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流傳之元雜劇版本及其曲文改編研究
作者:陳富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u-Ju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顏天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明代元雜劇曲文改編Ming dynastythe Yuan Northern Dramathe words of the songsadap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本文以明代流傳的元雜劇版本為討論對象,確認其為後人認識元雜劇面貌之主要途徑,並將各版本按照其來源及內容,分別為「元雜劇的近真本」、「明代宮廷演出本」、「過渡曲本」及「文人改編本」四個階段,針對各階段版本共有的「曲文」部分加以比對分析,從中發現元雜劇內容的階段性演變。
首先,由「篇」的角度進入,討論「明本元雜劇之曲牌套式改編」,大範圍的針對元雜劇之曲牌套式,做整體的比對分析。主要比較重點在於曲牌數目的增減、名稱的異同、及順序的調整。接著,對於曲文之「句」,提出「明本元雜劇之句數與句式改編」的討論。而本章所謂「句數」問題,乃針對元曲中可以增減句數的曲牌而發,主要在討論各階段版本對於曲牌增句、減句之運用概念;所謂「句式」問題,則是以每一曲牌多少句、每句多少字、應為單式或雙式等格式慣例,檢驗各階段版本之使用狀況。並將可能造成句式混亂的「襯增字」,一併納入討論。最後,則探討「明本元雜劇之音律與文辭改編」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明人討論最多的音律及文辭等問題,作曲文之「字」的分析。在音律上,分為「聲調格律」及「用韻」二個範疇;文辭上,則討論明人對於情節、曲意及修辭上的意見。
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比較結果,除了呈現出各版本曲文階段性的面貌外,更藉此進一步分析了各階段版本曲文改編的緣由,使我們更加瞭解各版本曲文運用的概況及其階段性的改編意義。
一、古代書籍
(一)曲譜、雜劇總集、選集及校注本(按書籍筆劃)
1.《太和正音譜》,朱權著,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2.《元刊雜劇三十種》,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1,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 : 中華書局, 1958。
3.《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出版者不詳)1924年(據日本大正三年京都帝國大學影印之版本)。
4.《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寧希元校點,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5.《日本藏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出版。
6.《元人雜劇選》,息機子選編,明萬曆戊戌(二十六年)原刊本。
7.《元明雜劇》二十七種(所收實為《古名家雜劇》),南京國學圖書館,合肥:黃山書社,1929年。
8.《元明雜劇》,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7,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 : 中華書局, 1958。
9.《元曲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
10.《元曲選》,上海涵芬樓,1936年。
11.《元曲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約在民國四十年左右等版本)。
12.《元人雜劇全集》,盧冀野編,上海 : 上海雜誌, 1935。
13.《全元戲曲》,王季思主編,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0-1999。
14.《全元曲》,徐征等主編,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5.《全元曲》,張月中、王鋼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6.《元曲四大家名劇選》,徐沁君、陳紹華、熊文欽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1987 。
17.《元曲選校注》,王學奇主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8.《元曲選外編》,隋樹森主編,北平:中華書局,1959。
19.《元雜劇選注》,王季思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0.《元曲選釋》,田中謙二、入矢義高、吉川幸次郎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1。
21.《六十種曲》,毛晉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22.《古名家雜劇》,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4,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23.《古雜劇》,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2,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中華書局, 1958。
24.《古今名劇合選》,孟稱舜選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763、17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5.《古今名劇合選》,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8,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中華書局, 1958。
26.《白樸戲曲集校注》,王文才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7.《石君寶戲曲集》,黃竹三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8.《全元雜劇》初、二、三、外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1963年。
29.《改定元賢傳奇》,李開先選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3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0.《孤本元明雜劇》,趙元度集,王季烈校刊,涵芬樓刻印,台南:平平出版社,1974。
31.《馬致遠集》,蕭善因、北嬰、蕭敏點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32.《馬致遠全集校注》,傅麗英、馬�琝g校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33.《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3,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34.《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鄭騫校訂,台北:世界書局,1962。
35.《盛世新聲》,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據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影印。
36.《詞林摘豔》,劉楫輯,據明嘉靖乙酉年刊本影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7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7.《陽春奏》,于若瀛編,明萬曆己酉(37年)黃氏尊生館刊本。
38.《陽春奏》,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6,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39.《復莊今樂府選》六十七卷,姚燮選編,清鈔本。
40.《喬吉集》,李修生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1.《雍熙樂府》,郭勛輯,明嘉靖丙寅年刊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740、17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2.《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徐沁君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0。
43.《鄭光祖集》,馮俊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4.《鄭廷玉集》,顏慧云、陳襄民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45.《雜劇選》,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5,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中華書局, 1958。
46.《關漢卿戲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7.《關漢卿集》,馬來欣輯校,太原:山西人民,1996。
48.《關漢卿全集》,吳國欽校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9.《關漢卿名劇賞析》,李漢秋著,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
50.《關漢卿全集校注》,王學奇、吳振清、王靜竹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
51.《關漢卿戲曲集》,吳國欽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8。


(二)其它論著(按作者、編者年代排列)
1.趙崇祚著,湯顯祖批評,《花間集》,明萬曆庚申(1620)刊本。
2.朱熹著,《朱子語類》,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00-702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3.張小山著,《新刊張小山北曲聯東樂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周德清著,《中原音韻》,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5.鍾嗣成著,《錄鬼簿》,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6.鍾嗣成等著,《錄鬼簿》二卷,續編一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年月不詳。
7.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8.賈仲明著,《錄鬼簿續編》,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9.明太祖敕編,《御制大明律》,明洪武三十年五月刊本。
10.宋廉撰、楊時偉補牋,《洪武正韻》,明禎四年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二○七》,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1.魏良輔著,《曲律》,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12.李開先著,《李中麓閒居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3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李開先著,《寶劍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李開先著,《詞謔》,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15.蘭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詞話》,萬歷本,東京:大安出版社。
16.明無名氏撰,盧冀野校訂,《詞謔》,台北:中華書局,1936年。
17.唐順之著,《荊川先生文集》,清光緒三十年(1904)江南書局刊本。
18.何良俊著《曲論》,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19.徐渭著,《南詞敘錄》,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20.王鏊著,《震澤紀聞》,明嘉靖三十年刊本。
21.祝允明著,《猥談》,收錄於明陸詒孫編《烟霞小說》,明嘉靖間陸氏刊本。
22.顧起元著,《客座贅語》,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23.王世貞著,《曲藻》,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24.沈璟著,徐朔方輯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5.湯顯祖著,洪北江主編,《湯顯祖集》,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26.湯顯祖著,臧懋循改訂,《臨川四夢》,明刊本。
27.臧懋循著,《負苞堂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28.徐復祚著,《曲論》,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29.王驥德著,《新校注古本西廂記》,明香雪居刊本清初影印本。
30.王驥德著,《曲律》,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1.呂天成著,《曲品》,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2.馮夢龍著,《太霞新奏》,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33.凌濛初著,《譚曲雜劄》,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4.凌濛初著,《南音三賴》,收錄於《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35.沈德符著,《顧曲雜言》,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6.沈寵綏著,《度曲須知》,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7.沈寵綏著,《絃索辨訛》,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38.王兆雲、焦竑、李維楨等著,《皇明詞林人物考》十二卷,明萬曆間刊本。
39.姚叔祥著,《見只編》,收錄於《鹽邑志林》,天啟三年海鹽原刊本。
40.周元暐著,《涇林續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第69冊,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41.劉若愚著,《明宮史》,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8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42.劉若愚著,《酌中志》,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43.秦蘭徵著,《天啟宮詞》,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7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44.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5.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46.談遷撰,《國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7.徐大椿著,《樂府傳聲》,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48.李漁著,《閒情偶寄》,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49.沈乘麔著,《韻學驪珠》,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7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0.馮班著,《鈍吟雜錄》,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191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0年。
51.李斗著,《揚州畫舫錄》,收錄於《中國風土志叢刊》2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52.李玉著,《北詞廣正譜》,收錄於《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53.龍文彬著,《明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54.朱彝尊著,《明詩綜》,收錄於《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55.錢曾著,《讀書敏求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56.葉堂著,《納書楹曲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7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葉夢珠著,《閱世編》,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58.張潮輯,《虞初新志》,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二、今人著書(以下皆按出版年月排列)
(一)書籍
1.王玉章纂輯,吳瞿安校訂,《元詞斠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2.蔡瑩著,《元劇聯套述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3.傅惜華著,《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4.傅惜華著,《明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5.王季烈著,《螾廬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6.鄭騫著,《景午叢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7.鄭騫著,《北曲新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8.鄭騫著,《北曲套式彙錄詳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9.徐調孚著,《現存元人雜劇書錄》,台北:古亭書屋,1975年。
10.吳梅著,《顧曲麈談》,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11.八木澤元著,羅錦堂鐸,《明代劇作家研究》,台北:中新出版社,1977年。
12.許之衡著,《曲律易知》,台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13.曾聰達著,《北曲譜法——音調與字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14.曾永義著,《明雜劇概論》,1971年台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15.孫楷第著,《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海:上雜出版社。
16.孫楷第著,《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7.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平: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18.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19.莊一拂編著,《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0.新文豐編輯部編輯,《中原音韻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21.隋樹森著,《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22.徐朔方著,《元曲選家臧懋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23.王安祈著,《明代傳奇劇場及其藝術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24.張庚著,《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25.陳多、葉長海著,《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26.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27.王潔心著,《中原音韻新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
28.李春祥著,《元雜劇論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29.卜鍵著,《李開先傳略》,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30.楊振淇,《京劇音韻知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31.吳禮權,《中國修辭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32.鍾嗣成著,蒲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編》,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33.許子漢著,《元雜劇聯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34.宗廷虎等著,《中國修辭學通史》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5.李熙宗等著,《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曾永義著,《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37.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
38.王安祈著,《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39.鄭騫著,《龍淵述學》,台北:大安書局,1992年。
40.王國維著,《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41.曾永義著,《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42.徐扶明著,《元代雜劇藝術》,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43.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4.徐子方著,《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45.吳梅著,《南北詞簡譜》,收錄於《吳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6.曾永義著,《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47.唐韻著,《《元曲選》語法問題研究》,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2年。
48.李惠綿著,《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49.查洪德、李軍著,《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50.陳紅彥著,《元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51.許子漢著,《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52.甯忌浮著,《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53.韋力著,《批校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54.趙前著,《明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55.吳國欽等編,《元雜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6.吳梅著,《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57.康保成著,《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58.何佩林著,《梨園聲韻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59.季國平著,《元雜劇發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學位論文
1.許媛婷,《明代藏書文化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2年。
2.張璉,《明代中央刻書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2年。
3.莫嘉廉,《元代刻書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5年。
4.林慶姬,《元雜劇賓白、語法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85年。
5.李國俊,《北曲曲牌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89年。
6.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1993年。
7.陳冠至,《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與藏書生活》,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2年。
8.龍珍珠,《金元雜劇賓白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年。
9.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2005年。
10.汪詩佩,《從元刊本重探元雜劇——以版本、體製、劇場三個面向為範疇》,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6年2月。

(三)期刊論文
1.葉慶炳,〈北詞廣正譜般涉三煞糾謬〉,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期,1951年,頁149-159。
2.鄭騫,〈元人雜劇異本比較舉例〉,《書和人》第九十八期,1968年11月30日,頁1-8。
3.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一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2期,1973年9月,頁1-45。
4.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二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73年12月,頁91-138。
5.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三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2期,1974年12月,頁1-46。
6.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四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5卷第1期,1974年6月,頁1-39。
7.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五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5卷第2期,1976年12月,頁1-59。
8.張國標,〈簡論徽派畫黃氏家族等主要刻工〉,《東南文化》,1994年第1期,頁152-167。
9.徐子方,〈明前期宮廷北雜劇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21-28。
10.王美英,〈試論明代的私人藏書〉,《武漢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115-119。
11.姚品文,〈《太和正音譜》寫作年代及〝影寫洪武刻本〞問題〉,《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頁115-117。
12.徐扶明〈昆劇中北雜劇劇目初探〉,《藝術百家》,1995年第4期,頁53-60。
13.蔣星煜,〈元人雜劇的選集與全集〉,《河北師院學報》,1996年第3期,頁39-43、127。
14.李詠梅,〈明代私人刻書業經營思想〉,《四川圖書館學報》,1996年第4期,頁77-80。
15.杜桂萍,〈文學性與武台性的失衡——元雜劇衰微論之一〉,《求是學刊》,1997年第2期,頁70-74。
16.金登才,〈水調、磨調、弦索調與昆山腔〉,《戲曲藝術》,1997年第2期,頁89-94。
17.劉蔭柏,〈朱權《太和正音譜》淺探〉,《河北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1997年7月,頁77-79。
18.朱光榮,〈略論元雜劇的校勘〉,《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總96期),頁74-76。
19.黃仕忠,〈《全元戲曲》的校勘特點和意義〉,《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頁38-41。
20.張正學,〈元劇套曲曲調、引子與尾聲特徵散論〉,《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5期,頁74-79。
21.譚雄,〈明代中後期的北曲音樂〉,《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9年3月,頁142-147。
22.趙天為,〈《顧曲齋元人雜劇選》審視〉,《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9年6月,頁24、33。
23.吳敢,〈《中國古代戲曲選本.劇本選集》敘錄〉(上),《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9年6月,頁12-18。
24.宋若雲,〈誰駕玉輪入海底,輾破琉璃千頃——《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發現和流傳〉,《學術研究》,1999年8月,共7頁(頁數標示不明)。
25.趙天為,〈元雜劇選本研究初探〉(上),《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6-38。
26.吳敢,〈《中國古代戲曲選本.劇本選集》敘錄〉(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0-35。
27.陶慕寧,〈明教坊演劇考〉,《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頁106-109。
28.路應昆,〈明代〝弦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11-16。
29.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雜志》,2002年第2期,頁133-137。
30.吳書蔭,〈《詞謔》的作者獻疑〉,《藝術百家》,2002年第2期,頁67-70。
31.趙天為,〈元雜劇選本研究初探〉(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3月,頁26-28。
32.顏天佑,〈試析孟稱舜曲論及其在明代曲論史上的意義〉,《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頁431-479。
33.俞為民,〈古代曲論中的音律論〉,《中華戲曲》第二十五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頁34-62。
34.吳慶禧,〈元雜劇元刊本到明刊本賓白之演變〉,《藝術百家》,2001年第2期,頁46-55。
35.伊維德著,宋耕譯,〈我們讀到的是〝元〞雜劇嗎——雜劇在明代宮廷的嬗變〉,《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頁97-106。
36.趙義山,〈元曲宮調曲牌問題研究述略〉,《音樂研究》,2001年9月,第3期,頁101-103。
37.歐陽江琳,〈試論明代南曲北調與北曲南腔〉,《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頁100-106。
38.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徵〉(上),《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94-97。
39.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徵〉(下),《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79-84。
40.肖永鳳,〈試析元曲襯字的藝術性〉,《六盤水師專學報》第14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2、16。
41.鄧琪、鄧翔雲,〈從元雜劇的不傳,反思演員的創造力〉,《藝術百家》,2002年第4期,頁34-38。
42.張金城,〈「唱賺」在樂體中的地位〉,《新竹師範院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頁88-98。
43.王寧,〈樂妓與元代的雜劇演出〉,《山西師大學報》第3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69-72。
44.許子漢,〈論元雜劇的借宮〉,《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285-304。
45.楊東甫,〈論尾聲〉,《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54-60。
46.洛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民俗曲藝》140期,2003年6月,頁5-31。
47.程明、劉茜,〈朱權事跡及寧王家族統治〉,《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頁79-81。
48.程明、劉茜,〈朱權事跡及寧王家族統治〉,《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頁79-81。
49.譚秋明,〈元雜劇宮調、曲牌運用情況的量化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第2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4-7。
50.王永恩,〈孟稱舜的語言、曲風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3年11月,頁81-89。
51.徐苗蓁,〈明代戲劇家李開先在藏書史上的貢獻〉,《專業史苑》,2004年第1期。
52.苗懷明,〈二十世紀《元刊雜劇三十種》的發現、整理與研究〉,《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15-17。
53.李惠綿,〈明代戲曲文律論之開展演變〉,《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頁135-194。
54.李惠綿,〈周德清北曲文律論析探〉,《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59-190。
55.朱崇志,〈中國古典戲曲選本研究芻議〉,《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6月,頁123-125。
56.李舜華,〈教坊宴樂環境影響下的明前中期演劇〉,《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總119期),頁101-108。
57.謝建平,〈元明時期的弦索官腔和新樂弦索——兼論〝曲律〞形成發展的二個階段性特徵〉,《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11月,頁21-29。
58.俞為民,〈北曲曲調的組合形式考述〉,《藝術百家》,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頁103-111。
59.黃仕忠,〈《詞謔》作者確為李開先——與吳書蔭先生商榷〉,《藝術百家》,2005年第1期,頁74-78、84。
60.艾春明,〈從《拜月亭》【牧羊關】曲的句讀錯誤看襯字的使用和識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9月,第5期,70-73。
61.孫崇濤,〈中國戲曲刻家述略〉,《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5年5月,頁58-71。
62.孫崇濤,〈中國戲曲寫本述略〉,《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62-74。
63.張影,〈論明教坊編演本雜劇〉,《藝術百家》,2005年第5期(總85期),頁37-40、5。
64.郭妍琳,〈論南戲與北雜劇演出市場之爭〉,《藝術百家》,2005年第5期,頁30-3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