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
書刊名:政大中文學報
作者:竺家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 Chia-ni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
頁次:頁1-48
主題關鍵詞:搜神記晉代佛經漢語動詞動補結構SOUSHENJIBuddhist textsAncient ChineseVC-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22
     本文取《搜神記》的語言和西晉佛經作客觀的比較,作全面的、窮盡式的描寫,目的不在於考證《搜神記》的時代問題,而在於透過這兩個表示相對概念的常用字,了解這兩種時代相近的材料當中的具體狀況,觀察它們的異同,以提供漢語史研究的參考。我們可以歸納出「來」字意義上的兩個特性:表時間概念、表空間的活動。晉代漢語的「來」字以前者為主。《搜神記》表現了「來」字作為後綴的強大構詞力,它在構詞上是一個表時間概念的後綴。「去」字的基本用法是作單音節動詞。早期的意義是「離開」,後來演變為「前往」。西晉佛經「去」字出現最多的例子是作單音節動詞,不及物。但「去」字居於後位的複合詞,我們認為已經屬於動補結構,「去」的意義已經虛化,至少已經泛化。所以它能夠自由的和多種動詞相結合。西晉佛經組成複合詞「過去」,表示時間概念,修飾後面的名詞,是最常出現的用語。《搜神記》則無此用語。西晉佛經還有一種《搜神記》所沒有的構詞,就是「去V」的動詞並列式。
     This article take SOUSHENJI of Jin Dynasty to compare the Buddhist texts in the area of verb LAI/QU .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those days and to describ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in language usage between two materials.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he early meaning of QU is ‘to leave; to depart from’, it changed in meaning and to become ‘to go to; to bound for’ later on. Then, it become ‘empty’ gradually in meaning and turn into a ‘function word’. It combine freely with many different verbs in Jin languge. In Buddhist texts of Jin Dynasty, it form a compound word ‘GUOQU’ to express a time concept, to modify the noun behind it. But there are no such usage found in SOUSHENJI. At the ending of this article, we conclude a table to display the grammaticle situation between SOUSHENJI and Buddhist texts of Jin Dynasty.
期刊論文
1.黃靈庚(1981)。“去來”釋義商榷。中國語文,3,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竺家寧(20000900)。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3,4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竺家寧(19981200)。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9(1),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竺家寧(19961200)。早期漢語中"於是"的語法功能。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人文分冊),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竺家寧(19971200)。早期佛經詞彙之動補結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8(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竺家寧(19990300)。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87-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竺家寧(19971200)。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4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竺家寧(20031200)。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3,199-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子瑜(1994)。敦煌變文中的三種動補式。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8-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允中(1980)。漢語動補結構的發展。中國語文,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紅旗(1996)。動結式述補結構的語義是什麼。漢語學習,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藍生(1984)。概數詞〝來〞的歷史考察。中國語文,19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敏(1995)。論〝動補(V-R)結構─兼及〝S+V-R+O〞句式。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運龍(1991)。〝動.補.賓〞結構中三者相互依存的關係。湖北大學學報,3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武振玉(1991)。「動.將.補」句式的歷史演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1),86-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韻(1991)。近代漢語的〝述+賓+補〞結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7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秦禮君(1985)。關於〝動+賓+動重+補〞的結構形式。語言研究,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寶勝(1992)。關於補語的幾個問題。漢語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梅立崇(1994)。也談補語的表述對象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昌來(1994)。論動後趨向動詞的性質─兼談趨向動研究的方法。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賀曉萍(1999)。關於狀態補語的幾個問題。語文研究,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石泉(1986)。動、補、賓的層次。中國語文,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賈鈺(1998)。「來/去」作趨補語時動詞賓語的位置。世界漢語教學,1998(1),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廣和(1999)。說〝上、下、起來〞─兼談趨向補語、動趨式。漢語學習,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麗川(1984)。試論《搜神記》中的結果補語。語文研究,19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竺家寧(1999)。早期佛動賓結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0(1),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竺家寧(1999)。佛經中的「有所」與「無所」。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0417-1999041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33-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竺家寧(1999)。佛經詞彙中的同素異序現象。The Eleven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會議日期: 1999年6月18-20日)。Harvard Universit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竺家寧(2000)。佛經構詞的三音節同義並列現象。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語言學學術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8月14-16日)。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竺家寧(2002)。佛經語言中「這」字的音義問題。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會議日期: 2002年8月20-22日)。名古屋:愛知縣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竺家寧(1999)。從早期佛經看幾個中古漢語詞彙問題。Eight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會議日期: 1999年7月5-7日)。The University Melbourne。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竺家寧(2001)。敦煌卷子P3006詞彙研究。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年11月2-4日)。嘉義: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竺家寧(2001)。敦煌卷子P4663詞彙研究。敦煌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年7月13-14日)。甘肅:蘭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竺家寧(2002)。《搜神記》和晉代佛經中的「來/去」。The Workshop on the Early Medieval Stories Soushenji,(會議日期: 2002年5月16-17日)。Prague: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Charles Universit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竺家寧(2002)。慧琳《一切經音義》特殊詞語研究。漢語史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年5月23-28日)。杭州: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竺家寧(2000)。論佛經中的「究竟」。第五屆全國訓詁學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16-17日)。台中: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竺家寧(2001)。論佛經中的「睡覺」。第一屆淡江大學全球姊妹校漢語文化學學術會議,(會議日期: 2001年5月31日至6月2日)。台北: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竺家寧(2001)。論佛經中的幾個複合副詞。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assic Chinese Gramma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會議日期: 2001年8月 17-19日)。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竺家寧(2000)。魏晉語言中的「自」前綴。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華語教學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6月26-2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竺家寧(1998)。論佛經哀字的詞義。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8年12月5-6日)。台北:臺灣師範大學。115-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竺家寧(1998)。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巴黎。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竺家寧(1999)。佛經的我與吾。臺北。1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竺家寧(2003)。幾個漢代佛經詞語的訓詁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柳士鎮(1992)。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錫信(1992)。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望月圭子(1993)。動補動詞的形成。日本近、現代漢語研究論文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克烔(1998)。試論先秦漢語補語與動詞的類─兼談〝動補句〞的句法句型特點。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竺家寧(1996)。西晉佛經中之並列結構研究,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竺家寧(1998)。早期佛經詞彙的動賓結構─從訓詁角度探索,Stanford。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竺家寧(2001)。論佛經中的「都廬皆」和「悉都盧」,Irvine, U. S. A.。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竺家寧(2001)。中古漢語「消息」詞義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竺家寧(2001)。佛經中「向」字意義的研究,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竺家寧(2001)。佛經語言中「心」的構詞,浙江海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竺家寧(2002)。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竺家寧(2002)。佛經構詞法的一些問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7)。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結構研究,Leiden, Netherland。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竺家寧(1996)。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四)--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竺家寧(2001)。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古漢語語法論文集。Paris: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