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切總歸儒林──《明史.儒林傳》與清初學術研究
作者:黃聖修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黃克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道統王守仁明史儒林傳理學傳道學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1
自從司馬遷《史記》創設〈儒林列傳〉,而為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等所繼承之後,〈儒林傳〉便成為歷代紀傳體正史中所必備的列傳之一,並反映了一代學術的發展,成為討論中國學術史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儒學發展在宋代出現重大的變化,《宋史.道學傳》的設立,一方面標誌著儒學發展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紀傳體正史中,以〈儒林傳〉為核心的學史論述模式。《宋史.道學傳》與〈儒林傳〉的安排方式,及其所表現出的道統意識與次序等差,雖然是元代史官有意的安排,以彰顯程朱之學的重要地位,卻也為日後的正史纂修,埋下了爭議的伏筆。明代中葉以後,王守仁與陽明學的興起,挑戰了程朱之學的地位,並引發了朱學王學的學術道統之爭。這場爭議自明代中晚期一直延續到清初,爭論的範圍不僅表現在學術思想上,同時也出現在官私學史著作之上。而清初的《明史》纂修,則是這場爭論當中,最後以及最重要的角力場域。
沿著上述的思想脈絡,本文以清初康熙朝至乾隆初年纂修的《明史.儒林傳》為核心,探討《明史.儒林傳》纂修過程中所引發的爭議,及其所代表的學術意義,並以此來側面觀察清初官方學術文化政策的建構過程。相較於歷代的正史纂修,《明史》不僅纂修時間最長,所得到的關注,以及保留下來的史稿、各類史料等,亦相對豐富。長久以來,受限於史料的分散,學者們多將焦點放在康熙十八至二十年前後的〈理學傳〉爭議,並以「一切總歸儒林」作為結論。本文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延伸觀察視角,利用所蒐集的眾多史稿,檢視在總歸儒林「之後」,《明史》館如何實際處理〈儒林傳〉的問題,及其所反映的學術、政治意義,並論述《明史.儒林傳》在中國史學史、學術史上,所確立的「新儒林傳」範式。
參考書目


一、史料文獻

(一)官修史傳、文書、檔案:

1.正史紀傳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南朝宋.范曄纂修、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房玄齡等纂修,《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元.脫脫等纂修,《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宋濂等纂修,《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267卷本《明史列傳稿》,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藏清抄本。
313卷本《明史紀傳》,傅斯年圖書館景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清抄本,現存309卷。
416卷本《明史》,《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第324-3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王鴻緒,《橫雲山人明史列傳藁》,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康熙間敬慎堂刊本。
清.王鴻緒纂修,周駿富輯,《明史稿列傳》,《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清.王鴻緒,《明史藁》,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雍正元年進呈刊本。
清.王鴻緒,《明史稿》,景印雍正年間敬慎堂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清.王鴻緒,《明史稿》,景印和刻本明史稿,東京:古典研究會,1973。
清.張廷玉等纂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張廷玉等纂修,《明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清.阮元,《儒林傳稿》,《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年間刻本,第5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阮元,《儒林傳擬稿》,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約園墨筆題記,抄本。
清.阮元,《儒林傳擬稿》,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清.阮元纂修,周駿富輯,《儒林集傳錄存》,《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原纂本清史儒林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內府朱絲欄本。
《國史儒林傳》,臺北:國家圖書館,綠格舊抄本。
《儒林傳》,臺北:國家圖書館,紅格抄本。
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趙爾巽等纂修、淸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1991。
繆荃孫,《國史儒林傳》,古學彙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2.檔案、起居注冊、實錄

明.張居正等纂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顧秉謙等纂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景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景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經莉責任編輯,《清國史館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其他

清.康熙皇帝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康熙皇帝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第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乾隆皇帝御製、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文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永瑢等纂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清.嵇璜等奉敕撰,《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26-6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筆記、史著、文集:

北宋.王開祖,《儒志編》,《子海珍本編》景印明泓治十二年汪循刻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北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南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等點校,《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南宋.朱熹撰、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南宋.陳亮,《陳亮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南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明.尹守衡,《明史竊》,《中國野史集成》景印民國二十三年東莞博物圖書館刻本,第1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明.尹守衡,《皇明史竊》,《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崇禎刻本,第316-3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論著叢刊景印明萬曆間世經堂刊本,臺北:偉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史部第11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史部第48-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王世貞,《鳳洲筆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明黃美中刻本,集部第11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王世貞,《讀書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守仁等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明.王畿撰、吳震編校,《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王鏊,《震澤長語》,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天啟二年刻本,第1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何喬遠,《名山藏》,《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明崇楨刻本,史部第46-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何喬遠,《何氏萬曆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景印明萬曆四十年刻本,第6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明.吳道南,《吳文恪公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明崇禎吳之京刻本,集部第3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李贄,《續藏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儼刻本,第3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李贄撰、張建業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明.沈鯉,《亦玉堂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唐伯元撰、朱鴻林點校,《醉經樓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06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0。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萬曆四十年唐國達刻本,第1345-13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張瑄,《西園聞見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學社印本,第1168-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張萱,《西園存稿》,景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四年序張壽重刊本,東京:高橋情報,1994。
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明萬曆四十八年曹憲來刻本,集部第78-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明代傳記叢刊》景印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焦竑,《澹園集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2-1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黃淳耀,《陶菴全集》,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二年刊本。
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黃綰,《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明.鄧元錫,《皇明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第315-3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鄧元錫,《潛學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刊本。
明.鄧元錫,《潛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明萬曆三十五年左宗郢刻本,,集部第13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鄭曉,《吾學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第4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蕭良幹等修、張元汴等纂,《紹興府志》,景印明萬曆十五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薛應旂,《浙江通志》,景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尤侗,《明史擬稿》,《二十四史訂補.明史訂補文獻彙編》景印清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咸豐元年戴鈞衡刻本,第1420-14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方濬師,《蕉軒隨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同治十一年刻本,第11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毛奇齡,《王文成傳本》,《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西河合集本,第5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毛奇齡,《西河文集》,國學基本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毛奇齡,《西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20-13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王心敬,《關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乾隆王氏家刻嘉慶七年周元鼎增刻本,史部第12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王先謙,《東華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光緒十年長沙王氏刻本,第369-3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王頌蔚,《明史考證捃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劉氏刻嘉業堂叢書本,第2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六年刻香雪崦叢書本,第1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嘉慶十六年刻本,第1429-14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全祖望撰、黃雲眉選注,《鮚埼亭文集選注》,濟南:齊魯書社,1982。
清.朱錫庚,《朱少河先生襍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
清.朱彞尊,《曝書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17-13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嘉慶十七年刻本,第1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江藩撰、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吳光酉等纂,《陸隴其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同治八年循陔草堂刻本,第5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李周望,《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揚州:廣陵書社,2007。
清.李清植,《文貞公年譜》,《清初名儒年譜》景印道光五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李富孫,《鶴徵前錄》,《叢書集成續編》景印昭代叢書本,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李塨,《恕谷後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雍正刻增修本,第14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慈銘,《越縵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北平圖書館鉛印本,第15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汪由敦,《松泉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乾隆刻本,第2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汪喜孫撰、楊晉龍主編,《汪喜孫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清.汪琬撰、李聖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清.沈珩,《耿巖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沈氏古慧居刻本,集部第21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沈德潛輯,《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阮元,《疇人傳彙編》,揚州:廣陵書社,2008。
清.杭世駿,《詞科掌錄》,《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清乾隆道古堂刻本,第1輯第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杭世駿,《詞科餘話》,《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清乾隆道古堂刻本,第1輯第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清.姚宗典,《存是錄》,《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昭槤,《嘯亭續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第11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范鄗鼎,《理學備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范氏五經堂刻本,史部第121-12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唐鑑,《國朝學案小識》,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康熙六年張沐程啟朱刻本,第5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徐元文,《含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本,第14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第14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本,第1454-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耿介,《中州道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三十年嵩陽書院刻補修本,史部第12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張伯行,《正誼堂續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院刻正誼堂全書本,第1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張伯行,《伊洛淵源續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淸康熙五十年正誼堂刻本,史部第12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張伯行,《道統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淸康熙四十七年正誼堂刻本,史部第12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張廷玉,《張廷玉年譜(澄懷主人自訂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光緒十七年張紹文刻本,第2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張烈,《王學質疑》,清.張烈,《王學質疑》,《百部叢書集成》景印清康熙張伯行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張琦,《宛鄰文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張穆,《閻若璩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張鑑,《雷塘庵主弟子記》,《乾嘉名儒年譜》景印清咸豐間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張鑑等撰,《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蔵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康熙四十七年林佶寫刻本,第1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光緒刻本,第11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陳康祺,《郎潛三筆:壬癸藏扎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光緒刻本,第11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本,第14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康熙四十年琴川書屋刻本,第1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傅維鱗,《明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三十四年本誠堂刻本,史部第4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彭孫遹,《松桂堂全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乾隆八年刻本,第1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湯斌,《洛學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乾隆元年湯定祥刻本,第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湯斌,《湯子遺書》,《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同治九年湯氏祠堂重刻本,第1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湯斌,《潛菴先生擬明史稿》,《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清康熙二十七年刻後印本,第6輯第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焦循,《雕菰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第14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琴川居士輯,《皇清奏議》,《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影印本,第4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鈕琇,《觚賸續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康熙臨野堂刻本,第11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馮辰撰、清.惲鶴生訂,《恕谷先生年譜》,《叢書集成三編》景印顏李遺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增補宋元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黃宗羲輯,《明文海》,景印涵芬樓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楊椿,《孟鄰堂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嘉慶二十四年紅梅閣刻本,第2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傅氏長恩閣抄本,第3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萬斯同,《石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二十五年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第四集本,第1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萬斯同,《儒林宗派》,景印宣統三年約園刊本,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萬斯同撰、方祖猷主編,《萬斯同全集》,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
清.熊賜履,《下學堂劄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康熙刻本,第9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熊賜履,《經義齋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第1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熊賜履,《學統》,《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第5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熊賜履,《澡修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四十二年澡修堂刻本,集部第23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清.熊賜履撰,徐公喜等點校,《學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臧庸,《拜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十九年宗氏石印本,第1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趙執信,《飴山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乾隆刻本,第2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清.趙翼,《甌北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藏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第1446-14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蔣超伯,《南漘楛語》,《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同治十年兩鬳山房刻本,第11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蔣學鏞,《樗庵存藁》,《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民國二十一年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第4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談遷,《棗林雜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鈔本,子部第11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清.鄭梁,《寒村詩文選》,《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清康熙刻本,第1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抱經堂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錢林、王藻,《文獻徵存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影印咸豐六年序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清.錢儀吉輯,《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閻若璩,《孔廟從祀末議》,《叢書集成續編》景印昭代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魏一鰲,《北學編》,淸同治七年蓮池書院重刊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景印清光緒四年淮南書局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魏裔介,《聖學知統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淸康熙龍江書院刻本,史部第12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魏裔介,《聖學知統翼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淸康熙龍江書院刻本,史部第12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懷蔭布撰、清.黃任等纂,《泉州府志》,景印清同治庚午年重刊本,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64。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道光十八年四錄堂刻本,第1488-14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竇克勤,《理學正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康熙刻竇靜庵先生遺書本,子部第2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本,第14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劉承幹輯,《明史例案》,景印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臺北:世界書局,1961。
繆荃孫,《藝風堂文漫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5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
繆荃孫纂錄、周駿富輯,《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二、近人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論叢 第十二輯:明代國家與社會研究專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全祖望與浙東學術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方祖猷,《萬斯同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方祖猷,《萬斯同傳》,臺北:允晨文化,1998。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new window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臺北:允晨文化,2014。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茂、蔣國保,《清代哲學》,合肥:人民出版社,1992。
王記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王記錄,《清代史館與清代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史革新,《清代以來的學術與思想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向燕南等撰,《中國史學史:明清時期(1840年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朱希祖,《史館論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朱師轍,《清史述聞》,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new window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朱端強,《萬斯同與《明史》纂修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
朱端強,《布衣史官――萬斯同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朱鴻林,《朱鴻林讀黃宗羲:《明儒學案》講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new window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1。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new window
余英時等撰,《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0。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new window
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吳光,《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吳根友主編,《多元範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87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小林、李晟文主編,《明史研究備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李小林,《萬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臺北:華岡出版部,1975。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李紀祥,《明末淸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世華出版社,1983。new window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71。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林啓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林慶彰、蔣秋華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姜勝利,《清人明史學探研》,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姜勝利編,《《明史》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
夏定域,《清初胡朏明先生渭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孫殿起,《販書偶記》,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徐世昌等編,《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郝廷瓶、魏秀梅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編,《國際陽明學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new window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張岱年,《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2集,1994。new window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86集,2001。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戚學民,《阮元《儒林傳稿》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new window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莊吉發,《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new window
許師慎編,《有關清史稿編印經過及各方意見彙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出版社,1994。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想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陳祖武,《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陳訓慈、方祖猷,《萬斯同年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陳榮捷集註,《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2006。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嵇文甫,《晚明思想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new window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2001。
黃進興,《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2010。new window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2013。new window
黃雲眉等撰,《明史編纂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new window
黃雲眉,《明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79。
黃雲眉,《史學雜稿訂存》,濟南:齊魯書社,1980。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楊正潤主編,《現代傳記研究》第一輯2013秋季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
楊晉龍主編,《清代揚州學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楊祖漢、楊自平主編,《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new window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
楊艷秋,《明代史學探研》,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虞浩旭、饒國慶主編,《萬斯同與《明史》上―百年來萬斯同與《明史》編纂研究文選》,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
虞浩旭、饒國慶主編,《萬斯同與《明史》下――紀念萬斯同誕辰3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雷平,《清前期「新義理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9。
廖瑞銘,《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new window
熊秉真主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劉子建,《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1986。new window
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劉鳳強,《《清儒學案》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樊樹志,《晚明史上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鄭吉雄,《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2。
錢穆,《國史大綱》,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羅志田,《經典淡出之後: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闞紅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體為研究對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Elman, Benjamin A.,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Thomas A. Wilson, Genealogy of the way:The construction and uses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ird University Press,1995.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東林党と復社》,京都市:同朋舎,1996。
日.今關壽麿,《宋元明清儒學年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日.內藤湖南撰,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日.岡田武彥撰,吳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日.荒木見悟,《陽明学の位相》,東京:研文出版,1992。
日.溝口雄三,《李卓吾:正道を步む異端》,東京:集英社,1985。
日.溝口雄三撰,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日.溝口雄三撰,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展開》,北京:三聯書店,2011。
日.溝口雄三撰,龔穎等譯,《中國思想史:宋代至近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日.滝野邦雄,《李光地と徐乾學:康熙朝前期における党争》,東京:白桃書房,2004。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狄百瑞撰、山口久和譯,《朱子学と自由の伝統》,東京:平凡社,1987。
倪微孫等撰、孫隆基譯:《儒家思想家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三、學位論文

鄭德熙,《明嘉靖年間朱子學派批判王學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姜勝利,《清人明史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2。
孫建平,《元代理學官學化初探》,長沙: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德靜,《元代官學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碩士論文,2004。
劉勇,《鄧元錫與《皇明書》――十六世紀晚期的明代學術思想史編撰》,廣州:中山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賴芳暉,《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瀚儀,《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段潤秀,《《明史》纂修官現存初擬稿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7。
王豐先,《康熙朝御纂諸經編纂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
季勇,《康熙理學思想初論》,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0。


四、期刊論文

孔定芳,〈「博學鴻儒科」與晚年顧炎武〉,《學海》,2006年3期,頁49-53。
孔定芳,〈明遺民的群體身分認同與群體聚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10.1),頁74-79。
孔定芳,〈論清聖祖的遺民策略――以「博學鴻儒科」為考察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1期,頁206-212。
戈春源,〈顧炎武與崑山徐氏兄弟〉,《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頁26、88-89。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間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本2分(1997),頁417-448。new window
王汎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1分(2008),頁63-93。new window
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河北學刊》,26卷3期(2006.3),頁118-122。
王勝軍,〈康熙理學思想探析〉,《文史博覽》,2010年2月號,頁31-33。
王鐘翰,〈康熙與理學〉,《歷史研究》,1994年3期,頁116-122。
史革新,〈清順康間理學的流布及其發展趨勢芻議――以清初理學士人編刊的學史著述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期,頁53-58。
史革新,〈略論清初的學術史編寫〉,《史學史研究》,總112期,2003年4期,頁38-69。
任冠文,〈《續藏書》考辨〉,《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1期,頁56-63。
向燕南〈王圻《續文獻通考.道統考》二題〉,《史學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48-51。
成積春,〈論康熙以「理」治國的理論與實踐〉,《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頁53-57。
朱昌榮,〈清初程朱理學「復興」標誌論略〉,《史學集刊》,2009年第5期,頁44-51。
朱端強,〈清順治朝《明史》纂修史事考論〉,《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5期(2006.9),頁153-158。
朱鴻林,〈《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下冊,頁567-581。
朱鴻林,〈元儒吳澄從祀孔廟的歷程與時代意涵〉,《亞洲研究》,第23期(1997.7),頁269-320。new window
朱鴻林,〈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史料問題〉,《史學集刊》,2008年第6期,頁35-44。
朱鴻林,〈陽明從祀典禮的爭議和挫折〉,《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5期(1996),頁167-181。new window
衣若蘭,〈舊題萬斯同416卷本《明史》〈列女傳〉研析〉,《漢學研究》,28卷1期(2010.3),頁263-293。new window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卷1期(1998.6),頁155-184。new window
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大陸雜誌》,99卷2期(1999),頁1-22。
吳震,〈泰州學案芻議〉,《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2期,頁142-150。
呂妙芬,〈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漢學研究》,15卷1期(1997.6),頁73-92。new window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8.25-27,頁1-26。new window
李瑄,〈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26卷2期(2008.6),頁131-162。new window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6),頁291-324。new window
周駿富,〈清史儒林文苑兩傳纂修考〉,國家科學委員會五十七學年度研究報告,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1969。
林國標,〈清初理學的重建及其意義〉,《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卷2期(2004.3),頁78-81。
武玉梅,〈順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學史研究》,總139期,2010年3期,頁116-120。
姜勝利,〈20世紀《明史》研究成就巡禮〉,《開南學報》,2009年6期,頁49-50。
姜勝利,〈明代野史述論〉,《南開大學學報》,1987年2期,頁37-44。
姜勝利,〈明遺民與清初明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1期(2003.1),頁9-14。
段潤秀,〈《明史.王守仁傳》編纂考論〉,《史學集刊》,2007年第3期,頁82-87。
段潤秀,〈毛奇齡《明史》修纂新探〉,《紅河學院學報》,7卷1期(2009.2),頁33-36。
段麗惠,〈明遺民的身分認同與科第選擇〉,《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09.3),頁191-194。
徐晨光,〈康熙朝博學鴻儒科略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9年3期,頁70-75。
袁光儀,〈偽道學或真聖賢?――明儒耿定向的人格學術之再評價〉,《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12),頁205-229。new window
馬延煒,〈清國史館《儒林傳》纂修活動考述〉,《故宮學術季刊》,25卷3期(2008),頁53-54。
高蓮蓮,〈康熙己未博學鴻儒科與明遺民心態的變遷〉,《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7卷4期(2010.12),頁74-78。
張永儁,〈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38期(1990.12),273、275-312。new window
張宇聲,〈王漁洋對博學鴻儒科之態度簡論〉,《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卷1期(2009.1),頁51-55。
張濤、任利偉,〈《宋史‧道學傳》在清代的爭論及影響〉,《河北學刊》,28卷6期(2008.6),頁79-83。
戚學民,〈「儒林列傳」與「漢學師承」――《漢學師承記》的修撰及漢宋之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卷1期(2007),頁91-103。
戚學民,〈阮元《儒林傳稿》與清代漢宋學術之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6期(2009),頁92-109。
戚學民,〈論阮元撰二卷本《國史儒林傳》〉,(收入《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揚州:廣陵書社,2009),頁50-60。
曹江紅,〈黃宗羲與《明史‧道學傳》的廢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1期,頁98-103。
梁濤,〈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統論的檢討與重構〉,《學術月刊》,41卷2期(2009.2),頁54-62。
許齊雄,〈我朝真儒的定義:薛瑄從祀孔廟始末與明代思想史的幾個側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期(2007),頁93-114。new window
陳居淵,〈毛奇齡與乾嘉經學典範的重塑〉,《浙江學刊》,2002年3期,頁125-130。
陳居淵,〈清代儒林與漢宋學術〉,(收入《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468-481。
陳逢源,〈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1期(2010.1),頁1-64。new window
陳逢源,〈宋儒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13期(2010.6),頁75-116。new window
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20期(2010.11),頁133-163。new window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3期(2005.5),頁223-254。new window
陳德述,〈試論毛奇齡的反宋學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5期,頁22-26。
喬治忠,〈論清順治朝與康熙朝初期對《明史》的纂修——兼與香港大學何冠彪博士商榷〉,《河北學刊》23卷3期(2003.5),頁145-151。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31卷3期(2001),頁339-374。new window
黃人二,〈戰國簡《保訓》通解――兼談其在中國經學史上「道統說」建立之重要性〉,《中國哲學史》,2010年3期,頁17-26。new window
黃紹祖,〈道統的由來與周易道統思想〉,《孔孟學報》,38期(1979),頁45-90。new window
黃敦兵、雷海燕,〈黃宗羲與明清之際學統的重建〉,《浙江學刊》,2008卷2期,(2008.3),頁55-63。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本1分(1987),頁105-131。
黃愛平,〈《明史》稿本考略〉,《文獻》,18輯(1983),頁93-108。
黃愛平,〈王鴻緒與《明史》纂修——王鴻緒「竄改」、「攘竊」說質疑〉,《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1期,頁53-61+73。
黃聖修,〈毛奇齡《王文成傳本》研究〉,(收入《國際陽明學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頁150-171。
黃聖修,〈清兩卷本《國史儒林傳》考述――兼論道光二十四年以前〈儒林傳〉稿本之變化〉,《故宮學術季刊》,29卷4期(2012),頁227-252。new window
黃聖修,〈評介戚學民,《阮元《儒林傳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48期(2012.12),頁411-422。new window
黃彰健,〈明外史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本(1953.6),頁132-133。new window
楊正顯,〈王陽明《年譜》與從祀孔廟之研究〉,《漢學研究》,29卷1期(2011),頁153-187。new window
楊向艷,〈尹守衡和《明史竊》〉,《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4卷1期(2003),頁45-49。
葛兆光,〈道統、系譜與歷史:關於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來源與確立〉,《文史哲》,2006年3期,頁48-60。
鄔國平,〈《復焦弱侯》異文與李贄、焦竑、耿定向關係〉,《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00期(2010.4),頁227-242。
雷平,〈朱陸之辨在清初的延續――由《明史》「道學傳」所引發的爭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卷2期(2011.3),頁94-98。
趙剛,〈康熙博學鴻詞科與清初政治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頁90-96、43。
劉欣怡,〈王圻《續文獻通考.道統考》中的「文獻」與「道統」觀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3期(2008.9),頁25-38。new window
劉勇,〈黃宗羲對泰州學派歷史形象的重構——以《明儒學案》〈顏鈞傳〉的文本檢討為例〉,《漢學研究》,26卷1期(2008.3),頁165-196。new window
鄭吉雄,〈全祖望論毛奇齡〉,《臺大中文學報》,7期(1995.4),頁281-312。new window
賴玉芹,〈論博學鴻儒《明史》之獨特價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4期(2006.7),頁482-485。
賴福順,〈清修《明史》體例之研究〉,《明史研究專刊》,7期(1984.6),頁51-88。
錢茂偉,〈晚明史家何喬遠及其《名山藏》初探〉,《福建論壇》,1992年第2期,頁74-78。
錢茂偉,〈論晚明當代史的編撰〉,《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2期,頁59-66。
錢茂偉,〈論鄭曉《吾學編》〉,《浙江學刊》,1996年1期,頁86-89。
錢茂偉,〈鄭曉著述考略〉,(收入《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頁309-322。
鮑國強,〈清乾隆《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版本辨析〉,《文津流觴》,2011年4期,頁44。
謝貴安〈論明代國史與野史的生態關係——以《明實錄》的禁藏與流傳為線索〉,《學術月刊》,5期(2000),頁74-79。
魏宏遠,〈王世貞的「即心即佛」思想與「陽明禪」〉,《江漢論壇》,2010年5期,頁36-40。
魏書娟,〈二十世紀《明史》纂修研究〉,《蘭臺世界》,2011年6期,頁58-59。
魏偉森(Thomas A.Wilson),〈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24卷1期(1994.3),頁66-72。
羅義俊,〈中國道統:孔子的傳統——儒家道統觀發微〉,《鵝湖月刊》,30卷7期(2005.1),頁20-27。new window
羅福惠,〈兩舍則兩從,兩守則兩病——耿定向與李贄「論道相左」新解〉,《江漢論壇》,10期(2002),頁70-75。
Thomas A. Wilson , “Confucian Sectarianism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Ming History,” Late Imperial China 15:2(Dec. 1994), p.53-84.
日.賀成久章,〈嘉靖二年会試の策題における陽明学批判について〉,《九州中國學會報》,第四十五卷(平成十九年2007),頁62-76。
日.荒木見悟,〈道統論の衰退と新儒林伝の展開〉,《久留米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紀要》,7輯(1986),頁1-70。
日.高瀨武次郎,〈道統傳〉(收入羽田亨編,《內藤博士還曆賀支那學論叢》,京都:弘文堂書房,1926),頁405-444。
日.佐藤鍊太郎,〈明清時代對王學派批判〉,《學海》,2010年第3期,頁21-34。
日.大島晃,〈宋學における道統論について〉,《中哲文學會報》,第6號(1981),頁147-16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