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列強華北駐軍問題與撤兵交涉(1902~1914)
書刊名:史匯
作者:李柄佑
作者(外文):Lee, Ping-yu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
頁次:頁131-156
主題關鍵詞:駐軍權辛亥革命外交部交涉談判GarrisonForeign troopsNorthern ChinaBoxersChinese revol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
  • 點閱點閱:13
1902年8月,八國聯軍在交還天津以後全數撤出,外國駐軍逐年減少,直到清宣統3年(1911)在武昌爆發革命黨起義,隨著武昌的民軍逐漸穩住陣腳,南方各省陸續響應,脫離清廷中央的領導而獨立,而在華的各國列強除了表示中立的態度外,也陸續以保護租界區的僑民生命財產為名,要求派遣軍隊進入中國防衛,他們害怕革命軍和清軍的交戰會影響或傷害到他們在華的既得利益,駐軍權是來自清光緒27年(1901)簽訂的《辛丑和約》第七與第九款內容規定,列強得以在使館區和北京到天津一帶駐紮軍隊。於是在該年11月底陸續宣布要增加兵力進入中國,日本、俄國、德國等陸續派遣軍隊進入華北和武漢地區,這個情形延續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3年(1914)外交部首先向俄國提出撤軍的請求,再者透過與德國交涉,基本達成德俄兩國撤軍的行動。同時亦與日本進行交涉,但日方僅願意撤除京津地區新增之兵,武漢地區仍舊未能解決。然而,從此次行為中也可以看出,外交部嘗試縮小這個妨礙國家主權甚深的駐軍權對中國的影響,儘可能地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取得最佳的情況。
Foreign garrison was a special power in modern China after the Boxer protocol in 1901. There were mostly garrison set their troops and headquarter in Peking (Beijing) and Tientsin (Tianjin), such as Britain, Japan, France and USA, with four largest number of troops in northern China. This essay started from 1902, which the right of garrison just began, and ended in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 in 1914.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garrison activities between Boxer and Chinese revolution in 1911, which also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with refor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how the foreign powers answered the revolution everywhere, with increasing force as protection or trying the withdrawal foreign civilians to Shanghai public settlement. The third chapter shows the new republic government tried their best to negotiate to withdrawal of all the foreign garrison in northern China. The foreign garrison was not an unique example in the world, also happened in Japan and Siam with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 This essay is a part of my master thesis, and also a small part of garrison studies.
期刊論文
1.川島真(2011)。20世紀以來中國外交史研究:以日本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2011(1),134-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川島真(2002)。從廢除不平等條約史看「外交史」空間。近代史學會通訊,16,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牛大勇、陳長偉(2005)。北伐時期列強對華政策研究評介。歷史研究,2005(5),158-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成勉(2012)。美國軍方對華態度溯源。近代史研究,2012(2),88-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建朗(1997)。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考察。歷史研究,1997(5),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建朗(2005)。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4),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嘉谷(1982)。沙俄與天津都統衙門。近代史研究,1982(2),307-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來新夏(2008)。北洋時期的三次軍閥戰爭。社會科學戰線,2008(9),237-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武月星(1990)。日本華北駐屯軍及其侵華行徑。近代史研究,1990(4),20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啟華(2004)。「北洋外交」研究評介。歷史研究,287,99-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啟華(19990600)。由中英外交檔案看北洋外交(1912-1928)。興大歷史學報,9,199-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啟華(2011)。論「情勢變遷原則」在中國外交史的運用。社會科學研究,2011(3),13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森悅子(1988)。天津都統衙門について:義和團戰爭後の天津行政權返還交渉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47(3),314-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文德(2005)。北京外交團的發展及其以條約利益為主體的運作。歷史研究,2005(5),97-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藤井升三、曲建文(1992)。圍繞大沽事件的日中關係(續)--中國國民革命的一個側面。民國檔案,1992(3),133-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藤井升三、曲建文(1992)。圍繞大沽事件的日中關係--中國國民革命的一個側面。民國檔案,1992(2),129-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龔德柏(1922)。日本駐兵中國與中國之內亂。國民外交雜誌,1(1),2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斌(2008)。試論國奉戰爭中的天津之戰。軍事歷史研究,2008(1),86-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芳上(19970600)。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185-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啟華(20050500)。清末民初中國對「海牙保和會」之參與(1899-191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45-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盧高(2011)。漢口外國駐軍研究(1842-1937)(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古野直也(1989)。天津軍司令部,1901-1937。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章伯鋒(1990)。北洋軍閥。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應俊豪(2009)。「丘八爺」與「洋大人」--國門內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7)。南京臨時政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4)。北洋政府(1912-1927年)。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2010)。北洋政府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華民國史編撰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1996)。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3)。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天津鐵路分局路史編輯委員會(2003)。天津鐵路分局志(1881-1990)。天津:天津鐵路分局路史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毓澍、林明徳(1986)。中日關係史料:一般交涉(民國元年至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來新夏(199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河北省地方誌辦公室(1993)。河北通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濱(1984)。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洪茂、李力(2012)。近現代日本涉華密檔.陸軍省卷(1872-1945)。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春華、郭興仁、王遠大(1988)。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份(1911.05-1912.05)。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鄒念之(1980)。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辛亥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rlington, L. C.、威廉.盧因森、趙曉陽(2012)。尋找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1)。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芸生(2005)。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建朗、金光耀(2006)。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古蓚孫(2007)。乙丑軍閥變亂紀實。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外交部(1953)。中外條約輯編。臺北:外交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文原(2012)。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紀(上)。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米慶餘(2010)。日本近現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育民(2010)。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利成、王勇則(2007)。外國人在舊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omebise, Alfred Emile、劉悅(2011)。扛龍旗的美國大兵--美國第十五步兵團在中國(1912-1938)。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唐啟華、岡本隆司、林孝庭、廖敏淑(2010)。中國外交史三語辭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Morse, H. B.(1998)。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曾鲲化(2010)。中國鐵路史。揚州: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利民(2011)。列強在華租借地特權制度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敬忠、田伯伏(2004)。國民軍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薛典曾、郭子雄(1971)。中國參加國際公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關捷(2006)。日本與中國近代歷史事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Biggs, Jr., Chester M.(2003)。The United States marines in North China, 1894-1942。Jefferson, N.C.:McFarland & Co. Publishers。  new window
38.Fairbank, John K.(1983)。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9.Moser, Michael J.、Moser, Yeone Wei-Chih(2006)。Foreigners within the gates: the legations at Peking。Chicago:Serindia。  new window
40.于能模(1936)。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坂野正高(2005)。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Willoughby, Westel W.(1957)。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唐啟華(2010)。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體強(1943)。中國外交行政。昆明: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應俊豪(2001)。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櫻井良樹(2009)。辛亥革命と日本政治の變動。東京都: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恩涵(2004)。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Cohen, Paul A.、杜繼東(2000)。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孫瑞芹(1960)。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石源華(1996)。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徐永昌(1989)。徐永昌將軍求己齋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劍農(2002)。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Duara, Prasenjit、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2008)。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Wheaton, Henry、丁韙良(2002)。萬國公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川島真、田建國(2012)。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鐵崖(1982)。中外舊約章彙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郭廷以(1984)。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俞辛焞(2000)。辛亥革命時期中日外交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玉法(1977)。中國現代史。臺灣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馮玉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2)。馮玉祥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外務部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密大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壽松,倪瑞英(2004)。八國聯軍佔領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天津市歴史博物館(1996)。黎元洪和徐世昌卷。北洋軍閥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玉辰(2007)。關於李景林與國民軍。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櫻井良樹(2012)。辛亥革命のインパク卜と日本。総合研究--辛亥革命。東京都: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