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
作者:凃宗呈
作者(外文):Chung-cheng Tu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弱水
甘懷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死亡靈魂屍骸墓葬兩京長安洛陽deathspectacles of deathsoulscorpsesburialsChang’an and Luoy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4
死亡在唐代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唐代兩京(長安與洛陽)的官員、士人及其家屬為中心,具體考察人們從病重、臨終、死亡,一直到下葬的完整過程,藉由一幕幕的死亡場景,呈現唐代兩京的喪葬文化。
尤其著重在具體的儀式與物質層面,以法令、禮典等理想型的規範作為基本架構,參照有關喪葬禮儀和死亡的各種記載,以靈魂與屍骸為中心,探索唐代兩京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以及處理死亡的具體作法,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討論制度、行為和器物,發掘背後的思想觀念,將分散在史料中有如碎片的死亡訊息,拼湊出一幅較為完整清晰的唐代兩京日常死亡圖像。
首先,有關「面對死亡」方面,探討圍繞在死亡的日常生活中,面對死亡時的基本心態,人們對於靈魂、形體與死亡的想像、判定死亡的具體方式、臨終時的死亡場景、遺言與遺書等方面,從中考掘出唐人的死亡觀念和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瞭解死亡在唐代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
其次,討論兩京地區「處理死亡」與「展示死亡」的具體作法,聚焦在從喪(包裝屍體與祭祀靈魂)到葬(送葬和下葬)的過程,以「日常生活史」的微觀研究方式,重建日常喪葬實況,不僅關注純粹的禮儀和法令上的規範,也重視實際發生的歷史細節,具體重現有關死亡的儀式、習俗和器物。
最後,以作為死者靈魂居所的葬地、墓葬為中心,討論城市與葬地的關係、墳墓和墓園的基本樣貌、以及「事死如事生」的隨葬品。藉由考古發掘出來的墓葬資料,結合歷史文獻提供的文字訊息,還原其特定的形式和功能,重新建構彷彿人間的死後世界,以及比照生前的日常生活。
綜上所論,唐代整個喪葬過程的儀式,幾乎都圍繞著靈魂與屍骸之上。喪葬儀式不只是為了死者,也是為了生者,生與死之間關係密切。
傳統的死亡觀念與喪葬習俗具有很強的延續性,以唐代而言,源自先秦兩漢以來的經典傳統和民間信仰,融入魏晉南北朝具有貴族色彩喪禮,加上深受佛教、道教影響的死後世界觀,諸如繁複細密的喪葬禮儀、官僚化的死後世界、天堂與地獄的想像、僧人與道士在喪葬過程所扮演重要的角色、風水信仰對於墓葬的重大影響等,都是唐代喪葬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成為宋代以後中國喪葬文化的基本形態。
Dea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death in Chang’an and Luoyang during the Tang by examining the spectacles of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 officers, scholar official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funerary tradition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death and ways of coping with death through the documentation of funeral rites and ceremon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gislation and funeral ritual.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funeral custom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souls and corpses in Chang’an and Luoyang during the Tang and discusses death attitu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egisl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death in the Tang society, we recreate peopl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death by examining death attitudes. Drawing from the micro-level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we concentrat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funerary and death-worship practices. We also address the issu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rial ground and the city, design of tombs and cemetery and funerary goods in practices.
In summary, funerary and death-worship practices are focused on the beliefs of souls and corpses, as manifested in sophisticated funeral rites and ceremonies, a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the otherworld,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on funerary customs and the belief of scared spaces of death as determined by Fengshui (geomancy). These practices are derived from funerary traditions following the Sung dynasty, which in turn contributes to the typical funerary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This stud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death in Chang’an and Luoyang during the Tang.
徵引書目
一、史料(排序依作者或編注者時代)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上海:鳳凰出版社,2007。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後漢書〕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1。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元稹撰,《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唐〕王梵志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唐〕李匡文撰,《資暇集》,收入〔唐〕蘇鶚撰,《蘇氏演義(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韋述、杜寶撰,辛德勇輯校,《兩京新記輯校.大業雜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唐〕孫思邈撰,《千金翼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唐〕張鷟撰,《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義淨著,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劉禹錫撰著,卞孝萱校訂譯,《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劉餗撰,《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慧立、彥悰著,孫毓棠、謝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盧照鄰著,李雲逸校注,《盧照鄰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蕭嵩等,《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汲古書院,1972。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權德輿撰,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張說,《張說之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圓仁著,小野勝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修訂校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五代〕孫光憲撰,《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朱熹撰,《昌黎先生集考異》,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8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錢易撰,《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南宋〕程大昌撰,《演繁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清〕張爾岐撰,《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陳澧撰,《東塾讀書記》,收入黃國聲主編,《陳澧集(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湯球輯,楊朝明校補,《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趙翼著,《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清〕陸增瓊撰,《八瓊室金石補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功刀正編,《李翱の研究──資料篇》,東京:白帝社,1987。
毛漢光編,《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李希泌,《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金身佳編著,《敦煌寫本宅經葬書校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
黃暉撰,《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
楊天宇,《儀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穆根萊、汶江、黃倬漢譯,《中國印度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二、研究論著(排序依作者姓氏筆畫)
1.中、日文專書
D.布迪(Derk Bodde)、C.莫里斯(Clarence Morris)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不哭》,臺北:藍鯨出版有限公司,2001。
三浦國雄,《風水講義》,東京:文藝春秋,2006。
于爾根.科卡,〈社會史既是結構史也是經歷史〉,《社會史: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第二冊:夏)》,東京:汲古書院,2009。
五年東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環境史 配布資料》,東京:2005。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東京:大安株式会社,1967。
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
公維章,《涅槃、淨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編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牛志平、姚兆女,〈唐代喪葬〉,《唐代婚喪》,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王靜芬著,毛秋瑾譯,《中國石碑──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加地有定,《中国唐代鎮墓石の研究──死者の再生と崑崙山への昇仙》,大阪: かんぽうザービス,2005。
吉川忠夫,《中国人の宗教意識》,東京:創文社,1998。
米歇爾.沃維爾(Michel Vovelle),《死亡文化史──用插圖詮釋1300年來死亡文化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西岡弘,《中國古代の葬禮と文學(改訂版)》,東京:汲古書院,2002。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余英時著,李彤譯,〈「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new window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巫鴻著,施杰譯,《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三聯書店,2010。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new window
李斌成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new window
杜希德(Denis C. Twittchett)著,黃寶華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来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東京:学生社,2001。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妹尾達彥,〈唐長安の都市生活と墓域〉,《東アジアの古代生活》,123号(2005春)。
妹尾達彥,《隋唐長安城関係論著目録稿(1911年-2005年)国際シンポジウム二〇〇五年東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環境史 配布資料》。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林登順,《北朝墓誌文研究》,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9。
邱衍文,《唐開元禮中喪禮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郁氏印書及獎學基金會,1984。new window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姚美玲,《唐代墓誌詞彙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姜伯勤、項楚、榮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贊校錄并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原田淑人,《唐代の服飾》,東京:東洋文庫,1970。
夏洛特.羅伯茨(Charlotte Roberts)、基恩.曼徹斯特(Keith Manchester)著,張樺譯,《疾病考古學》,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氣賀澤保規,《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総合目録(増訂版)》,東京:明治大学東アジア石刻文物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アジア史専攻氣賀澤研究室,2009。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new window
張學鋒編著,《中國墓葬史》,揚州:廣陵書社,2009。
斎藤忠,《東アジア葬・墓制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87。
清木場東,《帝賜の構造──唐代財政史研究(支出編)》,福岡:中国書店,1997。
許烺光著,王芃 、徐隆德譯,《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臺北:南天書局,2001。
陳于柱,《敦煌寫本宅經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陳戌國,〈李唐喪葬禮儀〉,《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程存潔,《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華書局,2002。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黃懷德,《漢唐民間結社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萬軍杰,《唐代女性的生前與卒後──圍繞墓誌資料展開的若干探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達尼埃爾.亞歷山大-比東著,陳劼譯,《中世紀有關死亡的生活(13~16世紀)》,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new window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趙超,《古代墓誌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6。
蕭默,《敦煌建築研究》,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new window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店,2002。
錢鍾書,《管錐編(四)》,北京:三聯書店,2001。
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5-10世纪的寺院經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鍾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張佳譯,《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譚蟬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25(民俗畫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英文專書
Dien, Albert E., 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Eckfeld, Tonia, Imperial Tombs in Tang China, 618-907: The Politics of Parad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5.
Ludtke, Alf, Introductio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and Who Are Its Practitioners?, Alf Ludtke ed., translated by William Templer,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xperienes and Ways of Lif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McMullen, David L., The Death Rites of Tang Daizong, Joseph P.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Teiser(太史文), Stephen F.,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ii Press, 1994.
3.中、日文論文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訪談〉,《考古與文物》,第1期(2012)。
丁煌,〈道教的「沐浴探究」〉,林富士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1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大形徹,〈『儀礼」凶礼と魂・魄・鬼・神〉,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叢刊 第3輯:東アジアの儀礼と宗教》,東京:雄松堂,2008。
大形徹,〈『儀禮』士喪禮の「復」をめぐって──「復」は蘇生を願う儀式なのか〉,《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2号(2007)。
小谷仲男撰,王維坤、劉勇譯,〈關於死者口中含幣的習俗──漢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一)〉,《人文雜誌》,第5期(1991)。
小谷仲男撰,王維坤、劉勇譯,〈關於死者口中含幣的習俗──漢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二)〉,《第1期(1993)。
小南一郎,〈「十王經」の形成と隋唐の民衆信仰〉,《東方學報(京都)》,第74冊(2002)
小南一郎,〈「十王經」をめぐる信仰と儀禮──生七齋から七七齋へ──〉,吉川忠夫編,《唐代の宗教》,京都:朋友書店,2000。
小南一郎,〈「十王經」形成と隋唐の民衆信仰〉,《東方學報》,第74冊(2002)。
山田利明,〈死の思想と道教〉,《講座道教4・道教と中国思想》,東京:雄山閣出版,2000。
中砂明德,〈唐代の墓葬と墓誌〉,礪波護主編,《中國中世の文物》,京都:朋文舎,1993。
戸崎哲彦,〈柳宗元塋地「萬年縣之少陵原,實棲鳳原」考釋(下)──唐代長安南郊の「原」と「郷」──〉,《島大言語文化》,第28號(2010.3)。
牛來穎,〈虛實之間──墓誌和傳奇中的裴珙〉,《唐研究》,第17卷(2011.12)。
王仁波,〈西安地區北周隋唐墓葬陶俑的組合與分期〉,《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王育德,〈復儀之招魂式與銘旌〉,《上古中國之生死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0。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王笛,〈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9)。
王維坤,〈シルクロードと死者の口に貨幣を含ませる習俗〉,森浩一編,《考古学と信仰》,京都: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リーズ刊行会,1994。
王靜,〈唐墓石室規制及相關喪葬制度研究──復原唐《喪葬令》第25條令文釋證〉,《唐研究》,第14卷(2008)。
王雙懷,〈關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徵〉,《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2001)。
加藤修,〈北魏から唐代の墓誌に見る夫婦合葬の分析〉,《女子美術大学研究紀要》,第31号(2001)。
甘懷真,〈《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new window
白瑞旭(K. E. Brashier),〈漢代死亡學與靈魂的劃分〉,夏含夷主編,《遠方的時習──《古代中國》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石見清裕,〈唐代の官僚喪葬儀礼と開元二十五年喪葬令〉,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東アジアの儀礼と宗教》,東京:雄松堂,2008。
石見清裕,〈唐代凶礼の構造──『大唐開元礼』官僚喪葬儀礼を中心に〉,福井文雅博士古稀・退職記念論集刊行会編,《福井文雅博士古稀記念論集──アジア文化の思想と儀礼》,東京:春秋社,2005。
石見清裕,〈唐代墓誌史料の概観──前半期の官撰誌・規格・行状との関係──〉,《唐代史研究》,第10號(2007.8)。
吉川忠夫,〈仏は心に在り──「白黒論」から姚崇の「遺令」まで──〉,《中国古代人の夢と死》,東京:平凡社,1985。
江川式部,〈唐代の上墓儀禮──墓祭習俗の禮典編入とその意義について──〉,《東方學》,第120輯(2010.7)。
池田末利,〈魂.魄考──思想の起源と發展〉,《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81。
池田末利,〈釋死〉,《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81。
西脇常記,〈「剃頭良宿吉日法」.「(洗頭択吉日)法」について〉,《ドイツ将来のトルファン漢語文書》,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2。
西脇常記,〈『千唐誌齋蔵誌』に見える唐代の習俗〉,《唐代の思想と文化》,東京:創文社,2000。
西脇常記,〈古代中國の遺言──その形式面よりの概観──〉,《唐代思想と文化》,東京:創文社,2000。
西脇常記,〈唐代の葬俗──特に葬法について──〉,《唐代の思想と文化》,東京:創文社,2000。
西脇常記,〈韓愈の遺言をめぐって〉,《唐代の思想と文化》,東京:創文社,2000。
吳麗娛,〈《天聖令.喪葬令》整理和唐令復原中的一些校正與補充〉,黃正建主編,《《天聖令》與唐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吳麗娛,〈再造《國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遼宋金元史研究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11。
吳麗娛,〈唐代的皇帝喪葬與山陵使〉,《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4輯(2008)。
吳麗娛,〈唐代贈官的贈賻與贈諡〉,《唐研究》,第14卷(2008)。
吳麗娛,〈唐喪葬令復原研究〉,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吳麗娛,〈唐朝的《喪葬令》與唐五代喪葬法式〉,《文史》,第3輯(2007)。
吳麗娛,〈唐朝的《喪葬令》與喪葬禮〉,《燕京學報》,新25期(2008)。
吳麗娛,〈喪葬禮令與喪葬法式〉,黃正建主編,《《天聖令》與唐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吳麗娛,〈關於《喪葬令》整理復原的幾個問題──兼與稻田奈津子商榷〉,《唐史論叢》,第12輯(2010)。
吳麗娛,〈關於唐〈喪葬令〉復原的再檢討〉,《文史哲》,第1期(2008)。
巫鴻,〈「生器」的概念與實踐〉,《文物》,第1期(2010)。
巫鴻,〈無形之神:中國古代視覺文化中的「位」與對老子的非偶像表現〉,《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杉本憲司,〈唐代の葬制について──唐代墓葬考序節──〉,末永先生古稀記念会編,《末永先生古稀記念古代学論叢》,京都:末永先生古稀記念会,1967。
李文生、楊超杰,〈龍門石窟佛教瘞葬形制的新發現──析龍門石窟之瘞穴〉,《文物》,第9期(1995)。new window
李建民,〈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清華學報》,新24卷第3期(1995)。new window
李建民,〈死之滋味──中國古典中的「自殺」與「自殺論」〉,《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2000。
李建民,〈屍體.骷髏.魂魄〉,《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2000。
李貞德,〈「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1分(2004)。new window
李零,〈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簡介〉,《文物》,第6期(2012)。
李獻奇,〈唐皇甫映石室詩考辨〉,收入趙振華主編《洛陽出土墓誌研究文集》,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
杜文玉,〈唐代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1997)。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卷4期(1992)。new window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new window
沈文倬,〈對〈土喪禮、既夕禮中所紀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考古學報》,第2期(1958)。
邢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撈鼎圖」為例〉,《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
周一良,〈敦煌寫本書儀中所見的唐代婚喪禮俗〉,《周一良集》,第3卷:佛教與敦煌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和田萃,〈東アジアの古代都城と葬地──喪葬令皇都条に関連して──〉,《日本古代の儀礼と祭祀・信仰》,東京:塙書房,1995。
妹尾達彥,〈長安:禮儀之都──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素材〉,《唐研究》,第15卷(2009)。
妹尾達彥,〈城市的生活與文化〉,谷川道雄主編,李憑等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
妹尾達彥,〈唐代後期的長安與傳奇小說──以《李娃傳》的分析為中心〉,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妹尾達彥,〈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号(1996)。
妹尾達彥,〈隋唐洛陽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3冊(1997)。
妹尾達彥,〈韓愈與長安──9世紀的轉型〉,《唐史論叢》,第9輯(2007)。
尚民傑,〈長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關問題〉,《唐研究》,第9卷(2003)。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中國的喪葬模式──思想與信仰的知識來源〉,《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圖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響〉,《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
林素娟,〈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機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12)。new window
林聖智,〈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顏娟英,《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
林聖智,〈北魏沙嶺壁畫墓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1分(2012.3)。new window
武伯綸,〈唐代的復面和胡部新聲〉,《文物》,第6期(1961)。
武伯綸,〈唐長安郊區的研究〉,《古城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牧尾良海,〈招魂葬考〉,《風水思想論考》,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4。
牧尾良海,〈風水思想と科学の間(上)──風水説批判論の探尋試論──〉,《風水思想論考》,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4。
牧尾良海,〈風水思想小考──郭璞とその前後〉,渡邊欣雄、三浦國雄編,《風水論集》,東京:凱風社,1994。
金子由紀,〈「大唐元陵儀注」に見る唐皇帝の埋葬儀禮〉,《中國史研究》,第51輯(2007.12)。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概說〉,《文史》,第4輯(2008)。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一)〉,《山梨大学教育人間科学部紀要》,第3卷2號(2002)。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七)〉,國學院大學文学部共同研究費「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王権の比較研究」,《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世界における王権の態様──陵墓・王権儀礼の視点から」(2007年1月27日)報告集》,東京:國學院大學文学部古代王権研究会,2007。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二)〉,《山梨大学教育人間科学部紀要》,第4卷2號(2002)。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八)〉,《國學院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学研究科)》,第39輯(2008)。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三)〉,《山梨大学教育人間科学部紀要》,第5卷2號(2003)。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五)〉,《山梨大学教育人間科学部紀要》,第7卷1號(2005)。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六)〉,《國學院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学研究科)》,第38輯(2007)。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四)〉,《山梨大学教育人間科学部紀要》,第6卷2號(2004)。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釈(終章)〉,《國學院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学研究科)》,第41輯(2009)。
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祔祭註釈〉,《國學院大學紀要》,第47卷(2009)。
金子修一著,博明妹譯,〈圍繞《大唐元陵儀注》的諸多問題〉,《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2011)。
金子裕之,〈平城京と葬地〉,《文化財学報》,第3集(1984.3)。
金身佳,〈敦煌寫本宅經中的陰陽宅修造吉日〉,《敦煌研究》,第2期(2006)。
金岡照光,〈敦煌における地獄文献──敦煌庶民信仰の一様相──〉,《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仏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
凃宗呈,〈中古墓誌死亡用語札記〉,《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卷(2009.7)。
凃宗呈,〈足展誠敬,無累冥道──中國中古的素食祭祀〉,《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1卷(2011)。
凃宗呈,〈東晉南朝士族的墓葬文化初探:以南京地區單室磚墓與隨葬品為中心〉,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new window
姜伯勤,〈敦煌的寫真邈真與肖像藝術〉,《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室山留美子,〈「祖明」と「魌頭」──いわうる鎮墓獣の名称をめぐって──〉,《大阪市立大学東洋史論叢》,第15号(2006.11)。
後藤秋正,〈唐代の「帰葬詩」(二)〉,《唐代の哀傷文学》,東京:研究出版,2006。
施萍亭,〈一件完整的社會風俗史資料──敦煌隨筆之三〉,《敦煌研究》,第2期(1987)。
段塔麗,〈從夫妻合葬習俗看唐代喪葬禮俗文化中的性別等級差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5.5)。
胡適,〈我對喪禮的改革〉,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范家偉,〈病者拒藥與命定論〉,《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茅甘(Garole Morgan),〈敦煌寫本中的「五姓堪輿」〉,《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1993。
孫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孫英剛,〈想像中的真實──隋唐長安的冥界信仰與城市空間〉,《唐研究》,第15卷(2009)。
徐殿魁,〈洛陽地區隋唐墓的分期〉,《考古學報》,第3期(1989)。
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札記〉,《考古》,第2期(1963)。
高田時雄,〈五姓說之敦煌資料〉,《敦煌.民族.語言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冨谷至,〈剝奪生命與處理屍體的刑罰〉,《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7。
宿白,〈西安地區的唐墓形制〉,《文物》,第12期(1995.12)。
宿白,〈隋唐長安城與洛陽城〉,《考古》,第6期(1978)。
張建林,〈唐代喪葬習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學考察〉,《西部考古》,第1輯(2006)。
梁其姿,〈心態歷史〉,《史學評論》,第7期(1984)。new window
陳安利,〈西安、吐魯番唐墓葬制葬俗比較〉,《文博》,第1期(1991)。
陳俊強,〈無冤的追求──從《天聖令.獄官令》試論唐代死刑的執行〉,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硏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11。new window
陳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係──從景雲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談起〉,《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new window
陳弱水,〈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唐研究》,第15卷(2009)。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new window
陳弱水,〈隋唐五代的婦女與本家〉,《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new window
陳弱水,〈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新史學》,19卷4期(2008.12)。new window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登武,〈陰間判官──冥司與庶民犯罪〉,《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2006。new window
惠瑛,《從出土墓誌看唐長安居民葬地》,西安:西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6。
曾布川寛,〈秦始皇陵と兵馬俑に關する試論〉,《東方學報》,第58期(1986.3)
渡邊欣雄,〈中国の墓地風水〉,《風水の社会人類学──中国とその周辺比較東アジアの墓地風水──》,東京:風響社,1994。
渡邊欣雄,〈風水──形の景観地理学〉,《墓と家族の地理学──東アジアの墓地風水──》,京都:人文書院,1994。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程義,〈20世紀關中唐代墓葬研究的回顧與展〉,《唐史論叢》,第10輯(2008)。
程義,〈唐代長安城周圍墓葬區的分布〉,《唐史論叢》,第13輯(2011)。
程義,〈關中唐代墓葬裏的道教因素鈎沉〉,《唐史論叢》,第12輯(2010)。
華琛(James L. Watson)著,湛蔚晞譯,〈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卷第2期(2003.10)。new window
黃正建,〈《天聖令》所附唐令中有關社會生活的新資料(下)〉,《唐史論叢》,第12輯(2010)。
黃正建,〈試論唐人的喪葬擇日──以敦煌文書為中心〉,《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黃旨彥,〈送行者的樂章:唐代挽歌文化初探〉, 第三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2009.8.23-30),武漢:武漢大學。
黃清連,〈享鬼與祀神──紙錢和唐人的信仰〉,蒲慕州編,《鬼魅神魔》,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new window
塚本善隆,〈引路菩薩信仰と地蔵十王信仰〉,《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七卷(淨土宗史.美術篇)》,東京:大東出版社,1975。
愛宕元,〈両京郷里村考〉,《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東京:同朋舎,1997。
楊泓,〈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和「橫吹」〉,《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葉國良,〈失姓碑誌之考證方法及其相關問題〉,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new window
葉國良,〈石刻文字考辨〉,《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道端良秀,〈敦煌文獻に見える死後の世界〉,《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仏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
雷聞,〈唐開元獄官令復原研究〉,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寧欣,〈街:城市社會的舞臺──以唐長安城為中心〉,《文史哲》,第4期(2006)。
廖宜方,〈評盧建榮著,《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09.6)。
廖咸恵,〈墓葬と風水──宋代における地理師の社会的位置──〉,《都市文化研究》,第10號(2008)。
窪添慶文,〈中国の喪葬儀礼──漢代の皇帝の儀礼を中心に──〉,井上光貞、西嶋定生、甘粕健、武田幸男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儀礼と国家》,東京:學生社,1982。
窪添慶文,〈墓誌的起源及其定型化〉,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趙振華,〈洛陽出土墓誌撰文書丹鎸刻者及其書藝研究──以晉魏隋唐墓志為中心〉,《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趙振華,〈唐代洛陽鄉里方位初探〉,《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齊東方,〈考古學的「鄉土」意味與洛陽在中國考古學中的突出地位〉,《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6)。
齊東方,〈唐代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第1期(2006)。
齊東方,〈祔葬墓與古代家庭〉,《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06)。
齊東方,〈略論西安地區發現的唐代雙室磚墓〉,《考古與文物》,第9期(1990.9)。
齊東方,〈試論西安地區唐代墓葬的等級制度〉,《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劉夫德,〈銘旌的圖像與文字〉,《文博》,第4期(2008)。
劉屹,〈唐代的靈寶五方鎮墓石硏究──以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唐李義珪五方鎮墓石」爲線索〉,《唐研究》,第17卷(2011.12)。
劉枝萬,〈中国の死喪儀礼における死霊観〉,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民俗と宗教》,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9)。new window
劉淑芬,〈玄奘的最後十年(655-664)──兼論總章二年(669)改葬事〉,《中華文史論叢》,第95期(2009.3)
劉淑芬,〈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中國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中國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淑芬,〈唐代俗人的塔葬〉,《中國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淑芬,〈墓幢〉,《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祥光,〈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臺大歷史學報》,第45期(2010.6)。new window
劉惠範,〈唐代冥婚習俗初探──從敦煌書儀談起〉,《敦煌學》,第26輯(2005.12)。
劉琴麗,〈唐代夫妻分葬現象論析──以墓誌銘為中心〉,《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8)。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18卷4期(2007)。new window
劉增貴,〈漢隋之間的車駕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2分(1993)。
劉增貴,〈睡虎地秦簡《日書》〈土忌〉篇數術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4分(2007.12)。new window
樊維岳、阮新正、冉素茹,〈藍田出土盝頂舍利石函〉,《考古與文物》,第2期(1991)。
稻田奈津子,〈北宋天聖令による唐喪葬復原研究の再検討──条文排列を中心に──〉,《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研究紀要》,第18号(2008.3)。
蔣愛花,〈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誌資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第4期(2006)。
鄭炳林,〈敦煌寫本邈真贊所見真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關於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研究之一〉,《敦煌研究》,第6期(2006)。
賴瑞和,〈小說的正史化──以《新唐書.吳保安傳》為例〉,《唐史論叢》,第11輯(2009)。
磯部ひろみ,〈隋唐代における仏教の中国化の諸相──葬式を中心として──〉,《お茶の水史学》,第49號(2005.12)。
韓建業,〈中國古代屈肢葬譜系梳理〉,《文物》,第1期(2006)。
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陳淳譯,〈論中國考古學的編史傾向〉,《文物季刊》,第2期(1995)。
4.考古報告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西南郊清理的漢至元代墓葬〉,《考古》,第5期(196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杏園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西安郊區隋唐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石璋如編著,《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河南安陽殷虛遺址之一).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附錄一:隋唐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王自力、孫福喜編著,《唐金鄉縣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16工區76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第5期(1956)。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北宋皇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洛陽博物館,〈洛陽關林唐墓〉,《考古》,第4期(1980)。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簡報〉,《考古》,第3期(1960)。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1964)。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所見的唐代經幢〉,《文物》,第8期(1959)。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唐李憲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1972)。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彭金章、沙武田,〈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清理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199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發掘簡報(1963-1965)〉,《文物》,第10期(197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發掘簡報〉,《文物》,第6期(1960)。
解希恭,〈太原小井峪宋、明墓第一次發掘記〉,《考古》,第5期(1963)。
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朝陽地區博物館文物隊、朝陽縣文化館,〈朝陽袁臺子東晉壁畫墓〉,《文物》,第6期(1984)。
5.學位論文
巴珊珊,《唐代公主喪葬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new window
江波,《唐代墓誌撰書人及相關文化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李峰,《西安地區隋唐墓葬鎮墓俑研究》,濟南:山東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08。
肖新琦,《陝西、河南地區出土唐三彩比較研究》,瀋陽:吉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6。
林聖智,《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墓葬の図像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邱建智,《漢魏南北朝墓誌的起源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金蕙涵,《唐代兩京地區女性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9。
英衛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西安:西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11。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張瓊文,《唐代の墓誌から見た夫婦合葬》,東京: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間文化研究科人文学専攻修士論文,2002。
陳燦平,《洛陽地區隋唐墓葬分期初步研究》,西安:西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6。
程義,《關中地區唐代墓葬初步研究──以紀年墓為中心》,陝西:西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07。
黃亮文,《敦煌寫本張敖書儀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楊潔,《試論西安、洛陽地區唐出土的武土俑、天王俑》,西安:西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7。
詹宗祐,《隋唐時期終南山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劉先維,《墓誌資料所見唐代歸葬習俗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樂卓瑩,《唐代喪葬典禮考述》,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
鄭雅如,《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竇雁詩,《《新定書儀鏡》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6.網路資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2.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http://sinocal.sinica.edu.tw
3.中國石刻文物研究会,「唐・五代十國時期墓誌・墓碑データベース」:http://sekkokuken.mind.meiji.ac.jp/findex.html
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ang/tangats/Tang_ATS2012/SrchMain.aspx
5.《大正新脩大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