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劉吶鷗的東亞想像--《持攝影機的男人》的風土表述、尖端獵奇與昭和文化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作者:徐禎苓
作者(外文):Hsu, Chen-li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34
頁次:頁11-13+15-44
主題關鍵詞:劉吶鷗持攝影機的男人昭和文化東亞Liu Na'ouThe Man Who Has a CameraCulture of ShowaEast As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劉吶鷗(1934)。開麥拉機構--位置角度機能論。現代電影,7,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331201)。編輯室。現代電影,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蟄存(1983)。最後一個老朋友--馮雪峰。新文學史料,19,199-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rémieux, Benjamin、劉吶鷗(19281025)。保爾‧穆杭論。無軌列車,4,14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修慎(20070700)。戰爭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隆志(20061100)。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3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志松(2013)。劉吶鷗與「新興文學」--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接受為中心。山東社會科學,218,8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修慎(20081200)。臺灣的「現代性」、「鄉土文化」:與日本「近代的超克」思想的對應。人文集刊,7,117-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詩詠(20020700)。持攝影機的人--試論劉吶鷗的紀錄片。文學世紀,2(7)=16,2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迅(2016)。論維爾托夫對1949年前中國電影的影響--以劉吶鷗的《持攝影機的男人》為例。當代電影,2016(10),9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大月功雄(2018)。総力戦体制と戦争記録映画:亀井文夫の日中戦争三部作をめぐって。日本現代史,23,285-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言坤(2020)。吉加‧維爾托夫與百年中國電影--以《持攝影機的男人》、《延安與八路軍》、《馬大夫的診所》為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20(6),210-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波潟剛、白心卉(2009)。昭和摩登與文化翻譯:情色、怪奇、無意義的領域。九大日文,13,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凌宗魁(20130900)。「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臺灣近代建築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建築學報,85,57-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冰雨(2010)。私記錄下的都市風景再現--以劉吶鷗20世紀30年代的紀錄片為例。藝苑,2010(5),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嘉謨(1934)。最近國片一覽。現代電影,7,2-6+36-37+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祐瑋(20130600)。現代藝術的日本主義:論浮世繪版畫對印象派與後印象派時期的影響初探。美術學刊,4,103-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佩均(20190600)。健康地與理想風土:日治時期臺灣與滿洲的風土論述。臺灣文學學報,34,6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藤井省三、燕璐(2013)。魯迅與劉吶鷗:「戰間期」在上海的《猺山艷史》、《春蠶》電影論爭。現代中文學刊,5(1),4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劉吶鷗國際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來新(2011)。摩登嬰戲圖--劉吶鷗「電影眼」中的孩子。璀燦波光--2011劉吶鷗國際研討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 (會議日期: 2011.10.0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趙家琦(2015)。東京/上海:從日本「新興文學」視域重探日、中新感覺派的多重現代性交涉(1920s-1930s)(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吶鷗、康來新、許秦蓁(2001)。劉吶鷗全集‧文學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吶鷗、康來新、許秦蓁(2001)。劉吶鷗全集‧電影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碩斌(2012)。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弗理契、劉燦波(1930)。藝術社會學。上海:水沫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建業(2005)。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Pool, Phoebe、羅竹茜(1995)。印象派。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富田昭次、廖怡錚(2015)。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臺北市: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禎苓(2013)。現代台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吶鷗、康來新、許秦蓁(2010)。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宋原放(2001)。中國出版史料(現代部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鄺可怡(2017)。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Gay, Peter、梁永安(2015)。現代主義。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有山輝雄(2002)。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承緯(20180000)。臺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照堂(2002)。鄉愁.記憶.鄧南光。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許秦蓁(2008)。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小妍(20160000)。跨文化流動的弔詭:晚清到民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17)。南滿洲鐵道旅行案內。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小山俊樹(2020)。五‧一五事件--海軍青年将校たちの「昭和維新」。中央公論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景和(2008)。紀錄片創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佐藤義亮(1931)。現代獵奇尖端圖鑑。新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南博(1985)。近代庶民生活誌‧人間世間。三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禎苓(2021)。說部美學與文體實驗--上海新感覺派的重寫研究。政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遠嬰(2011)。電影理論讀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解昆樺(20190000)。流動與對焦:東亞圖像與影像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臺灣時事新報社(1934)。滿蒙地理風俗寫真大觀。臺灣時事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Yeh, Emilie Yueh-yu(1993)。Early Film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Republican China Kaleidoscopic Historie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支那事変後方記録:上海,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7022551/http://eibunren.or.jp/50th/01/program01.htm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