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異域書寫研究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劉姿君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375-391
主題關鍵詞:奉天命三保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異域明雜劇教坊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
  • 點閱點閱:3
從永樂三年(1405)至十九年(1421),明太宗六次派遣鄭和及王景弘等親信宦官為正副使,率領龐大舟師出訪西洋諸番國,而宣宗宣德八年(1443)接踵,遂成明代七下西洋的舉世壯舉,這樣的盛事,自然也成為明代許多文人士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做為題材出現在各類文體中,但現今對於「下西洋」為題材的文學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這一部作品上,其餘文本甚少被深入研究。此篇所要探討的對象《奉天命三保下西洋》,雖在內容上,與其餘教坊劇相似,都是明朝為了渲染帝國聲威,使四方入貢之作,其中多是炫耀國勢的強大,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涉及東南亞之爪哇、占城、蘇祿,西亞之天方,介紹其特產、風俗民情,又有神話中的穿心國,增加想像的空間及神秘的色彩,入貢也詳細描述寶物,如珊瑚樹、夜明珠、夜明簾、玻璃瓶、西洋布等,此規模是之前相同題材的戲劇所未出現。費信著《星槎勝覽》、馬歡著《瀛涯勝覽》和鞏珍著《西洋番國志》是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資料,相與比對下,即可發現作者對於異域的想像,是建築於對各國地理、文化、風俗的真實認知上,擴展了想像的力度及深度。因此,王季烈在《孤本元明雜劇提要》云:「劇本此鋪張和之功績,而多怪異荒誕之詞,曲文摭拾陳言,不見勝處。」這評論雖然不是無所憑據,但並未妥當,此劇在內容、體制上,仍有作者費心安排之處,並可以藉此窺知明人如何看待同個時空背景下的異域諸國
期刊論文
1.李金明(1988)。明代海外朝貢貿易實質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萬明(2004)。鄭和下西洋資料的新發現--明內府鈔本《奉天命三保太監下西洋》雜劇及其史料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普塔克、張寬(1987)。明代雜劇與小說中的鄭和下西洋。文學研究參考,19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元林(2005)。天妃、南海神崇拜與鄭和下西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靜(2009)。關於異域文化的觀察與詮釋。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毛睿(2012)。鄭和下西洋--俗文學綜合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乃喬(2010)。明代遊記、小說與戲曲中的海外國家形象--以鄭和下西洋到過的國家為中心(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玉虎(1980)。明鄭和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廷玉(199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歡、馮承鈞(1962)。瀛涯勝覽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玲(2008)。東南亞的鄭和記憶與文化詮釋。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自強(2007)。明代輿圖綜錄。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enzies, Gavin、師研群(2005)。1421:中國發現世界。北京:京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子方(2003)。明雜劇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elliot, Paul、馮承鈞(1963)。鄭和下西洋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應檟(1998)。大明律釋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季烈(1958)。孤本元明雜劇。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子方(1988)。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柯香君(20150000)。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費信、馮承鈞(1962)。星槎勝覽校注。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