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
作者:呂慎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Hua L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唐啟華
孫若怡
王良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袁世凱晚清清季外交外交策略Yuan Shih-K'aiLate Ch'ing DynastyForeign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海峽兩岸均透過高中歷史教育,將袁世凱塑造成竊國大盜、亂世奸雄,幾乎未提及其在清末除編練新軍以外的事蹟,一般民眾對此也深信不疑。
筆者認為,袁世凱於清季中國國勢衰弱已極之時,繼李鴻章之後擔任北洋大臣,逐漸成為中國外交的主要領導人物,以當時中國受條約束縛之深、利權侵蝕之劇,一旦舉措失當,將不免立見危亡。目前中外學界研究袁世凱的外交活動時,所著重者多在民國大總統時期,對於其晚清時代所經辦之對外交涉則較缺乏系統化論述,但袁世凱於民初所採行之外交策略,與其任官清廷時之外交經驗必然存在相當關係,只研究民國時期的外交表現,將無法對袁世凱外交有足夠且正確的認識。本文乃以個案研究為基礎,以「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為題,起於1894年袁世凱自朝鮮返國後,終於1909年初袁世凱開缺回籍止,探討此一長期不受正視的問題。
袁世凱的外交策略終極目標可以歸納為「權自我操、利不外溢」兩項,重視主動權與控制權,策略內容可歸納為「用新人、行新政」、「富國強兵」、「遵守法律」、「自求改善」、「事後補救」等五項,除富國強兵一項在小站練兵時期因國際情勢變遷而不再強調之外,其餘四項均成為袁世凱終晚清之世始終採行的外交策略,而四者又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唯有運用熟習洋務運作的官員經辦外交,才能使中國不至於因違反條約、公法而招致外國干涉;唯有自求改善,方能在遇事時開創有利於中國的外在條件,使外國的干涉降至最低;唯有中外盡皆遵守法律,才能以法律保護中國利益,更進一步藉法律爭回中國可爭、或應爭的權利,限制外國應享有的條約利益,為失去的權益進行事後補救。
研究清末民初中國外交時,李鴻章時代的以夷制夷外交與民初的修約外交為兩大主軸,而袁世凱實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身為李鴻章的下屬官員,袁世凱曾親身執行以夷制夷策略,也親眼見證以夷制夷的失敗。做為李鴻章的繼任者,袁世凱採取「權自我操、利不外溢」的方式處理對外交涉,但在時勢遷移中發展出與以夷制夷迥然不同的積極務實外交策略,在中國國勢極度衰弱的時代,放棄以結盟、均勢等方式自保的守勢外交,以取得主動權與控制權為主軸,但同時又能尊重、甚至運用約章成案以保護中國利益。做為北洋派的鼻組,袁世凱主動積極的外交策略透過其保舉、羅致之洋務人才,於民國肇造後仍繼續傳承,對民初北京政府修約外交造成深遠的影響。
壹、中文部份
一、未刊檔案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檔案
《外交檔案》02-10,邊防界務。
《外交檔案》02-14,條約。
《外交檔案》02-21, 保和會、紅十字會。
《外交檔案》02-23,駐美使館保存檔案。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錄副奏摺》,光緒朝,內政。

二、已刊檔案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4月再版)。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廣西省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天津市檔案館編輯,《袁世凱天津檔案史料選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01年美國對華外交檔案:有關義和團運動暨辛丑條約談判的文件》(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64年6月出版)。
8.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史料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9.熊性美、閻光華主編,《開灤煤礦礦權史料》(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劉海岩等編,《八國聯軍佔領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11.遼寧省檔案館編,《日俄戰爭檔案史料》(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史料彙編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光緒朝》(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8年12月初版)。
2.丁韙良編,《同文館題名錄》,第七次,光緒24年刊本。
3.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辛丑和約訂立以後的商約談判》(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4.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委會主編、魏子初編輯,《帝國主義與開灤煤礦》(上海市:神州國光社,1954年初版)。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王亮編、王彥威纂輯、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3月初版)。
8.王亮編、王彥威纂輯、王敬立校,《西巡大事記》,(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3月初版)。
9.北洋軍閥史料編委會編,《北洋軍閥史料•袁世凱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1992年)。
10.李文海、林敦奎、林克光編著,《義和團運動史事要錄》(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1.宓汝成編,《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1863—1911)》(北京市: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
1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3.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14.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9月初版 。
15.楊家駱主編,《義和團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初版)。
16.楊儒輯,《中俄會商交收東三省電報彙鈔》(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74年)。
17.萬仁元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台灣初版第1次印刷)。
18.魏子初編,《帝國主義與開灤煤礦》(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年1月初版)。

四、史籍
1.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2.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初版)。
3.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6年2月初版)。
4.趙爾巽等撰,《新校本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五、政書
1.(清)徐世昌等編纂,吉林師範學院古籍研究所整理,李澍田等點校,《東三省政略》(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秦國經主編,唐益年、葉秀雲副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六、地方志書
1.孫葆田等撰,《山東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8年)。
2.黃彭年等撰,《畿輔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7年)。

七、工具書
1.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9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紀元前七年(一九○五)一至十二月份》(台北:國史館,民國68年9月出版)。
3.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北京敷文社編,《最近官紳履歷彙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出版)。
5.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7.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1年6月再版)。

八、章奏、公牘
1.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廖一中、羅真容整理,《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山東義和團案卷》(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
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籌筆偶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甘厚慈編,《北洋公牘類纂》(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5.沈祖憲編,《養壽園奏議輯要》(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6.沈祖憲編,《養壽園電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7.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59年10月出版)。

九、函電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編、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匯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杜春和、耿來金、張秀清編,《榮祿存札》(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翁萬戈輯著,《翁同龢文獻叢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7年8月初版)。
4.袁世凱原著,駱寶善評點,《駱寶善評點袁世凱函牘》(湖南:岳麓書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義和團運動•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文集、筆記
1.(德)瓦德西(Waldersee)撰、大西洋圖書公司編輯,《瓦德西拳亂筆記》(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民國59年)。
2.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金陵刻本影印)。
3.周學熙著,虞和平、夏良才編,《周學熙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苑書義、孫華風、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年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盛宣懷,《愚齋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6月初版)。
6.黃遠庸,《遠生遺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7.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
9.劉禹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湖北第1版第2次印刷)。

十一、自傳、回憶錄、年譜
1.吉田良太郎編著、八詠樓主人編著,《西巡回鑾始末記》(台北,學生書局,1973年)。
2.岑學呂,《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台北:文星書店,民國51年6月出版)。
3.吳長翼編,《八十三天皇帝夢》(北京:文史料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6年1月1日初版)。
5.袁靜雪原作,〈袁世凱的妻妾子女〉,《傳記文學》第57卷第1期。
6.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9年6月1日再版)。
7.顏惠慶原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8年6月1日再版)。

十二、報紙、雜誌
1.《大公報(天津)》
2.《申報(上海)》
3.《東方雜誌》

十三、傳記
1.(日)佐藤鐵治郎著,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整理,《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石建國,《陸徵祥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沈祖憲、吳闓生編纂,《容庵弟子記》(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
4.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文職、北洋海軍、洋員》(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陳金林、齊德生、郭曼曼編輯,《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梁啟超,《李鴻章傳》(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3年112月初版)。
7.廖一中,《一代梟雄袁世凱》(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8.劉憶江,《袁世凱評傳》(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9.謝世誠,《李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四、教科書
1.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下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3年2月修訂版)。
2.林能士主編,《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6年11月修訂試閱版)。
3.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1月15版)。

十五、專書
1.(日)鈴木隆史原著、周啟乾監譯,《日本帝國主義與滿州》(台北市:金禾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初版1刷)。
2.(英)赫德著,葉鳳美譯,《這些從秦國來—中國問題論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美)馬士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5.(俄)羅曼諾夫著,民耿譯,《帝俄侵略滿洲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0年5月景印再版)。
6.(德)余思凱著,孫立新譯、劉新利校,《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王守中,《德國侵略山東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9.王明星,《韓國近代外交與中國(1861-19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初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7月)。
11.王承仁、劉鐵君著,《李鴻章思想體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2.王樹槐,《庚子賠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3年3月出版)。
13.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4.王璽,《中英開平礦權交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7年6月再版)。
15.孔祥吉,《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6.史丁,《日本關東軍侵華罪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1847—1949》(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8.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9.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7年6月再版)。
20.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1.李德征等編著,《義和團運動史》,(台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民國76年初版)。
22.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5月再版)。
23.李喜所、劉集林等著,《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4.李齊芳,《中俄關係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年12月初版)。
25.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9月台1版第19次印刷)
26.呂秋文,《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4月2版)。
27.金士宣、徐文述編,《中國鐵路發展史,1876—1949》(北京市:中國鐵道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8.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12月再版)。
29.吳景平《從膠澳被佔到柯爾訪華—中德關係1861-1992》(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0.馬陵合,《清末民初鐵路外債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1.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
32.楊永剛編著,《中國近代鐵路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3.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4.張煥宗,《唐紹儀與清末民國政府》(河北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5.張學繼,《袁世凱幕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6.張華騰,《袁世凱與近代名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7.陳復光,《有清一代之中俄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3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第1刷)。
39.鈕先鍾,《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台北: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3月初版)。
40.鄭曦元編,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元譯,《帝國的回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1日初版一刷)。
41.黎仁凱、衡志義、傅德元著,《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2.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8月13版)。
43.劉鳳翰,《武衛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7年6月出版)。
44.蘇志良、張華騰、邵雍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5.戴玄之,《義和團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4年10月)
46.龔書鐸,《求是齋漫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六、學位論文
1.于萬杰,《袁世凱在朝鮮的軍事與外交行動(一八八二—一八九四)》(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2.申彥嶺,〈袁世凱與清末鐵路〉(河南: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1日)。
3.仝瑞中,〈清末山東收回礦權運動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1日)。
4.任天豪,〈胡惟德與清末民初的「弱國外交」〉(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5.李勁軍,〈袁世凱與中朝交涉〉,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30日。
6.金英愛,〈淺析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日本對朝鮮的政策〉,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18日。
7.胡門祥,〈試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8.班一魯,〈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民國61年6月)。
9.陳森霖,〈中國外交制度現代化(1901—1911年之外務部)〉(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3年)。
10.曾秋月,〈晚清駐德公使呂海寰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4年7月),頁8-9。
11.楊芳,〈宗藩体制與晚清外交〉(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12.楊國棟,〈日俄戰爭期間清政府中立政策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13.張華騰,〈北洋集團崛起研究(1895-1911)〉(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4月16日出版)。
14.張齊顯,〈北京政府外交部組織與人事之研究(1912∼1928)〉(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15.蔡振豐,〈晚清外務部之研究〉(台中: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7月)。
16.熊劍峰,〈試論清末袁世凱的外交思想與實踐〉(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4月)。
17.蕭玥娟,〈民初袁世凱外交政策之研究—一九一一年十月至一九一六年六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十七、期刊、會議論文
1.丁長青,〈中英開平礦務案始末〉,《南開學報》,1994年第4期。
2.王存奎,〈略論中國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勢觀〉,《安徽史學》,2003年第4期。
3.王曉青,〈義和團運動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新探〉,《中國近代史》1993年6期。
4.田濤,〈19世紀下半期中國知識界的國際法觀念〉,《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曲廣華,〈戊戌維新精英對十九世紀人才思想的繼承與超越〉,《學術交流》總第93期,2000年11月。
6.李玉,〈袁世凱与晚清直隸礦權交涉〉,《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總113期。
7.李守孔,〈清季山東之教案與拳亂〉,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三編。
8.李恩涵,〈唐紹儀與晚清外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上冊,民國62年5月出版。
9.李道緝,〈近代海外華人國家認同的塑造:以中暹建交談判為例(1869-1937)〉,《政大史粹》第一期,1999年6月。
10.呂慎華,〈「中日滿蒙條約善後會議」研究〉,收入胡春惠、周惠民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民國90年12月出版)。
11.呂慎華,〈袁世凱的外交策略—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為中心〉,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宋開友,〈袁世凱與日本對華二十一條談判〉,《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3.林明德,〈袁世凱與十九世紀末的朝鮮政局〉,《韓國學報》,第十八期,民國93年。
14.金在善,〈袁世凱與十九世紀末的朝鮮〉,《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6月。
15.周厚青,〈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的局外中立与列強態度〉,《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16.吳昆財,〈清季袁世凱的外交表現(一八九九—一九○八)〉,《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第二期,2003年3月。
17.邱啟炘,〈金邦平的清末民初歲月〉,收錄於「中國黟縣」網站,網址為http://yixian.gov.cn/dt2111112483.asp?DocID=2111119318。
18.苑宏光、李荔,〈論晚清時期的中朝關系〉,《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2年12月。
19.茅海建,〈救時的偏方:戊戌變法期間司員士民上書中軍事外交論〉,《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0.姚洪卓,〈1901到1904年的天津海關道—唐紹儀〉,珠海市政協、暨南大學歷史系編,《唐紹儀研究論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1.姜新,〈晚清袁世凱與歸國留學生關係淺析〉,蘇志良、張華騰、邵雍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2.唐啟華,〈中國對「二十一條」的抵制:兼論外交史中的神話與史實〉,全文轉錄於「喜樂的心」網站,網址為http://blog.yam.com/ritla/article/12312422。
23.唐啟華,〈民國初年北京政府「修約外交」之萌芽,1912-1918〉,《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8期,民國87年6月。
24.唐啟華,〈清末民初中國對「海牙保和會」之參與(1899-191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民國94年5月。
25.唐啟華,〈清季官方修約觀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年11月。
26.唐啟華,〈陸徵祥與辛亥革命〉,收入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上冊,頁850-879。
27.孫昉,〈試論日俄戰爭時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7年4月。
28.孫邦華,〈西潮衝擊下晚清士大夫的變局觀〉,《二十一世紀》2001年6月號,第65期。
29.孫曉飛,〈伍廷芳均勢外交思想初探〉,《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2年9月。
30.高照明,〈論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西方列強的認識〉,《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31.高強,〈甲午戰前清韓宗藩關系的強化及其後果〉,《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1年6月。
32.高強,〈袁世凱甲午戰爭前夕行為及其後果探析〉,《商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3年8月。
33.馬良玉〈袁世凱與二十一條〉,《歷史教學》2005年第2期。
34.烏愛潔,〈庚子之後山東地區教案減少原因探析〉,《泰山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1月。
35.陳廷湘,〈論奕訢的外交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總第125期。
36.商鳴臣,〈義和團運動与山東“新政”〉,《濱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2000年12月。
37.郭劍林,〈關於袁世凱評價的幾個問題〉,《河北學刊》,1994年6月。
38.舒泰峰,〈袁世凱舊宅修繕風波〉,《Record記事》2007年3月號。
39.黃俊彥,〈拳亂後中俄交收東三省問題(一九○○—一九○二)〉,《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第十五編,清季對外交涉(二)俄、日。
40.黃濤,〈論黃遵憲”伸自主之權、保公眾之益”的外交思想〉,《黔東南民族師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3年4月。
41.張玉山,〈論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的人才觀〉,《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2期,2001年5月。
42.張國平、吳佩林〈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与袁世凱帝制野心無關——讀白蕉《袁世凱与中華民國》〉,《西昌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年3月。
43.張華騰,〈袁世凱奏參賣礦賊〉,《殷都學刊》,1994年第4期。
44.張華騰,〈試析庚子戰前袁世凱對教案的態度〉,《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45.張綠薇,〈袁世凱對中國警政建設的貢獻〉,《警學叢刊》26卷3期,民國84年11月。
46.馮君,〈洋務派的近代人才觀〉,《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12期。
47.景東升、蘇全有,〈袁世凱与俄國遠東外交〉,《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3年7月,頁54-57,頁108。
48.楊天宏,〈北洋外交與治外法權的撤廢—基於法權會議所做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9.楊紹震〈庚子年中俄在東三省之衝突及其結束〉,《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第十五編,清季對外交涉(二)。
50.楊曉梅,〈近代中國對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與適應〉,《北方論叢》1997年第5期,總第145期。
51.楊麗祝,〈二辰丸事件之交涉與抵制日貨運動〉,《嘉義農專學報》第九期,民國58年2月。
52.楚雙志,〈清末袁世凱的用人特點及思路〉,《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53.臧永祥,〈外交決策理論探析〉,《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
54.費馳,〈呂海寰外交思想與交涉事略〉,《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5年11月。
55.廖一中,〈“東南互保”與袁世凱〉,《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總130期)。
56.廖一中,〈論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係〉,《歷史研究》1980年第3期。
57.溫秉忠編,〈最先留美同學錄〉,《近代史資料》總46號,198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8.趙樹好,〈晚清教案分佈特點新探〉,《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4年4月。
59.趙樹好、張禮�琚A〈平原教案研究中的兩個問題〉,《濱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0年3月。
60.管書合,〈袁世凱對日外交述論〉,《史學集刊》2007年第1期。
61.董浩軍,〈論晚清的“以夷制夷”〉,《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第16卷,總60期。
62.榮孟源、庄新平,〈從《山東義和團案卷》看義和團運動的幾個問題〉,收入路遙編,《義和團運動》(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63.蔣賢斌,〈試論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機關〉,《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0年11月。
64.鄭雲波,〈論清末梁啟超的外交思想〉,《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65.駱寶善,〈唐紹儀與袁世凱〉,珠海市政協、暨南大學歷史系編,《唐紹儀研究論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6.劉保剛,〈論晚清士大夫公法觀念的演變〉《浙江學刊》,1999年第3期。
67.劉海岩,〈八國聯軍佔領期間天津若干問題考析〉,《歷史檔案》,2005年第2期。
68.劉海岩〈清末民初天津水供給系統的形成及其影響〉,《歷史檔案》2006年第3期。
69.劉海岩,〈庚子八國聯軍都統衙門與天津政權的歸還〉,《歷史教學》,2005年第9期。
70.劉悅斌,〈張之洞外交思想論〉,《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7年第2期。
71.劉啟強,〈矛盾角色的嬗換——袁世凱与20世紀初的中國鐵路建設〉,《寶山師專學報》,第23卷,2004年。
72.劉偉,〈晚清對外交涉體制的演變與影響〉,《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3期,2006年5月。
73.劉增合,〈1840∼1884年晚清外交觀念的演進〉,《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
74.薛玉琴,〈馬建忠對近代西方外交理念的接受與運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2003年5月。
75.冀滿紅、李慧,〈試論晚清時期袁世凱幕府的特色〉,《安徽史學》,2006年第3期。
76.戴逸,〈戊戌年袁世凱告密真相及袁和維新派的關系〉,《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77.譚耀芳,〈英人攫占開平礦務局經過〉,《文史精華》,總158期,2003年7月。
78.蘇全有,〈袁世凱與二十一條新論〉,收入44.蘇志良、張華騰、邵雍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9.蘇全有,〈袁世凱與維新運動關係再認識〉,《許昌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
80.蘇全有,〈論袁世凱的對外開放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8年。

81.蘇全有,〈論袁世凱的對外理性抗爭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1995年。

十八、網路資源
1.AltaVista Translation Service:(http://babelfish.altavista.com/tr)
2.人民網—《走向共和》到底走了有多遠:(http://past.people.com.cn/BIG5/wenyu/223/10752/index.html)。
3.中國海鹽門戶網站:http://www.haiyan.gov.cn:82/gate/big5/www.haiyan.cn/portal)。
4.「中國黟縣」網站:(http://yixian.gov.cn/index.asp)。
5.天津圖書館—名人故居:(http://dlibrary.tjl.tj.cn/mrgj/na-tong/zp---nt--1.htm)。
6.文津在線:(http://www.nlcbook.com/HistoryCeleb/rzszdz.htm)。
7.泊頭政務網:(http://www.botou.gov.cn/detail.asp?t_id=1105)。
8.珠海拱北海關:(http://www.eyo-zh.com/haiguan.html)。
9.高中歷史:(http://www.pep.com.cn/gzls/index.htm)。
10.浙江大學:(http://www.zju.edu.cn/~piclib/fazhan/fz01/jxcqxz.htm)。
11.新華網河南頻道—中原網談:(http://www.ha.xinhuanet.com/misc/2007-01/10/content_9003434_2.htm)。
12.順德志資源庫:(http://www.sdlib.com.cn/sdzhi/ReadNews.asp?NewsID=406)。
13.《廣州市志》:(http://www.gzsdfz.org.cn/gzsz/11/hg/sz11hg060501.htm)。
14.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15.遼寧檔案信息網:(http://www.lndangan.gov.cn/gc/QZ2-JB15.htm)。


貳、英文部份
一、報紙
1.〈The New York Times〉

二、專書
1.Nish, Ian H., Alliance in Decline, a Study in Anglo-Japanese Relations, 1908-1923, The Athlone Pres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72.
2.Schrecker, John E., 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President and Fellows og Harvard College, 1971.
3.MacKinnon, Stephen R., 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 1901-1908,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參、德文部分
一、專書
1. herausgegeben von Mechthild Leutner; bearbeitet von Klaus Muhlhahn, Musterkolonie Kiautschou :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 : 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1897 bis 1914 : eine Quellensammlung, Berlin : Akademie Verlag, c1997.


肆、日文部分
一、已刊檔案
1.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第三十八卷第一冊(東京都:財團法人日本國際連合協會,昭和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發行)。

二、專書
1. 岡本隆司,《馬建忠の中国近代》(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年11月10日出版第一刷発行)。


伍、韓文部分
一、已刊檔案
1. 高麗大學校亞細亞問題研究所舊韓國外交文書編纂委員會,《舊韓國外交文書》(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1年2月20日印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