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歌仔冊」中的台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
作者:丁鳳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eng Hongti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施炳華
洪銘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歌仔冊台灣歌仔歷史詮釋台語文學張丙戴潮春陳辦民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3)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9
本論文以台灣清領時期「歌仔冊」中的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包含《新刊台灣陳辦歌》、《辛酉年一歌詩》與《相龍年一歌詩》,探討「台灣歌仔」對台灣歷史所採取的詮釋觀點及論述內容。第二章先探討「台灣歌仔」的歷史回顧與現況。第三章綜合介紹台灣歌仔冊中的台灣政治史敘事歌。第四章及第五章,討論一首論述「張丙起義事件」(1832-1833)的《新刊台灣陳辦歌》。第六、七、八章討論兩首論述「戴潮春起義事件」(1861-1865)的歌仔:《辛酉年一歌詩》與《相龍年一歌詩》。筆者先交代其歷史背景,再進行文字校注與內容解析;最後,探討該首歌仔對該歷史事件所採取的詮釋角度。這三種「歌仔冊」都以「被統治者」與「起義者」的語言(Holo台語)來書寫,屬於口語白話的台語文學;有別於清國時大量以「統治者」的官話文言書寫的統治論述。藉由與統治論述史料的比較,證出這三種「歌仔冊」為「被統治者」與「起義者」取得自身歷史的解釋主宰權,是台灣人珍貴的文學遺產。
參 考 資 料
一、 研究文本(歌仔冊)出處
(一)《新刊台灣陳辦歌》
1.《新刊台灣陳辦歌》(影本),收藏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3葉6面。
2.《台灣陳辦歌》(重新打字版):賴建銘 (收藏、註解),〈清代台灣歌謠(中)〉,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文化(舊刊)》,v6n4,1959.10.1, pp.87-89。
3.《新刊台灣陳辦歌》(重新打字版):李李,〈一首抗清歌謠──「台灣陳辦歌」〉,《台灣風物》,v42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2.12,pp.28-30。new window
4.《新刊台灣陳辦歌》(重新手抄版):李李,《台灣陳辦歌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6,4葉7面。
5.《新刊臺灣陳辦歌》(重新打字版),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木刻本,第29冊,王順隆、中央研究院(合作),1999,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6.《新刊臺灣陳辦歌 其二》》(重新打字版),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木刻本,第29冊,王順隆、中央研究院(合作),1999,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二)《辛酉一歌詩》(又名:天地會底紅旗反、戴萬生反清歌)
1.楊清池(演唱)、賴和(記錄1925-1926)、宮安中(潤稿1936),《辛酉一歌詩》(又名〈天地會底紅旗反〉),《台灣新文學》,台中:台灣新文學社,(一):v1n8,1936.9.19, pp.125-132,(二):v1n9,1936.11.5, pp.63-72,(三):v2n1,1936.12.28, pp.63-67。
2.楊清池(演唱)、賴和(記錄)、宮安中(潤稿)、廖漢臣(校註),《戴萬生反清歌》:廖漢臣,〈彰化縣的歌謠〉,《台灣文獻》,v11n3,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9.27,pp.23-36。
3.楊清池(演唱)、賴和(記錄)、宮安中(潤稿)、廖漢臣(校註)、李李(補註)《戴萬生反清歌》:李李,《台灣陳辦歌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6,pp.151-190。
4.楊清池(演唱)、賴和(記錄)、宮安中(潤稿)、陳憲國、邱文錫(編註)《辛酉一歌詩》(文字改寫版):陳憲國、邱文錫(編註),《台灣演義》,台北:樟樹出版社,1997.8,pp.91-176。
5.楊清池(演唱)、賴和(記錄)、宮安中(潤稿) ,《辛酉一歌詩》(重新打字版):連慧珠,《「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6,pp.156-182。
(三)《相龍年一歌詩》
1.曾乾舜先生的父親(手抄),《相龍年一歌詩》(原歌無題目,此以該歌首句為題目),高雄縣田寮鄉西德村蛇仔穴,以毛筆抄寫於日治時期,共25頁。(蔡承維先生提供影本)
二、歌仔冊、台灣歌仔、台灣說唱參考資料
(一)專書、叢書、資料庫
1.《台灣俗曲集》(合訂本:上、中、下三冊),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收藏,館藏地:總督府圖書館資料,已另拍微捲, 排架號:239AY。(索書號:0731,38)
2.台北帝國大學東洋文學所,《台灣歌謠書目》(共394種),1940.10.26,油印本。
3.王順隆,《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王順隆、中央研究院(合作),1999,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4.竹碧華,《楊秀卿的台灣說唱》,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2.5。
5.周定邦,《義戰噍吧哖──台語七字仔白話史詩》,台南: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2001.7。(書+CD)
6.林慶勳(編),《《問路相褒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
7.施炳華(註釋),《李三娘汲水歌》,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3.7。
8.施炳華(註釋),《周成過台灣》,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3.7。
9.施炳華(註釋),《最新運河奇案》,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3.7。
10.施炳華(註釋),《最新落陰相褒歌》,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4。
11.施炳華(註釋),《最新寶島歌》,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4。
12.施炳華(註釋),《荔枝記陳三歌》,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2004。
13.張炫文,《台灣的說唱音樂》,台中:台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1986.6。(1書2Tape)
14.張裕宏(校注),《十九世紀歌仔冊 台省民主歌》,台北:文鶴出版公司,1999.5。
15.陳兆南(編),《台灣歌冊綜錄》,1993年10月,自印本。(預計2005年出版增訂本)
16.陳郁秀(編著)、陳淳如(註解)、吳文星(審訂)、楊秀卿(演唱),《台灣民主歌》,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台北市: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基會,2002.4。(1書1CD)
17.鹿耳門漁夫,《台灣白話史詩》,台南:台笠出版社,1998.3。
18.曾子良(搜集),「閩南說唱歌仔(唸歌)資料蒐集計畫成果報告」,共468種,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4.30。
19.曾永義(搜集),「俗文學-說唱-閩南歌仔」,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珍藏書目,共577筆。new window
20.黃榮洛(編著),《台灣客家傳統山歌歌詞》,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12。
21.[德]艾伯華(Wolfarm Eberhard),《台灣唱本提要(TAIWANESE BALLADS A Catalogue)》,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夏。(收在「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22輯,中國民俗學會/督印)
(二)學位論文
1.王釗芬,《「周成過台灣」故事的形成及演變》,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6。
2.江美文,《台灣勸世類歌仔冊之語文研究--以當前新竹市竹林書局所刊行台語歌仔冊為範圍》,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2004。
3.竹碧華,《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91.6。
4.李李,《台灣陳辦歌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6。
5.李蘭馨,《「開臺」、「過臺」台語歌仔冊之用韻死與詞彙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4。
6.官宥秀,《台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花蓮: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
7.邱春美,《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12。(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12)
8.柯榮三,《有關新聞事件之台灣歌歌仔冊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
9.秦毓茹,《梁祝故事流布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歌仔冊與歌仔戲為範圍》,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92學年)。
10.連慧珠,《「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6。
11.陳姿听,《台灣閩南語相褒類歌仔冊語言研究─以竹林書局十種歌仔冊為例》,新竹: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陳雍穆,《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13.郭淑惠,《歌仔冊《八七水災歌》語言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曾子良,《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台歌仔敘錄與存目》,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6。new window
15.曾學奎,《臺灣客家〈渡台悲歌〉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4。
16.黃信超,《台閩奇案歌仔研究》,花蓮: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17.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三)單篇文章
1.丁鳳珍,〈論「台灣歌仔」與「中國錦歌」的學術論爭〉,《台灣戲學專刊》,n9,台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4.7,pp.234-240。new window
2.三田 裕次、沼崎 一郎,〈關西范家所藏的『台灣歌』手抄本〉,《台灣風物》,v37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12, pp. 97-106。
3.毛一波,〈台灣民間文藝雜談〉,《台灣風物》,v17n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4.28,pp. 13-16。
4.片岡巖,〈台灣の雜念〉,片岡巖,《台灣風俗誌》,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pp. 309-351。(陳金田‧馮作民/合譯,〈台灣的雜念〉,《台灣風俗誌》(華文譯本),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1,pp. 25-68。)
6.王育德,〈談歌仔冊(Ⅰ)(Ⅱ)(Ⅲ)(補講)〉,《王育德全集3:台灣話講座(華文譯版)》,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4,第17-20講,pp. 179-223。
7.王振義,〈鄉土情結與現代化暗影崇拜──回歸運動的盲點〉,《自立晚報》,副刊,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4.27。(台北:台灣歌仔學會,http://home.kimo.com.tw/atb1011/cri/index.htm,路徑:台灣歌仔學會/文化論評/文化評論。)
8.王振義,〈「錦歌」,「錦歌」,什麼錦歌〉,《民俗曲藝》,n52,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3,pp. 128-140。(台北:台灣歌仔學會,http://home.kimo.com.tw/atb1011/cri/index.htm,路徑:台灣歌仔學會/文化論評/文化評論。後來收在: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初版,1995再版。)
9.王振義,〈「錦歌」、「台灣歌仔」、「錦歌研究會」〉,台北:台灣歌仔學會,http://home.kimo.com.tw/atb1011/cri/index.htm,路徑:台灣歌仔學會/文化論評/文化評論。
10.王振義,〈歌仔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pp. 47-51。
11.王釗芬,〈『周成過台灣』故事的演變及分析〉,《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pp. 211-239。
12.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v43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9.30,pp. 109-131。new window
13.王順隆,〈閩台「歌仔冊」書目‧曲目〉,《台灣文獻》,v45n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9,pp. 171-271。new window
14.王順隆,〈「歌仔冊」書目補遺〉,《台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3,v47n1,pp. 73-100。new window
15.王順隆,〈從七種全本《孟姜女歌》的語詞、文體看「歌仔冊」的進化過程〉,《台灣文獻》,v48n2,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6, pp. 165-186。new window
16.王順隆,〈「歌仔冊」韻字的研究〉,「第三屆台灣語文論文發表會」,新竹:,1999.12.11,pp. 1-5。
17.王順隆,〈閩南語"歌仔冊"的詞匯研究──從七種《孟姜女歌》的語詞看"歌仔冊"的進化過程〉,《第5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4,pp. 188-210。
18.王順隆,〈論台灣「歌仔戲」的語源語台灣俗曲「歌仔」的關係〉,《中國藝能通訊》,n32。(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19.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n136,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2.6, pp. 201-238。new window
20.立石鐵臣(版畫)、向陽(文),〈民歌手〉,《台灣民俗圖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1,pp. 26-27。
21.伊能嘉矩,〈講古‧演戲及び歌謠〉,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5編第6章附錄,日本東京:刀江書院,1928初版,1965.8複刻本,中卷pp. 206-211。
22.竹碧華,〈台灣北部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復興崗學報》,n63,台北:,1997.6, pp. 263-305。new window
23.竹碧華,〈台灣說唱〉,陳郁秀(編),《台灣音樂閱覽》,第3章,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8, pp. 32-39。24.余佩真,〈從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及出版社林立看民族意識的興起〉,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承辦),《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10.9-10(舉辦),pp.32-1~32-14。
25.吳守禮,〈緒論〉,吳守禮(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語言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12,pp. 35-43。(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第11冊)
26吳瀛濤,〈開臺歌及其他〉,《台灣風物》,v11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1.4.29, pp. 54-56。
27吳瀛濤,〈歌仔〉,《台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第三章第二節7.俗謠(5),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6,pp. 122-123。(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第35冊)
28.呂興昌,〈古早七字入文林:論鹿耳門漁夫的台灣白話史詩〉,1998.12.25上網,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u-heng-chhiong/hi-hu.htm,2004.1.11下載。
29.呂興昌,〈台灣歌仔冊中的災難書寫〉,《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1.30,pp.。
30.李安和,〈論台灣「唸歌─歌仔戲」的戲曲語言詩美之所據──從音樂、語言、美學的觀點來探討〉,《民俗曲藝》,n58,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9.3,pp. 5-22。new window
31.李李,〈一首抗清歌謠──「台灣陳辦歌」〉,《台灣風物》,v42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2.12,pp. 25-45。new window
32.李芝瑩,〈閩南二十四孝歌仔研究〉,《大漢學報》,:,2000.5,n14,pp. 207-217。
33.李國俊,〈繁富多姿的台灣歌仔──先民生活寫照〉,《大華晚報》,讀書人,11版,台北:1988.7.31。
34.李國俊,〈閩南「落陰」歌謠初探〉,《漢學研究》,v8n1,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8, pp. 683-699。new window
35.周純一,〈從萬曆本金花女到歌仔簿金姑看羊──金花女故事探討〉,《民俗曲藝》,n54,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pp. 24-56。new window
36.周純一,〈「台灣歌仔」的說唱形式應用〉,《民俗曲藝》,n71,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6.5, pp. 108-143。new window
37.周純一,〈台灣說唱歌仔的女性描述〉,2003年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發行,2003.12。
38.東方孝義,〈唱本〉,《台灣習俗》,台北:同人研究會,1942(昭和17).10, pp. 216-241。
39.林慶勳,〈台灣歌仔簿押韻現象考察──以《人心不知足歌》為例〉,《第5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4,pp. 172-187。
40.邱春美,〈客家「姜紹祖抗日歌」探析〉,《大仁學報》,n14,屏東:大仁藥學專科學校,996.3,pp. 155-164。
41.邱春美,〈客家說唱文學「傳仔」之研究〉,《大仁學報》,n13,屏東:大仁藥學專科學校,1995.3, pp. 159-178。
42.采訪生,〈台人の俗歌〉,《台灣慣習記事》,v2n7,第貳卷下,台灣慣習研究會,1902.7.23, pp. 73-74。(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華文譯版,1987.11,pp. 41-42。)
43.姚榮松,〈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董忠司/主編,《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語言文化中心,1998.5.31,pp. 321-339。new window
44.姚榮松,〈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n2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pp. 193-230。new window
45.施炳華,〈談歌仔冊的音字與整理〉,《成大中文學報》,n8,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6,pp. 207-227。new window
46.洪淑苓,〈台灣說唱文學中的梁祝故事〉,《2003年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發行,2003.12。
47.婁子匡、朱介凡,〈台灣俗曲的特色〉,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俗曲」柒,台北:正中書局, 1963.5台初版,pp. 224-228。
48.張秀蓉,〈牛津大學所藏有關台灣的七首歌謠〉,《台灣風物》,v43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9.30,pp. 196-177。new window
49.張炫文,〈「七字調」在台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民俗曲藝》,n54,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pp. 78-96。new window
50.張炫文,〈台灣的說唱音樂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可能性〉,《國教輔導》,v30n6,台中:省立台中師範學院,1991.8.31,pp. 26-29。
51.張淑萍,〈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用字現象分析--以《勸世了解新歌》為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n5,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2003.5,pp.125-145。new window
52.曹甲乙,〈雜談七字歌仔〉,《台灣風物》,v33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3.9.30, pp. 55-70。new window
53.許常惠,〈說唱音樂〉,許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第2章,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4.6,pp. 20-21。new window
54.許常惠,〈說唱〉,許常惠,《民族音樂學導論》,第3章,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11.10再版, pp. 83-116。new window
55.郭立誠,〈由上海錦章書局新書廣告說起〉,《民俗曲藝》,n16,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2.5,pp. 60-63。new window
56.陳兆南,〈閩台「歌冊」目錄略稿──敘事篇〉,《台灣史蹟源流研究論文選輯》,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72年會友年會/編印,1983,pp. 21-72。
57.陳兆南,〈台灣歌仔略說〉,《大華晚報》,讀書人,11版,台北:,1988.7.31。
58.陳兆南,〈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民俗曲藝》,n54,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 pp. 9-23。new window
59.陳兆南,〈皇民的悲歌──台灣歌仔的抗日心聲〉,《台灣新生報》,22版文化點線面,台北:台灣新生報,1988.10.25。
60.陳兆南,〈台灣歌仔綜錄〉,《逢甲中文學報》,n2,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4,pp. 43-66。
61.陳兆南,〈「白賊七」故事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3.7-8舉辦,pp.225-241。
62.陳兆南,〈台灣說唱的哪吒傳說〉,《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3,pp. 489-525。
63.陳兆南,〈台灣歌仔呂柳仙的說唱藝術與文學〉,《2003年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發行,2003.12。
64.陳香,〈陳三五娘故事的影響(歌仔簿是旁流)〉,陳香/編著,《陳三五娘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7,pp.117-136。
65.陳健銘,〈閩台歌冊綜橫談〉,《民俗曲藝》,n52,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3,pp. 109-121。(後來收在: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初版,1995再版。)
66.陳健銘,〈曾二娘歌和金橋科儀〉,《民俗曲藝》,n54,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pp. 108-125。(後來收在: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初版,1995再版。)
67.陳健銘,〈從歌仔冊看台灣早期社會〉,《台灣文獻》,v47n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9,pp. 61-110。new window
68.陳淑容,〈庶民觀點的台灣意象──以歌仔冊《寶島新台灣歌》kap《鄭國姓開台歌》為例〉,《第2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詩歌中的台灣意象》,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3.11,pp. 1-11。
69.麥楨琴,〈客家走唱藝人蘇萬松之唱腔音樂──從有聲資料中的一段解讀〉,《台灣戲學專刊》,n9,台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4.7,pp.307-331。new window
70.曾子良,〈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及其反映之思想〉,《民俗曲藝》,n54,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pp. 57-77。new window
71.曾子良,〈走訪芝山弔義魂〉,《史聯雜誌》,n13,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8.12,pp. 117-119。
72.曾子良,〈台灣朱一貴歌考釋〉,《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pp. 268-299。(《台灣文獻》,v50n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9, pp. 87-123。)new window
73.曾子良,〈台灣地震歌──兼懷民族說唱藝人吳天羅先生〉,《2003年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發行,2003.12。new window
74.曾學文,〈也談流傳閩南的《山伯英台》十二碗菜〉,《傳統藝術》,n18,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4,pp. 58-63。
75.黃玲玉,〈台灣的說唱音樂〉,黃玲玉,《台灣傳統音樂》,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6,pp. 67-89。
76.黃榮洛,〈勸君切莫過台灣──「渡台悲歌」的發現與研究〉,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7,pp.22-51。
77.臧汀生,〈傳統民間口語文獻的面貌與用字方法〉,臧汀生,《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4,pp.28-70。new window
78.劉春曙,〈閩台錦歌漫議──歌仔戲形成三要素〉,《民俗曲藝》,n72,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pp. 264-291。new window
79.劉美芳,〈偷情與宿命的糾纏──台灣『陳三五娘』的版本探析〉,《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pp. 300-322。
80.劉慧怡,〈台灣閩南語說唱音樂──「唸歌仔」〉,《傳習》,n10 ,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1992.7,pp. 315~324。
81.鄭志明,〈台灣勸善歌謠的社會關懷〉(上)(下),《民俗曲藝》,n45、46,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7.3,pp. 142-151;1987.1,pp. 103-119。(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6,第18章,pp. 486-512。_new window
82.鄭志明,〈從「戶蠅蚊仔大戰歌」談民間文學的創作意識〉,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6,第15章,pp. 422-441。
83.薛汕,〈台灣歌仔冊〉,薛汕,〈捫曲九種概說〉,薛汕,《書曲散記》,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84.簡上仁,〈說唱唸謠選輯〉,簡上仁,《台灣民謠》,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3.6, pp. 139-165。
85.簡上仁,〈說唱唸歌與民謠〉,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老祖先的台灣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8.7.31,pp. 40-45。
86.簡上仁,〈唸歌(說唱)的音樂〉,簡上仁/編,《福爾摩沙之美──台灣的傳統音樂》,第5章,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12,pp. 121-132。
87.簡榮聰,〈台灣農村的說唱民謠〉,簡榮聰,《台灣農村的民謠與詩詠》,第五節,南投: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4.6,pp. 98-134。
88.魏立,〈歌的故事──彰化「鄉井謠」與漳州盲藝女〉,《台語文摘》,n15,台北:台語社,1990.10.15, pp. 132-133。(轉載自報紙)
89.羅時芳,〈近百年廈門“ 歌仔”的發展情況〉,福建省藝術研究所、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室(編),《闽台民间艺术散论》,中國:鷺江出版社,1989,pp.291-304。
90.[荷蘭]施博爾(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五百舊本「歌仔冊」目錄〉,《台灣風物》,v15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0.31, pp. 41-60。
三、台灣歌謠、台灣音樂
(一)專書及學位論文
1.王慧蓮,《台灣民間歌謠婦女婚姻與角色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92學年)。
2.平澤丁東(編),《台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台北:晃文館,1917.2。(後來收在:婁子匡編,「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78.79冊,封面書名改為《六十年前台灣俗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6春,複印本。)
3.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1書6CD。
4.許常惠,《台灣福佬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2.9。new window
5.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6.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2。
7.陳郁秀(編),《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12.25。
8.陳郁秀(編),《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
9.黃玲玉,《台灣傳統音樂》,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10.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8初版、2003.4再版。new window
11.臧汀生,《台灣民間歌謠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5。
12.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5。
13.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6。new window
14.蔡曼容,《台灣地方音樂文獻資料之整理與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1987。
15.簡上仁(編輯),《福爾摩沙之美 台灣的傳統音樂》,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
16.藍雪霏,《闽台闽南語民歌研究》,中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二)單篇文章
1.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台灣閩南語歌謠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台灣風物》,v33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3.12.31,pp. 43-56。new window
2.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台灣閩南語歌謠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 之二〉,《台灣風物》,v34n2(或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pp. 41-56。new window
3.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台灣閩南語歌謠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 之三〉,《台灣風物》,v34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9.30,pp. 95-119。new window
4.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台灣閩南語歌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之四:「詩樂諧合」的曲調修飾方法〉,《民俗曲藝》,n51,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1,pp. 33-73。new window
5.台灣文化協進會,〈民謠座談會〉,《台灣文化》,v2n8,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1947.11,pp.12-13。
6.吳瀛濤,〈歌謠〉,《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5.2初版, 1988.4八版,pp. 349-444。
7.李獻璋(輯校),〈清代福老話歌謠〉(共25種),《台灣文藝》,革新號n2,1982.12, pp.。(據載: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有李氏輯校本)
8.周榮杰,〈台灣歌謠的產生背景〉(一)(二),《民俗曲藝》,n64、65,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0.2,pp. 17-42;1990.5,pp. 107-124。
9.胡紅波,〈稻田尹的《台灣歌謠集》〉,張良澤/主編,《台灣文學評論》,v1n2,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01.10.1, pp. 212-216。new window
10.胡紅波,〈一本古老的曲盤唱詞附頁〉,張良澤/主編,《台灣文學評論》,v2n3,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02.7.1,pp. 287-291。
11.黃得時,〈關於台灣歌謠的搜集〉,《台灣文化》,v6n3.4,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1949.10.1,pp.21-33。
12.黃得時,〈台灣歌謠之形態〉,《文獻專刊》,v3n1,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5.27, pp. 1-17。(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
13.廖漢臣,〈談談民歌的搜集〉,《台灣文化》,v3n6,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1948.8.1,pp.19-20。
14.臧汀生,〈台灣民間歌謠韻字之討論〉,《民俗曲藝》,n63,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0.1, pp. 87-101。new window
15.臧汀生,〈試論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之文字記錄〉,《民俗曲藝》,n55,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9,pp. 12-30。
四、歌仔戲、戲曲
(一)專書及學位論文
1.呂訴上,《台灣歌仔戲史》,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後來收錄在:「國立北京大學 中國民俗學會 民俗叢書 第七輯」,台北:,1974,上冊,,pp. 233-282。)
2.林茂賢(編撰),《福爾摩沙之美 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中: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1。
3.林鶴宜,《台灣歌仔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11。new window
4.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5.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1。
6.張啟豐 (著)、汪其楣、施懿琳(指導),《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92學年)。new window
7.陳進傳(等著),《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12。
8.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new window
9.楊馥菱(著)、曾永義(校閱),《台灣歌仔戲史》,台中市:晨星出版公司,2002.12.30。
10.福建省藝術研究所、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室/編,《闽台民间艺术散论》,中國:鷺江出版社,1989。
11.劉美菁,《歌仔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6。
(二)單篇文章
1.王白淵,〈台灣演劇之過去與現在〉,《台灣文化》,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v2n3,1947.3.1,pp.1-5。
2.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3,n38,pp. 77-100。38 民88.03 頁77-100new window
3.王振義,〈歌仔調的「樂合詩」歌唱傳統與特質初探〉,《民俗曲藝》,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8.7,n54,pp. 97-107。new window
4.王振義,〈從歌仔調的歌唱特色──談「樂合詩」與「詩合樂」的歌唱傳統〉,《復興劇藝學刊》,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7.7.1,n20,pp. 31-49。
5.王順隆,〈台灣歌仔戲的形成年代及創始者的問題〉,《台灣風物》,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3.31,v47n1,pp. 39-54。new window
6.林江山,〈歌仔戲七字仔與賣藥仔江湖調的關係〉,《台灣戲專學刊》,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3.3,n6,pp.85-121。new window
7.林良哲,〈日治時期歌仔戲的商業活動:以唱片發展過程為例〉,《百年歌仔 2001年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2001.9.3,pp.。
8.林茂賢,〈歌仔戲概說〉,《民俗曲藝》,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6.8,n42,pp. 47-71。new window
9.徐麗紗,〈找尋那年代音樂的刻痕──日治時期歌仔戲老唱片的整理與研究〉,《傳統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8,n21,pp. 43-45。
10.張炫文,〈包羅萬象根植台灣的鄉土音樂──歌仔調〉,林谷芳/主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12,pp. 139-151。
(三)聲音影像出版品
1.《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CD10片。
2.陳旺欉、林走坐、林木枝、林爐香、陳松、葉木塗、何阿通(演唱)、林茂賢(文案)《台灣戲劇音樂集:本地歌仔 山伯英台》(宜蘭縣文化中心,1997.7,1書8CD)。
五、俗文學、說唱、中國民間文學
(一)專書
1.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4。
2.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6。new window
3.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台北:正中書局,1963.5台初版。
4.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台北:世界書局,1995.10。
5.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9初版、2001增訂。
6.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6。
7.鄭明俐,《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3.5。
8.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9。
9.劉守華、陳建宪(主編),《民間文學教程》,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
10.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7。
(二)單篇文章
1.丹青藝叢編委會(編著),〈說唱音樂〉,丹青藝叢編委會/編著,《民族音樂概論》,第3章,,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3台一版pp. 97-138。
2.胡萬川,〈談民間文學〉,《談民間文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12,pp. 1-25。
3.胡萬川,〈關於民間文學的了解〉,《談民間文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12,pp. 32-40。
4.胡萬川,〈何謂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研習營音檔記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1,pp. 1-48。
5.曾永義,〈中央研究院所藏俗文學資料的分類整理和編目〉,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4,pp. 1-10。
6.曾永義,〈俗曲演唱──寫在台灣大學中文系「俗曲演唱會」之前〉,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4,pp. 17-21。new window
7.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v13n5,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7.9.1,pp. 18-29。new window
8.周嘉慧(記錄),〈「俗文學教學與研究」座談會〉,《國文天地》,v13n5,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7.9.1,pp. 6-17。new window
9.陳益源(記錄),〈1987年「民間文學」座談會記錄〉,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10.31,pp. 163-181。
10.顏美娟,〈民間文學資料保存發揚、編輯出版〉,《民間文學研習營音檔記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1,pp. 67-73。
11.徐元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異同〉,《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v20n1,中國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1.3, pp. 18-23。
12.徐元勇,〈界說“明清俗曲”〉,《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v19n3,中國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0.9,pp. 38-42。
13.薛汕,〈關於民俗文學的概念〉,《東方文化館館刊》,n37,中國北京:,1998.5。(收錄在:陳益源,《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書局,1999.9.30, pp. 229-235。)
14.劉水云、車錫倫,〈清代說唱文學文獻〉,《文獻季刊》,n3,中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7.13, pp. 206-219。
六、台灣文學、台灣民間文學
(一)專書
1.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台中:弘祥出版社/發行,1999.8。
2.陳肇興,《咄咄吟》,陳肇興,《陶村詩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8.6,卷七、卷八,pp.91-138。
3.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202種,1964.11。
(二)單篇文章
1.王幼華,〈清代台灣文學中的民變與動亂〉,《台灣文藝》,台北:,,,pp. 77-101。
2.胡萬川,〈台灣民間文學在哪裡?〉,《談民間文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12,pp. 26-31。
3.胡萬川,〈工作與認知──關於台灣的民間文學〉,《台灣文藝》,n155,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96.6,pp. 27-37。
4.胡萬川,〈大家來搶救台灣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研習營音檔記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1,pp. 49-66。
5.黃文儀,〈紀許逆滋事五古十二首〉,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藝文二‧兵事(下)〉,1894年(光緒20年),《台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高賢治/主編,第28冊,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印行(轉印自: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pp.434-437。
6.鄭蘭,〈勦平許逆紀事(並序)〉,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藝文二‧兵事(下)〉,1894年(光緒20年),《台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高賢治/主編,第28冊,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印行(轉印自: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pp.425-433。
七、台灣史地、台灣族群、清國史
(一)專書及學位論文
1.《台灣通志》(上)(下),《台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高賢治/主編,第28冊,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印行(轉印自: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
2.《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一)》,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台灣文獻叢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4.10初版。
3.丁日健(編著),《治台必告錄》(上)(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本書依據1959年7月台灣銀行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第17種第1-4冊重新勘印)
4.丁光玲,《清代台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9。
5.王育德(日文原著)、黃國彥(華譯),《王育德全集1 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4。(《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3。)
6.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美國聖荷西:蓬島文化公司,1980。
7.史明,《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台北:獨立台灣會,2001.5。
7.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史》, 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1990.11二版。
8.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霧峰林氏族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12.31。(本書依據1971年12月台灣銀行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第298種重新勘印)
9.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6.30。(本書依據1964年2月台灣銀行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第188種重新勘印)
10.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穆宗實錄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6.30。(本書依據1963年11月台灣銀行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第190種重新勘印)
11.吳德功,《吳德功先生全集:施案紀略、戴案紀略、讓台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5.31。(轉印自台灣銀行版本)
12.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9.10。
13.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2.11。
14.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年)》,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10初版,1998.9二版。
15.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2.12。
16.周璽(總纂),《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2.11。
17.林孟欣、鄭天凱(撰文),《台灣放輕鬆4:鬥陣台灣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出版,2001.6.10初版。
18.林豪,《東瀛紀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東瀛識略、東瀛紀事、台灣紀事、台海見聞錄(合訂本)》,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台灣大通書局,1997.6.30。(本書依據台灣銀行發行的台灣文獻叢刊第8種重印)
19.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10。
20.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編印,2003.12初版。
21.張炎憲,《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9.6。
22.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2.6。
23.莊展鵬(總策畫),《台灣深度旅遊手冊10:台南歷史散步》(上)(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發行,1995.5.30初版。
24.許雪姬,《清宮台灣的綠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4),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5初版。
25.許雪姬(總策畫),《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編輯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2004.5.18一版。
26.許雪姬/總策畫,《台灣歷史辭典》【附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編輯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2004.5.18一版。
27.連橫,《台灣通史》,「台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39)(40)」,台灣: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轉印自台灣銀行版本)
28.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8。
29.黃水沛(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建置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6。(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第13冊)
30.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出版,1987.10。
31.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出版,1992.9。
32.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7。
33.楊明宗,《從歉收搶米到聚眾抗官--清代張丙事件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2003.6(91學年)。
34.楊碧川(編著),《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8。
35.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13世紀到1945年12月)》,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8.6第一版,1990.8第二版。
36.楊碧川,《簡明台灣史》,高雄:第一出版社,1987.11初版,1990.4再版。
37.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12.31二版。
38.劉育嘉,《台灣史文獻析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8。
39.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6。
40.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96.6初版。
41.蔡志展,《清代台灣三十三種地方志採訪冊紀略人名索引》,臺北市: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0。
41.蔡青筠,《戴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206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台灣銀行(發行),1964.11。
42.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11(1986)。
43.賴貫一,《認識台灣族群關係》,南投: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謝緯紀念營地,2000.9修正版。(另一版本:南投:台南投縣文化局,2002.4)
44.戴炎輝,《清代台灣的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7初版。
45.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3。new window
46.簡後聰(編輯總召集),《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上)、(下),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0.3.21。
47.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8。
48.羅士傑,《清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清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9.藤島達朗、野上俊靜,《中日韓對照年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11。
(二)單篇文章
1.方豪,〈中原文獻與台灣研究〉,《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n3,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76,pp. 255-266。
2.王世慶,〈台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台灣風物》,v26n3,台北:1976.9.30,1976.9.30,pp. 117-146。new window
3.石萬壽,〈營兵與台灣的防務──以台南府城為中心(上)〉,《台灣風物》,v35n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3.3,pp. 33-76。
4.石萬壽,〈營兵與台灣的防務──以台南府城為中心(下)〉(附地圖6張),《台灣風物》,v35n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6.30,pp. 29-59。
5.伊能嘉矩,〈張丙の亂〉,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4編第2章第12節,日本東京:刀江書院,1928原版、1965.8複刻本,上卷pp. 860-866。
6.伊能嘉矩,〈義民の鼓勵〉,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4編第3章,日本東京:刀江書院,1928原版、1965.8複刻本,上卷pp. 893-903。
7.伊能嘉矩,〈戴潮春の亂〉,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4編第2章第16節,日本東京:刀江書院,1928原版、1965.8複刻本,上卷pp. 870-886。
8.吳子光, 〈奉 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贈忠信校尉羅公傳〉,吳子光《一肚皮集》,卷四傳上,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2,龍文出版社,1997.6.30,第二冊 pp.258-267。(本書依據1875年吳氏雙峰草堂自刊本翻印)
9.李順民,〈清代台灣會黨與械鬥、民變的交互關係〉,《歷史月刊》,n74,台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 pp. 52-55。
10.周凱,〈記台灣張丙之亂〉,周凱,《內自訟齋文集》,18740年(道光40年)印行,周凱,《內自訟齋文集》,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灣文獻叢刊第82種,台北:台灣銀行/發行, 1960.5,pp.31-43。
11.林衡道,〈林爽文與戴萬生〉,《台灣夜譚──鄉土與民俗》,二四,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9,pp. 117-120。
12.范繼忠,〈郭嵩燾與厘金制略議〉,《清史研究》,n2,2000,pp.72—78。
13.張世賢,〈清代台灣道鎮關係〉,《台灣風物》,v26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6.9.30, pp. 80-94。
14.莊吉發,〈清代台灣土地開發與族群衝突〉,《台灣史蹟》,n36,南投: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2000.6.30,pp. 3-31。
15.許文雄(許達然),〈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n23,台北:,1996.7,pp. 1-81。
16.許文雄(許達然)〈清朝台灣福佬客家衝突〉,古鴻廷、黃書林/合編,《台灣歷史與文化(三)》,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2000.2,pp.47-123。(pp.72-73寫張丙)
17.許文雄(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8:台灣歷史與文化(四)》,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11,pp. 67-196。new window
18.許文雄(許達然),〈清朝台灣最後的民變〉,古鴻廷、黃書林/編,《台灣歷史與文化(六)》,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14,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2,pp.67-102。
19.許文雄(許達然),〈相看都討厭:清朝統治者和台灣人民互相敵對的態度〉,《第七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主題:社會變遷及族群融合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4.2.6-7舉辦。
20.許雪姬(主講),〈第23次台灣研究研討會紀錄:清代台灣總兵在綠營的地位〉,《台灣風物》,v32n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pp. 82-98。
21.陳其南,〈清代之族群與社會發展〉,《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5:台灣歷史與文化(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2,pp. 1-9。
22.陳怡如,〈釐金與台灣建設(1861-1895)〉,http://www.sljhs.ylc.edu.tw/yee/(西螺國中)→老師論文,2004.3.16下載。
23.陳哲三,〈戴潮春事件在南投縣境之史事及其史蹟〉,《台灣史蹟》,n36,南投: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2000.6.30,pp. 32-56。
24.陳喜齡、賴垂,〈張丙之役〉,《南瀛文獻》,v1n3、4,台南:台南縣文獻委員會,1953.12.30, pp. 9-14。(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
25.陳漢光,〈求適齋文稿──台灣移民史略〉,《台灣風物》,v21n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2.16, pp. 25-42。
26.廖漢臣,〈有應公〉,《台灣風物》,v17n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4.28, pp. 17-20。new window
27.趙文榮,〈清代台南地區漢人社會的動亂與分析〉,《台南文化》,n51,台南:台南市政府,2001.9,pp. 23-46。
28.劉妮玲,〈遊民與清代台灣民變(上)〉,《台灣風物》,v32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3.30,pp. 1-22。
29.劉妮玲,〈遊民與清代台灣民變(下)〉,《台灣風物》,v32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6.30,pp. 1-22。
30.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事件中的義民問題〉,《台灣風物》,v32n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9.30, pp. 3-21。new window
31.劉妮玲,〈秘密結會與清代台灣民變〉,《台灣風物》,v33n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3.12.31, pp. 25-45。new window
32.鄭喜夫,〈清代福建人士與台灣方志〉,《台灣風物》,v20n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0.5.16, pp. 3-8。new window
33.羅士傑,〈略論清同治年間台灣戴潮春案與天地會之關係〉,《民俗曲藝》,n138,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pp. 279-303。new window
34.羅士傑,〈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台灣史蹟》,n38,南投: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2001.6,pp. 135-160。
(三)地圖、影像、地名資料
1.〈省內種族分佈啚〉、〈大陸移民來台路徑圖〉,廖漢臣(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3,pp.287- 288。(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本第11冊)
2.台南縣政府(編印),《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1982.4。
3.吳進喜(主講),〈地名的歷史、地理與文化〉,《地友》,n5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區域研究中心,2001.2.20,pp.2-11。
4.沈建德(製),《台灣血統真相地圖(1925~現在)》,屏東:沈建德/發行,2002.9.8。
5.沈建德(製),《台灣閩客尋根地圖(1624~1925)》,屏東:沈建德/發行,2002.9.8。
6.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台北:文建會,初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2再版。
7.洪敏麟(編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洪敏麟(編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 (下)》,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6.30。
9.洪敏麟(編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6.30。
10.夏黎明,《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6。
11.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台灣地名辭書:卷七台南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12。
12.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1.10。
八、台灣語文
(一)字典、辭典
1.《台日大辭典》,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4,上、下冊。(台北:台灣總督府,1931-32。)
2.REV. W. CAMPBELL(甘為霖‧Kam Ûi-lîm),《廈門音新字典》,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人光出版社,1913.2初版,1997.8十九版。
3.The Maryknoll Language Service Center/編,《中國閩南語英語字典(Amoy-Engliah Dictionary)》,台中: Maryknoll Fathers,1976。
4.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編輯,《客話辭典》,苗栗:台灣客家中原週刊社,1992.6。
5.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詞性分析、詳注廈漳泉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6,上、下冊。
6.沈富進,《增補彙音寶鑑》,嘉義縣梅山鄉:文藝學社出版社,1954.12.20。
7.邱文錫、陳憲國(合編),《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樟樹出版社,1996.7。
8.陳修(編著),《台灣話大詞典(修訂新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9.1二版。
9.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編),《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南:台笠出版社,1993.12.10。(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二)專書
1.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編著,《白話字基礎教材》,台北:使徒出版社公司,2003.9。
2.林慶勳/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公司,2001.10。
3.姚正道,《台語發音入門》,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8。
4.施炳華,《台語入門教材(修訂本)》,台南:台江出版社,1999.11。
5.施炳華,《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台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1.1。
6.施炳華,《逐家來學台語【基礎篇】》,台南:真平企業公司,2002.1。7.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平等法』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策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5。new window
8.洪惟仁,《歌仔戲教材──台灣話音韻入門》,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6。
9.張復聚、王淑珍,《台灣字ABC──台語基礎教材》,台北:台語傳播企業公司,2001.8初版。
10.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台北:文鶴出版公司,2001.3。
11.許極燉,《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2000.5。
12.彭德修,《大家來學客語》,台北:南天書局,1989.6。
13.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公司,1993.7初版,1994.1再版。new window
14.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4。
15.臧汀生,《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4。new window
16.鄭良偉,《精速台語羅馬字練習與規律》,台北:旺文出版社,1993.4。
17.鄭良偉、鄭謝淑娟,《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8。new window
(三)單篇文章
1.李壬癸,〈閩南語的口語傳統〉,《大陸雜誌》,v71n2,台北:大陸雜誌社,1985.8, pp. 66-73。
2.臧汀生,〈台語文字化之管見〉,《民俗曲藝》,n57,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9.1, pp. 69-87。
(四)電腦網路資料 (2004.11.3)
1.台灣羅馬字(白話字)電腦軟體:《Taiwanese Package》 劉杰岳(開發), Phahng Taiwanese Workshop (拋荒台語文工作室),網址:http://www.phahng.idv.tw/。
2.《台文/華文線頂辭典》,夏威夷大學東亞語文所鄭良偉教授/資料提供, 大漢技術學院資訊工程系楊允言/程式設計,http://iug.csie.dahan.edu.tw/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3.《台語線頂字典》,主要資料來源:廈門音新字典 甘為霖 程式設計:大漢技術學院資訊工程系楊允言,http://iug.csie.dahan.edu.tw/TG/jitian/tgjt.asp。
九、歷史詮釋、政治、大眾傳播及其它
(一)專書
1.宋鎮照,《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8。
2.幼獅文化事業編輯部(主編),《觀念史大辭典》(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10。
3.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1。
4.彭懷恩,《政治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公司,2003.6。
5.楊碧川,《革命的故事》,台北:一橋出版社,2000.5。
6.楊碧川,《基礎讀本》,台北:台灣組合,2001.10。
7.韓震、孟鳴歧,《歷史、理解、意義──歷史詮釋學》,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
(二)單篇文章
1.何義麟,〈日治時期台灣廣播事業發展過程初探〉,《台灣史蹟》,n36,南投: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2000.6.30,pp. 212-225。
2.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報》,n1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5,pp. 297-333。new window
3.李坤城,〈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文化發展漫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12,貳,pp. 5-8。
4.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pp. 357-389。
5.楊逵,〈把那些被埋沒的挖出來〉,《「台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復刻本》,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7.7,《台灣新文學》刊頭詞。
6.韓震,〈历史的诠釋性〉,《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n3,中國杭州:杭州師範學院,2002.5, pp. 12-15、6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