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夏承燾詞學研究——以日記、書信、論詞絕句為考察中心
作者:薛乃文
作者(外文):Nai-WenHsueh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偉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夏承燾詞學民國詞學論詞絕句詞學批評Xia Cheng-TaoCi PoetryCi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Lun Ci Jue JuCriticism of Ci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以夏承燾作為研究對象,藉新、舊材料全方位董理夏承燾對傳統詞學的繼承與開拓,揭示夏承燾的詞體觀、批評史觀,以及創作上的理論實踐。研究目的有五:(一)藉學人日記、書信函札,揭示二十世紀的詞學生態。(二)分析夏承燾與學人的交游行跡,反映二十世紀詞壇發展面貌。(三)以論詞絕句為主,其他著述為輔,反映夏承燾對詞人的批評。(四)探究夏承燾對傳統詞學的傳承、開拓,以及其詞學觀的建構。(五)透過夏承燾詞作的分析,反映其詞學理論的實踐。預期完成的項目與貢獻有三:(一)掌握材料,揭示二十世紀詞學生態與發展趨勢。(二)以時代為經,詞人為緯,呈現夏承燾的批評史觀。(三)以客觀多元之視角重探夏承燾詞學研究。
本論文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以「夏承燾詞學思想之奠定與發展」為開端,就夏承燾畢生治學、研究、著書等學術經歷進行基礎分析。第三章針對「本質」、「功能」、「樂律」、「創作」四方面進行耙梳,以探夏承燾詞學觀之建構。第四章、第五章探究「夏承燾對歷代詞人之批評」。第六章就「夏承燾詞的創作與理論實踐」予以分析,觀照夏承燾創作歷程的轉變。並藉作品分析一探夏承燾創作的精神內涵與藝術風格,又從中窺得夏承燾舊體詩詞創作的價值與侷限。
第七章「結論」,列出三點作為總結。第一、「夏承燾為民國詞學樹立的典範」。根據夏承燾所建構的研究體系,可論定他已然突破了傳統詞家研究的藩籬,而走向自覺性、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堂廡。一方面採用經史考據的方法治詞,沿用文字校勘或論詞絕句等舊有形式表達詞學見解外;另一方面係採用新的論著形式、新的批評話語,以及科學舉證的方法進行詞學批評。此外,夏承燾將其畢生的思想情感付諸於舊體詩詞的創作上,體現了民國詞的多元風貌。所以夏承燾為民國詞學樹立的典範,在於他不僅是一位「精於詞學研究」的學者,還是一位「工於填詞」的詞人。 第二、「夏承燾的批評精神與侷限」。夏承燾治學領域,由「考據」轉向「批評」的轉型過程,即是中國共產黨變革後的反映。夏承燾透過社會批評方法,滿足了當時共產社會的需要,一系列歌詠愛國詞人的作品及文章,正是時代下的反映。夏承燾以政治標準來評論歷代詞人,造成內容第一、形式第二,重思想而輕藝術,重視豪放派而忽視婉約派的傾向,正是毛澤東思想與馬列主義的催化結果。這般失衡的批評標準,也是他在論詞上的侷限。
第三、「結果評估、議題延伸與未來展望」。本論文撰寫之際,恰值《夏承燾全集》中《唐宋詞人年譜續編》、《詞例》、《永嘉詞徵》三書出版,其餘部分尚待付梓。儘管筆者在材料運用上無法如預期想法,將《夏承燾全集》全面納入;然而在梳理夏承燾的詞體觀及批評史觀時,釐清了夏承燾對歷代詞人的批評見解,也客觀地凸顯夏承燾在時代風雲下的批判風向。
SUMMAR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and the research footprint of Ci poetr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remarkable modern poet Xia Cheng-Tao.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Xia’s materials reveals the ecology of Ci poetry of the 20th century.
Key words: Xia Cheng-Tao, Ci Poetry, Ci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riticism of Ci Poetry
INTRODUCTION
Xia Cheng-Tao’s materials present the ecology of Ci poetry of the 20th century. Chapter 2 reviewed his academic experiences involving researches and writings, and showed the establishment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thought of Xia Cheng-Tao Ci Poetry. Chapter 3 based on essences, functions, Ci music and creation to further analyze Xia’s thought on Ci Poetry. Chapter 4 and 5 especially explored his criticism of Ci poets in history.
Chapter 6 observed transformation of Xia Cheng-Tao’s creation, and explored spiritual meanings, art styles, values and limits in his creation by the in-depth analysis.
METHOD AND RESULTS
Complete works of Xia Cheng-Tao were being successively published. Only three of them were printed while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They are ‘‘Tang Song Ci Ren Nian Pu Xu Bian’’, ‘‘Ci Li’’, ‘‘Yong Jia Ci Zheng’’. Although remaining parts cannot be included, Xia’s criticism of Ci poets in history and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Ci Poetry were clarified and highlighted in detail during summarizing these materials.
CONCLUSION
Firstly, Xia Cheng-Tao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Ci Poe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can be explained that Xia has broken through traditional research of Ci Poetry, and created the consciousnes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based on his research system. For one thing, he used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to study Ci Poetry. For another thing, new forms of writing, new critical discourses, and the scientific proofs to criticize were also presented. In addition, Xia's poems are full of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reflecting the diverse styl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odel of Ci Poetry that he established is not only a remarkable scholar but also a superior writer who write Ci poems.
Secondly, Xia Cheng-Tao’s critical spirit and limits in creation were further discussed. Research direction from textual authentication to criticism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a satisfie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social criticism. A series of Ci poems and articles used to sing the praises of patriotic poets is a mirror of the times. He emphasized contents, thought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s but neglected forms, arts and graceful styles. This is the result of being influenced by Mao Ze-dong’s thoughts and Marxism at the time. The imbalanced criticism is the limitation of Xia’s argument.
一、專書
(一)夏承燾著作
【專著】
吳鷺山、夏承燾、蕭湄選注:《蘇軾詩選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4月。
夏承燾:《夏承燾詞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
夏承燾:《天風閣詞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7月。
夏承燾、吳熊和著:《讀詞常識》,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1月。
夏承燾、吳熊和箋注:《放翁詞編年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夏承燾、張璋編選:《金元明清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夏承燾、盛弢青合編:《唐宋詞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
夏承燾、游止水著:《辛棄疾》,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4月。
夏承燾著、吳戰壘等編:《夏承燾集》全八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一冊:《唐宋詞人年譜》
第二冊:《唐宋詞論叢》、《月輪山詞論集》、《瞿髯論詞絕句》、《唐宋詞欣賞》
第三冊:《姜白石詞編年箋校》、《龍川詞校箋》、《宋詞繫》
第四冊:《天風閣詩集》、《天風閣詞集前編》、《天風閣詞集後編》
第五冊至第七冊:《天風閣學詞日記》
第八冊《詞學論札》
夏承燾著、吳蓓主編:《唐宋詞人年譜續編》,《夏承燾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
夏承燾著、吳蓓主編:《詞例》,《夏承燾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
夏承燾著、吳蓓主編:《永嘉詞徵》,《夏承燾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
夏承燾:《白石詩詞集》,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9月。
夏承燾:《作詞法》,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
夏承燾:《姜白石詞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夏承燾:《唐宋詞錄最》,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公司,1948年。
夏承燾選校,張珍懷、胡樹淼注釋:《域外詞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11月。
夏承燾:《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夏承燾:《龍川詞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劉金城校注、夏承燾審訂:《韋莊詞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3月。
【單篇文章】
夏承燾:〈我的學詞經歷〉,李光筠主編:《與青年朋友談治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0月。
夏承燾口述、懷霜整理:〈我的治學經驗〉,《治學偶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
夏承燾著、王榮初整理:《詞林繫年》,《中國韻文學刊》創刊號,1987年;1990年第1期;1990年第2期;1992年;1993年第2期;1995年第1期;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1998年第2期。
夏承燾:〈天風閣讀詞札記〉(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夏承燾:〈天風閣讀詞札記〉(二),《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夏承燾:〈令詞出於酒令考〉,《詞學季刊》第3卷2號,上海:民智出版社,1936年6月。
夏承燾:〈論域外詞絕句九首〉,《文獻》第4號,1980年。
夏承燾:〈詩餘論-宋詞批評舉例〉,《文學評論》,1966年第1期。
(其他夏承燾發表在各刊物的文章,詳見第一章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二)夏承燾研究專著
王紅英:《夏承燾詞作綜論─兼談現代舊體詩詞入史問題》,溫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李劍亮:《夏承燾年譜》,杭州:光明出版社,2012年4月。
沈迦:《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年11月。
胡永啟:《夏承燾詞學研究》,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10月。
徐笑珍:《夏承燾的詞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陸蓓容:《大家國學‧夏承燾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戴立:《論夏承燾的詞學批評思想》,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三)詞集
【總集】
〔後蜀〕趙崇祚編,李一氓校,李冰若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
〔清〕朱祖謀:《彊村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7月。
〔清〕朱彝尊:《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林葆恒輯、陳叔侗點校合刊:《閩詞鈔‧閩詞徵》,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南京大學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唐圭璋主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唐圭璋主編:《全金元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1月。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雍乾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曾昭岷、王兆鵬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8月。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選集】
〔宋〕陳恕可輯:《樂府補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黃昇:《花庵詞選.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臺北:曾文出版社,1975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
〔清〕朱祖謀選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6月。
〔清〕朱祖謀編、張爾田補錄:《滄海遺音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張惠言:《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
〔清〕譚獻:《篋中詞》,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9月。
朱惠國、吳平:《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12月。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胡適:《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唐圭璋:《唐五代兩宋詞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3月。
陳水雲、昝聖騫注,王衛星注譯:《新譯清詞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4月。
彭黎明、羅姍選注:《日本詞選》,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11月。
葉恭綽:《廣篋中詞》,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9月。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微睇室說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別集】
〔宋〕周密著,史克振校注:《草窗詞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宋〕蘇軾著、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9月。
〔宋〕蘇軾著、龍沐勛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3月。
〔清〕朱祖謀著:《彊村語業》,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8月《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本。
〔清〕朱祖謀:《彊村語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朱祖謀輯校:《彊村詞賸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周濟:《存審軒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況周頤:《玉梅後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
〔清〕王鵬運刊刻:《陽春集》「四印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
〔越南〕阮綿審:《鼓枻詞》,《詞學季刊》,上海:民智書局,1933年(第3卷第2號)。
張珍懷箋注、黃思維校訂、施議對審訂:《日本三家詞箋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8月。
陳秋帆:《陽春集箋》,民國二十二年(1933)南京書店排印本。
楊伯嶺:《龔自珍詞箋說》,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10月。
詹安泰:《無盦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77458。
【詞譜.詞韻】
〔明〕張綖:《詩餘圖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庫全書》。
〔清〕戈載:《詞林正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0月。
〔清〕萬樹撰;杜文瀾、恩錫校:《詞律》,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4月。

(四)詩文集
【總集】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清〕董誥:《欽定全唐文》,臺北:文友書局,1972年8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張溥輯編:《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3月。
陳尚君編:《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郭紹虞、錢仲聯、王遽常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
【別集】
〔宋〕李清照著、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年1月。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四部叢刊初編》。
〔宋〕陳亮:《陳亮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宋〕葉適:《水心集》,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85年9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庫叢刊景舊抄本》。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宋〕蘇軾撰、王十朋註:《東坡詩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軾著、孔凡禮校注:《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金〕元好問:《元遺山詩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
〔金〕元好問著、施國祈輯注:《遺山集》,《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2月。
〔金〕元好問撰、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明〕釋澹歸:《徧行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
〔清〕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7月。
〔明〕夏完淳著、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
〔清〕王國維著、傅傑點校:《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清〕王鵬運:《半塘定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
〔清〕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黃遵憲撰,高崇信、尤炳圻校點:《人境廬詩草》,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8月。
〔清〕厲鶚:《樊榭山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冊368。
〔清〕龔自珍著,劉逸生、周錫馥注:《龔自珍編年詩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清〕龔自珍著、孫欽善選注:《龔自珍詩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清〕龔自珍著、劉逸生注:《龔自珍己亥雜詩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朝鮮〕李齊賢:《益齋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韓國歷代文集叢書》),1999年5月。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胡適:《嘗試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8月。
梅雨清著、潘國存編:《梅冷生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夏敬觀:《忍古樓文鈔》,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12月(《民國文集叢刊》),第1編,冊8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節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10月。
梁啟超:《新民說》,臺北:中華書局,1959年11月。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7月。
鄭騫:《清晝堂詩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2月。
(五)書信、日記、年譜
吳梅:《吳梅全集‧日記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湖帆:《吳湖帆文稿‧丑簃日記》,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
周作人:《雨天的書‧日記與尺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日記》,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冒懷著編著:《冒鶴亭先生年譜》,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5月。
施蟄存:《施蟄存日記:閑寂日記‧昭蘇日記》,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
胡適:《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5月。
耿雲志編:《胡適遺稿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12月。
張棡著、俞雄選編:《張棡日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6月。
張暉:《龍榆生先生年譜》,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
梅冷生:《梅冷生集‧勁風閣日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劭寬:《厚莊日記》,溫州:溫州圖書館藏,未刊列印稿。
鄭振鐸:《鄭振鐸日記全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顧隨:《顧隨全集‧書信日記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六)經、史、子諸集
【經】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十三經注疏》本。
【史】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7年11月。
〔漢〕班固等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漢〕揚雄撰:《蜀王本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7年11月。
〔唐〕杜佑著、王文錦、王永興等校證:《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7年1月。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93年1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3年12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5年3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馬令:《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陸游:《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1年1月。
〔宋〕歐陽脩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附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年10月。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大化書局,1980年4月。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龍袞:《江南野史》,《中國野史集成》委員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3年11月。
〔明〕王宗沐撰:《宋元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未收書輯刊》。
〔明〕程敏政輯:《宋遺民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宋史資料萃編》。
〔清〕梁詩正、沈德潛撰:《西湖志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庫全書珍本》。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1981年5月。
〔清〕章學誠著、劉兆祐註釋:《校讎通義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3月。
〔清〕章學誠著:《文史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9月。
【子】
〔唐〕孟棨:《本事詩》,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宋〕史虛白子某:《釣磯立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沈括著、胡靜道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宋〕俞文豹:《吹劍錄》,收於《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月。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6月《全宋筆記》。
〔清〕王韜:《扶桑遊記》,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4月《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清〕況周頤《蘭雲菱夢樓筆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清代學術筆記叢刊》。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七)詞學研究專書
(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綴、高野雪譯:《日本填詞史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丁楹:《南宋遺民詞人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1月
方智範:《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王兆鵬:《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王易:《詞曲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3年10月。
王偉勇、薛乃文:《詞學面面觀》(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10月。
王偉勇:《清代論詞絕句初編》,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9月。
王強:《唐宋詞講錄》,北京:崑崙出版社,2003年3月。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朱惠國:《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李劍亮:《民國教授與民國詞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李劍亮:《民國詞的多元解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冒廣生著、冒懷辛整理:《冒鶴亭詞曲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4月。
施議對:《民國四大詞人》,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5月。
施議對:《施議對詞學論集》,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12月。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胡雲翼:《宋詞研究》,臺中:文听閣出版社,2011年12月。
胡雲翼:《胡雲翼說詞:宋詞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徐秀菁:《龍沐勛詞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馬大勇:《二十世紀詩詞史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曹辛華、張幼良:《中國詞學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曹辛華:《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詞學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
曹辛華:《民國詞史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莫立民:《近代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詞學季刊》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
曾大興:《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月。
曾大興:《詞學的星空—20世紀詞學名家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程郁綴、李靜:《歷代論詞絕句箋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詞學編輯委員會:《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2月。
黃志浩:《常州詞派研究》,,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伯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楊柏嶺:《詞學範疇研究論集》,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楊傳慶:《詞學書札萃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萬柳:《清代詞社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葉嘉瑩、繆鉞合撰:《靈谿詞說》,新北市:正中書局,2013年3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葉嘉瑩:《清詞選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
詹安泰著、詹伯慧編:《詹安泰詞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趙為民、程郁綴:《詞學論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趙福勇:《清代「論詞絕句」論北宋詞人及其作品研》,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8月。
劉夢芙:《近百年名家舊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1月。
劉曉民:《詞與音樂》,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諸葛憶兵:《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龍榆生《倚聲學:詞學十講》,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
龍榆生主編:《詞學季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合刊本。
薛乃文:《馮延巳詞接受史》,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3月。
薛瑞生《周邦彥別傳—周邦彥生平事迹新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6月。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蘇利海:《晚清詞壇「尊體運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7月。
續琨編著:《元遺山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2月。
(八)詩文詞評論
〔梁〕劉勰撰、羅立乾、李振興注釋:《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見收於〔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5月。
〔宋〕張炎著、蔡楨疏證:《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
〔宋〕劉邠:《中山詩話》,〔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
〔明〕瞿佑:《歸田詩話》,見收於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
〔清〕江順詒纂輯:《詞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徐釚:《詞苑叢談》,朱崇才編:《詞話叢編續編》,北京:人民文學書版社,2010年6月。
〔清〕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6月。
史雙元編:《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匯評‧兩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金啟華、張惠民等:《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屈興國編:《詞話叢編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施蟄存,陳如江輯錄:《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2月。
施蟄存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宋〕王灼:《碧雞漫志》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
〔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
〔宋〕張炎《詞源》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
〔元〕陸輔之《詞旨》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明〕楊慎:《詞品》
〔清〕王又華:《古今詞論》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
〔清〕賀裳:《皺水軒詞筌》
〔清〕彭遜遹:《金粟詞話》
〔清〕沈雄:《古今詞話》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
〔清〕郭麐:《靈芬館詞話》
〔清〕張惠言:《張惠言論詞》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
〔清〕葉申薌:《本事詞》
〔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
〔清〕李佳:《左庵詞話》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編》
〔清〕馮煦:《蒿庵論詞》
〔清〕沈曾植:《菌閣瑣談》
〔清〕蔣復敦:《芬陀利室詞話》
〔清〕劉熙載:《藝概‧詞概》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清〕譚獻:《復堂詞話》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
徐珂:《近詞叢話》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清〕梁啟超:《飲冰室評詞》
〔清〕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
周曾錦:《臥廬詞話》
陳洵:《海綃說詞》
蔡嵩雲:《柯亭詞論》(以上順序按原書目錄排列)
夏敬觀:《忍古樓詞話》,龍榆生主編:《詞學季刊》第2卷第1號,1934年10月。
張伯駒:《叢碧詞話》,《詞學》第1輯,武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
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劉夢芙編校:《近現代詞話叢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3月。
劉夢芙編校:《當代詩詞叢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九)文學理論
(美)伊麗莎白.弗洛恩德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走向接受美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十)其他研究專著
(日)岡村繁著,俞慰慈、陳秋萍、韋海英譯:《日本漢文學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日)緒方惟精著、丁策譯:《日本漢文學史》,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4月。
(比利時)厄內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著、向青譯:《馬克思主義人門》,臺北:連結雜誌社、香港:新苗出版社,2002年2月。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理論委員會:《延安精神與改革開放》,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4月。
王有三:《敦煌遺書論文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6月。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知識出版社,1995年1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6月。
朱棟霖、丁帆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8月。
吳納、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柯慶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 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6月。
張壽安:《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1月。
張寶三、楊儒賓:《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梁啟超:《中國之美及其歷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1月。
黃曼君:《毛澤東文藝思想與中國文藝實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劉增傑、關愛和等:《中國近代文學思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2月。
蔡長林、丁亞傑:《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5月。
蔡毅:《日本漢詩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新北市:新潮社,2011年9月。
蕭瑞峰:《日本漢詩發展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謝泳:《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搜集與應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3月。
(十一)目錄、辭典
【目錄】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崑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朱德慈:《近代詞人考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辭典】
彭會資主編:《中國文論大辭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詞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9月。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賀新輝主編:《清詞鑒賞辭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9月。
【彙編】
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0年12月。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何廣棪:《李清照改嫁問題資料彙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褚斌傑、孫崇恩、榮憲賓編:《李清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
二、論文
(一)夏承燾研究
【學位論文】 詳參「夏承燾研究專著」
【期刊論文】
中原:〈喜讀《域外詞選》〉,《文獻》1981年第4期。
王偉勇:〈夏承燾論詞絕句論易安詞詳析〉,《文與哲》第24期,2014年6月。
朱存紅、沈家莊:〈別有境界、自成一家―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雛議〉,《文藝評論.現代學人與歷史》,2011年第6期。
朱惠國:〈論夏承燾的詞學思想及其淵源〉,《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4期。
朱惠國:〈論夏承燾的詞學思想及其淵源〉,《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第4期。
吳蓓:〈夏承燾日記手稿考錄〉,《詞學》第35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吳蓓:〈夏承燾先生的讀書札記〉,《中文學術前沿》第9輯,2015年11月。
吳蓓:〈夏承燾早年日記述略〉,《詞學》第24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李劍亮:〈夏承燾詞學成就探因——兼論《天風閣學詞日記》的學術價值〉,《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李劍亮:〈夏承燾詞學與《詞學季刊》〉,《中文學術前沿》第9輯,2015年11月。
沈松勤:〈從近代詞學到當代詞學的一座橋樑─簡論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中文學術前沿》第9輯,2015年11月。
周密:〈夏承燾先生早年詩鍾活動考略〉,《泰山學院學報》第38卷第1期,2016年1月。
周篤文:〈奇逸高健的《天風閣詞》〉,《中國韻文學刊》第25卷第1期,2001年1月。。
施議對:〈夏承燾與中國當代詞學〉,《文學遺產》,1992年第4期。
胡可先:〈近三十年夏承燾研究述論〉,《中文學術前沿》第5輯,2012年10月。
胡永啟:〈夏承燾對朱祖謀詞學的繼承和發展〉,《詞學》第3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胡永啟:〈試論夏承燾對常州詞派的研究〉,《中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張一南:〈析詩法以入小詞——夏承燾小令的聲情藝術〉,《詞學》第35輯,2016年6月。
陶然:〈夏承燾先生的填詞實踐與詞學取徑─讀《夏承燾詞集‧前言》〉,《中文學術前沿》第9輯,2015年11月。
陶然:〈規模宏度 金針度人—記夏承燾先生未及成書的著述〉,《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5期。
陶然:〈論20世紀50年代夏承燾先生時事詩詞中的心路歷程〉,《中文學術前沿》第5輯,2012年10月。
彭玉平:〈夏承燾與二十世紀詞學生態─以《天風閣學詞日記》所記況周頤二事為例〉,《詞學》第35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彭黎明:〈讀《域外詞選》〉,《文學評論》1985年第3期。
程千帆:〈論瞿翁之詞學—臥疾致編者書〉,《詞學》第6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楊牧之:〈千年流派我然疑──《瞿髯論詞絕句》讀後〉,《讀書》,1980年第10期。
熊舒雅、許和亞:〈夏承燾與新舊詞學之轉型—以《詞學季刊》為中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4年9月。
劉青海:〈論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中的詞學觀〉,《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1期。
劉揚忠:〈《瞿髯論詞絕句》注釋商榷〉,《文化遺產》,1985年第3期。
劉夢芙:〈夏承燾《天風閣詞》綜論〉,《中國韻文學刊》第26卷第4期,2012年10月。
劉夢芙:〈淺談夏承燾先生山水詞〉,《合肥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
樓培:〈《夏承燾日記》與夏承燾的詞學觀〉,《中文學術前沿》第9輯,2015年11月。
盧禮陽:〈夏承燾未刊手札考釋〉,《文獻》,2012年第1期。
蕭沙、李劍亮:〈夏承燾勸悔詞研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錢志熙:〈夏承燾詞史觀與詞史建構評述〉,《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3期。
錢志熙:〈試論夏承燾的詞學觀與詞體創作歷程〉,《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1期。
錢璱之:〈記夏承燾的七十二封手札〉,《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魏新河:〈夏承燾詞學標準平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專書論文】
王季思:〈一代詞宗今往矣—記夏瞿禪(承燾)先生〉,吳无聞主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任銘善〈讀瞿禪師詞後〉,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吳熊和:〈汲取到清澈百丈的源頭活水〉,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施議對:〈心潮詩潮與時代脈搏一起躍動-夏承燾先生舊體詩試論〉,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彭靖:〈開拓者給我們的啟示─試說夏承燾先生在詞學上的貢獻〉,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湯國梨〈奇思壯采萬感橫集〉,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琦君:〈春風化雨—懷恩師夏承燾先生〉,吳无聞編:《夏承燾教授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會議論文】
林玫儀〈《瞿髯論詞絕句》初探〉,《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
吳蓓:〈以經史之術別立詞學—《夏承燾全集》前言(節)〉,「201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補編本),保定:河北大學,2016年8月。
【電子資源】
丹文:〈吳戰壘細說恩師夏承燾及其全集〉,2004年4月24日,參2019年1月16日網頁檢索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050995/。

(**其餘單篇論文詳參本文第一章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述」)
(二)其他
【學位論文】
李藝莉:《甌社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周銀婷:《民國報刊與詞學傳播》,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秦惠娟:《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新變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焦 豔:《午社研究》,華東師範大碩士論文,2013年5月。
【期刊論文】
(日)萩原正樹(郭帥譯):〈論中國的「日本詞」研究〉,《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0年7月。
王安功:〈淺談古代尺牘的檔案文獻價值〉,《學術園地》2008年第3期,頁19-21。
王信霞:〈《樂府補題》研究三百年〉,《閩江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8年2月。
成松柳、陳江雄:〈「隋唐燕樂」的不同系統語詞的起源〉,《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3卷第3期。
朱惠國:〈午社「四聲之爭」與民國詞體觀的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朱靖華:〈「中國璇宮」與質疑「燕樂詞源」說—兼論蘇軾〈竹枝歌〉可入詞集〉,《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4期,2007年6月。
何曉敏:〈二十世紀詞源問題研究述略〉,《詞學》第20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余金龍:〈森春濤與森槐南〉(二),《龍陽學術研究集刊》,2009第3期。
李昌集:〈詞之起源:一個千年學案的當代反思〉,《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李舜臣:〈釋澹歸與《徧行堂詞》〉,《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
李劍亮:〈民國教授與民國詞社〉,《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2012年第4期。
沈松勤:〈論宋詞本體的多元特徵〉,《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周群華:〈辛棄疾詞中的陶淵明現象〉,《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3年5月。
周篤文:〈古詩的新生命〉,《詩刊》,2010年12月。
侯雅文:〈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卷30,2001年12月。
施議對:〈百年詞學通論〉,《文學評論》2009年2期,2009年3月。
查紫陽:〈民國詞人集團考略〉,《文藝評論》,2012年第10期。
查紫陽:〈民國詞社知見考略〉,《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馬興榮:〈建國三十年來的詞學研究〉,《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唐圭璋、金啟華:〈歷代詞學研究述略〉,《詞學》第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孫維城:〈晚清詞人況周頤簡譜〉,《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
祝東:〈從「詩史」到「詞史」—論杜甫詩史觀對清代詞史觀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2015年第2期。
袁志成:〈午社與民國後期文人心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袁志成:〈民國詞人結社綜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張文潛:〈論陳亮詞的風格,兼述對「微言」二字的看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張珍懷:〈日本的詞學〉,《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
張高鑫:〈從唐代酒令探討詞之起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第3期。
張爾田:〈與夏臞禪論詞人譜牒〉,《詞學季刊》第3卷第1號,1936年3月。
曹辛華:〈20世紀詞學研究的現代化特色〉,《文學評論》,2009第2期。
曹辛華:〈論民國詞的新變及其文化意義〉,《江海學刊》,2008年第4期。
習婷、彭玉平:〈龔自珍與浙西詞派〉,《學術研究》,2015年第11期。
陸越〈野村篁園詠物之作的梅溪詞影〉,《浙江學刊》,2013年第2期。
程誠:〈論《甌社詞鈔》及其詞學價值〉,《名作欣賞》,2015年第26期。
程磊:〈論《絕妙好詞》的選詞標準與審美取向〉,《欽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3年1月。
楊向奎:〈清代的今文經學〉,《清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楊牧之:〈千年流派我然疑──《瞿髯論詞絕句》讀後〉,《讀書》1980年第10期。
楊啟宇:〈新舊詩之我見〉,魏新河編:《詩詞界》第2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10月。
詹杭倫:〈論日本田能村竹田的《填詞圖譜》及其詞作〉,《中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熊豔娥:〈花開異域——淺論日本幕府末期詠物詞〉,《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
趙曉嵐:〈論宋詞小序〉,《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
趙尊嶽:〈蕙風詞史〉,《詞學季刊》第1卷第4號,1934年4月。
鄭吉雄:〈陳亮的事功之學〉,《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劉盼:〈龔自珍戀情詞風格初探〉,《青年文學家》,2017年14期。
劉尊明:〈二十世紀詞的起源研究述略〉,《文史知識》,2000年第12期。
劉尊明:〈詞起源於民間再闡釋〉,《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
劉揚忠:〈二十世紀中國詞學學術史論綱(上)〉,《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0年11月。
羅豔婷:〈當代關於詞之起源研究綜述〉,《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4卷第1期。
嚴明:〈日本漢詩中的賞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專書論文】
周汝昌:〈願拋心力作詞人─讀《迦陵論詞叢稿》散記〉,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林玫儀:〈岳飛滿江紅詞真偽問題辨疑〉,《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2月。
陰法魯:〈關於詞的起源問題〉,《陰法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趙惠俊:〈周密詞集版本系統與文本多歧現象考述〉,《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2月。
劉夢芙:〈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中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唐圭璋:〈朱祖謀治詞經歷極其影響〉,《詞學論叢》,臺北:宏業書局,1988年9月。

【會議論文】
曹辛華:〈民國詞社考論〉,《2008年詞學國際會議論文集》(下),呼和浩特:中國詞學研究會主辦,2008年8月。
【網頁、報紙】
朱尚剛整理:〈朱生毫的生平及其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過程(二)〉,參2019年1月16日網頁檢索https://chuansongme.com/n/2580476。
沁人:〈慎社與甌社〉,《溫州日報》,2003年10月25日。
梅冷生口述、孫夢恆紀錄:〈慎社與甌社〉,《溫州文史資料》,溫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輯。另參2019年1月16日網頁檢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13/13/30624544_686752205.shtml。
彭重熙:〈之江詩社小史〉,《之江年刊》,1932年;另參2019年1月16日網頁檢索http://www.sohu.com/a/72715055_184726。
盧禮陽:〈張宗祥與溫州人士交遊考略〉,潘承玉《中國越學》第7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另參2019年1月16日網頁檢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4683490102w3pn.html。
三、電子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羅鳳珠教授主持「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94年度數位典藏創意學習計畫」—「唐宋詞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cls.hs.yzu.edu.tw/CSP/W_DB/index.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