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心」博物館與國家角落-臺東史前與沖繩博美的館脈論述
作者:林志興
作者(外文):Chih-Hsing Li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世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沖繩臺東博物館地域認同族群認同文化治理文化景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國家角落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Okinawa Prefectural Museum & Art MuseumTaitunglocal identityethnic identitycultural administrationcultural landscapestate corn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3
當代博物館研究諸家理論都指出,博物館係握有權力的國家或少數菁英統治階級控制多數人的政治工具,使博物館看起來像是權勢的機制或奴隸。但,此一將博物館過度簡約為國家或階級產物的工具性論點,似與當代社會發展趨勢有違。為免於偏執,吾人必須更細緻地瞭解其內部組織與外部社會網絡交錯、交織與互動關係。特別是後現代時空中,世界由單元走向多元,社會益形開放民主,社會力的來源,不只來自於由上而下的力量,也不乏見著從下往上者。
基於此,筆者乃選擇兩個國家角落(非關國家發展的地方)做為研究對象。其一為臺灣臺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其二為日本沖繩縣的「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簡稱「沖博美」)進行比較研究。本研究藉用James Clifford(1999)所提之contact zones(接觸地帶)概念,視博物館為一處場域,也是一種接觸地帶,其間人群互動存在著互惠(reciprocity)、剝削(exploitations)、爭論(contestations) 等關係。由於兩館具足博物館各項功能,且各為其所處社會之重要文化機構、互動場域或活動空間,故在傳統/現代,全球/在地交織的當代脈絡中,博物館因觀光、文化、學術、政治、經濟、商務等等活動,所帶動之種種人群交會,激盪出了各種不同觀點、認同態度與利益競合,此一多重脈絡交織互動的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筆者於第二章與第五章,分別描述臺灣臺東與日本沖繩之自然、社會、文化環境的背景脈絡,確定兩地分別以1972年(沖繩)、1980年(臺東)為發展之分水嶺。在此之前,兩處均為國家所忽視,無緣參加任何總體發展計畫之「非發展」地區。爾後,緣於國家的「道歉」氛圍,在政府力量的帶動下,才開始有一系列的發展計畫。國家試圖經由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發展途徑,拉近城鄉差距,協助位居國家角落的非發展社會有翻身發展的機會。兩個國家角落不具發展工業之條件,卻擁有深具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在發展反思風潮下,國家與地方精英均往觀光休閒產業方向思索定策,而沖繩和臺東兩地更因特殊的歷史資源條件,促使博物館獲得了發展的養份,博物館亦成了國家回應與反饋地方的重要建設項目。
筆者進一步分析史前館與沖博美分別和其所在地方其他博物館之關聯,發現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使博物館發展受到地方之資源型態、願望、利益群體、族群、觀光市場、國家目標、乃至於國際關係等等力量競合的塑模,呈現了各自迴異的文化治理與文化景觀。沖繩基於「地域認同」根基興建的博物館,顯現出不同層次堆置分工的「地方型博物館」,整體構築出交錯疊合的網絡景象,筆者以「沖繩階層疊域」稱之。而臺東則是多元族群構成的社會,反映在博物館上,則呈現了以「族群型博物館」為主的文化景觀,受政治資源中央權力分配與族群分殊治理制度的影響,臺東博物館之治理營運,顯現出上級主管與地方所屬垂直密切連繫,反之,落於在地卻缺乏橫向聯絡的分隔景象。對此,筆者以「後山族群縱域」稱之。
A plethora of theories from contemporary museum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museums have been used as political tools of the state or the elite ruling class who control the majority – a perspective which inexorably links the museum to the instrument of power. However, this overt reductionism or instrumentalism denies reality museums reflect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What are missing from this particular view a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intertwined between institution’s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external social networks. In our understanding in this postmodern age, when singularism is yielding to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prevailing, powers in our society operate not only from top to bottom, but also the other way around.
In light of this, I have chosen two ‘state corners’ (those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development operated by the state) as my subject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e is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NMP) in Taitung, Taiwan. The other is Okinawa Prefectural Museum & Art Museum (OPMAM) in Okinawa, Japan. Drawing upon the notion of ‘contact zones’ developed by James Clifford (1999),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museum as an arena in which reciprocity, exploitations and contest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people’s interactions.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all that museums should have, and both function as significant cultural spaces in their own societies. In the ‘displayscape’ to embody the interweav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s well as global and local, and with its tourist, cultural, academ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museum has become a meeting point for various groups to express divergent views, identities, attitudes and to exchange and compete for benefits. This multi-contextualization needs further study and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s.
In chapter 2 and 5, I give an ethnographic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Taiwan’s Taitung and Japan’s Okinawa, finding that 1980 for the former and 1972 for the later are their respective turning points of development. Before moving forward to the points, the two places had been non-developed societies ignored by the states and disqualified to join in the governments’ projects for development. They have since been included in the projects initiated by the authorities under an ambiance of official ‘apologies’. Employing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nels, the administrations have attempted to offer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these non-developed societies located in the corners of the countries,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Both state corners are not capable for developing industry, but are rich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reflexive development, the states and local elites have thought in terms of and decided on developing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ies. With their particular historical resources, both Taitung and Okinawa lay sound foundations for museums to prosper. The museums have thus turned out to be a constructive national policy to respond to and reciprocate the local.
Further examination of NMP and OPMAM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local museums have shown that the museums are historically and sociologically shaped under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resources, aspirations, interest groups, ethnicity, tourist markets, and national goals, which reflects distinctive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landscape. Based on local identity, OPMAM reflects a ‘local museum’ with different layers of divisions. Representing Taitung’s multiethnic society, NMP equals to an ‘ethnic museum’ as cultural landscape. Influenced by central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y ethnicity in Taiwan, the management of NMP suggests a vertical link between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their local subordinates, while there is a widening gap between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at local level. I maintain this phenomenon ‘ethnicity in the realm of rift valleys’.
又吉盛清
1997《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魏廷朝譯。臺北:前衛。
上江田常実
2007〈「沖縄県立現代美術館(仮称)」事業から見る県教育庁・県庁の閉鎖
性〉。(從沖繩縣立現代美術館(暫稱)事業看縣教育廳及縣廳的封閉性)
http://www.rdt.jp/archive/tuitemon.htm 2011年4月23日上線。
上里隆史
2009《目からウロコの琉球・沖縄史(眼晴為之一亮的琉球・沖繩史)》。
那霸:ボーダーインク(bodainku)。
久保内加菜
1995〈昭和初期「郷土博物館」の思想〉。《社会教育学・図書館学研究》
19:30-40
久場政彥與藤田祐樹
2008〈企画展-新收蔵品展〉。《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
1:40-41。
大田昌秀
1976《沖縄の民衆意識》。東京:新泉社。
1996〈あいさつ(aisatsu 問候致意)〉。《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
博物館編,頁5。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大城將保
1992《琉球政府》。那霸:ひるぎ社。
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
1935《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臺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
小玉正任
2007〈前言〉。《琉球と沖縄の名称の変遷(琉球與沖繩名稱之變遷)》。小玉
正任著,頁5-6。那霸:琉球新報社。
不著撰人
1953〈ペリー(Perry)記念館の譲渡式〉。《琉球新報》6月1日。
1966〈威容誇る施設 郷土の文化財を一堂に(令人誇傲之威儀設施,齊聚
鄉土文化財於一堂)〉。《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9月1日。
1988〈朱高正跳上主席臺 似引爆的活火山〉。《聯合報》4月8日。
1991a〈怎能讓多年努力白費 饒顈奇力促政院 年底前敲定史前館臺東興
建〉。《更生日報》11月25日。
1991b〈煮熟的鴨子飛了〉。《中國時報》10月25日。第14版。
1991c〈史前館不會捨臺東易地興建/饒穎奇當面質問/連照美一口否認〉。
《中國時報》11月30日。
1996〈沖縄鄉土博物館復舊意向書〉。《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
博物館編,頁323。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2002〈県立美術館予算化へ、12月補正で4000万円計上(縣立美術館納入
預算、12月修正計入4000萬円)〉。《琉球新報》,11月22日。
http://ryukyushimpo.jp/news/storyid-104720-storytopic-86.html
2011年4月23日上線。
2008a〈アイヌ(Ainu)民族を先住民族とすることを求める決議、国会両院
で採択(尋求愛努民族為原住民之決議,國會兩院通過)〉。《ヒユー
リイツ(Hyuriitsu)大阪》6月12日。
http://www.hurights.or.jp/news/t/0806/07.html 2011年5月17日上線。
2008b〈県立博物館・美術館 入館50万人を達成(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達成50人次入館)〉。《琉球新報》10月11日,http://ryukyushimpo.jp/
mobile/r.php?t=99&n=137031 2011年4月23日上線。
2009a〈花2億 臺東史博館旅館成空房〉。《民視新聞》4月3日。
http://news.ftv.com.tw/?sno=2009403N02M1&type=Class
2009年4月3日上線。
2009b〈四星「蚊子旅館」 6年無人住〉。《臺視新聞》4月6日。
http://www.ttv.com.tw/098/04/0980406/098040643362041.htm
2009年4月6日上線。
2009c〈花2億養蚊子?史前館套房6年來住房率是零!〉。《NOWnews》
4月3日。 http://www.nownews.com/2009/04/03/153-2431837.htm
2009年4月3日上線。
2009d〈豪華活動中心6年零入住 被批花2億元養蚊子〉。《Sina全球新
聞》4月4日。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chinapress/
20090404/0024103960.html 2009年4月3日上線。
2009e〈沖縄県博物館協会会員名簿(団体)〉。《沖博協だより(dayori)(沖
博協通訊)》期數:10。
2009f〈県立博物館・美術館入館100万人を達成 久保田さんに記念品
(縣立博物飼˙美術館達成百萬入館人數,致贈久保田先生紀念品)〉。
《琉球新報》11月20日。 http://ryukyushimpo.jp/news/ storyid-153075
-storytopic-99.html 2011年4月23日上線。
2011a〈入館150万人を達成 県立博物館・美術館(縣立博物館˙美術
館達成150萬人次入館)〉。《琉球新報》1月19日。
http://ryukyushimpo.jp/news/storyid-172528-storytopic-99.html
2011年4月23日上線。
2011b〈思考沖繩縣立美術館的應有形式〉http://oki-bi.blogspot.com/
2011年月3日上線。
2011c〈都市地理-核心邊陲理論概述〉。《YAHOO奇摩知識》4月27日。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geography-lifescience/
article/view?aid=5 2011年11月18日 上線。
2011d〈議會召開座談 為史前館請命〉。《更生日報》5月28日。
不著年代a〈發現與搶救〉。《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網頁》。
http://www.nmp.gov.tw/beinan02.html 2010年09月05日上線。
不著年代b〈遺址公園的誕生〉。《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網頁》。
http://www.nmp.gov.tw/beinan02-4.html 2010年09月05日上線。
不著年代c〈臺東縣人口統計分析〉。http://www.taitung.gov.tw/
statistics/p4/p4a96-1.htm 2011年6月24日上線。
不著年代d〈臺東縣原住民人口結構分析〉。《臺東縣全球資訊網》。
http://www.taitung.gov.tw/statistics/p4/p4e1.htm 2009年6月24日上線。
不著年代e〈特別展〉。《はてなキーワード(hatena keyword)》。
http://d.hatena.ne.jp/keyword/%B4%EB%B2%E8%C5%B8
2011年9月16日上線。
不著年代f〈企画展示〉。《新規開拓用語集》。
http://www.shinki-kaitaku.com/s07_word/ka/ki35.html
2011年9月16日上線
不著年代g〈沖縄県立博物館の新館+沖縄県立美術館の誕生〉。
http://www.ma-museum.com/okinawa/11-shuri/50-okinawa-museum.htm
2011年4月20日上線
不著年代h〈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15
2011年5月18日上線。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2010〈東部發展條例草案條文(國民黨版.2010/02/14)〉。《Dalawasao。臺大
濁水溪社》網頁。http://ntudalawasao.blogspot.com/2011/04/20100214.html
2011年4月15日上線
丹青總合研究所
1986 《博物館情報檢索事典》。東京:株式會社丹青社。
尹建中
1993〈博物館之文化角色及象徵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9:132-141。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1994《變更臺東鐵路新站附近地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臺東:
臺東縣政府。
日本人を知る研究會(認識日本人研究會)
2002《縣民性の統計學(縣民性的統計學)》。東京:角川書店。
木崎甲子郎
1990《黒潮の国で(在黑潮之國)》。沖縄: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
比嘉佑典
2008 〈第5章:地方の時代と観光文化の再生(地方時代與觀光文之再生)〉。
《再生と観光文化(再生與觀光文化)》。比嘉佑典編,頁189-207。
沖縄:ゆい(Yui)出版。
比嘉明子
2006〈沖縄の光を考える 能勢修治インタビュー(思考沖繩榮耀 能
勢修治interview)〉。《Happ news Jan. 2006》1:36-38。
王甫昌
2002〈第八章:臺灣的族群關係研究〉。刊於《臺灣社會》。王振寰主編,頁
233-274。臺北:巨流。
王俊翰
2006《臺東南島文化節之意象構築、在地認同與主體性》。國立臺東大學
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執明
1992《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自然史收藏計劃-岩石部份》。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王湧泉
1997〈現代化與臺灣發展:對現代化理論本質的一些反省〉。《高雄科學技
術學院學報》27:419-433。
王嵩山
1992《文化傳譯》。臺北:稻香。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香。
2005〈導論: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
代性》。王嵩山主編,頁15-22。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6〈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博物館學季刊》20(4):5-6。
外間守善著
1987《沖縄の歷史と文化(沖繩的歷史與文化)》。東京:中央公論社。
石川政秀
1967《沖縄經濟發達史》。那霸:沖縄風土記社。
石秀娟
2002〈臺博館千件古物疑遭竊〉。《自由電子新聞網》2月26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26/today-c1.htm
2011年6月1日上線。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998《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十週年專刊》。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
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03《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十五週年專刊》。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
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仲里長和
1996〈刊行のことば(發刊之語)〉。刊於《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
縣立博物館編,頁4。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吉拉賽(林志興)
1994〈雜談我的人類學生涯〉。《山海文化雙月刊》6:45-52。
向象賢
1982[1650]《中山世鑑》。那霸:沖縄縣教廳文化課。
名嘉正八郎
1996《圖說沖縄の城:よみがえる中世の琉球(圖說沖繩之城:復甦中世的
琉球)》。那霸:那霸出版社。
地域振興整備公団
1987a《那覇新都心センター(center)地区形成方策の関する調査報告書》。(未出版)
1987b《那覇新都心開発整備に係る基本計画策定調査報告書》。(未出版)
安里進
1996《考古學からみた琉球史(考古學所看的琉球史)》。那霸:ひるぎ社
(Hirugi社)。
安座間安司
2006〈「問題だらけの“美術館”」に関する条例案、委員長採決で可決!
沖縄県議会12月定例会、文教厚生委員会(「県立博物館、美術館の
設置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条例案」)審議(12月19日)を傍聴して〉,(委
員長採納通過「都是問題的”美術館”」相關條案!沖繩縣議會12
月定例會、文教厚生委員會(「縣立博物館、美術館之設置及管理相關
條例」審議(12月19日)之旁聽))。
http://www.officemodule.com/katarukai3/img/azama_061221.pdf
2011年4月24日上線。
江韶瑩
2004〈博物館專業人員証照制度及體系建立研究〉。刊於《博物館專業人員
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研討會:臺灣與法國的對話》。國立歷史博物
館編,頁293-33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池田榮史
1994〈沖縄縣博物館史〉。《國學院大學博物館學記要》。18:頁數。
1996〈沖縄県立博物館への期待(對沖繩縣立博物館的期待)〉。《沖縄県立
博物館50年史》。沖縄県立博物館編,頁231- 234。那霸:沖縄県立
博物館。
池宮正治
1996〈これからの博物館(從現在開始的博物館)〉。《沖縄県立博物館50
年史》。沖縄県立博物館編,頁229-234。那霸:沖縄県立博物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0a《日本文化財保存關係法令集(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0b《日本文化財保存關係法令集(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
2003〈游揆宣布,臺東南島文化園區納入政府「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
計畫,預定投入經費三十億六千萬元〉。《92年度行政院即時新聞》,
11月13日。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3545&ctNode=4617
&mp=1 2011年5月21日上線。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1〈重視東部產業發展 經建會17日在臺東召開「產業有家,家有產業」
座談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月17日 http://www.cepd.gov.
tw/m1.aspx?sNo=0014910&ex=1&ic=0000015 2011年5月22日上線。
何孟侯與吳玉玲
2005《張光直記念圖書室》。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佐田久繁
1971《沖縄の歷史》。那霸:月刊沖縄社。
吳敦善
1986〈從保護卑南遺址到促建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縣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保護史前文化實錄〉。《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
儲一貫主編,頁1-19(抽印本)。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
究中心
呂理政
1993〈卑南遺址公園基本構想芻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
2:47-64。
呂朝賢與王德睦
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2(1):149-195。
呂菁華
2007《琉球久米村人的民族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宋文薰
1969〈長濱文化:臺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簡報)〉。《中國民族學會通訊》
9:1-27.。
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等合著,頁93--220。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
199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及其特色〉。《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通訊》1:2-4。
宋文薰與連照美
1984《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宋龍生
1998〈拉拉鄂斯族燬滅記---流行於卑南族南王系統之一則神話〉。《臺灣原住
民史料彙編》1:249-275。
李玉芬
2005〈消失中的都市部落?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
刊於《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主編,頁143-176。
東臺灣叢刊之7。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李坤修
2005a《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2005b〈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玻璃質標本及其他相關問題〉,《臺灣地區外來物
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頁95-134。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7《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國立臺灣
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9〈下多良遺址出土陶器上的人形印紋〉。《文化譯站:國立臺灣史前文化
博物館通訊》25:38-41。
李坤修、葉美珍及楊淑玲
1994〈一級古蹟卑南遺址遭破壞區善後處理考古計畫工作報告〉。《國立臺灣
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3:37-39。
李俊毅(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
2010《東部發展條例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281號委員提案
第9514號。2010年2月11日印發。
http://www.bikhim.com/2005/chinese/internet/issues/EAST.htm
2011年4月15日上線。
李莎莉
2009《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屏東:行
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李莎莉與魏吟芳編輯
2008《悠遊原藝:臺灣原住民世界中的博物館》。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
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李雄揮
2001《臺東縣史文教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沖教組「沖縄の歷史ものがたり(沖繩歷史故事)」編集委員會編
1980《沖縄の歷史ものがたり(沖繩歷史故事)》。東京:日本標準。
沖縄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
1983〈港川人〉。《沖縄大百科事典》。琉球新報編,頁567-568。那霸:
琉球新報社
沖縄縣 (株)石本建築事務所、(有)二基建築設計室設計共同企業體
1997《沖縄縣立現代美術館(仮稱)博物館新館建設工事基本設計報告書》。
(未出版)
沖縄縣公文書館
2000《米国の沖縄統治下における 琉球政府以前の行政組織変遷関係資料
(1945~1952)》(美國沖繩統治下有關琉球政府以前之行政組織變遷關
係資料(1945~1952))。沖縄南風原:沖繩縣公文書館。
沖縄縣文化環境部文化國際局文化振興課
1999《文化振興要覽平成10年度版》。那霸:沖縄縣文化環境部文化國際局
文化振興課。
沖縄縣立博物館
1996《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2002《港川人展:元祖ウチィナーンチュ(Utsinantsyu)》(港川人展:沖繩人
祖先)。「沖縄縣立博物館復歸30周年記念特別展」特刊。那霸:沖縄
縣立博物館。
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2007a《沖縄県立博物館年報 No.40》。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2007b《「人類の旅:港川人の來た道」(人類之旅:港川人的來路)》。「沖縄
縣立新館開館記念展」特刊。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2007c《博物館展示ガイド(Guide)》。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編集。
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2009《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2008》。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
館。
2011《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2010》。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
館。
不著年代a〈首里当蔵町時代〉。《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網頁
http://rca.open.ed.jp/history/story/epoch3/sangyou_up/up21.html
2011年4月27日上線。
不著年代b〈沿革 年表〉。《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網頁。
http://www.museums.pref.okinawa.jp/ museum/history/chronology/
index.html 2011年4月27日上線。
沖縄縣教育委員會
2000《概說沖縄の歷史と文化(沖繩歷史文化概說)》。沖縄南風原:沖縄
縣教育委員會。
不著年代《沖縄縣立博物館新館展示實施設計概要》。那霸:沖縄縣教育廳
文化施設建設室。
沖縄縣教育廳文化課
2001《琉球王國のグスク(Gusuku)及び関連遺產群(琉球王國之城及關連遺
產群)》。那霸:「琉球王國のグスク及び関連遺產群」世界遺産登録記
念事業実行委員会。
沖縄縣統計課
2008《第五十一回 沖縄縣統計年鑑》。那霸:沖縄縣廳。
沖縄の文化と自然を守る十人委員会(沖繩文化與自然守護十人委員會)
1973《沖縄の文化と自然を守る要望書(沖繩文化與自然守護請願書)》。沖
縄:沖縄の文化と自然を守る十人委員会。
沖縄都市計画課
1992《沖縄本島中南部都市圏都市基本構想》。沖縄:沖縄都市計画課。
沖縄博物館協会
1998《沖縄の博物館ガイド(Guide)(沖繩博物館導覽)》。沖縄:沖縄博物
館協会。
2008《沖縄の博物館ガイド(Guide) (沖繩博物館導覽)》。沖縄:沖縄博物
館協会。
沖縄県土木建築部都市計画課
1993《沖縄の土地区画整理》。沖縄:沖縄県土木建築部都市計画課。
1997《沖縄の土地区画整理》。沖縄:沖縄県土木建築部都市計画課。
1999《沖縄の土地区画整理1999》。沖縄:沖縄県土木建築部都市計画課。
2002《沖縄の土地区画整理2002》。沖縄:沖縄県土木建築部都市計画課。
沖縄県文化問題懇話会
1982《本県の文化振興について(有關本縣之文化振興)》。沖縄:沖縄県文
化問題懇話会。
沖縄県立埋蔵文化財センター(Center)
2011〈平成22年度「中城御殿跡」現地説明会資料〉。http://maizou-
okinawa.gr.jp/gensetsu_nakagusuku2010/ gensetsu_rezyume.pdf
2011年4月29日上線。
沖縄県立博物館
1995〈沖縄県立博物館50年史の步み(沖繩縣立博物館50年史的進程)〉。
《沖縄県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博物館編,頁39-48。那霸:沖
縄県立博物館。
2002a《改訂沖縄県立博物館収蔵品目録上卷(1947-1980)》。那霸:沖縄県
立博物館。
2002b《改訂沖縄県立博物館収蔵品目録下卷(1981-2000)》。那霸:沖縄県
立博物館。
2005《沖縄県立博物館年報 No.38》。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沖縄県歷史教育者協議会
1996《ガイドブック(Guide Book) 沖縄 自然‧島々、歷史‧文化、戦績
‧基地》。沖縄:クリスタル(kuristaru(crystal))出版企画。
私立博物館聯誼會
1998《芝麻開門博物館》。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谷川健一編
1971《起源論爭》叢書。わか沖繩第三卷。東京:木耳社。
赤嶺誠紀
1998《大航海時代の琉球》。那霸: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社。
孟祥瀚
1997《臺東開拓史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林水秀
2003〈行政院長游錫堃開口〉。《臺灣立報》,4月11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0740
2011年6月1日上線。
林江義
2004《臺東海岸加走灣馬卡道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興
1998a《卑南遺址的故事》。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8b〈卑南文化公園與社區文化展演:從社區關係的互動談起。〉
《博物館學季刊》12(4):73-81。
2003a〈南王的發展:日本統治下卑南族的村落史〉。發表於2003年1月17
日日本豐田財團及韓國國立漢城大學校於漢城大學主辦之「日本殖
民主義與東亞人類學」第二次漢城會議《會議論文集》,頁45-78。
2003b〈跨國族群的互動:從東南亞Lue人看臺灣的「南島民族」活動〉。
《第四屆民族學、人類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聯合論文發表會會議手冊
暨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編,頁52-73。2003年10月4日國
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009〈岩佐嘉親(Iwasa Yoshichika)先生捐贈本館太平洋南島民族文物始
末〉。《「發現」史前館電子報》165。
http://beta.nmp.gov.tw/enews/no165/page_01.html
2011年7月13日上線。
林志興、林致遠及張思耘
2000 〈都市計畫與原住民聚落發展之研究:以臺東市南王里為例〉。《族群、
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
呂理政主編,頁219-254。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林佳靜
2011〈博物館與社區部落的合作紀實—以卑南文化公園種植小米歷程為
例〉。《史前館電子報》第207期。
http://beta.nmp.gov.tw/enews/no207/index.html 2011年7月15日上線。
林金泡
1981《北區都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南投:臺灣省民政廳。
林青梅
2005《臺灣卑南文物歸屬問題探析》。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建成
1991a〈國立史前館工程停停走走 涵蓋遺址 可能朝「卑南分館」設立〉。《中
央日報》10月22日。
1991b〈史前館主館相中康樂站/結合學校公園將成文教精華區〉與〈毛高文
勘查史博館預定地〉。《中央日報》11月30日。
2008〈舞動與穿梭:史前館在部落推動的樂舞與故事活赲〉。《舞動與跨越:
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成果專輯》。林建成編,頁7-26。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泉忠
2005〈「祖國」的弔詭-「現代沖擊」下沖繩身份的「脫中入日」現象〉。《中
國大陸研究》50:47-67。
2008a〈高い「沖繩人」の自意識:「日本人」の枠組み超えず(高揚的「沖
繩人」自我意識:不超越「日本人」的框架)〉。《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1月7日 :8版(文化)。
2008b〈「独立」依然2割が希望:日本「同化」の限界示唆(依然有2成希
望「獨立」:日本「同化」界限的啟示)〉。《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
1月8日。
2008c〈流動的な若者の帰属観:沖縄˙日本「同化」の意識を公有(流動
青年的歸屬觀:公有沖繩˙日本「同化」意識)〉。《沖縄タイムス
(Okinawa Times)》,1月9日。
林美容
2001〈第一章 緒言〉。《臺東縣史漢族篇》。林美容編纂,頁13-16。臺東:
臺東縣政府。
林致遠、林志興及張思耘
1998《臺東縣原住民社區聚落使用型態與規劃之研究》。臺灣省政府住宅及
都市發展處市鄉規劃局委託計畫(1997.11-1998.6)。
林修澈
2003〈序〉。《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佈》。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娜鈴
2011〈重啟南島文化園區計畫,創造東臺灣發展新利多〉。發表於2011年4
月26日馬總統召見臺灣省諮議會座談會。臺北:總統府。
林崇熙
2009《跨域建構博物館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崑成
2001〈二十年前率臺大考古隊搶救卑南文化遺址,並倡議現地建館保存,史
前館開館,宋文薰如願以償〉。《中國時報》7月11日。
不著年代〈林崑成〉。http://www.pttsh.ttct.edu.tw/school/ data/pub/
200912251110430.doc 2010年2月20日上線。
林淑玲
2001〈第二章 第二節 臺東三賴一王〉。《臺東縣史漢族篇》。林美容主編
,頁38-40。臺東:臺東縣政府。
林豪勳與陳光榮
1994〈兩兄弟的故事〉。刊在《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林豪勳與陳光榮編,
頁13-23。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松川久仁男
1968《沖縄基地經濟》。東京:時事通訊社。
松村明
不著年代〈企画展〉。Kotobank for iphone《デジタル(digital)大辞泉》。
http://kotobank.jp/word/%E4%BC%81%E7%94%BB%E5
%B1%95 2011年9月16日上線。
松島泰勝
2003〈島嶼沖縄における内発的発展の可能性(關於沖繩島嶼內發之發展可
能性)〉。《季刊沖縄》25:1-12。
http://homepage3.nifty.com/okinawakyoukai/ submenu3/kenkyukai
/143kai.pdf 2011年12月1日上線。
牧野浩隆
2009〈序〉。《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2007年報》 40:頁數。
知念幸子
2008〈特別展-博物館新館開館記念展「人類の旅-港川人の来た道」〉。
《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1:37-39。
花東發聲台
2011〈東部發展條例三讀通過,最後通過版本〉。《facebook》6月14日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91887330862203
2011年11月30日上線。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
不著年代〈成立沿革〉。http://www.erv-nsa.gov.tw/gov/Article.aspx?Lang
=1&SNo=03000477 2011年4月15日上線。
邱彥貴
2001〈第二章 漢族的移入與家族發展〉。刊於《臺東縣史漢族篇》。林美容
編纂,頁18-68。臺東:臺東縣政府。
金城泰邦
2011〈沖縄県立博物館・美術館に白保台一前県本部顧問が就任!〉。
《沖縄県浦添市議会議員金城泰邦公明党県青年部局長金城泰邦HP》
4月7日。 http://www.komei.or.jp/km/urasoe-kinjo-yasukuni/
2011/04/07/%E6%B2%96%E7%B8%84%E7%9C%8C%E7%AB%8B%
E5%8D%9A%E7%89%A9%E9%A4%A8%E3%83%BB%E7% BE%8E
%E8%A1%93%E9% A4%A8%E3%81%AB%E7%99%BD%E4%BF%9D
%E5%8F%B0%E4% B8%80%E5%89%8D%E7%9C%8C%E6%9C% AC
%E 9%83%A8%E9% A1%A7% E5%95%8F/ 2011年12月12日上線。
金耀基
1996〈從「現代化理論」的爭議到「現代性」之批判與探索〉。中央研究
院第22次院士會議主題演講,《院士會議活動報導》。
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85/581/a04.txt
2011年12月16日上線。
侯松茂
1998〈人口外移與區域發展關係的另類想法〉。《「守望東臺灣」研討會論文
集》。聯合報文教基金會主編,頁281-294。臺北:聯合報文教基金會。
姜柷山
2005《藝裡乾坤:臺東縣的工藝家》。臺東:臺東縣政府。
2007《綠島的故事》。臺東:綠島鄉公所。
柳田國男
1980《海上の道》。東京:筑摩書房。
原來
2010〈從衝突理論觀點看博物館場域的權力競爭現象〉。《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學報》29(1):117-130。
夏黎明
2005〈結構與行動之間: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的預設與反思〉。《邊陲社會及
其主體性論文集》。夏黎明主編,頁3-16。東臺灣叢刊之7。臺東:東
臺灣研究會。
2011〈東臺灣邊界:歷史、社會建構與地理想像〉。《東臺灣研究》16:3-26.
夏麗芳
不著年代〈盧錫波先生考古收藏捐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網頁。
http://www.nmp.gov.tw/study03-2.html 2011年7月13日上線。
宮里松正
1998《復帰二十五年の回想》。那霸:沖縄タイムス(Okinawa Times)。
宮城榮昌
1978a〈南島文化研究所の設立について(關於南島文化研究所之設立)〉。
   《南島文化研究所所報》1:2-3。
1978b〈沖縄文化とは何か(何謂沖繩文化)〉。《南島文化研究所所報》2:1
宮野賢吉
1989《沖縄の夜明け:第一尚氏王朝の興亡(沖繩的黎明:第一尚氏王朝之
興亡)》。沖縄南風原:那霸出版社。
徐純
2003《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臺北:博物館學會。
桑江朝幸
1972《異民族支配下の闘争裏面史:民族の血は燃えて(異民族支配下的闘
爭秘史:民族之血在燃燒)》。那霸:新星圖書。
柴松林
2000〈從發展主義到環境主義〉。《環境工程會刊》11(4):10-20.
浦崎榮德
2005《自由民權運動の父 義人˙謝花昇略傳》。沖縄縣島尻郡:東風平町歷史民俗資料館。
琉球新報社
1992〈港川人〉。刊於《復歸後全記錄現代沖繩事典》。琉球新報編,頁269-270。那霸:琉球新報社
祖父江孝男
1999(1971)《縣民性》。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1《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
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財団法人沖縄観光コンベンシュンビューロー(convention bureau)
1995《美ら島:沖縄県観光情報ファイル(file)》。那覇:財団法人沖縄観光
コンベンシュンビューロー(convention bureau)。
2003《美ら島:沖縄県観光情報ファイル(file)》。那覇:財団法人沖縄観光
コンベンシュンビューロー(convention bureau)。
2007《美ら島:沖縄県観光情報ファイル(file)》。那覇:財団法人沖縄観光
コンベンシュンビューロー(convention bureau)。
2008《美ら島:沖縄県観光情報ファイル(file)》。那覇:財団法人沖縄観光
コンベンシュンビューロー(convention bureau)。
馬淵東一
1977〈臺灣原住民的分類─學史回顧〉。刊於《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圖譜》。
森丑之助著,宋文薰 譯,頁7-8。 臺北:求精。
高育屏
2011〈被召喚的身體:與部落栽植收割小米過程的身體感知與心境轉換〉。
《史前館電子報》第207期
http://beta.nmp.gov.tw/enews/no207/index.html 2011年7月15日上線。
高宮廣衛
1991《先史古代の沖縄(沖繩古代史前史)》。東京:第一書房。
國分直一
1993〈黑潮の道(黑潮之路)〉。刊於《北の道 南の道:日本文化と海上の
道(北之路 南之路:日本文化與海上之路)》。國分直一,頁123-154。東京:第一書房。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暨研究所
1993〈第六章 生活圈與聚落發展 第一節 上位計畫與相關計畫分析〉。
《雲林縣綜合發展計畫》。斗六:雲林縣政府。http://gisapsrv01.cpami.
gov.tw/cpis/cprpts/yunlin/total/ch6/total_6.htm 2011年12月5日上線。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1986《臺東縣立文化中心山地文物陳列室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委託計畫。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規劃書》。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
2005《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處理國立臺灣大學暫存卑南出土文物移轉
問題過程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6《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整體計畫》。臺東:國立臺
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7a《卑南遺址出土文物移轉案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
2007b《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民服務白皮書》。臺東:國立臺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
2010《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標本蒐藏管理要點》。
http://www.nmp.gov.tw/egov/002-006.pdf
不著年代a〈建館宗旨與願景〉。http://www.nmp.gov.tw/service01.html
2011年5月17日上線。
不著年代b〈主要記事〉。http://www.nmp.gov.tw/service08-5.html
2011年5月17日上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0a《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期展示構想研究計畫報告書》。臺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0b《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期展示構想》。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1《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現地保存展示構想》。臺東: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2a《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整體計畫》。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
1992b《籌建中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
博物館籌備處。
1993a《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整體計畫》。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
1993b《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管理經營計畫》。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籌備處。
崎原 貢
1989〈琉球列島の沖繩人˙日本の少數民族(琉球列島的沖繩人˙日本的少
數民族)〉。《部落解放史˙ふくおか(fukuoka)》55:112-154。
崔貴孝
1991〈建臺灣史前館 東縣願提供十公頃基地 反對建在臺北〉。《臺灣新生報》
10月22日。
張正霖
2005〈博物館、公共性與國族建構:以十九世之倫敦國家畫廊為分析對
象〉。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343-366。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張光直
199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二期展示構想規劃報告-「中國史前及
早期文明」展示廳觀念規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委
託美國哈佛大學Peabody Museum。
張至善
2010〈用數字統計看史前館的特展主題取向:以2001~2010之特展為例〉
發表於「人類學知識與博物館之收藏
與展示」工作坊。日期? 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張婉真
2002〈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歷史文物月刊》12(8):87-91。
張隆志
2009〈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161-184。
張曉春
1974a〈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研究(上)〉。《思與言》11(6):293-313。
1974b〈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研究(下)〉《思與言》12(1):27-37。
張譽騰
2002〈博物館做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刊於《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
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許美雲主編,頁95-104。臺東: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生態博物館: 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
2005〈博物館學的源流與當代意義〉。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
王嵩山主編,頁99-113。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教育部
1989《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規劃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打造新願景–「南島文化園區」興建計畫》。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
曹銘宗
2003〈原民會 倡設原住民博物館〉。《Skywalker-Luke》1月5日。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
&post=244 2011年6月1日上線。
梅田英春
2003〈第3章 ローカル、グローバル、もしくは「ちゃんぷるー」:沖縄
観光における文化の多様性とその真正性をめぐる議論(第3章 地方、
全球、或許是「混合」:關於沖繩觀光文化多樣性與真實性的回顧討論)〉。
刊於《観光開発と文化:南からの問いかけ(觀光開發與文化:從南方來的提問)》。橋本和也與與佐滕幸男合編,頁83-111。京都:世界思想社。
許功明
1998a〈陸、原住民的文化產業與社區發展—從博物館功能談起〉。刊於《博
物館與原住民》。許功明,頁51-60。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1998b〈柒、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的展現〉。刊於《博物館與原住民》。
許功明,頁61-73。臺北:南天書局。
2005〈當代博物館文化之展示再現與價值建構:從現代性談起〉。刊於《博
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391-406。臺中:國立自
然科學博物館。
連玉龍
1990《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臺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市八尺
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仲志
1980〈保存卑南文化遺址,東縣府決全力爭取〉。《聯合報》。9月24日。
1991〈史前館建館計畫搖擺不定 議員促縣府堅定立場〉。《聯合報》
11月7日。
陳乃菁
2003〈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新臺灣》62: 頁數。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1430
2011年5月25日上線。
陳玉美
1990〈研究者與其研究對象的關係-以考古學為例〉。《田野考古》1(1):
9-23。
陳肖民
1991〈鯉魚山下〉。《臺灣時報》11月22日。
陳其南
2003〈陳其南序:公共化的建築、空間與藝術〉。刊於《都市文化空間之整
體營造-複合使用計畫中的文化設施》。劉麗卿、蔡國棟譯,Harold R. Snedcof原著,頁I-IV。臺北:創興。
陳奇祿
1978《臺灣排灣群諸族木彫標本圖錄》。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二
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陳怜燕
2006《臺東縣原住民工藝展》。臺東:臺東縣政府。
陳國川與林聖欽
2000《臺東縣史 產業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陳國強
2002〈後工業社會 postindustrial society〉。刊於《文化人類學辭典》。
陳國強主編,頁345。臺北:恩楷。
陳淑華
2006《噶瑪蘭族》。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嘉信
1980〈臺大教授宋文薰向政府建議維護卑南文化風貌,建博物館保存文物〉。
《中央日報》9月21日。
陳寶容
1991〈取得史前館用地尚需等一年/毛高文視察籌備處連照美提出說明〉《中
國時報》11月30日。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不著年代〈建館沿革〉。《十三行博物館首頁〈認識我們〉》。
http://www.sshm.tpc.gov.tw/html/sshm/main.jsp 2011年3月27日上線。
陶蕃瀛
1993〈試論博物館的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學季刊》7(2):9-15。
鹿野忠雄
1978[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宋文薰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傅仰止
1985a〈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65-81。
1985b〈都市社會的特質與移民研究〉。《思與言》23(3):81-103。
1986《高山族城鄉遷移與都市認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
告。
1992〈都市阿美族的聚居生活型態:以西美社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74:163-212。
1993〈原住民移入人口的社區生活:以汐止鎮山光社區為例〉。刊於《臺北
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蕭新煌編,頁131-160。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
心。
傅鳳琴
2005〈博物館邁入社區的一大步-記史前館與正興文化館的結盟〉。
《史前館電子報》第67期。
   http://www.nmp.gov.tw/enews/no67/ 2011年7月16日上線。
傅鳳琴與林志興
2010〈史前館南科館的籌建與挑戰)。發表於「2009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
報」。2010年3月19-20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1〈下探 穿梭 交織-史前館南科考古館之建築規劃〉。發表於「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2011年5月28日至30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彭濟群
1991〈史前館落腳臺東/避開卑南遺址另覓新地/傳說遷建臺北純屬虛無〉。《青
年日報》11月29日。
曾聖元
2009〈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選址過程與用地取得之回顧〉。
《文化驛站: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通訊》26:18-21。
森丑之助
1977〈臺灣原住民梗概〉。刊於《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圖譜》。宋文薰譯
,頁7-8。臺北:求精。
童倩
2010〈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宣布引咎辭職〉。《BBC中文網》6月2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6/100602_japan_
politics_pm.shtml 2011年11月18日上線。
黃士強
1991〈從東河地區談東海岸史前文化及有關問題〉,《田野考古》2(1):1-30。
黃文美
2008〈以專業延續博物館發展之路〉。《史博館學報》38: 139-153。
黃光男
2000〈臺灣博物館發展與文化藝術趨向〉。發表於2000年4月29日「新
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網頁
http://www.taiwanncf.org.tw/index-c.htm 2009年2月2日 上線。
黃明堂
2009〈蚊子旅館!史前館斥資2億晾9年〉。《自由時報》4月3日 生活新
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3/today-life4.htm
2009年4月3日上線。
黃美英
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
23(2):82-107。
1987〈第七章都市山胞的人權狀況〉。刊於《臺灣土著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
人權現狀》。劉斌雄主編,頁143-16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貞燕
2003〈由行政主導日本博物館發展概況與現狀〉。《博物館簡訊》第24期。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網頁 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24.htm
2008年9月13日上線。
黃智慧
2009〈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観の交錯――族群と歴史の複雑性の視角から
――(關於臺灣日本觀的交錯─從族群與歷史的複雜性視角起-)〉
。《日本民俗學》259:57-81。
2010a〈台灣的日本觀解析(1987-):族群與歷史交錯下的複雜系統現象〉。
《思想》14:53-97。
http://idv.sinica.edu.tw/etwisdom/2009Web/ 2011年12月20 上線。
2010b〈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台湾における重層構造――日本と中華(關於後
殖民時代臺灣之多重結構──日本與中華)〉。刊於《東アジア新時代
の日本と台湾(東亞新時代之日本與臺灣)》。西川潤‧蕭新煌編,頁159-193。東京:明石書店。http://idv.sinica.edu.tw/etwisdom/2009Web/ 2011年12月20 上線。
黃應貴
2001《臺東縣史布農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2005〈主題演講: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刊於《邊陲社會及其主
體性論文集》。夏黎明主編,頁17-30。東臺灣叢刊之7。臺東:東臺
灣研究會。
園原謙
2008〈博物館˙美術館の開館準備について(關於博物館˙美術館開館之準
備)〉。《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1:101-113。
新里堅進
1997《謝花昇物語:わが夢は八重瀬をこえて(謝花昇傳奇:讓我們的夢超
越八重瀨)》。沖縄縣島尻郡:東風平教育委員會。
新垣孫一
1955《琉球發祥史》。沖縄縣真和志市:向春印刷株式會社。
新城昭俊
1999《高等學校琉球˙沖縄史》。那霸:沖縄歷史教育研究會。
2008《ジュニア(junior) 琉球˙沖繩史》。沖繩系滿:東洋企画。
新城紀秀
1996〈ハンナ(Hanna)少佐との思い出(回想韓納少校)〉。刊於《沖縄縣立
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博物館編,頁:212-213。那霸:沖縄縣立
博物館。
楊仲揆
1990《琉球古今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當真嗣一
1996a〈資料収集活動(序言)〉。刊於《沖縄県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県
立博物館編,頁53-55。那霸:沖縄県立博物館。
1996b〈調查研究活動〉。《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年報》1:104-
105。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當間一郎
1996〈序言〉。刊於《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博物館編,
頁3。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經建會部門計劃處
1998〈日本北海道、沖繩開發對臺灣東部發展之啟示〉。《自由中國之
工業》88(1):115-140。
葉宏中
2005《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93年報 Annual Report 2004》。臺東:國立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公司、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及建業律師聯合事務所
2005《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公辦民營營運規劃結案報告》。臺東: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豊見山和行、高良倉吉編
2005《琉球、沖縄と海上の道(琉球、沖繩與海上之路)》。街道の日本史
56。東京:吉川弘文館。
漢寶德
2009《博物館管理》。臺北:田園城市。
甄朔南
2001〈什麼是新博物館學〉。《中國博物館》1:25-28。 http://www.doc88.com/p-451020973.html
2011年7月28日上線。
維基百科
2010〈卑南考古文物事件〉。頁面最後修訂於2010年5月6日13:5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1%E5%8D %97%E8%80
%83%E5%8F%A4%E6%96%87% E7%89% A9%E4%BA%8B% E4%
BB%B6 2011年6月20日上線。
2011a〈十二項建設〉。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
BA%8C%E9%A0%85%E5%BB%BA%E8%A8%AD
2011年11月29日上線。
2011b〈十四項建設〉。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
%9B%9B%E9%A0%85%E5%BB%BA%E8%A8%AD
2011年11月29日上線。
2011c〈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よる沖縄統治→「8.1文化政策」〉。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A2%E3%83%A1%E3%
83% AA%E3%82%AB%E5%90%88%E8%A1%86%E5%9B%BD%E3%
81% AB%E3%82%88%E3%82%8B%E6%B2%96%E7%B8%84%E7%
B5% B1%E6%B2%BB#cite_note-49 2011年12月2日上線。
2011d〈眾議院 (日本)〉。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97%
E8%AE%AE%E9%99%A2_(%E6%97%A5%E6%9C%AC)#.E5.AE. 9A.
E5.93.A1 2011年11月17日上線。
2011e〈衆議院小選挙区制選挙区一覧〉。http://ja.wikipedia.org/wiki/
%E8%A1%86%E8%AD%B0%E9%99% A2%E5%B0%8F%E9%81%B8%
E6%8C%99%E5%8C%BA%E5%88%B6%E9%81%B8%E6%8C%99%
E5%8C%BA%E4%B8%80% E8%A6%A7#.E6.B2.96.E7.B8.84.E7.9C.8C
2011年11月17日上線。
2011f〈鳩山由紀夫内閣→「退陣の経緯」〉。http://ja.wikipedia. org/
wiki/%E9%B3%A9%E5%B1%B1%E7%94%B1%E7%B4%80%E5%A
4%AB%E5%86%85%E9%96%A3 2011年11月17日上線。
2011g〈殖民地→「歷史作用」〉。http://zh.wikipedia.org/wiki/
%E6%AE%96%E6%B0%91%E5%9C%B0 2011年11月17日上線。
2011h〈臺灣行政區劃-2行政區劃沿革-2.2 清朝統治時期〉。
2011年12月5日最終修訂。http://zh.wikipedia.org /w/index.php
?title=%E5%8F%B0%E7%81%A3%E8%A1%8C%E6%94%BF%E5
%8D %80%E5%8A %83&variant=zh-tw#.E6.B8.85.E6.9C.9D.E7.B5.B1.
E6.B2.BB.E6.99.82.E6.9C.9F 2011年12月28日上線。
2011i〈十二項建設〉。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 E4%BA%
8C%E9%A0%85%E5%BB%BA%E8%A8%AD 2011年5月5日上線。
2011j〈おもろさうし(Omolosausi)〉。 http://ja.wikipedia.org/ wiki/%E3
%81%8A %E3%82%82%E3%82%8D%E3%81%95%E3%81%86%
E3%81%97 2011年12月21日上線。
不著年代a〈泡沫經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1%
E6%B2%AB%E7%BB%8F%E6%B5%8E 2011年4月23日上線。
不著年代b〈日本泡沫經濟〉。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
9C% AC%E6%B3%A1%E6%B2%AB%E7%BB%8F%E6%B5%8E
2011年4月23日上線。
不著年代c〈沖縄縣立博物館新館˙美術館〉。http://ja.wikipedia.org/wiki
/%E6%B2%96%E7%B8%84%E7%9C%8C%E7%AB%8B%E5%8D%
9A%E7%89%A9%E9%A4%A8%E6%96%B0%E9%A4%A8%E3%83
%BB%E7%BE%8E%E8%A1%93%E9%A4%A8 2011年4月20日上
線。
不著年代d〈馬修•培理〉。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4%
BC%91%C2%B7%E5%9F%B9%E9%87%8C。2011年5月8日上線。
不著年代e〈都道府県〉。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3%BD%E9%81%
93%E5%BA%9C%E7%9 C%8C#.E5.BA.9C.E7.9C.8C
2011年5月5日上線。
不著年代f〈美國治理琉球時期〉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
E5%9C%8B%E6%B2%BB%E7%90%86%E7%90%89%E7%90%83
%E 6%99%82%E6%9C%9F 2009年8月1日上線。
不著年代g〈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0
%89% E7%90%83%E5%88%97%E5%B3%B6%E7%BE %8E%E5%
9C %8B%E6%B0%91%E6%94%BF%E5%BA%9C
2009年8月1日上線。
臧振華
1993〈對史前館在考古學研究的一點看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籌備處通訊》1:10-11。
2005《與社區作伙 史前館的「藍海策略」》。發表於『「博物館.社區與文化
多樣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壇』。日期? 臺北:國立歷史文化博物
臧振華、李匡悌及朱正宜
2006《先民履跡》。新營:臺南縣政府。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2011《貮零壹壹第二屆臺東詩歌節》。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臺東縣政府
2011《2015願景臺東發展策略規劃》。
http://www.taitung.gov.tw/tw/CP/1256/ vision.aspx
2011年11月30日上線。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998a《臺東縣綜合發展計畫 第一冊 總體》。臺東:臺東縣政府。
1998b《臺東縣綜合發展計畫》。臺東:臺東縣政府。
臺灣省政府
1997《臺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般檢討》。南投:臺灣省政府。
與那嶺一子
1996a〈第3節 収蔵資料の変遷〉。刊於《沖縄県立博物館50年史》。沖
縄県立博物館編,頁59-61。那霸:沖縄県立博物館。
1996b〈資料貸出〉。刊於《沖縄県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県立博物館編,頁:165-103。那霸:沖縄県立博物館。
與那嶺一子與上原久
2008 〈企画展-大嶺薫コレクシュン(collection)〉。《沖縄縣立博物館˙美
術館年報》1:42。
趙川明
2001〈王登科(1989-1958)〉。刊於《臺東縣史人物篇》。王河盛等纂,頁157-159。
臺東:臺東縣政府。
劉益昌
1996《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
研究會。
劉益昌與顏廷伃
2000《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東縣政
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劉婉畛
2005〈透視博物館劇場:博物館知識建構的真實世界〉。刊於《博物館、知
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189-199。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梅英
2009《停、聽、看,來玩:在臺東鐵道藝術村》。臺東:臺東劇團。
劉斌雄
1993〈一個民族學家的期許:寄望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
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1:12-14。
劉新圓
2003〈何謂行政法人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分析」》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3.htm
2011年6月10日上線。
劉瑩三
1999〈第三章 地質與地形〉。刊於《臺東縣史地理篇》。施添福編纂,
頁135-204。臺東:臺東縣政府。
蔡炯明
1988《都市地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臺北縣兩社區
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烈
1993〈參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建工作感言〉。《國立臺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1:8-9。
鄭國坤
1991〈傳史前館將遷至臺北饒顈奇要求政院在原地興建定案〉。《臺灣時報》
11月22日。
鄭雅文
不著年代〈世界博物館與美術館〉。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
globe/u3/webpage/u3webpage.htm#014 2011年7月25日上線。
墨刻編輯室
2010《沖縄5天4夜遊》。臺北:墨刻出版。
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
不著年代〈那霸新都心事業概要〉。
http://www.ur-net.go.jp/okinawa/shintoshin/index.html
2011年4月23日上線。
盧太城
2003〈臺東社教館捐贈考古文物給史前博物館〉。《大紀元文化網》
不著日期。 http://www.epochtimes.com/b5/3/2/12/c10490.htm
2011年6月19日上線。
2004〈臺東國立史前館週六展出芝山岩牛稠子文物〉《中央社》4月23日。
http://tw.myblog.yahoo.com/jw!ge5yHEqYAwJclp5zYbw-/article?mid=674
2011年7月13日上線
2009〈被遺忘的布農族 南溪部落傳承射耳祭文化〉。《大紀元》5月9日。
盧良文
1991〈臺灣史前館改建在臺北/立委饒穎奇表驚訝/提緊急質詢要求在臺東興
建〉。《臺灣新聞報》11月23日。
蕭福松
2006《臺東縣地方文化館導覽專輯》。臺東:臺東縣政府編印。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主編
1998《守望東臺灣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謝文和
2002《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建構主義觀點-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
2011〈考古版「石頭夢」-卑南、臺大與史前館〉。刊於《餵雞屋人類學:
迷妳論述101》。謝世忠著,頁數。新北市:Airiti Press.
謝世忠與劉瑞超
2012《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 ----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印刷中)
鍾國風
2001〈臺十一線拓寬工程破壞阿美族港口部落歷史文化遺址〉。
http://ecocity.ngo.tw/newfile/maintopic/road11/road11-4.htm
2011年7月13日上線。
2003《失落與再現-一個關於東海岸環境史學的行動與論述》。國立東華大
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亮一
2009《記憶與地景》。臺北:田園。
羅欣怡
1998 〈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
季刊》12(4):89-103。
蘇明如
2010〈殖民、國族、現代、社群:百年臺灣博物館文化政策窺探(1908-2010〉〉。
《科技博物》14(2):45-66.
蘇采禾
1991〈史前館興建年底前敲定/饒穎奇立院緊急質詢「催」政院〉。《聯合報》
11月22日。
蘇玲瑤與邱福財
2005〈十大藝聞 文化資產保存受矚目〉。《公視晚間新聞》12月21日。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49181
2011年6月20日上線。
饒穎奇
2005《政策大推手:我在立法院的奮鬥》。臺北:世盟出版。
Anderson, Benedict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時報文化。
Appadurai, A. and Breckenridge, C. A.
1999 “Museum are Good to Think: Heritage on View in India”.In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D. Boswell &
J. Evans eds., pp: 404-42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rndt, H. W.
1983 “The ‘Trickle-Down’ My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2(1):1-10.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In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 David Boswell & Jessica Evans eds.,
pp: 332-362,.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hatnagar, Anupama
1999 Museum, Museology and New Museology. New Delhi, India: Sundeep
Prakashan.
Brooker, Peter
2003a 〈Heterotopia 異質地方〉。刊於《文化理論詞彙》。Peter Brooker原著
王志弘與李根芳譯,頁186。臺北:巨流。
2003b 〈Habitus 習癖〉。刊於《文化理論詞彙》。Peter Brooker原著,
王志弘與李根芳譯,頁180。臺北:巨流。
Chris Barker
2007 〈Public Sphere 公共領域〉。刊於《文化研究智典》。Chris Barker
許夢芸譯,頁204。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Clifford, James
1999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In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 David Boswell & Jessica Evans
eds., pp: 435-45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R. Pilbeam
1993a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二期展示構想規劃報告-「人類及其行
為演化」展示廳觀念規劃(中譯稿)》。胡家瑜 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
博物館籌備處委託美國哈佛大學Peabody Museum。
1993b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二期展示構想規劃報告-「大洋洲史前
史」展示廳觀念規劃(中譯稿))》。胡家瑜 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委託美國哈佛大學Peabody Museum。
Desvallees, Andre and Francois Mairesse
2010 “Museal”.In Key Concepts of Museology. Andre Desvallees and Francois
Mairesse ed., pp: 48-50. Paris:Armand Colin.
Duin, Marieke van der
2009 “The Object of This Eexercise”.In Does PlaceMatter in. Museology? An
Inquiry into Michel Foucault''s Heterotopia for Expanding Current
Museological Theory with a Theoretical Element of Place. Master
thesis Museuology Reinwardt Academie Amsterdam. pp: 4-13.
http://www.lookingglasslogic.nl/archive/090915_DoesPlaceMatterin
Museology_contents_chapter1.pdf 2011年8月16日 上線。
Escobar, Arturo
1991 “Anthrop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Encounter : the Making and
Marketing of Developm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
18(3):658-682.
1995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tsusei(エッセイ)
2008〈「博物館・美術館」ということー中黒「・」の意味ー(「博物館・美
術館」之謂與中黒「・」之意-)〉。《画廊沖縄Gallery Voice》32
(1月12日)。 http://amyoo.blog101.fc2. com/ blog-entry-154.html
2011年4月23日上線。
Ferguson, James
1994 The Anti-Politics Machine:“Development”, Depoliticization , and
Bureaucratic Power in Lesotho. Minneapolis.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aidacher, Friedrich
2005《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理論)》。桂雅文編譯。臺北:五觀藝
術。
Fyfe, Gordon
1996 “A Trojan Horse at the Tate: theorizing the museum as agency and
structure”.In Theorizing museum. Sharon Macdonald ed., pp: 203-228.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G. Eills Burcaw
2000《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等譯。臺北:五觀藝術。
Gardner, Katy and David Lewis
1996 Anthrop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London:
Pluto Press.
Hudson , Kenneth
2003 《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徐純譯。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Management(ICOM)
2006〈臺灣的博物館〉。 http://intercom2006-taipei.cam.org.tw/ch/intro
_activity.html 2011年12月29日上線。
Kreps, C. F.
2003 “Chapter 3”In Liberat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Museums, Curation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Kreps, C. F. ed., pp: 46-79.
London: Routledge.
Lavine, Steven D. and Ivan Karp
1991“Introduction: Museums and Multiculturalism”In Exhibition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Steven D. Lavine and
Ivan Karp eds., pp:1-10.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ow, Theodore
2004[1942]“What is a Museum? ”In Reinventing the Museum: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the Paradigm Shift. Gail Anderson ed.,
Pp: 30-43.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Nicholson,-Smith Donald (Henri Lefebvre)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Inc.
Rist, Gilbert
2000[1996]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Origins to Global
Faith. London: Zed Books.
Shrestha, Nanda R.
1993 “Enchanted by Mantra of Bikas: a Self-Reflective Perspective on Nepalese
Elites and Development”, South Sea Bulletin 13(1&2): 5-22.
Sorensen, Colin
2006[1989] “Theme Park and Time Machines”. In The New Museology. Peter
Vergo eds, pp: 60-73. London: Reaktion Books.
Taussig, Michael T.
1998[1980] 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Chapel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U. S.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
1996 〈アメリカ海軍政府主催沖縄展(美國海軍政府主辦沖縄展)〉。刊於
《沖縄縣立博物館50年史》。沖縄縣立博物館編 前田真之譯,頁
314-322。那霸:沖縄縣立博物館。
Vergo, Peter
2006[1989] “Introduction”In The New Museology. Peter Vergo eds, pp: 1-5.
London: Reaktion Books.
Wilber, Charles K. and Kenneth P. Jameson
1988 “Paradig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yond”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Charles Wilber ed.,
pp:3-27. New York: Random Hous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