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
作者:吳孟謙
作者(外文):Meng-chien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鍾彩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晚明三教管東溟華嚴學易學禮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3
本論文是以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志道,1536-1608)為核心的思想史研究。管東溟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社會秩序快速變動、價值取向多元複雜的年代。管東溟在此一多音複奏的時代氛圍之中,融貫三教、旁通群籍,對孔學進行創造性的詮釋;同時批判時學之流弊,建立起獨樹一幟的思想體系。在原始文獻與前行研究的充分掌握下,本文將管東溟的思想置放在其人之生命實踐、時代處境與學術傳統中,兼顧「知人」、「論世」與「析理」諸面向,嘗試更深刻而立體地闡釋東溟思想,彰顯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也藉此映射出晚明思想界的多重面貌。
在朱子學與陽明學俱衰、三教交涉密切的晚明思想界,探尋嶄新的學術出路,成為眾多學者的挑戰;而「超脫意識」與「倫理意識」的拉拒,更是學者求道歷程中無法迴避的生命課題,由此亦開展為「出世」與「經世」、「悟」與「修」、「心性」與「禮教」之間的辯證與抉擇。管東溟的學思經歷深切地體現了上述的學術風氣;而他所提出的論點、所使用的語彙,則往往不拘限於理學乃至三教的固有範疇,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大體而言,東溟借重佛學(特別是華嚴學)的豐富資源,以充拓儒學(特別是易學)的義理世界,使之相通於大乘菩薩道;但在打破三教藩籬的同時,又極力維護綱常名教,針砭心學弊端,甚至欲透過表彰明太祖,恢復明初嚴格的禮法秩序。他集三教論者與禮教主義者於一身,「超脫意識」與「倫理意識」,在其思想中以「圓宗方矩」的論式得到巧妙的融合。
處於眾聲喧嘩的晚明思想界,東溟的嗓音雖然極為特出,卻也頗顯寂寥,入清以後更遭受邊緣化、異端化的命運,逐漸湮沒無聞,直至當代方引起少數學者的注目。然而其思想的辯證性與豐富性,置諸宋明理學史、三教交涉史、居士佛教史、華嚴思想史、易學哲學史乃至四書學史上,均不啻是一座卓然挺立的豐碑。本文通過紮實的文獻整理、史料運用與義理解析,拂拭歷史的塵埃,不僅揭明東溟個人的思想,對有志於探討上述主題者,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管志道的著作
1.尊經閣文庫藏本
明‧管志道,《大學訂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大學測義》,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大學辨義》,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管志道,《中庸訂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中庸測義》,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管志道,《六龍剖疑》,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我執公參一狀命兒勒小像上》,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三序刊本
明‧管志道,《步朱吟》,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孟義訂測》,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易測六龍解》,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一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析理篇》,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
明‧管志道,《奏疏稿》,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管志道,《師門求正牘》,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問辨牘》,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六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惕若齋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惕若齋續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管志道,《理要酬諮錄》,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酬諮續錄》,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三序刊本
明‧管志道,《論語訂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論學三劄》,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
明‧管志道,《憲章餘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辨古本大學》,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管志道,《題惺上人得生龍華懺儀》,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
明‧管志道,《 謕餘音》,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覺迷蠡測》,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續原教論評》,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續問辨牘》,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七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續憲章餘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序刊本
2.其他版本
明‧管志道,《孟義訂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57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刊本影印
明‧管志道,《問辨牘、續問辨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第68冊,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據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管志道,《問辨牘、續問辨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7-88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8冊,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徐文學刻本影印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太崑先哲遺書》首集第3-7冊,太倉:俞世德堂,1931,據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故宮珍本叢刊》第51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據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管志道,《覺迷蠡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96冊,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刊本影印
明‧管志道,《續原教論評》,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

(二)古籍文獻(先依朝代,次依姓氏筆畫排序)
1.經、子、文集
《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楊伯竣,《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朱 熹,《周易本義》,收入《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朱 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周敦頤,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邵雍著,郭彧整理,《伊川擊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陳亮著,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金‧李純甫著,荒木見悟解題,《鳴道集說》,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金‧馬鈺等述,金‧玄全子集,《真仙直指語錄》,《中華道藏》第27冊,臺北:華夏出版社,2004
明‧尹真人弟子著,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2011
明‧方以智,《通雅》,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王 艮,《王心齋先生全集》,《和刻本漢籍文集》第14輯,東京:古典研究會,1978
明‧王 棟,《一菴王先生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冊
明‧王 襞,《新鐫東厓王先生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6冊
明‧王元翰,《凝翠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續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在晉,《越鐫》,《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明‧王肯堂,《鬱岡齋筆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第64冊
明‧王時槐,《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4冊
明‧王道淵,《還真集》,《正統道藏》第4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1988
明‧王畿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8冊
明‧申時行,《賜閑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4冊
明‧朱元璋著;姚士觀、沈鈇編校,《明太祖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3-1224冊
明‧何心隱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明‧李 材,《正學堂稿》,《儒藏》精華編集部第26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明‧李 材,《見羅先生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12冊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明‧李攀龍,《滄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8冊
明‧杜文煥,《三教會宗》,日本內閣文庫藏明泰昌元年序刊本,頁1-4
明‧沈守正,《四書說叢》,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書局,1970
明‧周汝登,《聖學宗傳》,山東:友誼書社,1989
明‧周清原,劉世林、劉玉惠校點,《西湖二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
明‧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18冊
明‧林兆恩,《林子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2冊
明‧洪 恩,《雪浪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0冊
明‧唐伯元著,朱鴻林點校,《醉經樓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0
明‧涂宗濬,《陽和語錄》,江西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涂宗濬,《隆砂證學記》,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内閣文庫藏萬曆三十二年刊本
明‧涂宗濬,《續韋齋易義虛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89冊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儒藏》精華編集部第262冊
明‧耿定向,《觀生記》,《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第5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明‧耿定向輯著,明‧毛在增補,明‧陳繼儒訂正,《先進遺風》,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八年刊本
明‧袁 黃,《袁了凡先生兩行齋集》,中研院文哲所圖書館藏天啓四年嘉興袁氏家刊本微縮資料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中道,《珂雪齋外集、近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76冊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袁黃著,黃智海演述,《了凡四訓白話解釋》,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
明‧馬玉麟,《靜觀堂文稿》,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六年序刊本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高子遺書未刻稿》,《無錫文庫》第8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明‧屠隆著,汪超宏主編,《屠隆集》,杭州:浙江古籍古籍出版社,2012
明‧張 恆,《明志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6冊
明‧張世偉,《張異度先生自廣齋集》,東京高橋情報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十一年序刊本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46冊
明‧許孚遠,《大學古本、大學述與答問》,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十三卷,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
明‧郭子章著,清‧郭子仁編,《青螺公遺書》,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緖八年冠朝三樂堂刊本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陶望齡,《陶文簡公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冊
明‧陶望齡,《歇庵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陶奭齡,《小柴桑諵諵錄》,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吳寧李為芝校刊本
明‧陸光祖,《陸莊簡公遺稿》,國家圖書館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崇禎刊本
明‧陸光祖等撰,《明徑山方冊本刻藏緣起》,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5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
明‧焦 竑,《焦氏筆乘》,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明‧焦竑著,李劍雄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4冊
明‧黃 佐,《泰泉鄉禮》,《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册
明‧黃汝亨,《寓林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2冊
明‧楊 慎,《升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
明‧楊起元,《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29冊
明‧楊起元,《重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3冊
明‧楊起元,《楊復所全集》,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
明‧楊起元,《續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7冊
明‧萬廷言,《學易齋集》、《易原》、《易說》,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萬曆間刊本
明‧葛寅亮,《四書湖南講》,《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63冊
明‧董其昌,《容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3冊
明‧鄒元標,《仁文講義》,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刊本
明‧鄒元標,《願學集》,東京高橋情報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七年序刊本
明‧鄒德涵,《鄒聚所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7冊
明‧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0冊
明‧鄧元錫,《潛學稿》,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刊本
明‧鄧以讚,《鄧定宇先生文集》,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吳達可江西刊本
明‧鄧豁渠撰;鄧紅校注,《南詢錄》,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明‧錢一本,《黽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冊
明‧戴 澳,《杜曲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1册
明‧薛應旂,《方山先生文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2冊
明‧瞿汝稷,《瞿冏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7冊
明‧顏 鈞,《顏鈞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明‧羅汝芳著,方祖猷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顧大韶,《炳燭齋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4册
明‧顧大韶,《炳燭齋隨筆》,《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3冊
明‧顧憲成,《涇臯藏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
明‧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冊
清‧丁宿章,《湖北詩徵傳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7冊
清‧方以智,《藥地炮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清‧方以智撰,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清‧秦篤輝,《經學質疑録》,《四庫未收書輯刊》第肆輯第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
清‧張烈著,清‧陸隴其敘評,《王學質疑》,臺北:廣文書局,1982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
清‧陸世儀,《志學錄》,《叢書集成三編》哲學類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清‧陸世儀撰,清‧張伯行編,《思辯錄輯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
清‧陸隴其,《四書講義困勉錄》,《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第7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彭士望,《恥躬堂詩文鈔》,《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2冊
清‧彭紹升,《二林居集》,臺北:石門出版社,1976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黃宗羲,《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第10-1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羅 聘,《正信錄》,蘇州:弘化社,1931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2.史書、筆記、方志
明‧王錡撰,張德信點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徐樹丕,《識小錄》,《筆記小說大觀》40編第3冊,臺北:新興出版社,1985
明‧伍袁萃,《林居漫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73冊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張 萱,《西園聞見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0冊
明‧張鼐等撰,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虞山書院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黄光昇,《昭代典則》,《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51冊
明‧焦 竑,《國朝獻徵錄》,《明代傳記叢刊》第109冊,臺北:明文書局,1990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34冊
明‧劉廣生修,明‧唐鶴徵纂,《常州府志》,北京:線裝書局,2003
明‧韓浚等修,《(萬曆)嘉定縣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9册
明‧顧與沐記略、清‧顧樞編、清‧顧貞觀補訂,《顧端文公年譜》,《宋明理學家年譜》第1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清‧牛若麟修,明‧王煥如纂,《吳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
清‧王 敞,《直隸太倉州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97-698冊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7-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胡文銓修,清‧周應業纂,《安徽省廣德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0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清‧高士䴊、楊振藻修,清‧錢陸燦等纂,《康熙常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1冊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章學誠,《〔嘉慶〕湖北通志檢存稿》,《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60冊
清‧許治修,清‧沈德潛、顧詒祿纂,《乾隆元和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4冊
清‧陳杰等纂修,《光緒淶水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32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
清‧曾日瑛等修,清‧李紱等纂,《乾隆汀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3冊
清‧董學禮原本,清‧宋名立增修,《河南省裕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 》第482號
清‧鄭澐修,清‧邵晉涵纂,《乾隆杭州府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01-703冊
清‧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顧沅輯,《吳郡名賢圖傳贊》,《江蘇人物傳記叢刊》第24冊,揚州:廣陵書社,2011
高步靑等修,苗毓芳等纂,《河北省交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48號
馮煦等纂,《重修金壇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3冊
東林書院志整理委員會整理,《東林書院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凌祖詒輯,《太倉鄉先賢畫像》,《江蘇人物傳記叢刊》第34冊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黃鎮偉撰文,《滄浪亭五百名賢像贊》,蘇州:古吳軒,2005
3.佛門典籍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5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梁‧僧 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隋‧智 顗,《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唐‧玄 覺,《禪宗永嘉集》,《嘉興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經》,《大正藏》第17冊
唐‧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大正藏》第36冊
唐‧李通玄造論,志寧釐經合論,《華嚴經合論》,《卍續藏》第196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唐‧宗 密,《原人論》,《嘉興藏》第5冊
唐‧宗 密,《圓覺經大疏》,《卍續藏》第9冊
唐‧宗 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卍續藏》第9冊
唐‧宗 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嘉興藏》第9冊
唐‧延 壽,《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
唐‧延 壽,《萬善同歸集》,《嘉興藏》第9冊
唐‧法藏述,《華嚴經義海百門》,《大正藏》第45冊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道 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冊
唐‧慧能述、法海集;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
唐‧澄 觀,《華嚴經行願品疏》,《卍續藏》第5冊
宋‧德洪集:《林間錄》,《嘉興藏》第23冊
元‧惟 則,《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嘉興藏》第7冊
元‧道[辰+殳],《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大正藏》第46冊
元‧覺按編,《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冊
明‧一如等奉勅集註,丁福保校訂,黃中理通檢,《通檢本三藏法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
明‧一念編,《西方直指》,《卍續藏》第61冊
明‧元來著,明‧弘瀚彙編,明‧弘裕同集,《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卍續藏》第72冊
明‧元賢著,道霈重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卍續藏》第72冊
明‧幻 輪,《釋氏稽古略續集》,《大正藏》第49冊
明‧心 泰,《佛法金湯編》,《嘉興藏》第21冊
明‧如 惺,《大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明‧如 惺,《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卍續藏》第74冊
明‧如 愚,《石頭庵寶善堂詩集》,《禪門逸書‧初編》第8冊,臺北:明文書局,1981
明‧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大正藏》第48冊
明‧朱時恩輯;明‧王元瑞閱,《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第147冊
明‧宋 濂,《宋文憲公護法錄》,《故宮珍本叢刊》第517冊
明‧宋逵光,《徑山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4冊
明‧沈士榮,《續原教論》,《嘉興藏》第20冊
明‧周永年,《吳都法乘》,《中國佛寺志叢刊》第32-3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明‧周夢秀,《知儒編》,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九年原刊本
明‧宗 本,《歸元直指集》,《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1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
明‧明 河,《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第77冊
明‧洪 恩,《相宗八要》,《嘉興藏》第19冊
明‧夏樹芳輯,《名公法喜志》,《卍續藏》第150冊
明‧真可著,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第73冊
明‧真可著,錢謙益纂閱,《紫柏尊者別集》,《卍續藏》第73冊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大正藏》第47冊
明‧袁宏道,《珊瑚林》,《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1冊
明‧屠 隆,《佛法金湯錄》,《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13冊
明‧祩 宏,《蓮池大師全集》,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景 隆,《尚直編》、《尚理編》,《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5冊
明‧智 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36冊
明‧圓 澄,《慨古錄》,《卍續藏》,第65冊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中國佛寺志叢刊》,第22-25冊
明‧道 盛,《天界覺浪道盛禪師全錄》,《嘉興藏》第34冊
明‧道盛述,釋大成、釋大奇編,《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嘉興藏》,冊34
明‧德 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第127冊
明‧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卍續藏》第13冊
明‧鮑宗肇,《天樂鳴空集》,《嘉興藏》第20冊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卍續藏》第83冊
清‧了惪輯,《賢首宗乘》,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壬申年刊本。
清‧宗智纂輯,《竹堂寺志》,揚州市:廣陵書社,2006
清‧徐發,《金剛經郢說》,《卍續藏》第25冊
清‧祖望、心露同集,《賢首傳燈錄》,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6
清‧彭紹升,《居士傳》,《卍續藏》第88冊
清‧彭紹升,《一乘決疑論》,《卍續藏》第58冊
清‧續法集,《法界宗五祖略記》,收入《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第77冊
印光著,廣定編輯,《印光大師全集》,臺北:佛敎出版社,1979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中文著作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出版社,2002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王 頌,《宋代華嚴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王仲堯,《易學與佛教》,北京:中國書店,2001
王仲堯,《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敎基金會出版;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01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new window
王紅蕾,《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冉雲華,《永明延壽》,臺北:東大圖書,1999
包遵彭編,《明代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69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new window
左東嶺,《王學與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印 順,《我之宗教觀》,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朱鴻林,《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01new window
牟宗三,《四因說講演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new window
何 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社,1992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吳 晗,《朱元璋大傳》,臺北:新潮社,2004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吳 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吳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new window
吳孟謙,《默識天人之際:薛敬軒理學思想探微》,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天華出版社,1986。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呂思勉,《理學綱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new window
李 玲,《華嚴十地修行體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李申主編,周贇選編、標點,《理學家鬼神觀念說》,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new window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李晉華編著,《明代敕撰書考》,《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第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李焯然主編,楊松年、容世誠編輯,《明清硏究:現狀的探討與方法的反思》,香港:香港圖書,2006
周 晉,《道學與佛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周 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孟 森,《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new window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林金樹,《中國古代思想史‧明清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果 祥,《紫柏大師研究──以生平為中心》,臺北:東初出版社,1985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侯潔之,《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new window
俞樟華編,《王學編年》,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南炳文主編,《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硏究》,臺北市:法鼓文化,2001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生命存在之三向與心靈九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new window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店,1962
容肇祖,《容肇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new window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張志強,《朱陸‧孔佛‧現代思想——佛學與晚明以來中國思想的現代轉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張志強,《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明清佛教史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臺北:大乘文化,1978
張德信,《明代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曹景惠,《日本中世文学における儒釈道典籍の受容 : 『沙石集』と『徒然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
淡江中文系,《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出版社,1987
許 衛,《風起雲林:金壇文人與晚明政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郭 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陳 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陳 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陳 垣,《釋氏疑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64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new window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
陶希聖,《明代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學生書局,1977
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4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3卷(下),臺北:三民書局,1998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三聯書店,2005new window
彭國翔,《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沈》,臺北:允晨文化,2013
程 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8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臺北:廣文書局,199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黃文樹,《陽明後學與明中晚期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2new window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new window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1987new window
黃進興著,郝素玲、楊慧娟譯,《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慈怡主編,星雲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楊布生、彭定國,《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楊正顯,《陶望齡與晚明思想》,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0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new window
聖 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允晨出版社,2008
廖肇亨,《忠義菩提 : 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
熊十力,《論六經》,臺北:明文書局,1988
蒙文通,《儒學五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
趙 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劉咸炘,《推十書》,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96
劉咸炘,《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劉海濱,《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潘雨廷,《易與佛教、易與老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潘雨庭,《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蔡金昌,《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錢 明,《陽明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錢 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錢 穆,《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錢 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基金會,2000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藍日昌,《六朝判教論的發展與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藍吉富,《聽雨僧廬佛學雜集》,臺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
羅永吉,《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new window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new window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法鼓文化,2007new window
釋果燈,《明末清初律宗千華派之興起》,臺北:法鼓文化,2004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new window
(二)美日漢學著作
1.英文著作
Ch’ien, Edward T. 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Late M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Handlin,Joanna. 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 The Reorientation of Lu 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Pennsy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79
Weisfogel, Jaret Wayne. edited by Sarah Schneewind, A Late Ming Vision for Local Community: Ritual, Law and Social Ferment in the Proposals of Guan Zhidao, Minneapolis:Ming Studie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Berling, Judith A. 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Shek, Richard Hon-chu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Late Ming:Sectarianism and Popular Thought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1980
de Bary, W. T.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de Bary, W. T. 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de Bary W.T. Neo-Confucian Orthodox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Wu Jiang. 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Yu Chun-fang.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日文著作
久保田量遠,《中國儒釋道三教史論》,東京:東方書院,1931
久保田量遠,《支那儒佛道交涉史》,東京:大東出版社,1943
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中嶋隆藏編,《嘉興藏研究資料兩種:刻藏緣起,嘉興藏目錄》,仙台: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2005
伊東貴之,《思想としての中國近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
宇野哲人、安岡正篤監修,《陽明學大系》,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
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
長谷部幽蹊,《明代佛教教團史の研究》,東京:同朋舍,1993
長谷部幽蹊,《明淸佛敎史硏究序說》,臺北市:新文豐,1979
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硏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敎と佛敎の交流》,東京:創文社,1972
荒木見悟,《明末宗敎思想硏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東京:創文社,1979
荒木見悟,《明清思想論考》,東京:研文社,1992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位相》,東京:研文社,1992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敎》,東京:研文社,1984
荒木見悟,《陽明学と仏教心学》,東京:研文社,2008
常盤大定,《支那に於ける佛敎と儒敎道敎》,東京:東洋文庫,1930
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硏究》,京都:同朋舍,1979
奧崎裕司編,《明清はいかなる時代であったか:思想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6
鐮田茂雄,《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
3.中文譯著
Holmes Welch 著,包可華、阿含譯,《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
W.Tstan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
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仕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包弼德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1993
中村元著,林太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牟復禮、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
牧田諦亮著,索文林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
秋月觀暎著,丁培仁譯,《中國近世道教的形成——淨明道的基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島田虔次著,甘方平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格里高瑞編,馮煥珍等譯,《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秦家懿著,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2001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
酒井忠夫,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5
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道端良秀著、慧嶽法師譯,《佛教與儒家倫理》,臺北:中國佛教文獻編譯社,1979
錢新祖著,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三、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期刊、專書與論文集論文
1.中文(含中譯)論文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19.2(2001.12) :171-200new window
牛建強,〈明末士風的異變與社會〉,《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8
王汎森,〈清代「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頁353-392new window
王玲真,〈明代中葉的蘇州狂士與蘇州城市人文精神〉,《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5(2008.10):90-93。
王開府,〈佛教「會通」「和會」釋義〉,《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33-148
王開府,〈宗密「原人論」三教會通平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002.7):147,149-183new window
古清美,〈從曾點之樂到狂禪之風─略談明代心學與禪學的關係〉,黃俊傑、町田三郎、柴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289-322
司徒琳(Lynn Struve),〈夢憶與明末精英無奈:以黃淳耀為例〉,收入李焯然、熊秉真主編:《轉變中的文化記憶:中國與周邊》,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頁126-160
田 浩(Hoyt C. Tillman),〈朱子的鬼神觀與道統觀〉,收入朱杰人主編,《邁入21 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 周年逝世800 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171-183
吉田公平著,鍋島亞朱華譯,〈荒木見悟先生的學思歷程〉,《當代》226(2006.6):64-71
朱 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師大歷史學報》18 (1990.6) :63-75
朱 鴻,〈近十年來(一九八九~二OOO)有關朱元璋研究之介紹〉,《漢學研究通訊》20.1(2001.2): 28-44
朱鴻林,〈晚明思想史上的唐伯元〉,田浩(Hoyt Tillman) 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 : 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163-183
牟宗三講述,楊祖漢整理,〈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鵝湖月刊》11.1(1985.7):1-7
何孝榮,〈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2007.4(2007):19-30
何孝榮,〈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成大歷史學報》40(2011.6):61-92new window
何淑宜,〈時代危機與個人抉擇——以晚明士紳劉錫玄的宗教經驗為例〉,《新史學》23.2(2012):57-106new window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44.2(2014.6):215-253new window
吳孟謙,〈晚明心學成聖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臺大中文學報》44(2014.3):103-148new window
吳孟謙,〈管東溟《續原教論評》析探〉,《臺大佛學研究》27(2014.6):115-166new window
吳展良,〈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31.4(2013.12):111-144new window
呂妙芬,〈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收入呂妙芬編,《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路》,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03-130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8(2005.6):1-46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999.12):165-207new window
呂妙芬,〈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2,頁317-352new window
李向平,〈專制王權下的傳統中國佛教制度〉,《普門學報》34(2006.7),頁39-67。
李卓穎,〈地方性與跨地域性:從「子游傳統」之論述與實踐看蘇州在地文化與理學之競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2 (2011.6) :325-398new window
杜聯喆,〈明人記夢十則〉,《旭林存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頁1-58
束景南、雷鳴,〈性命圭旨作者「尹真人」考〉,《文史》2011.3(2011.8):217-224
步近智,〈明萬曆年間理學內部的一場論辯〉,《孔子研究》1987(1987.1):74-82
周 群,〈論袁宏道的佛學思想〉,《中華佛學研究》6(2002.3),頁401-407
林順夫,〈試論董說《西遊補》「情夢」的理論基礎及其寓意〉,收入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頁245-328
林毓生,〈為何傳統中國的政治秩序與文化、道德秩序,基本上是一元的?〉,收入許紀霖,《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頁480-484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002.7):185-221new window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4(2001.12):9-19
林繼平,〈從陽明憨山之釋大學看儒佛疆界〉,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叢刊》第90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頁239-260
果 燈,〈明末清初之律學復興──以見月律師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7 (2003.3),頁225-283
法 幢,〈徑山刻藏考述〉,《中華佛學研究》13(2011):53-89。
長谷部幽蹊,〈華嚴學の晚景〉,收入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紀念會編,《華嚴學論集》,東京:大藏出版,1997,頁312-335
姚才剛,〈許孚遠哲學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1(2008):94-99
柳存仁,〈王陽明與佛道兩教〉,收入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878-923
柳存仁,〈王陽明與道教〉,收入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847-877new window
柳存仁,〈明儒與道教〉,收入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1,頁809-846new window
范金民,〈鼎革與變遷:明清之際江南士人行為方式的轉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2(2010):26-42
夏伯嘉(R. Po-Chia Hsia),〈宗教信仰與夢文化—明清之際天主教與佛教的比較探索〉,《中研院史語所集刊》76:2 (2005.6):209-248new window
孫中曾,〈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2(1992):141-176
徐 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收入中央硏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137-159
徐兆安,〈十六世紀文壇中的宗教修養—屠隆與王世貞的來往(1577-1590)〉,《漢學研究》30.1(2012) :205 -238new window
徐兆安,〈證驗與博聞:萬曆朝文人王世貞、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3(2011.7):249-278new window
祝平次,〈評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19(2007.12):249-298new window
荒木見悟著,〈明代楞嚴經的流行〉,《臺北人生雜誌》123、124、125(1993.11、1993.12、1994.1):32-37、36-42、31-38
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學〉,《佛光學報》4(1979.6):173-193new window
荒木見悟著,西戈譯,〈禪與名教〉,《閩南佛學院學報》1999.2(1999):104-112
荒木見悟著,李鳳全譯,〈心學與佛學〉,《復旦學報》1998.5(1998):75-88
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佛光學報》3(1978.8):133-140new window
袁光儀,〈名教與真機——耿定向、李卓吾學術論爭之本質及其意義〉,《中國學術年刊》31(2009.3):89-114new window
袁光儀,〈論晚明儒者耿定向之學術及其價值──與《明儒學案》商榷〉,《中國學術年刊》35(2013.9):33-56new window
張 灝,〈政教一元還是政教二元?——傳統儒家思想中的政教關係〉,收入思想編輯委員會編,《儒家與現代政治(思想20)》,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頁111-143
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4.1(2006.6):235-268new window
張藝曦,〈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22.1(2011):1-57new window
連瑞枝,〈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中華佛學學報》7(1994.7):315-371new window
野口善敬撰,廖肇亨譯,〈荒木見悟的佛教研究〉,《當代》227(2006.7):68-71
陳 暢,〈管志道三教一致論初探——以顧憲成、管志道無善無惡之辨為中心〉,楊國榮主編,《思想與文化‧第八輯‧現代性的中國視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頁258-292
陳玉女,〈明華嚴宗遍融和尚入獄考—兼述隆萬年間佛教與京師權貴的往來〉,《成大歷史學報》24(1998.12):215-258new window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頁229-282new window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29(2002.6):1-27new window
陳榮富,〈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趨向的形成〉,《普門學報》24(2004.11):95-115
陳劍鍠,〈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明清史集刊》5(2001.4):161-200
陳慧麒,〈晚明陽明後學管志道對「無善無惡」論的發展〉,《理論界》2011.11(2011):132-134。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31.3(2001.9):339-374new window
彭國翔,〈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169-192
華倫萊著、胡文和譯,〈易經與華嚴宗學說的形成〉,收入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市:師範大學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0,407-416
黃文樹,〈王門弟子與佛教〉,《正觀雜誌》29(2004.6):137-214new window
黃文樹,〈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意〉,《玄奘佛學研究》16(2011.9):85-124new window
黃文樹,〈陽明學派與徑山寺法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40(2013.3):1-30new window
黃卓越,〈馮夢禎與晚明東南佛教〉,《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黃夏年,〈伏牛山雲岩寺初探〉,《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3(2007):10-13
黃夏年,〈明代伏牛山佛教派系考〉,《世界宗教研究》2010.2(2010):45-52
黃夏年,〈憨山德清筆下的伏牛山佛教及其影響〉,《覺群佛學》10(2010):35-53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因果、淨土與往生》,臺北:學生書局,2004,頁1-45new window
黃瑩暖,〈朱熹的鬼神觀〉,《國文學報》29(2000.6):77-116new window
楊儒賓,〈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收入鍾彩鈞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頁245-290
溝口雄三,〈關於「無善無惡」論思想史的意義〉,《中國哲學史研究》2(1982):24-33、40
聖 嚴,〈明末中國的戒律復興〉,收入傅偉勳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頁145-158
廖俊裕,〈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4(2004.12):225-250new window
廖肇亨,〈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2010.9):51-94new window
劉 勇,〈從胡居仁與《易像鈔》看《四庫提要》之纂修〉,《燕京學報》新21(2006.11):107-137
劉 勇,〈黃宗羲對泰州學派歷史形象的重構——以《明儒學案》〈顏鈞傳〉的文本檢討為例〉,《漢學研究》26.1(2008.3):165-196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249-282new window
劉子健著,臧清譯,〈作為超越道德主義者的新儒家:爭論、異端和正統〉,收入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231-256。
劉守政,〈管志道研究現狀綜述及其三教合一觀本體論淺探〉,《世界宗教研究》2010.5(2010):171-178
蔡仁厚,〈王門天泉「四無」宗旨之論辯〉,《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頁239-276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李卓穎,〈新近面世之秦檜碑記及其在宋代道學史中的意義〉,收入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二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頁1-57
鄭宗義,〈明末王學的三教合一論及其現代迴響〉,收入吳根友主編,《多元範式下的明清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頁181-233
錢 明,〈陽明後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5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757),2005年5月下載
鍋島亞朱華,〈明儒許敬菴對《大學》的解釋〉,《經學研究集刊》5(2008.11):215-226new window
鍾彩鈞,〈耿天臺與孔孟之學〉,《孔子國際學術會議——跨越世紀的回顧與前瞻》
鍾彩鈞,〈顏山農的思想與講學〉,《中國哲學》19(1998):22-44
鍾鍾山、夏廷棫,〈管志道之著述〉,《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7.78(1929.4.24):3174-3175
藍吉富,〈嘉興藏研究〉,《中國佛教泛論》,頁115-179
魏月萍,〈「一貫圓宗」:管志道《石經大學測義》之詮釋〉,《中國文獻研究中心輯刊》9,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2010,頁177-192
魏月萍,〈三教交涉的詮釋法則難題──評《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東吳哲學學報》25(2012.2):111-122
魏月萍,〈從「良知」到「孔矩」:論陽明後學三教合一觀之衍變》,《中國哲學史》4(2008.12):95-104
嚴志雄、鄧宜菁編,〈錢謙益文學研究要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2(2004.6):121-133new window
饒宗頤,〈三教論及其海外移植〉,《選堂集林:史林新編(中)》,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689-722
2.英日文論文
Brook, Timothy.“Rethinking Syncretism: The Unity of the Three Teachings and their Joint Worship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1 (1993):13-44
Waltner, Ann. “ T’an-yang-tzu and Wang Shih-chen: Visionary and Bureaucrat in the Late Ming.”Late Imperial China , 8.1(1987): 105-133
Gardner, Daniel K.“ Zhu Xi on Spirit Beings.”In Donald S. Lopez, Jr, ed.,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06-119.
佐藤鍊太郎,〈李卓吾と紫柏達觀の死をめぐって〉,收入明代史研究會、明代史論叢編集委員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189-1206
吾妻重二,〈朱熹の鬼神論と氣論の理〉,《朱子學の新研究》,東京:創文社,2004,頁219-242。
石本眞利繪,〈管志道『從先維俗議』の政治思想〉,《東洋史研究(東洋史研究會編)》72.3(2013.12):367-397
吉川幸次郎,〈居士としての錢謙益─錢謙益と佛教〉,《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6冊,東京:筑摩書房,1968-1970,頁36-54
吉田公平,〈荒木見悟著「明未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書評〉,《東洋學術研究》19.1(1980.4):129-138
鍋島亞朱華,〈李見羅の「修身」と「知止」の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55(2003):122-136
荒木見悟,〈管東溟との出合い〉,《創文》192(1979.12):9-11

(二)學位論文
池勝昌,《耿定向與泰州學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new window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林峻煒,《明太祖的政治理念與教化實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2012
徐兆安,《英雄與神仙: 十六世紀中國士人的經世功業、文辭習氣與道教經驗》,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張昭煒,《良知學的收攝——鄒元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
曾光正,《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楊 茜,《從地方到國家:晚明江南士紳丁賓的行政實踐與社會活動》,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2
劉芝慶,《自適與修持──公安三袁的死生情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new window
劉 勇,《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以李材(1529-1607)為中心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8
蔡淑閔,《陽明學派游學活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new window
蔣桂文,《華嚴禪與程朱理學的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
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泰州學者的「三教合一」論述》,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7
魏珮伶,《管志道年譜》,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
釋滿貴,《明末華嚴思想弘傳研究》,高雄: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碩士論文,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