禱紀錄祭禱社稷文書探病饋贈或賻贈的紀錄the Chu bamboo slips of GelingPingyujun Cheng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recordsdocuments of sacrificing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a list of records regarding presents of visiting a patient or attending a funer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主旨在於透過細緻地整理葛陵簡,並與相關資料比較,以確切掌握其內容,探討種種相關的問題。
葛陵簡雖殘斷嚴重,但現存竹簡數量仍相當龐大。其內容以卜筮祭禱紀錄為主,與之前發現的同性質材料,同異互見,可作綜合深入的探究。另外,葛陵簡中還有幾種過去未見的新資料。以出土各類公私文書簡的楚國墓葬來說,新蔡葛陵平輿君成墓,是繼荊門包山左尹昭佗墓後,又一重要的發現。以下簡略敘述本論文各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是「緒論」。首先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其次簡介葛陵楚墓及其所出竹簡;再次則評介前人相關研究的成果;最後陳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葛陵楚簡的整理、年代及相關問題」。本章先將釋文分類編排,並對釋文及標點作了修改,拼接、繫連斷簡一百餘枚、共五十則;接著考證墓葬及竹簡的年代;最後探討「以事紀年」歲名的一些用語。
第三章是「葛陵楚簡的卜筮紀錄」。本章依序討論了貞問類型、貞人與卜筮用具、卜筮格式及用語、筮占的卦畫、繇辭等卜筮方面的問題。
第四章是「葛陵楚簡的個人祭禱」。本章逐一探討了齋戒、禱名、祭禱用語、「三楚先」、祝辭等與個人祭禱相關的問題。
第五章是「葛陵楚簡的祭禱社稷文書與其他簡冊」。本章除辨別祭禱社稷文書中的地域組織名稱外,還討論了一批學界對其性質看法分歧的殘簡,本文認為這些簡應屬於探病饋贈或賻贈的紀錄。
第六章為「結論」。除綜合敘述本文的主要論證外,並對相關問題及研究方法,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
此外,本論文篇末附錄「原釋文與本書釋文對照」,以便讀者查對。
Main Point of Th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ompare Geling bamboo slips with existing related data, and discusses all sorts of related questions.
Despite damaged severely, the quantity of existing Geling bamboo slips is still quite huge. Geling bamboo slips are primarily used to record divination and sacrifice records, with before discovered the same nature material, has same also has the difference, may make synthesis research. In addition, some are used in several other ways not yet seen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It is believed that Geling bamboo slips, found in Pingyujun Cheng’s tomb at Geling village, Xincai county, is 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after the discovery of Zouyin Zhao tuo’s tomb at Baoshan knoll, Jingmen city. The major issues of each chapter of the thesis are described briefly as follow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first talks about the study motivation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hu tomb at Geling and the bamboo slips found at the tomb. The author later on comments on the earlier literature and then describes the study method of this thesis.
Chapter 2 is “Arrangement, date, and correlative questions about the Chu bamboo slips of Geling”.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classifying and rearranging the decipherment of Chu bamboo slips. It, later on, revises the decipherment itself and its punctuation. The chapter also connects about more than 100 damaged slips, with the total of 50 piec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times of the tomb and the bamboo slips. Finally, it talks about the language of yishijiniansuimin以事紀年歲名.
Chapter 3 is “Divination record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of Geling”. This chapter discussed questions about divination, including types of divination, diviners and divination materials, terms and vocabulary of divination, the symbols in divination, and zhouci繇辭.
Chapter 4 is “Personal sacrifice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of Geling”. 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purification, pray name, sacrifice vocabulary, sanchuxian三楚先, zhuci祝辭, etc.
Chapter 5 is “Documents of sacrificing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and other bamboo slips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of Geling”. Besides differentiating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documents of sacrificing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some damaged bamboo slips that are disagreeable among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erms of their nature differences. This thesis believes those bamboo slips are a list of records regarding presents of visiting a patient or attending a funeral.
Chapter 6 is “Conclusion”. Besides summarizing the major arguments of the thesis, this chapter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on correlative ques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
Furthermore, an appendix of “Original decipherment and this book decipherment comparison” is provided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按《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法編排)
【經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孫星衍;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月)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重印四部備要本)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據清同治七年成都書局本校印)
(清)王先謙等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10月,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刊本)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五十三年邵氏面水軒刊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清疏四種合刊影印清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
(清)錢繹撰集;李舜發、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1月)
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漢)劉熙:《釋名》(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清疏四種合刊影印清光緒二十二年思賢書局刊本)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清疏四種合刊影印清嘉慶元年王氏家刻本)
徐復主編:《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急就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天壤閣叢書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2月,影印清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刊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年11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刊本)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月,影印清同治九年刊本)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合併影印黎庶昌本、羅振玉本)
(梁)顧野王:《玉篇》,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小學名著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郭忠恕;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宋)夏竦;李零、劉新光整理:《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周祖謨校:《廣韻校本(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0月,據張士俊澤存堂本影印校正)
【史部】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影印日本原刊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影印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影印民國十六年王忠愨公遺書本)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據清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翻元刊胡注本標點排印)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據清嘉慶八年士禮居叢書本點校)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9月)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清)紀昀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附余嘉錫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子部】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漢)賈誼:《新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漢)劉向:《說苑》(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漢)王符:《潛夫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
(唐)王冰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胡煦:《卜法詳考》,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未註明出版年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據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刻畢沅校二十二子本斷句縮印)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抱經堂叢書本)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
(清)徐文靖:《管城碩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未註明出版年月)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10月,影印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刊本)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重印四部叢刊三編本)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釋玄應撰、(清)莊炘、錢坫、孫星衍校:《一切經音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舊題(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沖虛至德真經》(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重印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晉)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據明正統道藏本縮印)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集部】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據清道光二十六年惜陰軒叢書本影印)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據南宋端平二年刊本點校排印)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船山全集》(臺北:大源文化服務社,1965年9月)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3月,據清雍正五年原刊本排印)
(清)戴震著;褚斌傑、吳賢哲點校:《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清)王闓運:《楚辭釋》,收入: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3月,影印清光緒十二年成都尊經書院刊本)
姜亮夫校注:《重訂屈原賦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離騷纂義》(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
———主編、———等補輯:《天問纂義》(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
陳子展:《楚辭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黃靈庚:《楚辭異文辯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影印元古迂書院刊本,間取宋茶陵陳氏本、四部叢刊影宋本補其漫患)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據清光緒年間王毓藻校刻本影印)
二、現代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編排)
【三畫】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平:大業印刷局,1933年)
———:《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
———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輯:《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
【四畫】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new window
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建輝、劉森淼:《荊楚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據民國二十九年長沙全集本校正影印)
———:《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原著、胡平生師、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編審委員會主編:《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1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主編:《訓詁論叢》第3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7月)
中國文字學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辰益出版公司,1995年9月)
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年鑑(1995)》(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屈原學會編:《楚辭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五畫】
(日)平勢隆郎:《新編史記東周年表》(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5年3月)
左言東:《先秦職官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
———主編、何浩、陳偉副主編:《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四川大學歷史系編:《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
丘光明編著:《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六畫】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七畫】
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
宋治民:《戰國秦漢考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巫瑞書:《荊湘民間文學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3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new window
李正光等編:《楚漢簡帛書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月)
李安宅著譯:《巫術的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李林發:《戰國秦漢考古》(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6月)
李學勤:《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
———:《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月)
———、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李濟總編輯、傅斯年等編輯:《安陽發掘報告》(臺北:南天書局,1978年3月)
———:《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臺北:南天書局,1978年3月)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3月)new window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7月)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編:《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4月)
何光岳:《楚源流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楚滅國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5月)
【八畫】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河南省考古學會等編:《楚文化覓蹤》(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歷史系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4月)new window
林義光:《文源》,收入: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4年12月)
金祥恆:《金祥恆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2月)
周守晉:《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5月)
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3月)
【九畫】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
南開大學歷史系先秦史研究室編:《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
———:《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
胡平生師、李天虹:《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姚漢榮、姚益心:《楚文化尋繹》(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11月)
【十畫】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5月)
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和建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編著:《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高明、葛英會編著:《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2月)
高華平、曹海東:《中華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席涵靜:《周代祝官研究》(臺北:勵志出版社,1978年5月)
———:《周社研究》(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86年6月)
唐善純:《中國的神秘文化》(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7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馬先醒:《簡牘論集》(臺北:簡牘學社,1977年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法)格拉奈(Granet Marcel)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7月)
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編寫組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1年)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徐志嘯著、嚴紹璗審定:《玄妙奇麗的楚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12月)
徐穀甫、王延林:《古陶字彙》(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5月)
【十一畫】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 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商承祚:《石刻篆文編》(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11月)
———編著:《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長沙古物聞見記、續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王貴忱、譚棣華編:《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3月)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new window
郭志城等編著:《中國術數概觀(卜筮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3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12月)
———:《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郭沫若著作編委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
———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2月)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常宗豪等編輯:《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10月)
曹書杰:《后稷傳說與稷祀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3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7年3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張正明主編:《楚史論叢(初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主編:《楚文化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張守中:《中山王 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5月)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9月)new window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1月)
張光裕等編輯:《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
———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1月)
———主編、———合編、陳志堅、洪娟、余拱璧助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編著、袁國華合著:《望山楚簡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曆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6月)
———:《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7月)
張崇琛:《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12月)
張頷編纂:《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1月)
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陳煒湛:《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夢家:《六國紀年》(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12月)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十二畫】
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湯炳正:《楚辭類稿》(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月)
湯漳平、陸永品:《楚辭論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曾憲通:《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
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彭毅師:《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黃盛璋:《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6月)
黃錫全編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0月)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5月)
【十三畫】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考古大事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7月)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長沙:荊楚書社,1987年1月)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三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楊匡民、李幼平:《荊楚歌樂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楊金鼎等選編:《楚辭研究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10月)
———:《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2月)
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
———撰、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十四畫】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
蒲慕州師:《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6月)
———:《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5年10月)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6月)
輔仁大學哲學系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1999年1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十五畫】
潘嘯龍:《屈原與楚文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合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臧振華編輯:《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7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劉和惠:《楚文化的東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7月)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十六畫】
錢訓存:《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十七畫】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繆文遠:《戰國史繫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
【十八畫】
魏昌:《楚國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12月)
魏慈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6年2月)new window
【十九畫】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11月)
【二十畫】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三•簡帛學》(臺北:新文豐出公司,2003年10月)
饒宗頤、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楚地出土文物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二十一畫】
顧頡剛等:《古史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民國叢書第四編影印樸社民國二十二年版)
三、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編排)
林素清師:《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6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new window
尹順:《楚辭九歌巫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new window
鄧國光:《禮經祝官及祝辭研究》(香港:新亞學院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new window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以時日禁忌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1月)new window
陳月秋:《楚系文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4月)
許信昌:《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new window
文鏞盛:《漢代巫人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2月)
謝映蘋:《曾侯乙墓鐘銘與竹簡文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莊淑慧:《曾侯乙墓出土竹簡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茂仁:《楚帛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王仲翊:《包山楚簡文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巫雪如:《包山楚簡姓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楊素姿:《先秦楚方言韻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黃人二:《戰國包山卜筮祝禱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new window
顏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文炳淳:《包山楚簡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new window
邴尚白:《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new window
徐貴美:《考釋楚簡帛文字的問題及方法──以考訂〈楚系簡帛文字編〉為背景的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佳興:《〈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簡研究──以訴訟事件為例》(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曾昱夫:《戰國楚地簡帛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志鵬:《殷代巫覡活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黃儒宣:《九店楚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于成龍:《楚禮新證──楚簡中的紀時、卜筮與祭禱》(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5月)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編排)
【二畫】
丁筱媛:〈先秦楚地巫覡文化〉,《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5期(1997年7月)
【三畫】
于成龍:〈包山二號楚墓卜筮簡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出土文獻研究》第5集(1999年8月)
———:〈釋 ──新蔡楚簡中的衅禮〉,《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
———:〈《山海經》祠祭「嬰」及楚卜筮簡「瓔」字淺說〉,《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
———:〈戰國新蔡葛陵楚簡中的「享玉」制度〉,《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
于茀:〈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
(日)工藤元男撰、莫枯譯:〈雲夢秦簡《日書》所見法與習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5期(1993年9月)
(日)工藤元男:〈從卜筮祭禱簡看「日書」的形成〉,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簡」の構造とシステン〉,《東洋史研究》第59卷第4號(2001年3月)
———:〈中国古代の社会史研究と出土文字資料──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錄簡を中心に──〉,收入:「殷周秦漢時代史の基本問題」編集委員會編:《殷周秦漢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6月)
———:〈平夜君成楚簡「卜筮祭禱簡」初探──戰國時代楚國的祭祀儀禮〉,《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3號(2005年1月)
———:〈「卜筮祭禱簡」所見戰國楚的王權與世族、封君〉,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六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楚文化圈所見卜筮祭禱習俗──以上博楚簡《柬大王泊旱》為中心〉,《簡帛》第1輯(2006年10月)
【四畫】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1983年2月)
文崇一:〈九歌中的上帝與自然神〉,收入: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方壯猷:〈初論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與墓主〉,《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1980年4月)
王三峽:〈「大川有介(從水)」試解〉,「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7年1月14日
王子今:〈讀劉樂賢著《簡帛數術文獻探論》〉,《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
王子超:〈說「楚京」──《 羌鐘》銘文疑義補釋〉,收入: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編:《河南文物考古論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王世民:〈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冢墓〉,《考古》1981年第5期(1981年9月)
王明欽:〈試論《歸藏》的幾個問題〉,收入:谷方等編:《一劍集》(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年11月)
———:〈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收入: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建蘇:〈包山楚簡研究述評〉,《江漢論壇》1992年第11期(1992年11月)
王紅星:〈略論包山墓地發掘的考古學價值〉,《江漢論壇》1988年第2期(1988年2月)
———:〈包山楚墓墓地試析〉,《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包山2號墓的年代與墓主〉,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吳順青、徐夢林:〈荊門包山二號墓部分遺物的清理與復原〉,《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王紀潮:〈楚人巫術與薩滿教的比較研究〉,《江漢考古》1993年第2期(1993年5月)
王素:〈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北京吳簡研討班編:《吳簡研究(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7月)
王淑禎:〈九歌異說眾論之辨析與商榷〉,《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1月)new window
王連成:〈也談楚簡中的「○(從羽從能)」字〉,「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6年10月29日
王從禮:〈楚墓葬制分析〉,《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1988年8月)
———:〈試論楚人信鬼重祀的習俗〉,《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1989年11月)
王勝利:〈《雲夢秦簡〈日書〉初探》商榷〉,《江漢論壇》1987年第11期(1987年11月)
———:〈關於楚國曆法的建正問題〉,《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1988年5月)
———:〈再談楚國曆法的建正問題〉,《文物》1990年第3期(1990年3月)
———:〈包山楚簡曆法爭議〉,《江漢論壇》1997年第2期(1997年2月)
王葆玹:〈從秦簡《歸藏》看易象說與卦德說的起源〉,收入: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夢鷗:〈殷陽五行家與星歷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3分(1971年11月)
王輝:〈秦曾孫駰告華大山明神文考釋〉,《考古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
王澤強:〈從戰國楚墓祭祀竹簡看《九歌》的屬性〉,《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2003年11月)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2006年11月)
日書研讀班:〈日書:秦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文博》1986年第5期(1986年9月)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江陵昭固墓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山大學學報》1977年第2期(1977年3月)
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戰國楚竹簡概述〉,《中山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1978年7月)
孔仲溫:〈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初釋〉,收入: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編:《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4月)
———:〈再釋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兼論其相關問題〉,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7年3月)
———:〈望山卜筮祭禱簡「 、 」二字考釋〉,收入: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主編:《訓詁論叢》第三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楚簡中有關祭禱的幾個固定字詞試釋〉,收入:張光裕等編輯:《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
【五畫】
(日)平勢隆郎:〈楚曆小考——對《楚月名初探》的管見〉,《中山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1981年4月)
———:〈楚王與縣君〉,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左言東:〈楚國官制考〉,《求索》1982年第1期(1982年2月)
古敬恆:〈《望山楚簡》札記〉,《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1998年6月)
史黨社:〈試論雲夢秦簡《日書》的楚文化色彩〉,《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3輯(1996年6月)
白于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讀瑣議〉,《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二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1988年5月)
弘一:〈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簡牘初探〉,《文物》1974年第6期(1974年6月)
【六畫】
(韓)朴俸柱:〈戰國楚的地方統治體系〉,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2、200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七畫】
沈培:〈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5年12月23日
———:〈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輯(2005年6月)
———:〈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22∼24日)
———:〈說古文字�堛滿u祝」及相關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武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1月8∼10日)
沈啟 、朱耘 :〈龜卜通考〉,《國立華北編譯館館刊》1之1(1942年11月)
宋國定等:〈新蔡發掘一座大型楚墓〉,《中國文物報》1994年第41期,第1版,1994年10月23日
宋國定、賈連敏:〈新蔡「平夜君成」墓與出土楚簡〉,收入: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宋華強:〈楚墓竹簡中的「 」字和「 」字〉,「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4年6月13日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兼論穴熊不屬於「三楚先」〉,「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5年3月4日
———:〈釋新蔡簡中的量器「鬴」(釜)〉,「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5年11月13日
———:〈論楚簡中「卒歲」、「集歲」的不同〉,「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5年11月20日
———:〈新蔡簡所記卜龜考〉,「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5年12月2日
———:〈由新蔡簡「肩背疾」說到平夜君成所患為心痛之疾〉,「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5年12月17日
———:〈新蔡簡「肩」字補證〉,「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3月14日
———:〈釋新蔡簡的「脅」〉,「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3月15日
———:〈「脅」字補說〉,「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4月8日
———:〈新蔡簡「延」字及從「延」之字辨析〉,「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5月3日
———:〈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5月17日
———:〈釋新蔡簡中的一個祭牲名〉,「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5月24日
———:〈釋新蔡簡中的一個卜骨名〉,「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6月25日
———:〈新蔡簡兩個神靈名簡說〉,「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7月1日
———:〈新蔡簡與「速」義近之字及楚簡中相關諸字新考〉,「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7月31日
———:〈新蔡簡「百之」、「贛之」解〉,「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8月13日
———:〈楚簡數字卦的再討論(稿)〉,「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8月27日
———:〈《新蔡簡「百之」、「贛之」解》補記〉,「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8月27日
———:〈楚簡「能(從羽)禱」新釋〉,「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9月3日
———:〈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9月24日
———:〈新蔡簡中記有繇辭的一組簡文的釋讀〉,「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1月12日
———:〈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一)〉,「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5日
———:〈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9日
———:〈新蔡簡中的歲熟貞〉,「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12日
———:〈楚簡神靈名三釋〉,「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17日
———:〈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30日
———:〈釋新蔡簡中的「述」和「丘」〉,「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7年1月9日
宋鎮豪:〈殷代習卜和有關占卜制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4期(1987年10月)
———:〈論古代甲骨占卜的「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1993年8月)
———:〈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3年12月17日
———:〈新蔡楚簡補釋四則〉,收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4月)
———:〈戰國文字「 」、「 」續議〉,《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2005年11月)
李玉浩:〈試論楚文化的墓葬特色〉,《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1992年6月)
李守奎:〈江陵九店56號墓竹簡考釋四則〉,《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1997年12月)
李亦園:〈說占卜——一個民族學的考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6月)
李宗焜:〈數字卦的內容與疾病記述〉,「亞洲醫學史會第二次年會:宗教與醫療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20日)
———:〈數字卦與陰陽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6月)
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22∼24日)new window
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語言學論叢》第7輯(1981年7月)
———:〈信陽楚簡「澮」字及從「 」之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2年12月)
———:〈楚國官璽考釋(四篇)〉,《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1984年5月)
———:〈包山楚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問題〉,《文史》第42輯(1997年1月)
———:〈包山楚簡「 」字及其相關之字〉,收入:張光裕等編輯:《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
———:〈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鄂君啟節銘文中的高丘〉,《古文字研究》第22輯(2000年7月)
———:〈包山祭禱簡研究〉,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秦駰玉版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2輯(2001年4月)
———:〈九店楚簡「告武夷」研究〉,《簡帛研究彙刊》第1輯(2003年5月)
———:〈戰國竹簡《緇衣》中的「逯」〉,收入: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戰國官印考釋三篇〉,《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2004年12月)
———:〈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李純一:〈關於歌鐘、行鐘及蔡侯編鐘〉,《文物》1973年第7期(1973年7月)
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6月)
———:〈楚燕客銅量銘文補正〉,《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1988年11月)
———:〈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文物》1991年第2期(1991年2月)
———:〈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1993年9月)
———:〈考古發現與神話傳說〉,《學人》第5輯(1994年2月)
———:〈包山楚簡研究(文書類)〉,收入:南開大學歷史系先秦史研究室編:《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讀幾種出土發現的選擇類古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集(1999年8月)
———:〈秦駰禱病玉版研究〉,《國學研究》第6卷(1999年11月)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資料綜述〉,《江漢考古》1995年第4期(1995年12月)
———:〈楚國簡帛文字研究概觀〉,《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1996年8月)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一)〉,《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3期(1996年9月)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二)〉,《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1期(1997年3月)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三)〉,《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四)〉,《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1期(1999年3月)
李銳:〈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二十九次研討會綜述〉,「孔子2000」網站(www.confucius2000.com)論文,2004年4月13日
李曉東、黃曉芬:〈從《日書》看秦人鬼神觀及秦文化特徵〉,《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1987年8月)
李學勤:〈睡虎地秦簡《日書》與楚、秦社會〉,《江漢考古》1985年第4期(1985年11月)
———:〈論包山楚簡中一楚先祖名〉,《文物》1988年第8期(1988年8月)
———:〈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1989年4月)
———:〈長沙子彈庫第二帛書探要〉,《江漢考古》1990年第1期(1990年2月)
———:〈西周筮數陶罐的研究〉,《人文雜誌》1990年第6期(1990年11月)
———:〈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中國文物報》1992年第11期,第3版,1992年3月22日
———:〈試論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殘片〉,《文物》1992年第11期(1992年11月)
———:〈秦玉牘索隠〉,《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出土筮數與三易研究〉,收入:朱曉海主編:《新古典新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試說張家山簡《史律》〉,《文物》2002年第4期(2002年4月)
———:〈楚簡所見黃金貨幣及其計量〉,《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
———:〈越涌君 將其眾以歸楚之歲考〉,《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
———:〈論戰國楚簡的卦畫〉,《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2004年12月)
———:〈包山楚簡「蜜梅」與楚曆建正〉,《簡帛學研究》第4輯(2004年12月)
———:〈周公廟卜甲四片試釋〉,《西北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3月)
吳小強:〈論秦人的多神崇拜特點——雲夢秦簡《日書》的宗教學研究〉,《文博》1992年第4期(1992年7月)
吳昌廉:〈秦簡秦楚月名對照表初探〉,《興大歷史學報》第4期(1994年5月)new window
吳郁芳:〈包山二號墓墓主昭佗家譜考〉,《江漢論壇》1992年第11期(1992年11月)
———:〈《包山楚簡》卜禱簡牘釋讀〉,《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1996年3月)
吳澤:〈周禮司命新考——讀王國維東山雜記〉,《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輯(1985年2月)
何幼琦:〈論楚國之曆〉,《江漢論壇》1985年第10期(1985年10月)
———:〈論包山楚簡之曆〉,《江漢論壇》1993年第11期(1993年11月)
何有祖:〈安徽天長西漢墓所見西漢木牘管窺〉,「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19日
———:〈新蔡楚簡釋讀札記〉,「簡帛網」網站(www.bsm.org.cn)論文,2007年1月14日
何浩:〈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1984年10月)
———:〈羕器、養國與楚國養縣〉,《江漢考古》1989年第2期(1989年5月)
———:〈論楚國封君制的發展與演變〉,《江漢論壇》1991年第5期(1991年5月)
———:〈楚國封君封邑地望續考〉,《江漢考古》1991年第4期(1991年11月)
———:〈文坪夜君的身份與昭氏的世系〉,《江漢考古》1992年第3期(1992年8月)
———:〈「王子某」、「楚子某」與楚人的名和字〉,《江漢論壇》1993年第7期(1993年7月)
———:〈魯陽君、魯陽公及魯陽設縣的問題〉,《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1994年12月)
———、張君:〈試論楚國傳統的貞卜方法〉,《安徽史學》1987年第2期(1987年4月)
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1988年11月)
———:〈包山楚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1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