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沈松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 Sung-chiao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0:1
頁次:頁1-59
主題關鍵詞:國族想像日常生活敘事1930年代中國的一日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Everyday life narrativeOne day in China1930s 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
  • 點閱點閱:458
學界研究國族與國族主義,一般都會把焦點放在戰爭、革命或群眾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上,探究兩者之間彼此激盪、相互影響的複雜過程,而很少注意到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在「國族」此一想像共同體的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一如Michael Billig所謂「平庸的國族主義」所指出的,國族主義其實早已廣泛地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言行舉止,在習焉不察的情境下,形塑了我們對自身及社會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國族認同乃是使得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所以可能的基本形式;同時,也只有在國族成員日常的言談與行動中,國族才能不斷地更新與再生。 1930年代,中國面臨內外交迫的深重國族危機,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樣態,因而也成為各類知識權威進行凝視、論述與教化等文化實踐的目標;更成為各種意識形態迥異、利益與立場截然不同的政治力量,從事政治動員來形塑特定國族認同的重要場域。1936年,一批上海左翼知識分子便曾透過全國徵文的方式,編輯出版了《中國的一日》一書。該書收錄了數百篇無名大眾對自身在當年5月21日一天內的生活經驗與所思所感的敘事。本文便是以這批文本為主要討論對象,探析其所以出現的歷史條件、其所運用的敘事策略,以及這套策略所建構出的國族想像。藉由本文粗淺的討論,冀望能對近代中國國族想像與日常生活的複雜關係,提供一些初步的看法。
期刊論文
1.Luke, Allan、O'Brien, Jennifer、Comber, Barbara(1994)。Making community texts objects of study。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17(2),140。  new window
2.Triandafyllidou, Anna(1998)。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Other'。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1(4),593-612。  new window
3.Jameson, Fredric(1986)。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Social Text,15,65-88。  new window
4.黃金麟(198806)。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163-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上中社會科學研究會(1936)。讀者之聲─貧民窟內。永生,1(8),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ofgren, Orvar(1989)。The 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e。Ethnologia Europaea,19,22。  new window
7.Kaplan, Alice、Ross, Kristian(1987)。Introduction。Yale French Studies,73,1-4。  new window
8.(1932)。編者、作者與讀者。東方雜誌,29(6),4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讀後感。東方雜誌,30(1),7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lanchot, Maurice(1987)。Everyday Speech。Yale French Studies,73,12。  new window
11.陳碧雲。已往之片段。東方雜誌,32(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韜奮(1935)。我們的燈塔(發刊詞)。大眾生活,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36)。創刊詞。生活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柯耳曹夫.M.(1936)。世界的一日。譯文,1(1),43-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36)。生活星期刊。生活星期刊,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36)。婦女生活。婦女生活,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茅盾(1936)。被考問了《中國的一日》。生活星期刊,1(18),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童恂齋(1934)。給讀者們的第三封信─「中國人的心」。新生週刊,1(3),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Rosaldo, Renato。Others of Invention: ethnicity and its discontents。Voice Literal Supplement,27。  new window
20.景觀。愛國論。大眾生活,1(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杜重遠(1935)。愛誰的國。大眾生活,1(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簡博(1936)。要救國!。生活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春寧(199307)。中國報告文學史稿。北京: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su, Jing(2005)。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1936)。申報。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任繼愈(1985)。序。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lley, Linda(1992)。Britons: 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New Haven。  new window
6.李文(1995)。生活書店史稿。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懷玉(2006)。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 :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ighmore, Ben(2002)。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Routledge。  new window
9.Swartz, David(1997)。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茅盾(1984)。我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關志鋼(1999)。新生活運動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Winichakul, Thongchai(1994)。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13.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rth, Fredrik(1998)。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g Grove, IL:Waveland Press。  new window
15.秦衛(1936)。沙面一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田嬰(1936)。窗外隨錄。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迹(1936)。這一日的寺廟。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石珀(1936)。鄭州的眼光廟會。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董澄宇(1936)。鄉村小學教員生活之一頁。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Poster, Mark(1997)。Cultural History and Postmodernity: Disciplinary Readings and Challenges。Cultural History and Postmodernity: Disciplinary Readings and Challenges。New York。  new window
21.茂材(1936)。我恨自己。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恆(1936)。長真生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illig, Michael(2001)。Self and Nation。Self and Nation。London。  new window
24.Cochran, Janis(1983)。One Day in China: May 21, 1936。One Day in China: May 21, 1936。New Haven。  new window
25.(1935)。新生活須知。新生活運動須知。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韜奮(1958)。經歷。經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揮(1999)。鄒韜奮─大眾文化先驅。鄒韜奮─大眾文化先驅。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Yeh, Wen-hsin(1992)。Progressive Journalism and Shanghai's Petty Urbanites: Zou Taofen and the Shenghuo Enterprise, 1926-1945。Shanghai Sojourners。Berkeley。  new window
29.張仲實(1985)。一個優秀的中國人─韜奮先生的生平、其思想及事業。憶韜奮。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錢小柏、雷群明(1983)。韜奮與出版。韜奮與出版。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戈寶權(1985)。鄒韜奮和高爾基。憶韜奮。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茅盾(1936)。關於編輯的經過。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Wodak, Ruth、Cillia, Rudolf de、Reisigl, Martin、Liebhart, Karin(2000)。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Edinburgh。  new window
34.清芬(1936)。酒後。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Y cheng ze(1936)。文化城的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麗雲(1936)。一頁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鈞(1936)。我今天的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西稔(1936)。賞花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大戈(1936)。中學生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士引(1936)。永不能忘記的一課。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琳(1936)。五月二十一日的事。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Scheff, Thomas J.(1995)。Bloody Revenge: Nationalism, War and Emotion。Bloody Revenge: Nationalism, War and Emotion。Boulder, Co.。  new window
43.陳獨秀(1936)。中國的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華蕊(1936)。在香煙製造廠裡。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憶淵(1936)。孩子們!等待著你們的國度吧!。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嵐(1936)。一個綢廠工作的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白燕(1936)。鞭笞。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黎侶(1936)。「這碗飯真不易啊」。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辛彬(1936)。我的五月十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平東(1936)。鄉里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趙其賢(1936)。一日間。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洪嘉絢(1936)。一封滿是牢騷的信。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亦民(1936)。一封來信。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允哉(1936)。周村的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莊夢光(1936)。冀東的民生。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孟威(1936)。東北來的一封信。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逸波(1936)。徐州雜碎。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冰(1936)。塞外的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方根寶(1936)。一個紗廠工人的話。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懷(1936)。柳村的一日。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侯培森(1936)。討債。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吳士源、繆夏榮(1936)。在杭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1936)。生活剪影和一些感想。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曼流(1936)。退回來的禮物。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知更(1936)。五月念一日的觀感。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1936)。全國交通事業的發展。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鮑雨(1936)。一頁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沈天羽(1936)。徵工築路第四天。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周健(1936)。南寧半日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江風(1936)。仁丹。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馬祥雲(1936)。郟縣一日印象記。中國的一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蔣介石(1975)。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蔣介石。新生活運動二週年紀念之感想。革命文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1975)。新運十年。革命文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世祿(1935)。新生活運動與中國民族。新生活運動須知。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楚陽(1936)。黃昏小語,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曉如。《中國的一日》編輯出版探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蔣中正(1975)。新生活運動之要義。革命文獻。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1988)。Can the Subaltern Speak?。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3.Hall, Stuart(1995)。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Modernit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ie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