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
作者:吳政緯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集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38
ISBN:9789869212748
主題關鍵詞:明清史學術研究韓國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期刊論文
1.孫衛國(2010)。朝鮮王朝關王廟創建本末與關王崇拜之演變。東疆學刊,27(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兆光(2010)。「不意於胡京復見漢威儀」--清代道光年間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1),84-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兆光(2012)。朝貢、禮儀與衣冠--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請改易服色說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樂然(20130600)。清代朝鮮人西洋觀的形成--以洪大容燕行為研究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0(1)=19,299-3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基中、王永一(20091200)。《燕行錄》的傳承。中國邊政,180,2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衛國(2002)。《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1),74-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存武(19670100)。介紹一部中韓關係新史料--燕行錄選集。思與言,4(5),4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葛兆光(2006)。想像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中國文化,22,138-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岸本美緒(2004)。後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明清史研究,20,125-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汎森(20080500)。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12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葛兆光、高翔飛(20060600)。地雖近而心漸遠--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的中國、朝鮮和日本。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275-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政緯(20140600)。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錄》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1,209-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葛兆光(2006)。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中葉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中華文史論叢,81,2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衣若芬(2004)。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與韓國文集叢刊的編纂與出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1),203-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步近智(2001)。18-19世紀中韓華夷觀的變革對中韓兩國的影響。當代韓國,2001(秋),74-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孫衛國(2010)。朝鮮王朝最後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0(6),219-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成宏(2008)。朝鮮北學派的新華夷觀解析。東北亞論壇,17(6),98-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崔韶子(1997)。18世紀後半期《燕行錄》所反映的朝鮮知識人的中國認識。國史館論叢,76,19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汎森(19921000)。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4),2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韓大成(1985)。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4),3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朴現圭(2011)。日下題襟集的編撰與版本。國際漢學研究通訊,2011(4),268-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葛兆光(2005)。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學月刊,2005(10),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冠彪(19990600)。清朝官方的「明亡於萬曆」說。國立編譯館館刊,28(1),255-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俊傑(20090600)。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臺大歷史學報,43,18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葉高樹(20081200)。最近十年(1998-2008年)臺灣清史研究的動向。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0,137-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麗月(20040600)。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33,133-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朱鴻林(19970700)。元儒吳澄從祀孔廟的歷程與時代意涵。亞洲研究,23,269-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甫昌(20011200)。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何冠彪(19980600)。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31,15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孫衛國(20040600)。從正朔看朝鮮王朝尊明反清的正統意識。漢學研究,22(1)=44,191-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蕭阿勤(20020600)。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18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孫衛國(20071200)。義理與現實的衝突--從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鮮王朝之尊明貶清文化心態。漢學研究,25(2)=51,187-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岩(2007)。朴趾源《熱河日記》的北學意識和實業方略。東疆學刊,24(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沈松僑(200006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77-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麗月(20020600)。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0,39-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김경미(2003)。《동몽선습》의역사교육적의미。한국교육사학,25(2),7-28。  new window
38.서명석(2013)。《동몽선습》오륜텍스트의현대적독법。人格教育,7(3),4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고석규(1987)。《기년아람》에나타난이만운의역사인식。한국문화,8,73-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文鍾哲(2008)。薩爾滸之戰與朝鮮光海君的雙邊外交政策。滿族研究,2008(4),63-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左江(2010)。值得關注的燕行錄文獻。古典文學知識,2010(1),122-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何冠彪(2005)。「得福不知今日想,神宗皇帝太平年」--明、清之際士人對萬曆朝的眷戀。九州學林,3(3),85-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何冠彪(19980000)。清初君主與「資治通鑑」及「資治通鑑綱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0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善洪(1996)。從十七世紀初朝鮮內外局勢看光海君的「兩端外交」。松江學刊,1996(1),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孫衛國(1994)。論明初宦官外交。南開學報,1994(2),34-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毓棟(19990000)。明遺民歸莊著作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331-3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葛兆光(2012)。亂臣、英雄抑或叛賊?--從清初朝鮮對吳三桂的各種評價說起。中國文化研究,2012(1),2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葛兆光(2008)。寰中誰是中華?--從17世紀以後中朝文化差異看退溪學的影響。天津社會科學,2008(3),12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漆永祥(2010)。關於「燕行錄」界定及收錄範圍之我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5),6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鄭克晟(1985)。明代的官店、權貴私店和皇店。明史研究論叢,1985(1),173-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邵東方(19991200)。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7(2)=34,6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魏志江(2002)。論清兵入關後大清與朝鮮的關係--兼與韓國全海宗教授商榷。江海學刊,2002(6),134-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夫馬進(2012)。朝鮮洪大容《乾淨衝會友錄》與清代文人。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94-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夫馬進(2013)。朝鮮洪大容《乾淨衕會友錄》及其流變。清史研究,2013(4),9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孫衛國(2006)。試論入關前清與朝鮮關係的演變歷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6(2),98-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孫衛國(2003)。試論清朝對朝鮮國王與使臣的優禮。當代韓國,2003(4),3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孫衛國(2009)。試論清初朝鮮之「復仇雪恥」理念及其演變--以宋時烈為中心。九州學林,7(1),66-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周婉窈(20030600)。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10(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祁慶富(2001)。中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關於新發現的《鐵橋全集》。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1),7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璦玲(20040300)。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39-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俊傑(20120600)。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2,5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蔡錦堂(20070900)。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27-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毓棟(20041200)。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22(2)=45,387-4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瑄(20080600)。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26(2)=53,131-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裴英姬(20090600)。《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 (1933-2008)。臺大歷史學報,43,219-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葉高樹(20101200)。「滿族漢化」研究上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0,195-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瑄(20050600)。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23(1)=46,291-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葛兆光(2008)。攬鏡自鑒--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及其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辛勝夏(1989)。《童蒙先習》及其對兒童的儒家教育。第二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6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謝崇熙(2008)。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非(2005)。明代援朝御倭戰爭與朝鮮的「再造之恩」意識(碩士論文)。延邊大學,延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毓棟(1996)。歸莊生平與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香港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允植(2004)。雲養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朴齊家(2001)。貞蕤閣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書九(2001)。惕齋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泰俊(1988)。虛學から實學へ:十八世紀朝鮮知識人洪大容の北京旅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所(2008)。燕行錄選集.補遺。首爾:東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杜宏剛(2008)。韓國文集中的清代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大容、李德懋、鄺健行(2010)。乾淨衝筆談•清脾錄--朝鮮人著作兩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2011)。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pence, Jonathan D.、Wills, John E. Jr.(1979)。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葉泉宏(19910715)。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成海應(1982)。研經齋全集本集。首爾:旿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成海應(1985)。尊周彙編。首爾:驪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朴趾源(2000)。燕巖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佑成(1992)。楚亭全書。首爾:亞細亞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孟子、阮元(2001)。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堉(1992)。潛谷先生遺稿。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穆(1990)。記言。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英順(2011)。朝鮮北學派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丙燾、許宇成(1993)。韓國史大觀。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奉學(1995)。燕巖一派北學思想研究。首爾:一志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大容(2000)。湛軒書。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徐枋(2009)。居易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盧元昌(1664)。明紀本末國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杜宏剛(2006)。韓國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存武(1978)。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尚勝(1999)。朝鮮王朝對華觀的演變--《朝天錄》和《燕行錄》。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蔡茂松(1995)。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夫馬進、伍躍(2010)。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穆(1993)。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東日(2010)。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長輔(2001)。薊山紀程。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魏裔介(2007)。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永明(2011)。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雍正帝(1985)。大義覺迷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為(2002)。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佳(2014)。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俊傑(2010000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荊子馨(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家駒(1986)。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振豐(20090000)。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秦燕春(2008)。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白永瑞(20090000)。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雨蕾(2011)。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光濤(19720000)。朝鮮「壬辰倭禍」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黨為(2012)。美國新清史三十年--拒絕漢中心的中國史觀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衛國(2007)。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金景善(2001)。燕轅直指。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徐命膺(2001)。保晚齋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葉高樹(20090000)。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汎森(20140000)。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鑫磊(2015)。同文書史:從韓國漢文文獻看近世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朴世茂(2011)。童蒙先習註解。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吳道一(2001)。丙寅燕行日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玄錫(1997)。游齋先生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田秀(2001)。入瀋記。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泰壽、李壽彝。尊周錄。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萬運。紀年兒覽。波士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金鍾厚(1999)。本庵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洪大容(2001)。湛軒燕記。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徐浩修(2001)。熱河紀遊。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裴三益(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趙憲(2001)。朝天日記。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鄭昌順(1978)。同文彙考。臺北:桂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韓德厚(2001)。燕行日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權撥(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全湜(2001)。槎行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朴世堂(2001)。西溪燕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吳億齡(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安訥(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廷龜(2001)。戊戌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押(2001)。聞見雜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恆福(2001)。朝天記聞。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喆輔(2001)。丁巳燕行日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晬光(2001)。續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金尚憲(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金堉(2001)。朝天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金堉(2001)。朝京日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金堉(2001)。潛谷朝天日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俞拓基(2001)。瀋行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姜銑(2001)。燕行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洪大容(2001)。乾淨衕筆談。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許篈(2001)。荷谷朝天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閔鼎重(2001)。老峰燕行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尹行恁(2002)。碩齋稿。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朴允默(2002)。存齋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朴世采(1990)。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吳道一(1995)。西坡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宋時烈(1993)。宋子大全。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敏求(1996)。東州先生文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景奭(1996)。白軒先生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德懋(1990)。青莊館全書。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麟祥(2001)。凌壺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金履安(1999)。三山齋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金慶餘(1996)。松崖先生文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南公轍(2001)。金陵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洪直弼(2002)。梅山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Struve, Lynn A.(2005)。Time, Temporality, and Imperial Transition: East Asia From Ming to Qing。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100.Crossley, Pamela K.(2001)。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jng Imperial 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1.徐榮輔(2001)。石竹館遺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崔興璧(2010)。蠹窩先生文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黃景源(2001)。江漢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趙炯(1992)。龍洲先生遺稿。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鄭宗魯(2000)。立齋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韓元震(1998)。南塘先生文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韓章錫(2004)。眉山先生文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吳王坦(1769)。讀史臆語。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吳邦達。明史隨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杜詔。讀史論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金在行(1852)。日下題襟合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南紀濟。我我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姚培謙(1759)。明史覽要。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張混(1803)。兒戲原覽。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陳杞(1808)。明史綱目管窺。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黃景源。明陪臣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愛敬齋(1828)。滿文讀史論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葉夢珠。讀史偶評。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趙徹永(2011)。續明史。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錢謙益。明史斷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歸莊。明季逸事野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嚴濤(1808)。忠烈祠志。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權以生(1768)。史要聚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權以生(1736)。史要聚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權以生(1679)。史要聚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王振忠(2015)。袖中東海--編開:域外文獻與清代社會史研究論稿。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馮爾康(1992)。雍正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朴元熇(2014)。崔溥漂海錄分析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李銀順(1993)。朝鮮後期黨爭史研究。首爾: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史景遷、溫洽溢(2009)。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林基中、夫馬進(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李瑄(2008)。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3)。雍正朝起居注冊。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吳叡人(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蕭阿勤(20120000)。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朴趾源、朱瑞平(1997)。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何冠彪(1991)。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蕭阿勤(20041200)。評高格孚著《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汎森(201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相湘(1955)。李朝實錄對於明清史研究之貢獻。中韓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2002)。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lark, Donald N.(1998)。Sino-Korean Tributary Relations under the Ming。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王汎森(2013)。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成勉(2010)。再論明末士人之抉擇--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創新。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成勉(2010)。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冠彪(1996)。論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明清人物與著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衛國(2009)。清修《明史》與朝鮮之反應。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兼論兩國學術交流與海外漢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衛國(2009)。朝鮮燕行士人與清朝儒生--以洪大容與嚴誠、潘庭筠、陸飛交往為中心。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兼論兩國學術交流與海外漢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進興(1994)。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優入聖城: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汎森(2003)。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爲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冠彪(1996)。清高宗綱目體史籍編纂考。明清人物與著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