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
作者:劉承慧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出版項:臺北:翰盧圖書
主題關鍵詞:文法中國語言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4)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5
期刊論文
1.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4,30-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紹愚(1999)。漢語動結式產生的年代。國學研究,6,327-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訥、石毓智(1997)。漢語動詞拷貝結構的演化過程。國外語言學,3,3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子云(1990)。補語的表述對象問題。中國語文,5,338-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承慧(1999)。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國學研究,1999(6),349-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承慧(200105)。動補「得」字結構的歷史發展。臺大文史哲學報,54,95-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承慧(200012)。古漢語動詞的複合化與使成化。漢學研究,18(特刊)=36,231-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叔湘(1986)。漢語句法的靈活性。中國語文,1986(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梅祖麟(1991)。從漢代“動、殺”、“動、死”來看動補結構的發展。語言學論叢,16,11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通鏘(1998)。自動和使動--漢語語義句法的兩種基本句式及其歷史演變。世界漢語教學,1,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魏麗君(1996)。也談動趨式的產生。古漢語研究,4,4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解惠全(1987)。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4,208-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祝敏徹(1958)。先秦兩漢時期的動詞補語。語言學論叢,1958(2),1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161-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訥、石毓智(1997)。試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1997(2),8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平(1989)。“動詞+得+賓語”結構的產生和發展。中國語文,1989(2),126-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魏培泉(20001200)。說中古漢語的使成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4),807-856+9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梅祖麟(1981)。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語言研究,創刊號,6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承慧(2000)。動補結構成因的闡釋。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會議日期: 0604-0606)。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承慧(2001)。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會議日期: 0629-0701)。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梅祖麟(1997)。漢語語法史中幾個反覆出現的演變方式。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北京:語文出版社。15-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培泉(2001)。近代漢語能性動補結構中賓語的位置。第四屆古代漢語語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0815-0817)。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福祥(1999)。試論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來源。漢語現狀與歷史研究--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317-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趙長才(2000)。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hao, Y. R.(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范曉(1984)。關於動補格句式的語義重心。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紹愚(1995)。內部構擬法在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紹愚(1997)。把字句略論兼論功能擴展。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紹愚(1999)。《元曲選》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論。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臨定(1984)。究竟哪個“補”哪個?--“動補”格關係再議。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臨定(1986)。“得”句型。現代漢語句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承慧(1998)。使成複合動詞的複合與定型--語料庫在歷史語法研究上的應用。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月華(1982)。狀語和補語的比較。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陸儉明、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99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序。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石敏智、李訥(2001)。動補結構的發展過程。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健萍(1957)。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岳俊發(1984)。“得”字句的產生和演變。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志村良治(1984)。使成複合動詞的形成過程。中國中世紀語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祝敏徹(1960)。“得”字用法演變考。近代漢語句法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建國(1959)。補語式發展試探。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力(1958)。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祝敏徹(1991)。《朱子語類》句法研究。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eine, Bernd、Claudi, Ulrike、Hünnemeyer, Friederike(1991)。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2.吳福祥(1996)。敦煌變文語法研究。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Hopper, Paul、Traugott, Elizazbeth Closs(1993)。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劉堅、江藍生、白維國、蔣紹愚(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曹廣順(1999)。試論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過程。Honor of Mei Tsu-Lin: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CRLAO,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new window
2.李訥、石毓智(1999)。漢語動補結構的發展與句法結構的嬗變。當代語言學論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ai, James H. Y.(1984)。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Chicago, IL: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new window
4.Tai, James H. Y.(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Iconicity in syntax。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5.Traugott, Elizabeth C.、König, Ekkehard(1991)。The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visited。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