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檢察官運用污點證人制度之理論與實證研究
作者:王聖豪
作者(外文):WANG,SEN-HAU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慈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污點證人污點證人制度證人保護法第14條檢察官貪瀆犯罪組織犯罪白領犯罪立意取樣詮釋現象學state witnessstate witness programArticle 14 of the Witness Protection Actprosecutorcrime of corruptionorganizational crime,white-collar crimepurposeful sampling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摘要
偵查機關在偵辦貪瀆犯罪、白領犯罪或經濟犯罪等重大案件時,經常面臨以下挑戰,包括:涉案者具有較高的社經地位、犯罪者間有關行為分擔與犯意聯絡不容易被外界窺知的密室性、犯罪參與者間彼此緊密結合為生命共同體的特質,而使國家司法權難以輕易有效的介入。另在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新近發展上,也脫離區域性活動或階層的古典特質,邁向無邊界性、複合式的犯罪結構或型態,帶來犯罪型態高度複雜性、專業性與隱密性的挑戰,亦使偵查機關在偵辦此類案件時,被迫面對如何從中將敵我局勢扭轉的問題,使原先僅具有遭訴追身分的犯罪者,轉化成為刑事司法定罪過程中積極協助的參與者,藉以突破晦暗不明的複雜案情與舉證責任的訴訟要求,即成為偵查機關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偵辦策略。
然而,污點證人在法律上如何定性?相關制度在法制史或立法例間有何演變或差異?給予污點證人減免追訴處罰的優惠,在價值選擇與理論根據上有何思辯意義?而我國相關之證人保護法第14條規定,在立法與歷次修法過程之考量為何?在法律要件與法律效果上如何詮釋?此外,污點證人制度的驅動、後續檢驗、偵查終結方式與求刑內容等等,因均係以檢察官為中心,是以檢察官對於污點證人制度之運用具有如何之觀點與抉擇,乃具有相當的研究重要性。
基此,本論文乃一方面透過蒐集相關法學文獻,輔以起訴書、判決書等官方資料的比對,作為污點證人制度規範靜態分析的基本架構。繼而採取質性研究方式,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選擇北、中、南(含台北、南投、台南、橋頭、高雄等5個地檢署)等處共8名曾有運用污點證人制度經驗之檢察官進行深度訪談,再運用詮釋現象學觀點予以分析,藉以動態式探討污點證人制度在實務操作面上之現狀,最後並獲得包括:「偵查案件運用污點證人之特徵」、「污點證人的層次化角色」、「賽局分析--檢察官運用污點證人的策略考量」、「偵查實務中污點證人制度的探索性操作」、「檢察官職權行使的自我覺察--節制與中立」等5項研究結果。
關鍵字:污點證人、污點證人制度、證人保護法第14條、檢察官、貪瀆犯罪、組織犯罪、白領犯罪、立意取樣、詮釋現象學
Abstract
When investigating major cases such as crimes of corruption, white-collar crimes or economic crimes, investigating agencies often face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people involved in the case have high socio- economic status; secret sharing as well as inadvertent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s between criminals are not easily known; participants in the criminal case have a close bond and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national jurisdiction. In addition, current organizational crimes and drug-related crimes are no longer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and have undergone structural changes or have become borderless and compounding crimes, resulting in challenging, complex, professional and secretive forms of crime. Hence, investigating agencies are compelled to consider reversing the roles of prosecutors and criminals during investigations. Criminals who were originally the subjects of lawsuits become participants of the court conviction process, actively seeking help. Therefore, prosecutors can carry out complicated and complex case investigations, while fulfilling their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proof. Nowadays, they should consider this kind of investigative strategy.
Nonetheless, how are state witnesses defined by law? How have relevant systems evolv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legal jurisdiction or during the period of legislation? What were the changes? What is the value and theoretical basis behind the reduction of punishments provided to state witnesses? In Article 14 of Taiwan’s Witness Protection Act, what are the consideration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nd amendments? How are they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legal cases and effects? In a state witness program, factors such as driving force, follow-up inspection, inspection termination method and content of prosecution are all determined by a group involved with prosecutors. The system depends on the prosecutors’ views and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the state witness program,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arguments, this study explored relevant legal literature, along with comparis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such as indictments and judgments, in order to form a basic structure for the normative static analysis of the state witness program. After whic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for purposeful sampling and an in-depth interview of 8 prosecutors with experience in employing the state witness program in the north, middle and south of Taiwan (including 5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s in Taipei, Nantou, Tainan, Qiaotou and Kaohsiung) was conducted. The views of these prosecutors were analyzed using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e witness program. Lastly, data collected displayed research results in 5 areas, which are as follows: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state witnesses in investigations”, “the hierarchical role of state witnesses”, “game analysis – th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f prosecutors’ use of state witnesses”, “the explora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e witness program in investigations” and “self-awareness of prosecutorial authorities – moderation and neutrality”.
Keywords: state witness, state witness program, Article 14 of the Witness Protection Act, prosecutor, crime of corruption, organizational crime, white-collar crime, purposeful sampling,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期刊部分:

王皇玉,刑事追訴理念的轉變與緩起訴,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王皇玉,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
王皇玉,認罪協商程序之法社會學考察:以台灣刑事司法改革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2008年12月。
王兆鵬,證人於檢察官偵訊中之律師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2月。
王兆鵬,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
王智賢、蘇美伊,檢察官羈押權的賽局分析,真理財經學報第17期,2007年12月。
王聖豪,我國證人保護法第14 條之研究-以污點證人為中心,司法官44期法學研究報告合輯,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編印,2005年9月。
李佳玟,共同被告於偵查中未經具結的陳述,台灣法學第157期,2010年8月。
李國莉、房麗,刑事訴訟法論域下的證人豁免制度建構,求索雜誌第12期,2012年。
宋鴿,從禁囚告舉到立功折罪—傳統法制視角下的立功制度,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17年2月。
邱錦添,談食品安全法窩裡反制度,全國律師月刊第20卷第10期,2016年10月。
邱勝濱,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5期,2008年12月。
邱鼎文,淺談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言之證據能力--以日本洛克希德案(「ロッキード事件」)為例,法令月刊第62卷第4期,2011年4月。
劭維國,論立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1999年9月。
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
2004年2月。
何賴傑、黃朝義、李茂生合著,徐自強擄人勒贖殺人案--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非字第二四二號等相關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2 期,2003年11月。
吳巡龍,以不誠實方法取得自白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2002年10月。
吳巡龍,我國宜否擴大採用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荷,台灣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
吳天雲,刑事司法互助的特定主義與承諾遵守--以日本洛克希德事件為例,檢察新論第18期,2015年7月。
吳豪人,日本司法改革與「法科大學院」,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2006年6月。
林錦村,論證人保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2000年12月。
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之研究(上)(下),軍法專刊第46卷第5、6期,2000年5、6月。
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2001年11月。
林錦村,證人窩裡反及刑事豁免,全國律師雜誌第4卷11期,2000年11月。
林裕順,偵查階段供述證據保全的法理探討-以刑事訴訟法第一五八條之二第二項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49期,2007年9月。
林漢強,臥底警察取得供述之效力,法令月刊第5卷第12期,2004年12月。
林東茂,證人保護法鳥瞰,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期,2000年4月。
林鈺雄,共犯污點證人與對質結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 582 號解釋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
林騰鷂,新世紀日本司法制度大改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1期,2004年12月。
林劭燁,美國證人刑事豁免權制度之簡介,軍法專刊第58卷第2期,2012年4月。
林志潔,貪汙犯罪檢舉人之保護與獎勵-以廣義的貪汙共犯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4月。
周文勇,美國抗制組織犯罪兩大利器—證人保護及監聽,刑事科學雜誌第39期,
1995年3月。
柯耀程,共同被告自白之調查,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洪宜和,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2004年3月。
洪鎌德,從體系論到自生的法律--盧曼法律社會學的析評,美歐季刊第15卷第1期(春季號),2001年。
倪瑞平、倪鐵,歷史視野下的偵查不立案研究—以偵查啟動的禁止性要件為中心,犯罪研究第6期,2009年。
高淑清,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6期,2001年12月。
徐靜村、潘金貴,作證豁免制度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高鳳仙,秘密證人及其證明力之研究,司法週刊第676期,1994年6月。
高淑清,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6期,2001年12月。
高淑清、廖昭銘,父母親職經驗的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4期,2004年12月。
許永欽,論被告認罪協議之司法交易制度探討,檢察新論第20期,2017年6月。
許永欽,檢察機關運用窩裡反減免制度有效性原則及基本條件(一)、(二)、(三),法務通訊第2233-2235期,2005年4月。
許永欽,論被告認罪協議之司法交易制度探討,檢察新論第20期,第200-214頁。
許永欽,經濟犯罪與羈押,日新半年刊第6期,2006年1月。
許家源,證人刑事免責制度-評我國證人保護法第14條規定,軍法專刊第48卷第 11期,2002年11月。
陳瑞仁,控制下交付與搜索逮捕之關係,日新雜誌第3期,2004年8月。
陳文棋,證人保護法之簡介,全國律師第5卷第3期,2001年3月。
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二),法務通訊2094期,2002年7月。
陳運財,協商認罪制度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7月。
陳運財,共同被告之調查,律師雜誌第286期,2003年7月。
陳運財,貪瀆犯罪「窩裡反」條款與「刑事免責」之檢討,日新司法年刊第8期,2008年7月。
陳運財,論日本刑事司法制度之改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0期,2004年6月。
陳運財,共同被告於檢察官偵查訊問時所為之陳述之證據能力——評九八年度台上字第四四三七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3期,2010年6月。
陳益亭,論證人警詢陳述之證據能力-從犯罪調查實務角度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3期,2010年6月。
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第255期,2000年12月。.
莊佳瑋,自白犯罪後之拒絕證言權,法務通訊第2423期,2009年1月。
盛治仁,理性抉擇理論在政治學運用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17期,2003年9月。
黃朝義,訴訟制度:第六講刑事追訴免除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
黃鼎軒,協商程序之解構與重構,法學叢刊第242卷,2016年4月。
黃鼎軒,日本新時代刑事司法改革—搜查公判協力型協議合意制度,法學叢刊第248期,2017年10月。
黃子宜,以賽局理論分析販毒被告及行為模式-以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第3、4、5、6項以及第17條第2項為中心,藥物濫用防治第3卷第1期,2018年3月。
溫祖德,美國檢察官起訴與不起訴裁量權—以聯邦起訴準則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55卷第1期,2011年2月。
溫祖德,美國檢察裁量權與經濟犯罪—從安隆等案件談起,證交資料第532期,2006年8月。
張永宏,簡介日本新訂刑事協議、免責制度(上)(下),司法週刊第1897、1898期,2018年4月。
張啟信,論貪污受免刑宣告後之永不任用處分,法務通訊第2900期,107年5月。
張文軍,論白領犯罪,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
榎本雅記著、劉芳伶(譯),日本之刑事司法改革的最新動向-以新型偵查手法之引進為中心,世新法學第9卷第1期,2015年12月。
葛斯曼著,鄺允銘譯,檢察官維護事實真相之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116期,2010年8月。
蔡碧玉,2003 年刑事訴訟法新修正條文簡介,法務通訊第2137 期,2003年5月。
劉邦繡,刑事訴訟法關於檢察官求刑對法院量刑之拘束,刑事法雜誌第55卷第4 期,2011年8月。
劉邦繡,貪污、毒品、槍砲案件被告自白減刑之研究—以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448號、第3930號、第3492號三件判決為探討,軍法專刊第56卷第1期,2010年2月。
劉邦繡,我國審檢機關對販毒案件中交易毒品事實認定的證據法則—以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三0二八號、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九四八號、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五七四二號三件判決探究,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5期,2009年10月。
劉邦繡,論當事人求刑與法院量刑,司法週刊第1500期,2010年7月。
劉邦繡,被告犯後態度在法院量刑上之評價-最高法院 95 年度臺上字第 701 號、97 年臺上字第 6725 號、98 年臺上字第 5827 號判決探討,軍法專刊第57卷第1期。
劉邦繡,被告犯後態度作為法院量刑之定位,司法周刊第1520期,2010年12月。劉邦繡,當事人達成求刑協商在法院量刑上之定位--最高法院97年度台非字第115號、95年度台非字第281號判決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1卷11期,2010年11月。
劉邦繡,勸諭被告認罪陳述在刑事訴訟法上之定位-最高法院 99 年度臺上字第 3747 號、第 7055 號判決探討,軍法專刊第57卷第4期,2011年8月。
熊瑛,污點證人作證豁免制度與立功制度的比較考察—兼論構建我國污點證人作證豁免制度,湖北社會科學第8期,2011年8月。
鄭忻忻、徐右螢及吳奐廷合譯、許玉秀審訂,「Labita v. Italy Labita控告義大利案判決(歐洲人權法院大法庭)一文,月旦法學雜誌第209期,2012年9月。
鄭文中,以刑事司法外部之觀點看刑事訴訟協商程序之形成-以德國法制為觀察中心,法學叢刊第53卷第2期,2008年4月。
謝秉錡,試論秘密證人之保護程序-以拒絕證言權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2 期,2001年4月。
謝明瑞,行為經濟學理論的探討,商學學報第15期,2007年7月。
蕭瑞豪,偵辦跨國性毒品犯罪紀實-以控制下交付偵查手法為例,刑事雙月刊第28期,2009年1、2月。
鄺承華,舉發事業聯合行為之污點證人寬免(刑罰)政策-歐美經驗之介紹(上)、(下),法令月刊第54卷第12期、第55卷第1期,2003年12月、2004年1月。
鍾芳樺,魯曼《社會中的法》導讀,台灣法學第201期,2012年6月。
鄧湘全,證人保護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54卷第2期,1999年2月。
羅秉成,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的爭議及其後續影響-以具有共同被告身分的「共犯證人」法律地位為中心,司改雜誌第53期,2004年10月。


二、論文部分:

王鑫健,我國證人保護法律制度之研究,台灣海洋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邱鼎文,論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以傳聞法則與排除法則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利俊宏,兩岸組織犯罪刑事政策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研所碩士論文,101年6月。
林永瀚,論前偵查程序,政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林雅君,我國污點證人制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林仲良,我國污點證人制度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6月。
洪宜和,「窩裡反」條款之研究~以貪污犯罪偵查為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洪世昌,我國運用控制下交付在毒品犯罪偵查之研究,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孫啟強,協商程序之研究,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許家源,證人刑事免責制度之研究,台北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許恆達,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雪玉,論證人之不自證己罪特權,政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威銘,我國刑事免責制度之研究,東吳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陳怡潔,刑事審判中補強法則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徐承蔭,刑事審判程序中檢察官與辯護人策略互動之研究─以賽局理論為途徑,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郭峻豪,論證人刑事豁免制度—以美國法為借鏡,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楊昌國,從經濟分析方法探討法之實效性,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梅兆平,建構吹哨者保護法制之芻議,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8月。
項程華,我國憲法「受教權」解釋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1月。
葉淑文,論污點證人,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賴玉真,我國毒品買賣犯罪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年7月。
劉秋蘭,認罪協商下之強制辯護,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三、專書與其他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6月。
王泰升,台灣檢察史—制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法務部出版,2008年1月。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8月。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6月。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9月。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0月。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4月。
巫和懋、夏珍合著,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2月。
何賴傑等人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6月。
何賴傑,「“污點證人”之實務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4-H-004-046)。
沈宗靈著,林文雄校訂,法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9月。
李聖傑主持,「揭弊者保護法」立法研究期末報告-法務部廉政署101年「機關組織內部不法資訊揭露者保護法」立法研究委託研究案,2002年。
孟維德,白領犯罪,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6年9月。
吳俊毅,辯護人論,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月。
吳俊毅主編,犯罪、資恐與洗錢?--如何有效追訴犯罪?,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7年8月。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9月。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章,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 年1月。
林鈺雄,檢察官論,學林文化出版社,1999年4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作者自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經銷,2007年9月5版。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8月。
林志潔,白領犯罪與財經刑法-從立法、偵審到執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7年9月。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7月。
法務部編印,日本刑事訴訟法暨刑事訴訟規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6年8月。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編輯,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6),2003年10月。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編輯,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6),2013年12月。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編輯,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8),2015年11月。
法務部廉政署編輯,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
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5月。
高銘暄、馬克昌主编,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徐振雄,法治視野下的正義理論,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2月。
孫義雄,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討,通識教育教學及硏究方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連孟琦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6年9月。
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許春金,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1月。
陳慈幸,組織犯罪,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0月。
陳惠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名例律為中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5月。
陳瑞仁,執法所思-陳瑞仁檢察官的司改札記,商周出版,2014年4月。
張維迎,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茂昌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
郭瑜芳,美國司法部以緩起訴協議(DPA)與不起訴協議(NPA)處理企業犯罪之經驗與啟示,法務部出國進修報告,2010年9月。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
黃東熊等,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6月。
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委會,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
誕祝壽論文集,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11月。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1999年5月。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自版,1995年10月。
楊日然,法理學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1月。
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5月。
熊琦著「德國刑法問題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3月。
劉邦繡,認罪與量刑,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6月。
蔡名堯,認罪協商研究,法務部出國進修報告,2005年9月。
鄭瑞隆等著,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出版,2007年9月。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
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詳明、李明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等合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時英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Micha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7月。
Micha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濤石文化事業(股)公司出版,2008年9月。
Max van Manen著,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合譯,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2月。
Richard A.Posner著,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ustice),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1月。

(英文部分)
一、期刊部分

Case Note, Accomplice TestimonyUnder Conditional Promise of
Immunity, 52 Colm. L. Rev. 138,139-140(1952).
Graham Hughes, Agreements for Cooperation in Criminal Cases, 45 Vand. L. Rev. 1, 7 (1992).
John H. Langbein, Shaping the Eighteenth-Century Criminal Trial: A View from the Ryder Sources, 50 U. Chi. L. Rev. 1, 97(1983)
Nelson Rose, Compulsive Compulsive Gambling and Gaming Debts,Gaming Law Review And Economics 20(8),2016.。
Ronald Y Mykkeltvedt ,To Supplant the Fifth Amendment's Right against Compulsory Self-Incrimination: The Supreme Court and Federal Grants of Witness Immunity, 30 Mercer L. Rev. 633(1978-1979)。
William J. Bauer, Reflections on the role of statutory immunity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67),No(2),1976.

二、專書與其他

Frederick C. Hamil, The King's Approvers: 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Criminal Law, Speculum 11, no. 2 (Apr.,1936)
G.D, Wendel ,Compulsory Immunity Legislation and the Fifth Amendment Privilege: New Developments and New Confusion,Louis U.L.J,1965.
Maxfield, M. G.,& Babbie, E. (2005). Rea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4thed). Belmont,CA:Wadsworth.
Maccoby E. & Maccoby N. (1954)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In: G. Lindzey(Ed.)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Nicholas Fyfe & James Sheptycki,Facilitating witness co-operation in organised crime case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Home Office Online Report。
Richard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PEN LAW & BUSINESS(1998)。
Matthew Hale, The History of the Pleas of the Crown (Sollom Emlyn ed., 1736)
R. H. Helmholz,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德文部分)

一、期刊部分

Bernsmann, Klaus,Kronzeugengelungen des geltenden Rechts,-Dogmatische Anmerkungen zu einer (kriminal-)politischen Auseinandersetzung -,JZ 1988,11。
Ellen Schlüchter , Erweiterte Kronzeugenregelung ? ZRP 1997,65。
Lammer, Dirk, Terrorbekämpfung durch Kronzeugen, Zeitschrift für Rechtspolitik 1989,7。
Hoyer, Andreas, Die Figur des Kronzeugen, JuristenZeitung 1994。

二、專書與其他

Krehl,in : Lemke/Julius/Kurth/Rautenberg/Temming , Heidelberg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1997.
Weigend, Thomas, Anmerkungen zur Disskusson um den Kronzeugen aus der
Sicht des amerrikanischen Rechts, Festschrift für Hans-Heinrich Jescheck zum 70. Geburtstag, 1985, S.1333-1349.

(網路資料)

公平交易委員會-各國競爭法寬恕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 (資料來源:
https://www.ftc.gov.tw/upload/c19e7c18-9fa2-4e0f-95ae-48daa68ff268.pdf,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法務部調查局毒品防制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修定後對毒品犯罪案件偵查的衝擊,收錄於2014年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資料來源: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dfa7405ae1754363baa9bb6101f2a63b/Section_file/57c0eb0517d74a7180496db48497219a.pdf(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30日)
國會圖書館/立法新知/日本最新審議通過法案(資料來源:
https://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8483,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網頁有關國際公約之介紹(資料來源:http://www.amlo.moj.gov.tw/ct.asp?xItem=467368&ctNode=45744&mp=8004;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廉政署網頁有關「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區」介紹(資料來源:http://www.aac.moj.gov.tw/ct.asp?xItem=460056&ctNode=44544&mp=289,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外國法案介紹—污點證人條款(資料來源:http://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8164,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吳景欽,皇冠證人的保護與被告權利保障間的衝突,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資料來源:http://hre.pro.edu.tw/zh.php?m=18&c=395(刊登日期2008年3月7日,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4日)。
聞志強,2016年日本《刑事訴訟法》修法的最新動態,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6期,2016年(資料來源:https://tw.wxwenku.com/d/104319197,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Act of Jan.24,1857,ch 19,§2,11 Stat 155(1857).(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Act of Jan.24,1862,ch 11,12 ,Stat 333(1862).(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Act of Feb.25,1868,ch 13, §1,15 Stat 37(1868)(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Compulsory Testimony Act of 1893(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Witnesses Act 1806(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Brown v. Walker, 161 U.S. 591(1986)(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Kastigar v. United States, 406 U.S. 441 (1972)(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https://www.justice.gov/usam/united-states-attorneys-manual(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15日)
https://www.justice.gov/usam/usam-9-27000-principles-federal-prosecution(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15日)
https://www.justice.gov/usam/usam-9-27000-principles-federal-prosecution#9-27.600(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15日)
https://www.justice.gov/usam/usam-9-28000-principles-federal-prosecution-business-organizations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1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