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
作者:吳毓琪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i-chi W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施懿琳
陳昌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臺灣宦遊詩臺灣古典文學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Taiwan’s Huang-Iou Poems(宦遊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9)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6
本論文以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為研究論題,將先釐清康熙時期的時代背景特色,再切入宦遊詩作所含的各類主題,以求相互呼應與印證。筆者在章節安排上,先於第二章分析康熙朝廷對臺灣的認知及仕宦者的角色扮演,而後於第三章討論仕宦詩作的情志表現、第四章則論風土詩作的符號形構與審美意識,第五章為宦臺山水詩的空間擬寫與內蘊意義之探討。後三章的討論皆在詩作的闡析研究上,以此了解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的主題,表現了作者的哪些觀念意識,顯現何種文學現象,期能更清楚地界定康熙時期宦遊詩在臺灣古典文學發展史的開端地位。加上緒論與結論,本論文共有六章。
茲針對本論文的主論,第二、三、四、五章的結構安排,說明如下:
第二章筆者是從「認知形成」的角度來擇取相關歷史材料,於第一節中概論康熙統治初期臺灣行政區域如何被建置,以及當時臺灣社會人民種族的性格特徵為何,如是才得以接續第二節,以了解康熙朝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擬定治臺策略。康熙皇帝對海靖問題的相當重視,故而著力於認知臺灣的海域地位,從周邊的海域到臺灣島內;此外,亦關注臺灣社會內部的治安政策,因這與海疆安定有密切關係。而促使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的另一誘因,即臺灣的海外貿易地位與土地經濟利益,這些都將於第二節裡探討。第三節以官員仕宦視域形成的背景因素為論題,分別處理:一、康熙皇帝究竟對地方官員有何角色期待?二、依行政制度規定,康熙時期在臺文武官的職責為何?三、首任仕宦者如何實行政策,從而形成的治臺經驗,成為往後仕宦者的參考模式,上述仕宦視域形成的原因,皆於本節中論述。
第三章是以宦政主題詩的情志表現為大論題,向下延伸討論仕宦者如何透過詩作「言志」與「緣情」。第一節論述仕宦者創設禮法文治社會的教化思惟,從詩作裡探討仕宦官員所倡導的倫理教化觀念,以及他們如何實踐這些觀念。第二節裡將討論來臺擔任的地方官吏,如何表現其官民關係以及敦農意識於詩作中。因此,第一、二節皆是討論仕宦詩作中「言志」的部分,進入第三節則將焦點鎖定於仕宦者遊歷臺灣之情感體驗之表現,宦遊詩的抒情成份,往往在這類的懷鄉題材中表現得較鮮明。
第四章以康熙仕宦者最感好奇的風土題材作研究焦點,他們如何透過風土詩作來形構臺灣土風民俗的文化符號,並於符號中蘊涵審美意識。筆者將於第一節討論仕宦者對風土物產符號的採編認知與審美提昇,於第二節裡闡釋詩作中關於臺灣番民文化符號的書寫與審美觀,此外,筆者企望能夠論述康熙朝仕宦者形構臺灣風土符號的思惟脈絡,遂於第三節探討當時中原人士面對臺灣風土符號的態度及觀念。
第五章主要探討宦臺者書寫臺灣山水詩時,如何擬寫臺灣特殊的自然空間,並且在模山範水的同時,蘊含何種意義於其中?故而,第一、二節,筆者分從海與山來論述宦臺山水詩的書寫特徵。第三節則以首創於康熙時期的「臺灣八景詩」作為討論對象,當時的仕宦者嚐試將中國詩歌的「八景詩」移植來臺,於是,高拱乾等詩人,率先擇取自然名勝,並興建亭臺樓閣,遂而構成「臺灣八景」,並且開始書寫八景詩,此舉乃是開臺灣詩壇的風氣之先。也因此,促使筆者欲仔細釐清王善宗、高拱乾、齊體物三人的八景詩作,所表現的空間感有何不同,同時可了解日後書寫「臺灣八景詩」的作者,承襲哪些美感 特質以及思想內容,而這也是筆者特闢第四節「臺灣八景與宦遊生涯共詠」來進行探討的原因,林慶旺、陳璸、婁廣、張宏、張琮等人,接續著前人,將「臺灣八景詩」用以書寫廣遠疆域的空間意義,與自我身處於天涯海角的存在思惟。
  上述各章含括了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的各類主題,本論文將對詩作仔細闡析,並且因應每一章的需要將結合不同的文學觀念,互相印證,期能論述出屬於康熙時臺灣宦遊詩的文學特性。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Taiwan’s Huang-Iou poems(宦遊詩) during the Kangxi’s period .The Taiwan’s Huang-Iou poems were composed by those mandarins who traveled Taiwan during their administration career.
The main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topics: First , To discuss the poet how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educational and urgent assignment, they are suffered from loneliness during one's term of office in Taiwan. Secondly ,to discuss the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and Fans(番),Taiwan natives , customs in the poems. I would by means of semiotics to analyze the culture symbols in the poems ,and see how the poet spread their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irdly, to discuss how the poet drawed and wrote the space of landscape and the meaning in the poems.
As a who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to approach the Taiwan’s Huang-Iou poems of Kangxi’s period., including the administrative politics towards Taiwanese ,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aiwan’s culture and landscape, and variously literature phenomena. These perspectives are to evaluate the status and meaning in the Taiwa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主要參考書目:
一、方志類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13種,乾隆
17年(1752)。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6種,乾隆
29年(1764)。
尹士俍纂修、洪燕梅點校,《臺灣志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公司,乾隆三年(1738),2004年版。
李丕煜主修、詹雅能點校,《鳳山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公司,康熙58年(1719),2004年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05種,乾隆
12年(1747)。
金 鋐,《康熙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康熙25年(1686)。
金 鋐主修、黃美娥點校,《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公司,康熙25年(1686),2004年版。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66種,康熙51
年(1712)。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諸羅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公司,康熙56年(1717),2004年版。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65種,康熙35年(1696)。
高拱乾纂修、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出版事業股份公司,康熙35年(1696),2004年版。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09種,乾隆36年
(1771)。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03種,康熙58年
(1719)。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公司,康熙24年(1685),2004年版。
蔣師轍,《臺灣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30種,光緒21
年(1895)。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74種,乾
隆7年(1742)。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0種,嘉慶十
二年(1807)。
穆彰阿,《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68種,道光
22年(1842)。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5種,光續
20年(1894)。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52種,光緒
20年(1894)。
二、詩文集類
(清)玄曄撰,《康熙帝御製文集》,中國史學叢書第41輯,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6
年初版。
(清)姚際恆撰,《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88年10月版。
(清)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書局,1966年版。
王運熙、顧易生編,《清代文論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版。
季麒光撰,《蓉洲文稿》,福建泉州圖書館藏。
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臺灣省獻會出版,1999年版。
郁永河撰,《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郁永河撰,《採硫日記》,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粵雅堂叢書。
徐懷祖撰,《臺灣隨筆》,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66年版。
施琅撰,《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
施懿琳等編,《全臺詩》,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版。
孫元衡撰,《片石園詩》,清、康熙庚寅四十九年刊本,臺灣大學總圖藏。
陳香編,《臺灣竹枝詞選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83年版。
陳昭瑛撰,《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版。
連雅堂撰,《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版。
連雅堂撰,《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1963年版。
沈有容撰,《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
袁行雲編,《清人詩集敘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1994年版。
(先秦)管仲原著;黎翔鳳撰《管子校注.中》卷十、君臣上第三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晉)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里仁書局,1984年版。
袁柯校譯,《山海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版。
錢仲聯編,《清詩紀事》 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 1989年版。
三、文學論著類
王文進撰,《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版。
王建元撰,《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版。
王立撰,《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王國瓔撰,《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版。
古添洪撰,《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7月初版。
江寶釵撰,《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版。
江寶釵撰,《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年版。
呂正惠、蔡英俊等撰,《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 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8月初版。
林文月撰,《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版。
吳福助主編,《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吳福助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吳福助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
施懿琳撰,《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版。
柯慶明撰,《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版。
柯慶明撰,《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版。
柯慶明撰,《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版。
班瀾撰,《結構詩學》,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孫康宜撰,《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版。
孫康宜撰,《抒情與描寫》,臺北:允晨文化股份公司,2001年版。
陳昌明撰,《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版。
陳鵬飛撰,《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版。
陳植鍔撰,《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許俊雅編,《講座Forma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版。
黃維樑撰,《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版。
歐崇敬撰,《從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9年版。
馮壽農撰,《文本.語言.主題──尋找批評的途徑》,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滕守堯著,《審美心理描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7年版。
張健撰,《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童慶炳撰,《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版。
葉維廉撰,《比較詩學》,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版。
葉維廉撰,《歷史、傳釋與美學》,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版。
葉維廉撰,《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版。
葉維廉撰,《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
廖雪蘭撰,《臺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版。
廖蔚卿撰,《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版。
蔣寅撰,《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樂黛雲等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蔡英俊撰,《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版。
蔡英俊撰,《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版。
劉懷榮撰,《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簡政珍撰,《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版。
鄭文惠撰,《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股有限公司,1995年版。
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編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鍾玲主編,《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年。
魏仲佑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鄭毓瑜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版。
關永中撰,《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版。
龔顯宗撰,《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8年版。
龔顯宗撰,《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0年版。
龔顯宗、許獻平撰,《臺南縣文學史》,臺南縣文化局圖書館藏。
四、歷史及社會人類學科類
《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5種。
《清史稿》,臺北:國史館出版,1986年版
《清初海疆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5種。
《陳清端公文集.年譜》,臺灣省文獻會出版,1994年版。
《清史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版。
《福建通志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版。
《清代宮中檔案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版。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行政院文建會發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版。
《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一種,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六十七撰,《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
六十七撰,《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
王世慶撰,《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版。
王鑫撰,《地形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版
方豪撰,《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著者發行,1969年版。
尹章義撰,《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版。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臺灣蕃政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版。
文崇一撰,《中國人的價值》,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版。
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
年版。
何金蘭撰,《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版。
余英時撰,《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亦園撰,《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版。
沈葆楨撰,《沈文肅公政書》臺北:文海書局,1967年版。
周憲文撰,《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版。
周婉窈撰,《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版。
岑家梧撰,《圖騰藝術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版。
柯志明撰,《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2002年元月再版。
徐泓編撰,《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防災技術研究報告72─01號,1983年版。
高翔撰,《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曹永和撰,《清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版。
曹永和撰,《清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版。
夏黎明撰,《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版。
夏黎明撰,《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02年版。
連雅堂撰,《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許雪姬撰,《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許雪姬撰,《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版。
許功明撰,《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8月版。
陳捷先撰,《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版。
陳其南撰,《家族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版。
陳其南撰,《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股份公司,1997年版。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版。
葉高樹撰,《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版。
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版
黃順力撰,《海洋迷思》,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潘英撰,《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
盧惠文撰,《中國建築時空論》,詹氏書局,1989年版
戴炎輝撰,《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版
五、西方理論專著類
(法)沙特著;魏金聲譯,《影像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法)沙特著;褚朔維譯,《想像心理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法)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6
年版。
(法)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版。
(法)茨維坦.托多羅夫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版。
(美)瑪格麗特.魏特罕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
2001年版。
(德)姚斯著;周寧、金元淵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著,《游戲的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1997年版。
(德)格羅塞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版。
(美)蘇珊.朗格著,《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德)卡西勒著,《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版。
(德)卡西勒著,《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版。
(德)卡西勒著,《神話思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1992年版。
(澳洲)史密斯著,《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法)梅洛龐蒂著,《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法)羅蘭.巴特著,許薔薇等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公司,1997年版。
(德)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
出版社,1996年版。
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版。
伊麗沙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年版。
斯特恩柏著;陳億貞譯,《普通心理學》,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克蘭格著;王志弘等著,《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公司,2005年版。
丹尼斯.渥德著;王志弘等譯,《地圖權力學》,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版。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版。
倪梁康主編,《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版。
夏鑄九、王弘志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年版。
六、論文類
(一)、單篇論文
Mathias Obert,〈論述畫境──以現象學之觀點談中國山水畫與相關之理論〉,《中外文學》三十二卷七期,2003年12月版。
丁旭輝,〈論《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十卷一期,2004年。
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方豪六十自訂稿》,臺北:著者發行,1969年版。
方孝謙,〈「內涵化」與日據芝山岩精神的論述〉,《台灣史研究》一卷一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6月版。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十卷三期,2000年9月版。new window
江菊松,〈高拱乾詩「東寧十詠」研究--兼談明人徐孚遠及其「東寧詠」〉《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四期2001年。
衣若芬,〈閱讀風景:蘇軾與「瀟湘八景圖」的興起〉,《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月5版。
衣若芬,〈宋代題「瀟湘」山水畫詩的地理概念、空間表述與心理意識〉,《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裨海紀遊」為例〉,《臺灣文獻》五十三卷一期,2002年3月版。
金鑠,〈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四期,1977年版。new window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上)《中外文學》七卷十new window
一期,1979年4月版;(下)《中外文學》七卷十二期,1979年5月版。
阮桃園,〈文人探險家的視野──試評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吳毓琪,〈論孫元衡《赤嵌集》之海洋意象〉,《文學臺灣》四十三期(秋季號),2002年。
洪銘水,〈沈光文與台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施懿琳,〈清代遊宦與在地詩人的臺灣意象〉,「詩/歌中的臺灣意象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0年3月。
施懿琳,〈從《台灣府志》〈藝文志〉看清領前期台灣散文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出版,2003年版。
莊金德,〈清初旅臺學人著作的評介〉,《臺灣文獻》十五卷一期,1964年3月版。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四卷三期,1993月9版。new window
陳姿容,〈清代臺灣賦與臺灣竹枝詞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第五十六期,2003年2月。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十七卷三期,2003年7月版。new window
陳家煌,〈論孫元衡及其《赤嵌集》〉,《漢學研究》二十三期二卷,2005年。
許俊雅,〈九0年代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現況評介與反思〉,「九十年代兩岸三地文學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6月1-2日。
楊雅惠,〈山水詩意境中的空間意識──以「北宋」三遠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八卷三期,1998年7月。
湯熙勇,〈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八十)》,1988年版。
張世賢,〈清代治臺政策的發展〉,《臺灣史論叢》第一輯,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版。new window
張明雄,〈康熙年間清廷治臺政策及其檢討〉,《台北文獻》直字七十四期,1985年12月版。
張隆志,〈清代臺灣平埔巴宰族群社會文化史初探──對於「臺灣平埔母系社會論」的再思考〉,《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版。
張隆志,〈評介鄧津華《想像臺灣:清代中國的殖民旅行書寫與圖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2005年3月。
詹素娟,〈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7年6月版。
黃美娥,〈清代流寓文人楊浚在臺活動及其作品〉,《臺北文獻》直字127期,1999年3月版。
黃美娥,〈笑看人生 麗句寫愁──清代竹塹地區流寓文人查元鼎及其詩作〉,《竹塹文獻》雜誌第十八期,2001年1月。
黃美娥,〈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臺灣文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4月版。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五一期,2005年3月版。
薛順雄,〈渡臺悲歌──臺灣傳統文學漢語詩文中所表露的「渡臺困境」初探〉,《明清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謝崇雄,〈前清鳳山縣宋永清詩作懷古文教采風〉,《高市文獻》十四期一卷,2001年。
賴恆毅,〈郁永河《裨海紀遊》之竹枝詞研究〉,《臺灣史料研究》二十五期,2005年7月版。
羅宗濤,〈從漢到唐詩歌中海的詞彙之考察〉,收於鍾玲主編《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年版。new window
鄭毓瑜,〈詩歌創作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十一卷九期,1983年2月版。new window
鄭毓瑜,〈歸返的回音──漢晉行旅賦的地理論述〉,收於《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0年2月版。
鄭喜夫,〈季麒光在臺事蹟及遺作彙集〉,《臺灣文獻》二十八卷三期,1977年9月版。new window
潘朝陽,〈康熙時代臺灣社會區域與儒家理想之實踐〉,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1999年12月18─19日。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十卷三期,2000年9月版。

(二)、學位論文
Taiwan’s Image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ers, 1683-1895. By Emma Jinhua Te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
何孟興,《清初巡臺御史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年版。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灣海使槎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年版。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new window
2005年版。
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版。
吳玲瑛,《孫元衡及其《赤嵌集》研究》,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3年。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991年。
許玉青,《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版。
陳佳妏,《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版。
陳雯宜,《清康熙年間臺灣土地利用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 1993年。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圖像及其衍異》,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黃繼立,《「神韻」詩學系譜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炎憲,《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版。
張永錦,《孫元衡詩探析》,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版。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藍國榮,《藍鼎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版。
蕭百興,《清代臺灣府城空間變遷的論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版。
七、工具書
邱遠猷主編,《中國近代官制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1997年版。
吳福助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吳密察主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版。
故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高賢治編,《臺灣風物分類索引》,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版。
錢仲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14種。
《清人別集總目》,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八、網路資料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文獻資訊網」,http://www.ntl.edu.tw/08-taiwan-05.asp。
高雄市教育網路:高雄采風錄「鼓山區」,http://www.kh.edu.tw/cities/takauo/kushan。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www2.nmtl.gov.tw/twp。
臺灣圖文網──全臺詩電子文庫,http://www.wordpedia.com/twporm。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myweb.ncku.edu.tw。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140.109.185.220/data.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