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劇本研究
作者:葉嘉中
作者(外文):YEH,CHIA-CHU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陳澄三劇本Gongyue ClubNeitai LIAN BEN Koa-a-hiCHEN CHENG SANScrip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拱樂社,與臺灣歌仔戲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與內臺歌仔戲、電影歌仔戲或電視歌仔戲等,拱樂社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另歌仔戲劇團創作新劇本以適應內臺戲院的商業演出需要,開風氣之先的亦是「拱樂社」,而「囝仔生」的創造與「錄音歌仔戲團」的發想則又在當時造成不小的影響。
因此,本論文便以兩論(緒論、餘論)、五章〔拱樂社興起與發展、拱樂社編劇家及其風格、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劇本研究(上)、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劇本研究(下)、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劇本的貢獻與影響〕、三附錄(陳澄三生平及拱樂社大事年表、拱樂社劇本訛誤處、金銀天狗等四齣劇目字詞對照表)與參考書目等章節來論析拱樂社相關議題。
若以預期成果而言,則可分為四大方向,擇要如下:
一、彙整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歸納整理相關資料,以期能有更完整的拱樂社相關資料呈現。
二、再一次著墨拱樂社的興衰與歷史脈絡,以裨益相關歷史真相的釐清與考證。
三、參酌「評論中國古典戲劇的方向」分析古典劇本,以建立既客觀且不失劇作真面目的評論方法。
四、透過拱樂社的貢獻與影響,啟迪現今歌仔戲的新思維。
今日拱樂社雖已結束,但其歷史的地位與貢獻是存在的,因此筆者希望藉由這樣的分析來瞭解拱樂社,同時也希望在爬梳與分析這些資料的同時,能替臺灣歌仔戲的未來提供不同的思維,這也是當初筆者以此題為研究的初衷。
Gongyue Club and Taiwanese opera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whether it is NEI TAI Koa-a-hi、The film Koa-a-hi、TV Koa-a-hi and many more﹐Gongyue Club a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ddition﹐Taiwanese operatroupe created a new scrip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ercial performance of the station﹐the first atmosphere is also of " Gongyue Club ".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 JIAN NAN ZI ZAI SHENG " and the " Recording group of the Taiwanese opera " were made at the time.
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be two discuss (Introduction、Remaining theory) 、five chapter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Gongyue Club﹐screenwriters and their style of Gongyue Club﹐a Study on the Script for Neitai LIAN BEN Koa-a-hi of Gongyue Club(the first part﹐)﹐a Study on the Script for Neitai LIAN BEN Koa-a-hi of Gongyue Club(the second part)﹐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Gongyue Club〕、three appendices(yearbook of CHEN CHENG SAN and yearbook of Gongyue Club、the script of Gongyue Club is wrong place、 word Comparison Table on Jin-Yin-Tian-Gou And so on four plays) and reference bibliography on the discussion Analysis of Gongyue Club related issues.
If the expected res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rections﹐ choose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results of the compilation of predecessors﹐and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complete Gongyue Club related materials presented.
Second﹐ once ag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Gongyue Club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benefit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truth clarification and research.
Third﹐ refer to the "comment on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analysis of classical script﹐ in order to establish both objective and without losing the true comments of the play.
Fourth﹐ through 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Gongyue Club﹐ inspire the new thinking of today's song opera.
Today﹐ although the end of Gongyue Club﹐ but its historical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is there.So I hope that by this analysis to understand Gongyue Club﹐ but also hope to crawl and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future of Taiwanese opera to provide different thinking﹐ which is the author of this title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參考書目
【專書】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new window
李香秀:《『歌仔戲王國─拱樂社的歷史探究』調查與研究報告》,2009年9月。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new window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林鋒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4月。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new window
邱坤良:《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年9月。new window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年1月。new window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8月。new window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5月。new window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3月。
楊馥菱:《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new window
葉龍彥:《臺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new window
【拱樂社劇本】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金銀天狗(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金銀天狗(四~七)》,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金銀天狗(八~十)》,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皇帝充軍(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皇帝充軍(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德化萬惡(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7】‧德化萬惡(三~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8】‧劍底鴛鴦(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9】‧劍底鴛鴦(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0】‧黑染玫瑰(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1】‧黑染玫瑰(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2】‧神秘殺人針(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3】‧神秘殺人針(四~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4】‧花鼓情仇(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5】‧花鼓情仇(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6】‧空愛情難斷(一~四)》,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7】‧孤兒流浪記(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8】‧孤兒流浪記(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19】‧合寶金錢會(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0】‧合寶金錢會(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1】‧母之罪(一~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2】‧乞食王子(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3】‧乞食王子(四~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4】‧火煙新作(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5】‧天涯遊龍(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6】‧天涯遊龍(三~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7】‧真假王子(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8】‧真假王子(四~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29】‧仇海情天(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0】‧仇海情天(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1】‧江山美人(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2】‧江山美人(四~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3】‧可愛離婚妻(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4】‧可愛離婚妻(四~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5】‧孝子殺親父(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6】‧孝子殺親父(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7】‧劍影情仇(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8】‧劍影情仇(三~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39】‧班超‧洛神》,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0】‧金玉奴‧女秀才‧西廂記‧七仙女‧節義亭‧王寶釧》,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1】‧忠義亭‧性本善》,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2】‧中興大夏‧田單復國‧忠貞報國》,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3】‧三潭印月‧王佐斷臂》,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4】‧節烈夫人‧三伯英台‧狀元及第》,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5】‧鄭成功與兩神童(一~十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6】‧劉伯溫‧王允獻貂蟬》,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7】‧愛怨情天(二~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8】‧包公傳(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49】‧兩世同修(二~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0】‧小女俠紅蝴蝶(二~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1】‧可恨的慈母(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2】‧漢族義魂(一~二)》,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3】‧碎心記(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4】‧八百零八年》,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5】‧婉鳳樓(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6】‧宮樓殘夢》,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7】‧慈母淚(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8】‧玉帶緣(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59】‧手足情(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0】‧玉扇墜(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1】‧以德報怨(一~六)‧洛水女神‧大宋兒女(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2】‧換小玉(一~六)‧江左少年(一~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3】‧千里尋夫(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4】‧忠魂情潮(一~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5】‧巧合奇緣(一~六)‧天倫夢覺(一~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6】‧包公案孝子復仇(一~十)》,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7】‧深宮怨(一~五)》,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8】‧破鏡重圓(一~六)‧女鏢師(一、三~六)》,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69】‧父在何處‧紅顏劫‧二度梅‧連環美人計(一~三)》,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70】‧《流浪兩兄妹‧樊梨花與薛丁山》》,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71】‧苦兒蕩婦心‧天涯遊龍‧三兄妹告御狀》,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72】‧杜諒梅》,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主編:《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73】‧電光柺‧蛇女思凡‧黑白蛇下凡‧圓滿‧白蛇傳‧歌舞劇本‧誰的過錯‧勝利狂歡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期刊週報、論文集】
王士儀:〈歌仔戲的興起:對田野調查的幾點看法〉,《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頁25~47。
朱夢慈:〈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案〉,《傳統藝術》第18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4月,頁64。
李香秀:〈用影像書寫歌仔戲歷史─關於紀錄片「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傳統藝術》第1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6月,頁26~29。
季 瑩:〈消失的王國影片—再見拱樂社風華〉,《新台灣新聞周刊》第534期,臺北:本土文化事業,2006 年 6月,頁78~81。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第146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4年12月,頁113~156。new window
林佳怡:〈拱樂社傳奇─歌仔戲劇本的語言意義〉,《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第5期,臺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9月,頁54~57。
林鋒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出版刊物《臺灣地方戲劇》中的戲劇史料〉,《民俗曲藝》第171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11年03月,頁253~290。new window
邱坤良:〈「內台戲」的劇本創作與舞台演出—以拱樂社為例〉,《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藝術—生態與脈絡》,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06月,頁139~165。
邱坤良:〈重現臺灣文化史的集體記憶─拱樂社劇本的整理與出版〉,《表演藝術》第84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年12月,頁95~98。
邱坤良:〈新劇與戲曲的舞台轉換—以廖和春(1918~1998)劇團生活為例〉,《兩岸戲曲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8月,頁98~110。
邱坤良:〈臺灣近代戲劇/電影發展及其互動關係—以臺北永樂座為中心〉,《民俗曲藝》,第131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1年5月,頁169~202。new window
施如芳:〈走出「內臺」的迷霧森林─關於「拱樂社」劇本出版之系列活動〉,《傳統藝術》第1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6月,頁15。
施如芳:〈看歌仔戲電影,看見內臺歌仔戲─「拱樂社」和它的電影〉,《傳統藝術》第1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6月,頁23~25。
施如芳:〈照見幽暗戲園的光亮─記「看見一個叫拱樂社的歌仔戲班」系列活動〉 ,《表演藝術》第103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民2001年7月,頁14~16。
秦嘉嫄、蘇碩斌:〈消失為重生:試論戰後「拱樂社」歌仔戲及其劇本創作〉,《戲劇學刊》第 11 期,臺北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0年1月,頁227~250。new window
秦嘉嫄:〈語言的死亡與新生,地方文化的融合或滅絕:歌仔戲「拱樂社」的劇本創作〉,《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2007 年 10 月,頁1~19。
陳恆嘉:〈研究之苦,運用之樂─從「拱樂社」歌仔戲劇本看台語書面化問題〉,《傳統藝術》第1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6月,頁19~22。
陳雅莉:〈進入拱樂社的臺灣歷史之旅 陳雅莉,《書香遠傳》第40期,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2006年9月,頁60~61。
婷 敬:〈一人導演、獨立品牌—專訪《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李香秀導演〉,《放映週報》第71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中大數位內容中心,2006 年 8月。
曾顯章:〈一場再現風華的心靈悸動─拱樂社劇本整理計畫的研究經驗〉,《傳統藝術》第1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6月,頁16~18。
傳統藝術雜誌編輯室:〈拱樂社劇本創作與舞臺演出〉,《傳統藝術》第3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10月,頁11~12。
楊馥菱:〈臺灣拱樂社錄音團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6月,頁151~167。
葉嘉中:〈臺灣兒童歌仔戲的類型分析及其未來展望〉,《有鳳初鳴年刊》第十一期,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碩士班,2015年10月,頁40~63。new window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2004年10月,頁299~348。
劉南芳:〈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學通訊》第38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0年2月,頁4~5。
蘇曼如:〈評介[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灣文學評論》第3:2期,臺南: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2003年4月,頁148~150。new window
【學位論文】
林玉如:《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佳怡:《拱樂社歌仔戲劇本之語言研究:以《金銀天狗》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主恩:《廖和春編撰拱樂社內臺歌仔戲劇本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碩士論文,2013年。
陳百嘉:《拱樂社童伶本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黃惠瑩《臺灣歌仔戲拱樂社的起程與發展》,新北: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學士論文,2001年。
楊馥菱:《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劉南芳:《台灣內臺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影音資料】
李香秀:《消失的王國─拱樂社紀錄片》,臺北,2006年。
邵羅輝:《乞食與千金(上)—乞食郎婿》,臺灣:永達影業公司,1961年。
邵羅輝:《乞食與千金(下)—劍龍小飛俠》,臺灣:永達影業公司,1961年。
邵羅輝:《金銀天狗》,臺灣:永達影業公司,1962年。
邵羅輝:《流浪三兄妹》,臺灣:永達影業公司,1963年。
【網站】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址:http://www.ncfta.gov.tw 。
(瀏覽日期:2017年6月30日)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典藏館,網址:http://digiarc.tcpa.edu.tw/1_1_2_1.html 。
(瀏覽日期:2017年6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