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身心學(Somatics)身體教育觀之探討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張郁婷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3:3=90
頁次:頁69-76
主題關鍵詞:身心學身體教育觀身體物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
  • 點閱點閱:47
身體物化現象存在已久,並於近代學界中開始被省思,對「身體」之觀點,也從二分法的卑微罪惡地位慢慢豁然開朗。身心學(Somatics)看待身體的觀點十分特別,其將身體視爲具有意識之活體,筆者認爲此觀點可對臺灣之身體教育思想提出不同的看法,因此,本文將從學校教育、大眾媒體及社會現象中之身體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逐一檢視,再由身心學之角度反思身體教育,並提出批判與建議,期望能對臺灣之身體教育領域有些許貢獻。
期刊論文
1.林大豐、劉美珠(20031200)。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1,249-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娟娟(2007)。媒体如何引导身体文化。青年記者,2007(22),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紅豔(2007)。被遗忘的领域: 身体与自我的关系。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6(4),7-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nna, Thomas(1983)。The body of life。New York, NY:Alfred A. Knopf。  new window
2.王墨林(2009)。臺灣身體論。臺北:左耳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mith, Philip、林宗德(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韋伯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hen, B. B.(1993)。Sensing, feeling, and action: The experiential anatomy of Body-Mind Centering。Northampton, MA:Contact Editions。  new window
6.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4身心動作教育系列課程--富蘭克林技法硏習會手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