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後戰爭、物質與記憶:施叔青《風前塵埃》的文野之戰
書刊名:中國現代文學
作者:李時雍
作者(外文):Lee, Su-yo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39
頁次:頁49-64
主題關鍵詞:後戰爭後殖民文學太魯閣戰爭文明野蠻Post-warPost-colonial writingTruku warCivilizationBarbar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9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李欣倫(20140500)。「寫真」與「二我」--《風前塵埃》、《三世人》中攝影術、攝影者與觀影者之象徵意涵。東吳中文學報,27,337-3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亮雅(20130600)。施叔青《風前塵埃》中的另類歷史想像。清華學報,43(2),311-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郁如(20091200)。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3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棟(20140500)。穿著宣傳--日本人的戰爭宣傳手法。歷史臺灣,7,14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秀萍(20150600)。一則弔詭的臺灣寓言--《風前塵埃》的灣生書寫、敘事策略與日本情結。臺灣文學學報,26,153-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時雍(20160500)。度越人間的憂苦--與施叔青談小說《度越》。文訊,367,3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靜寬、黃裕元(20151100)。戰爭做為一種流行:從二戰時期(1937-1945)相關商品文物看臺灣本土社會的戰爭觀。歷史臺灣,10,3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瑞樺、弗朗茲.法農(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市: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宏倫(2014)。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叔青(2001)。兩個芙列達.卡蘿。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叔青(2005)。驅魔。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叔青(2010)。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cLuhan, Marshall、鄭明萱(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偉智(20140000)。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芳玫(20170000)。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臺北:開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叔青(2008)。風前塵埃。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enjamin, Walter、許綺玲(1998)。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家玲(2019)。後戰爭。台灣理論關鍵詞。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班雅明、張旭東(2012)。歷史哲學講綱。啟迪:本雅明文選。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