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作為公共歷史新典範的《臺灣風物》
書刊名:臺灣風物
作者:張隆志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Lung-chih
出版日期:2015
卷期:65:4
頁次:頁39-55
主題關鍵詞:臺灣風物林本源基金會臺灣研究公共歷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4
  • 點閱點閱:99
本文回顧《臺灣風物》創刊 65年來在發展歷程、內容方向及學術意涵的三大重要特色和貢獻。首先是日本時代《民俗臺灣》研究傳統的承繼與延續。其次是戰後以來民間臺灣研究傳統的維繫與發揚。最後則是對於臺灣本土研究與學院臺灣史的促進與推廣。面對 1980年代以來臺灣史研究學院專業研究水平的提升,民間文史風氣的普及,以及官方文化機構的建置等新情境與挑戰。筆者認為新世紀的《臺灣風物》除期刊編輯方針與經營策略的檢討和調整,應積極展開雜誌內容與傳播媒介的轉型與研發,以作為臺灣公共歷史學的新典範。
期刊論文
1.張炎憲(20001200)。《臺灣風物》五十年--從草創到茁壯。臺灣風物,50(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隆志(20091200)。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161-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隆志(201411)。主編序。歷史臺灣:大眾史學專題,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義麟(20150900)。森口雄稔先生追悼曹永和與張炎憲老師信函。臺灣風物,65(3),153-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隆志(20061100)。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3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吳美慧(2010)。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炎憲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2015)。治史起造臺灣國:張炎憲紀念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炎憲、溫秋芬(2010)。臺灣風物總目錄。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雪姬、劉素芬、莊素華、丘慧君(2003)。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賢治(199110)。臺灣風物分類索引。臺北:臺灣風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奇祿、陳怡真(2004)。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炎憲(1991)。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討論會51-75回紀錄,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炎憲(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討論會50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炎憲(1996)。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討論會76-100回紀錄,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