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字文化的模式與內涵
作者:洪燕梅陳定甫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文津
集叢:文字津梁
ISBN:9789576689833
主題關鍵詞:漢字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于天昱(2006)。跨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字教學。運城學院學報,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開揚(2009)。「漢字難學」的命題無法否定。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瑞英(2012)。試論政府在歷代漢字規範中的作用及其啟示。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有光(2011)。漢字尋根。考試(高考語文版),2011(Z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立極(2012)。兩岸合編詞典背後的故事。兩岸關係,20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傳旭(2010)。從秦楚文字的對比研究反觀「書同文」政策之實施。求索,20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旺學(2012)。寫實與寫意的分野--從史前巖畫看中西繪畫造型觀。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俊羽(2008)。「字本位」理論在對外華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認識。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版),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建業、楊新改(2008)。大汶口文化的立鳥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漢考古,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俊明(2012)。文化的誤讀--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學的重新解讀。國外社會科學,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歐陽禎人(2009)。論板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海外華文教育,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燕梅(2011)。出土秦律之兩性相關文獻訓讀及文化研究。2011年海峽兩岸「文獻與方言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訓話研究會、中國西南交通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2011年8月)。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燕梅(2012)。繁簡交融,文化創新--論兩岸漢字整合之策略及展望。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50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舉辦 (會議日期: 2012年12月17-18日)。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德寬(2012)。漢字規範的現實回歸--從《規範漢字表》到《通用規範漢字表》。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靜宜大學漢字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2年6月1日)。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同志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2011)。文字の宇宙:かたちの意味、意味のかたち:國際シンポジウム2011:予稿集。京都:同志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燕梅(2009)。《孔家坡漢簡.日書.盜者》研究。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9年10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燕梅(2011)。漢字文化之內涵與模式。文字の字宙--かたちの意味、意味のかたち,同志社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2011年11月20日)。京都:同志社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燕梅(1993)。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譚宏(2010)。漢字教學中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字感研究(碩士論文)。重慶師範大學,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enedict, Ruth、黃道琳(2011)。文化模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ottak, Conrad Phillip、徐雨村、謝繼昌(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臺灣分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燕梅(2009)。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沫若(1982)。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北京: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西莉、李之義(2007)。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晏、邢昺、陸德明(1983)。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亞中(2009)。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春龍(2010)。湖南里耶秦簡。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湯余惠(2001)。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裴銦、司馬貞、張守節(1993)。史記會注考證。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愛德華.泰勒、連樹聲、謝繼勝、尹虎彬、姜德順(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容庚(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Tylor, Edward Burnett(1958)。Primitive Culture。New York:Harper。  new window
16.Legge, James(1991)。The Chinese Classic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17.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2004)。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向、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秀蓉、黃鈴媚、游梓翔、江中信(2004)。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袁仲一、劉鈺(1993)。秦文字類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英春(2010)。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熊國英(2005)。圖釋古漢字。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慎、段玉裁(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Ehrlich, Paul R.、李向慈、洪佼宜、何大案(2004)。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柏松、周健、陸景周(2008)。外國人漢字速成。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Riemann, Fritz、楊夢茹(2010)。恐懼的原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何九盈、胡雙寶、張猛(2009)。漢字文化大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呂必松(1997)。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睿宏、林宏明、楊明璋(2012)。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臺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Kottak, Conrand Phillip(2006)。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Boston, Mass.: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new window
31.Benedict, Ruth F.(1934)。Patterns of Culture。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ew window
32.陳懷恩(20080000)。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周祝琪(20120316)。超越全球與本土的兩岸化經驗,http://news.chinatimes.eom/forum/11051404/11201203160049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120917)。中國郵政發行《里耶秦簡》特種郵票,http://www.gov.cn/fwxx/wy/2012-09/17/content_2225989.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琦幸(20070131)。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和機遇,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node127047/node127209/u1a260150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