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閩南語兒童歌謠之特質與功用探討
書刊名:中臺學報
作者:王幸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Hsing-hua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1
頁次:頁191-221
主題關鍵詞:閩南語兒童歌謠特質功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
  • 點閱點閱:43
     臺灣閩南語兒童歌謠,乃針對流傳、產生於臺灣地區閩南語係兒童之口誦歌謠而言。其內蘊文藝情味與成人意識之餘緒,不啻具備本質特彩及教化功用,更是本土文化瑰寶。 本文除前言外,共分為三部分以探析「臺灣閩南語兒童歌謠之特質與功用」。第一部分「臺灣兒童歌謠之特質」。分別就「句式自由」、「內容淺顯」、「特重起興」、「言語平白」、「音韻和諧」、「情境盎然」等分述探討臺灣童謠所具之內外在特質。第二部分「臺灣兒童歌謠之功用」。以童謠深具傳播效能常被借為「政治」功用;以智識、語文、品德、情趣教育,分析臺灣童謠之「教育」功用;以遊戲歌與逗趣歌,凸顯臺灣童謠之「誤樂」功用;又舉以臺灣童謠為婦女申訴一生苦情之抒情歌謠,以明其所呈之「抒情」功用。第三部分則為結論,以統攝全文並作一番研究評估。 本文以「文字」探討為資,不分合樂之「歌」與徒歌之「謠」,一併於討論之列。至於取材對象以李獻璋之〈臺灣民間文學集〉、吳瀛濤之〈臺灣諺語〉、廖漢臣之〈臺灣兒歌〉、舒蘭之〈中國地方歌謠集成〉等歌謠記錄為主,旁及筆者採集所得資料。誠如臧師汀生所言:「臺語之中,只知其音,不知其字者,所在多有,諸家記錄,或擬其聲,或擬其義,各隨己意,殊未統一。」〔參見〈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頁四〕故為盡求本真,如遇擬音造字音義不明者,則略加解釋,必須標舉讀音以助理解者,採用臺灣長老教會之羅馬拼音法,餘則依原本照錄。
學位論文
1.王幸華(1992)。臺灣閩南語兒童歌謠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汀生(1989)。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介凡(1988)。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瀛濤(1990)。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舒蘭(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漢臣(1980)。台灣兒歌。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恩承。兒童心理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雷僑雲(1988)。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自清(1989)。中國歌謠。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簡上仁(1984)。台灣民謠。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文瀾(1986)。古謠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獻璋(1989)。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