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梁實秋的文學思想與實踐
作者:費泰然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信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梁實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雅舍散文人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梁實秋在留學哈佛接觸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思想後,在文學思想上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梁實秋由深受五四新文化影響的浪漫傾向,轉變為新人文主義的古典主義傾向。梁實秋的文學思想,來自於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尤其中國傳統思想實以儒家思想為根柢,他在廣泛吸收白璧德「新人文主義」並且融貫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套以「人性」為核心的完整的古典主義文學批評體系。梁實秋是我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一位頗具特色的批評家,他在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是獨樹一幟的,他的文學理論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浪潮中是一種特殊的聲音,一種呼喚人們冷靜思考的聲音,在對於當時五四新文學、普羅文學、革命文學等提出了整體性否定與批判,他實踐文學批評的態度及所堅持「人性論」的原則和立場始終一致。
梁實秋除了文學批評外,他在散文、翻譯等不同類型的文學創作中,將他一生服膺的新人文主義文學主張,落實於筆端,尤其是「雅舍系列」的散文,更創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散文著作發行的最高紀錄,也奠定了梁實秋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梁實秋另一個偉大的成就,就是獨立譯完了《莎士比亞全集》,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當為翻譯界的典範。梁實秋認為譯者應該抱持一種嚴謹負責的態度來從事翻譯,因此他始終以一種「嚴重」的態度從事翻譯工作。他還鍥而不捨以72歲高齡開始編著《英國文學史》,同時還出版了它的姊妹篇《英國文學選》,供讀者對照參考,吾人可從該部《英國文學史》中,梳理梁實秋的文學思想,均能清楚地看到他以「人性」作為參照的標準。
引用書目
一、古籍
〔漢〕鄭玄,《周禮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
《十三經注疏》影印阮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5年
二、梁實秋著作
秋郎(梁實秋),《罵人的藝術》,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10月
梁實秋主編,《莎士比亞誕辰四百週年紀念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9月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9月
梁實秋,《秋室雜文》,臺北:水牛圖書公司,1983年12月
梁實秋,《英國文學史》,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85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
梁實秋,《雅舍散文》,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9月
梁實秋,《槐園夢憶》,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6年2月
陳子善編,梁實秋著,《雅舍小說和詩》,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子善編,梁實秋著,《雅舍小品補遺1928-1948》,臺北:九歌出版社,增訂重排初版,2002年10月
陳子善編,梁實秋著,《雅舍談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炎生編,梁實秋等著,《雅舍閑翁──名人筆下的梁實秋 梁實秋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月
余光中、瘂弦、陳秀英編,梁實秋著,《雅舍尺牘》,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2印

梁實秋,《梁實秋文集》15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一卷:《《冬夜》《草兒》評論》、《浪漫的與古典的》、《文藝批評論》、《偏見集》、《文學因緣》
第二卷:《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談徐志摩》、《秋室雜文》、《談聞一多》
第三卷:《秋室雜憶》、《實秋雜文》、《西雅圖雜記》、《雅舍小品.續集》、《看雲集》、《槐園夢憶》
第四卷:《梁實秋札記》、《白貓王子及其他》、《雅舍小品.三集》、《雅舍雜文》
第五卷:《雅舍談吃》、《雅舍散文》、《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散文.二集》
第六卷:集外拾遺(一):詩歌 小說 散文(1919-1930)
第七卷:集外拾遺(二):散文(1931-1987)
第八卷:《約翰孫》、《永恒的劇場——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譯序、關於莎士比亞(軼文輯錄)
第九卷:實秋書簡、雅舍情書、雅舍家書
第十卷:《英國文學史》第一卷
第十一卷:《英國文學史》第二卷
第十二卷:《英國文學史》第三卷
第十三卷:《英國文學選》第一卷
第十四卷:《英國文學選》第二卷
第十五卷:《英國文學選》第三卷
三、梁實秋相關專書
梁文薔,《長相思:槐園北海憶雙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12月
王汶成、高岩,《平湖秋月──梁實秋》,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丘彦明編,《還鄉-梁實秋專卷》,臺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87年12月
丘彥明編,《聯合文學》第3卷第7期──梁實秋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年5月1日
江湧、卞永清,《秋實滿園──梁實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正西、任合生,《梁實秋文壇沉浮錄》,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1月
李正西,《不滅的紗燈-梁實秋詩歌創作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6月
李瑞騰、蔡宗陽主編,《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偉昉,《梁實秋莎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宋益喬,《滄桑悲歡:梁實秋傳》,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宋益喬,《梁實秋傳》,臺南:文國書局,1999年6月
宋益喬,《梁實秋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余光中編,《秋之頌──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12月
馬玉紅,《論梁實秋人文主義人生藝術追求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
南健翀,《比較詩學語境中的梁實秋詩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徐靜波,《梁實秋──傳統的復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高旭東,《梁實秋──在古典與浪漫之間》,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
高旭東編,《梁實秋與中西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陳子善編,《回憶梁實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10月
陳信元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梁實秋》,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董保中,《文學.政治.自由》,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1月
劉炎生,《才子梁實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劉炎生編,《雅舍閑翁──名人筆下的梁實秋,梁實秋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年10月
劉聰,《浪漫與古典:梁實秋的女性世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劉聰,《現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5月
黎照編,《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年9月
魯西奇,《梁實秋傳》,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璧華編,《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79年6月
嚴曉江,《梁實秋中庸翻譯觀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1月
四、其他相關專書
丁易,《中國現代化文學史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卷,上海:開明書店,1951年9月;下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8月
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9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
王錦厚,《聞一多與饒孟侃》,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編輯組編,《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編,《文學運動史料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5-12月
白少帆等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吉明學、孫露茜編,《三十年代「文藝自由論辯」資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11月
汝信、王德勝主編,《美學的歷史── 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進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朱壽桐,《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何林編著,《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上海:生活書店,1939年9月
李賦甯、孫天義、蔡恒編,《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復興、蔣成瑀,《中國現代散文家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年3月
沈謙,《獨步,散文國──現代散文評析》,臺北:讀冊文化公司,2002年10月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1月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5月
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2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
宋田水,《宋田水文學評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林衢主編,《世紀抉擇:中國命運大論戰》第2卷,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10月
吳宓,《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5月
吳宓,《吳宓自編年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3月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11月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段懷清,《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段懷清編,《新人文主義思潮──白璧德在中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6月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new window
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
胡適,《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適,《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4月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2006年
徐志摩,《志摩的信》,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7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徐葆耕編選,《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
陳子善,《遺落的明珠》,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10月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12月
陳漱渝,《五四文壇鱗爪》,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
陳漱渝主編,《一個都不寬恕──魯迅和他的論敵》,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4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6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
郭延禮編,《愛國主義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
黃暉,《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5月
張源,《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月
張中良,《五四文學:新與舊》,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7月
馮友蘭著,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5月
游喚編,《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8月
游喚編,《文學批評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8月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溫儒敏,《文學課堂:溫儒敏文學史論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葉致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楊義、陳聖生,《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臺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6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2005年5月
楊春時,《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6月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趙家璧主編,朱自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2月(影印本)
趙家璧主編,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影印本)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6月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初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劉鋒杰,《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
劉炎生,《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劉岸挺,《兩大軸心時代:先秦與「五四」──中國精神文化史之兩葉》,呼何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劉中樹、許祖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潘頌德,《中國現代詩論三十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9年12月
黎活仁,《文藝政策論爭史(1921-1949)》,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1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9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萬鵬,《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鄭師渠,《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樂黛雲、〔法〕李比雄主編,《跨文化對話》叢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2004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2月
錢鍾書,《錢鍾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2004年
謝大寧主編,《傾聽語文》,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0月
羅鋼,《歷史滙流中的抉擇──中國現代文藝思想家與西方文藝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羅崗、陳春艷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917-1927)》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五、原始期刊
《自由評論》(1935年11月~1936年5月),北京:自由評論社影印本
《努力週報》(1922年5月7日~1923年10月31日),南昌:嶽麓書社1999年影印出版
《晨報副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創造週報》(1923年5月~1924年5月),上海:上海書局,1983年影印本
《創造月刊》(1926年3月~1929年1月),上海:上海書局,1983年影印本
《新月》月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學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7月影印本
六、翻譯類
〔美〕歐文.白璧德著,吳宓等譯,《白璧德與人文主義》,上海:新月書店,1929年12月
〔美〕歐文.白璧德著,孫宜學譯,《法國現代批評大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歐文.白璧德著,孫宜學譯,《盧梭與浪漫主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歐文.白璧德著,張沛、張源譯,《文學與美國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美〕歐文.白璧德著,孫宜學譯,《性格與文化:論東方與西方》,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月
〔美〕歐文.白璧德著,張沛、張源譯,《民主與領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美〕韋勒克著,楊豈深、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3月
〔美〕韋勒克、沃倫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11月
〔美〕韋勒克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美〕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邢培明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美〕M.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鵬、朱荔譯,《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美〕《人文》雜誌社編,《人文主義:全盤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3月
〔美〕李歐梵著,王宏志等譯,《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
〔英〕艾.阿.瑞恰茲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2月
〔英〕托.斯.艾略特著,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英〕簡.愛切生著,徐家禎譯,《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6月
〔英〕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
〔英〕馬修.阿諾德著,韓敏中譯,《文化與無政府狀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英〕以賽亞.柏林著,呂梁等譯,《浪漫主義的根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1月
〔法〕侯伯.埃斯卡皮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12月
〔法〕埃德加.莫蘭著,樂黛雲、錢林森譯,《迎接新的文化轉型時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
〔法〕朗松著,徐繼曾譯,《朗松文論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加〕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德〕瑙曼等著,范大燦譯,《作品、文學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
〔德〕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8月
〔斯洛伐克〕瑪利安.高利克著,陳聖生等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1917-19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1月
七、期刊論文
(一)臺灣
文訊編輯室,〈評介梁實秋的篇章索引〉,《文訊月刊》12期,1987年12月,頁229-236
王宏志,〈翻譯與階級鬥爭:論1929年魯迅與梁實秋的論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8年,頁291-312new window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2002年6月,頁41-91new window
白立平,〈「贊助」與翻譯──胡適對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0卷第7期,2001年12月,頁159-177new window
白立平,〈文藝思想與翻譯: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翻譯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2月,頁185-207new window
白立平,〈梁實秋翻譯思想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32期,2007年12月,頁1-32new window
白立平,〈翻譯「可以省說許多話」──梁實秋與魯迅論戰期間有關譯作的分析〉,《清華學報》第39卷第3期,2009年9月,頁325-354
宋田水,〈博物館的「神」,還在呼吸?──論內戰後來臺的梁實秋〉,《新文化》1989年3月,頁72-83
宋田水,〈紅區的神與白區的神──評梁實秋〉,《新文化》,1989年4月,頁74-83
宋田水,〈小鼻子小眼睛的「雅舍小品」〉,《新文化》,1989年6月,頁80-87
李欽業,〈梁實秋「雅舍小品」賞析〉,《中國語文》,2005年7月,頁57-60
李有成,〈白璧德[Irving Babbitt]與中國〉,《中外文學》,1991年8月,頁48-71
沈謙,〈雅舍小品的修辭藝術〉,《中國語文》第52卷第1期,1984年3月,頁4-11
沈謙,〈巨星之光永遠照亮文壇──懷念梁實秋的人格與風格〉,《臺灣日報》第8版,1987年11月4日
沈謙,〈梁實秋的人格與風格──兼評「雅舍小品」與「談讀書」〉,《空大學訊》,1989年11月,頁28-35
林秀蘭,〈從「浪漫」到「理性」──梁實秋思想淵源〉,《歷史月刊》第181期,2003年2月,頁81-88。
周淑媚,〈白璧德人文主義的中國闡說及其影響──以薩依德的理論旅行說為徑〉,《興大人文學報》,2007年9月,頁495-530new window
邵建,〈「硬骨頭」與「喪家狗」──一九三○年代魯迅與梁實秋的文化論戰〉,《傳記文學》,2006年11月,頁27-46
胡勝華,〈評梁實秋的「抗戰無關」論〉,《傳記文學》,2006年2月,90-94
范培松,〈梁實秋「雅舍小品」的概括藝術〉,《國文天地》,1995年8月,頁94-97new window
秦賢次,〈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梁實秋〉,《臺北畫刊》,2000年11月,頁46
陳信元,〈梁實秋與「雅舍」〉,《幼獅文藝》,1989年4月,頁118-119
陳信元,〈雅舍下的幽默大師──梁實秋研究綜述〉,《文訊》,2001年3月,頁60-63
陳正茂,〈梁實秋與國家主義派〉,《傳記文學》,2004年8月,18-30
陳秀英,〈我所知道的梁實秋先生的幾件事〉,《傳記文學》,2008年11月,頁117-122
鍾正道,〈周作人與梁實秋閒適散文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6年5月,179-195new window
鄭明娳,〈行雲與流水──梁實秋散文概說〉,《自由青年》,1988年1月,頁44-47
鄭明娳,〈現代散文導讀──評介梁實秋幽默小品〉,《自由青年》,1988年2月,頁58-63
顧毓琇,〈實秋與我──紀念梁實秋先生逝世一週年〉,《傳記文學》,1988年12月,頁69-71
(二)中國大陸
丁文慶,〈梁實秋散文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5年9月,頁1-15
文小妮,〈繼承.超越.失落──梁實秋散文與傳統散文〉,《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8年3月,頁72-76
王集叢,〈梁實秋論〉,《現代》第6卷第2號,1935年3月,頁104-117
王淑芳,〈感傷的精神旅行──論梁實秋飲食散文中的思鄉情結〉,《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4月,頁74-76
王瑋敏,〈循形達意.方得神韻──評梁實秋譯莎氏的十四行詩〉,《中國翻譯》第3期,1997年5月,頁38-41
白春超,〈對梁實秋人性論文藝思想的再認識〉,《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頁81-83
李佳,〈林語堂和梁實秋名作欣賞的散文〉,《殷都學刊》第4期,1992年10月,頁61-62
李怡,〈新人文主義視野中的吳宓與梁實秋〉,《汕頭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09年4月,頁42-44
杜元明,〈梁實秋的散文世界〉,《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第6期,1987年12月,頁26-28
何祖健,〈梁實秋散文幽默風格心理追蹤〉,《湖南大學學報》第2期,1997年6月,頁54-56
周婷,〈吳宓與梁實秋文學思想的比較研究〉,《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2009年9月,頁78-82
范蘭德,〈梁實秋散文的文化意識〉,《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2月,頁71-72
胡博,〈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思辨〉,《東嶽論叢》第22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35-138
俞兆平,〈梁實秋的古典主義文學理論體系〉,《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4月,頁47-54
孫續恩,〈抗戰時期梁實秋的「與抗戰無關論」再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88年6月,頁110-121
袁良駿,〈魯迅、梁實秋雜文比較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3年8月,頁182-197
袁良駿〈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梁實秋、錢鍾書、王了一〉,中國研究月刊第1期,1998年,頁30-36
高旭東,〈論梁實秋對文學批評學科的建構〉,《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8月,頁83-92
高旭東,〈面對左翼:梁實秋文學批評的演變〉,《齊魯學刊》第5期,2004年9月,頁136-140
高旭東,〈論梁實秋人性論的性質及其演變〉,《理論學刊》第12期,2004年12月,頁107-110
高旭東,〈論魯迅與梁實秋論戰及是非功過〉,《魯迅研究月刊》第12期,2004年12月,頁107-110
高旭東,〈梁實秋慎言比較文學的比較文學家〉,《東岳論叢》第1期,2005年1月,頁111-115
高旭東,〈論梁實秋的文體批評〉,《山東社會科學》第1期,2005年1月,頁80-84
高旭東,〈論梁實秋的文學跨學科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2005年4月,頁118-131
馬玉紅、王公山,〈梁實秋人生理想和文學藝術與儒家思想的契合〉,《江漢論壇》,第9期,2009年9月,頁66-70
秦新春,〈梁實秋散文藝術世界的深層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3月,頁68-72
許祖華,〈梁實秋對莎士比亞的翻譯與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5年2月,頁40-41
黃萬劍,〈試論梁實秋散文小品的幽默特色〉,《欽州學刊》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頁39-41
張積玉、張志輝,〈梁實秋的幽默散文與西方的超現實幽默〉,《文史哲》第6期,1997年11月,頁64-68
張源,〈從「高上意志及卑下意志之對峙」到「以理制欲」-試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在當前中國的一例誤讀〉,《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8月,頁35-41
葛紅兵,〈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批評論〉,《海南師範學報》1995年第1期,頁65-70
楊小玲,〈梁實秋散文的滑筆藝術〉,《中華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1月,頁98-101
葉向東,〈論梁實秋的自由主義文學思想〉,《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0年7月,頁27-30
溫儒敏,〈梁實秋:現代文學史上「反主題」批評家〉,《河北學刊》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18-122
董瑩,〈淺析莎士比亞譯本──朱生豪譯本與梁實秋譯本〉,《理論建設》第3期,2009年5月,頁62-64
趙心憲,〈從「倫理思想」到「品味人生」──試論梁實秋前後期的人性論文學觀念〉,《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1月,頁26-29
蔡清富,〈魯迅梁實秋「人性」論戰評議〉,《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1998年6月
蔡永麗,〈從梁實秋「美在文學中不重要」的論點剖析其「道德價值論」──以梁實秋與朱光潛論爭為主軸〉,《雞溪大學學報》第1期,2009年2月,頁120-122
劉炎生,〈梁實秋和魯迅的爭論的起因及翻譯問題的是非〉,《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1995年6月,頁34-38
劉川鄂,〈梁實秋與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文學評論》第l期,2006年,頁41-46
劉源,〈淺析莎劇《哈姆雷特》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翻譯──以梁實秋的譯本為例〉,《大眾文藝》第1期,2009年1月,頁140-141
劉聰,〈論梁實秋對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理性反思〉,《齊魯學刊》第2期,2005年3月,頁96-99
劉聰,〈梁實秋與抗戰無關論的歷史因緣〉,《青年思想家》第6期,2005年3月,頁76-80。
樂黛雲,〈梁實秋對新人文主義的接受與偏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3期
盧今,〈別一種風範──梁實秋散文創作論〉,《文學評論》第6期,1994年6月,頁82-90
鍾燕,〈老舍與梁實秋散文之比較〉,《科教文匯》第3期,2010年3月,頁54-56
羅鋼,〈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文學評論》第2期,1988年3月,頁80-94
顧金春,〈傳統的復歸──梁實秋後期文藝思想及前後轉變原因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2卷第4期,2001年7月,頁77-81
顧金春,〈「人性」的獨特思考──淺析梁實秋的人性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5月,頁80-83
顧金春,〈梁實秋與吳宓交往述略〉,《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頁100-103
嚴曉江,〈余上沅與梁實秋關於譯介《莎士比亞全集》的觀點比較〉,《作家》第2期,2009年1月,頁215-217
嚴曉江,〈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審美風格〉,《電影文學》第11期,2009年6月,頁75-76
嚴曉江,〈梁實秋的譯學思想簡論──以梁譯《莎士比亞全集》為例〉,《時代文學》第8期,2009年8月,頁26-27
嚴曉江,〈「隔」與「不隔」──論梁實秋與翻譯的文化心態〉,《廣州大學學報》第10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75-78
嚴曉江,〈論梁實秋的文學觀對其翻譯觀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98-100
八、學位論文
(一)臺灣
林君儀,〈抗戰後期的學者散文──王力、梁實秋、錢鍾書三家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鍾鳳美,〈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散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信足,〈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昌麗滿,〈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秀銀,〈梁實秋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郁慧,〈臺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廖紋伶,〈梁實秋飲食文化觀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瓊玉,〈梁實秋文化人格及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二)中國大陸
羅鋼,〈歷史滙流中的抉擇──中國現代文藝思想家與西方文藝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
武新軍,〈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陳剛,〈北碚文化圈與1940年代文學〉,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聰,〈現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群,〈新月社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馬玉紅,〈論梁實秋人文主義人生藝術追求與實踐〉,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管雪蓮,〈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南健翀,〈比較詩學語境中的梁實秋詩學思想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曠新年,〈新人文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徐立強,〈構築理想化的人性廟堂──論梁實秋與現代文學批評〉,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劉聰,〈激情年代的古典守望──論梁實秋的文學批評〉,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鄧玨,〈梁實秋與中國古典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