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秦漢時期「大樂」之說的意涵析論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李美燕
作者(外文):Lee, Mei-ye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98
頁次:頁85-111
主題關鍵詞:呂氏春秋.大樂禮記.樂記史記.樂書大樂樂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胡健(2002)。「大樂」簡釋--《呂氏春秋》音樂美學思想再探。音樂探索,2002(2),8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東栓(2002)。〈易傳〉的哲學體系與〈樂記〉的文藝理論體系。孔子研究,2002(2),66-7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咏春(2009)。“禮樂戶”的萌發--北宋後期的生員奏大樂。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9(1),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美燕(20000300)。「樂緯」的樂教思想與音樂宇宙觀。中國學術年刊,21,89-122+5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美燕(20031200)。《史記.律書》中「律曆一體」的天人宇宙觀。國文學報,34,119-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曉萍(2013)。《樂記》襲《易》考。現代哲學,2013(6),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合林(2011)。《禮記.樂記》與《史記.樂書》對讀記。文學遺產,2011(1),12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義賓(2002)。《易傳》對《樂記》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兼談《樂記》中兩個相互游離的美學觀。周易研究,2002(4),3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檮(2017)。《呂氏春秋.大樂》之「兩儀」考論。萍鄉學院學報,2017(1),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檮(2016)。《呂氏春秋》「大樂」考論--兼論「生於度量」。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6(6),10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素娟(20170900)。由「中和」之音與「遺音」探討秦漢樂教思想。臺大中文學報,58,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星群(1994)。「大樂必易」之識析。人民音樂,1994(8),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福濱(1996)。太玄經。哲學與文化,23(10),3136-3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修海林(2012)。「樂本體」思維模式在秦漢道家音樂思想學理性思考中的存在--以《呂氏春秋》中《大樂》、《適音》為例的分析。中國音樂學,2012(2),11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溱鎔、金周英(20180400)。《呂氏春秋》的宇宙生成論研究:以〈圜道〉與〈大樂〉篇為中心。哲學與文化,45(4)=527,11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禕(2011)。《易傳》理論體系對《樂記》文藝體系的多維度觀照。諸子學刊,2011(1),7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平(1996)。中國古代樂論的《易》學淵源。音樂藝術,1996(1),1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宋克賓(2010)。《樂記.樂本》與《呂氏春秋.大樂》音樂發生觀的比較--儒家與道家對音樂發生的邏輯認識及其理論價值。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4),2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方元(2012)。「樂」之「化生」與「化成」--《呂氏春秋.大樂/古樂》篇中的時間與歷史。中國音樂學,2012(1),5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美燕(2000)。漢代樂律與天人思想同構的宇宙圖式與方法論意義。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361-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美燕(2001)。先秦律曆素材中的宇宙意識之探析35-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鼓應(1995)。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玄、孔穎達(1997)。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邢文(2005)。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左丘明、韋昭(1980)。國語。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97)。周易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德玲(20020000)。兩漢雅樂述論: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慶藩、莊子、郭象、成玄英(1974)。莊子集釋。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定生、徐慧君(2004)。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不韋、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復觀(1976)。增訂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楊家駱(1995)。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荀況、李滌生(1991)。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珍(2008)。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孔安國、孔穎達(1982)。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幹(1929)。中論。泰東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95)。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龍建國(2015)。《唱論》疏證。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啟天(1973)。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范曄、李賢(2016)。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班固、顏師古(2011)。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玄宗明帝、邢昺(1997)。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白行簡(1982)。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鶡冠子、黃懷信(2004)。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揚雄、鄭萬耕(1989)。太玄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唐君毅(1980)。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安、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