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佛教的當代判釋
書刊名: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作者:吳汝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Ng, Yung-kwa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1-26
主題關鍵詞:中觀佛性京都學派場所MādhyamikaBuddha-natureKyoto-schoolTopos佛教教相判釋判教教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在佛教,教相判釋或判教是一後頁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要把佛教的各派教義放在一起,替它們定位,把它們安排在一個適當的位置。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把派系的不同說法都納入釋迦牟尼(□□kyamuni)的名下而不會相互矛盾,相互排斥;另方面是藉著這種機緣,展示自家的教法的特性,和它較其他教法為更殊勝的地方。這種工作由來已久。在印度中觀學(m□dhyamika)後期的寂護(□□ntirak□ita)的教法中,已展示出有相當規模的判教法。到了中國佛教,由於中國文化著重圓融的精神方算與境界,判教更為流行,最大規模和具系統性的,莫如天臺宗智顗所提的藏、通、別、圓四教法,和華巖宗法藏的小乘、大乘始、大乘終、頓、圓五教法。到了當代,高儒太虛和印順都別對大乘教作過判釋。太虛的判法是法時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印順的判法則是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這些判教法有它們的好處,但都過了時,涵蓋性不廣。例如虛、印兩公的判教法只及於大乘佛教中的空宗、有宗和如來藏或佛性思想,不及於小乘,更不及於近時出現的京都學派與批判佛教的思潮。佛性思想是多元的,不然只以一派(法界圓覺或真常唯心)來概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在需要重新檢視原有的判教法,提出更周延而有現代意義的判教法。這是我要寫本文的原因。
This article exposits a contemporary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that belong to different tradition of Indian,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m. There are twelve kind of Buddhist theory of my exposition. Beside this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t philosophy, I tackle also the contemporary Buddhist philosophy, for example, the critical Buddhism and the Kyoto schoo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