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權戲曲理論在創作中的呈現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林辰硯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55-70
主題關鍵詞:朱權教化論明初雜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7
  • 點閱點閱:5
明代初期,統治者在政治上採取專制集權,文化上則獨尊儒術,除此之外,還多次頒布戲劇的禁演令,使得戲曲搬演以及寫作處處受限。在此種不利戲劇發展的環境中,朱權卻以貴族的身分投入戲曲理論以及戲劇創作的活動。朱權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學術涵養深厚,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涵蓋史學、音律、宗教等,《太和正音譜》是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因自身的學識、文采以及特殊的身分地位,使得他的理論與創作也成為明初的先聲以及眾人仿效的對象,除了帶動戲曲的創作風氣,他也加強了格律的標準,使得雜劇體制愈趨嚴謹。另外,朱權認為太平盛世、人心之和、禮樂之和是相互作用的關係,而提出了以教化為主的戲曲觀。然而,流傳至今日的兩部朱權雜劇作品《卓文君私奔相如》、《沖漠子獨步大羅天》,一部是違背倫常的私奔故事,另一則是強調出世精神的宗教故事。從題材上來看,似乎不符合朱權對戲曲創作的看法,但實際上,他透過對情節與主題的修正與調整,仍然創作一個貼近、宣導自身戲曲觀點作品。本文將梳理明初的戲劇環境以及相關戲曲理論,並分析朱權戲曲理論與創作之間的呼應或差異,看出朱權如何將自己的價值觀放進作品中,使得作品在藝術、娛樂價值之外,更具備服務作者創作意圖的功能
期刊論文
1.洛地(1989)。《太和正音譜》著作年代疑。江西社會科學,1989(2),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永義(20151200)。戲曲劇目之題材內容概論。文與哲,27,1-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天山(2015)。《太和正音譜》考異二題。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187-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貞吟(20150600)。《題橋記》與《私奔相如》之比較--明初雜劇的相如文君故事。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38,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閔永軍(2014)。《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分類特徵。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蔭柏(1997)。朱權《太和正音譜》淺探。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8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萬偉成(2008)。朱權的戲劇學體系及其評價。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4),7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萬偉成(2009)。繼承與新構:朱權的元曲學貢獻。戲劇文學,2009(4),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閔永軍(2011)。論朱權的曲學觀。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9-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品文(2008)。學者朱權--紀念朱權誕辰630周年逝世560周年。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66-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俞為民(2011)。朱權《太和正音譜》研究。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2),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萬曙(2002)。論朱權的戲曲創作與理論貢獻。安徽大學學報,2002(4),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雙(1994)。明代戲曲的社會功能論。中國文化研究,1994(4),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介蓉(2014)。朱權《太和正音譜》芻議。絲綢之路,2014(18),5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永義(19930600)。明代帝王與戲曲。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3-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怡君(2005)。明代戲曲編劇理論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權、姚品文(2010)。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彰建(1979)。明代律例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永義(1975)。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1)。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惠綿(1998)。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惠綿(2002)。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英德(2006)。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聘珍(1987)。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毓華(20050000)。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智莉(2013)。明代宗教戲曲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安祈(1990)。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寧芬(2007)。明代戲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子方(19980000)。明雜劇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游宗蓉(1999)。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敬曉慶(2010)。明代戲曲理論批評論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永義(2015)。明雜劇概論。臺北:國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曾永義(1996)。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廷玉(1992)。明史。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談遷(1978)。國榷。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開先(1995)。閒居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焦竑(1989)。國朝獻徵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顧起元(1959)。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權(1987)。沖漠子獨步大羅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權(1987)。卓文君私奔相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明(1990)。琵琶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熹(1985)。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程頤(1985)。易程傳。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渭(1959)。南詞敘錄。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德清(1982)。中原音韻。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權(1982)。太和正音譜。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何良俊、中華書局(1959)。四友齋叢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