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唐文人社會意識之研究
作者:金太熙
作者(外文):Kim, Tae-hee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燮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中唐文人社會意識文學集團儒學Zhong-Tang Dynastysocial awarenessliterature grou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本論文主要以中唐文人關注當時社會的資料為依據,嘗試從中唐文人對社會意識的角度,探討中唐文學在古典文學上的地位。筆者留意於此,深覺中唐文人對當時社會之關懷問題,值得討論,且本論文方向亦在於探討中唐文人將其文學、學術思想如何發揮於社會現實等主題。若要細密地描述中唐詩文的演進過程,並非一般論文篇幅所能容納,因而需要選擇某一種尺度來衡量中唐詩、文的主要特性。他們針對時代的需要,提出載道文學理想,要求作品合乎寫實、諷諭的精神,以佐助教化,改革社會風氣。因此,中唐文學與社會現實結合的關係,就是本論文的主要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二章、第三章,屬於本論文研究的第一步驟。佐助於了解中唐以前的文學與社會互動關係,也屬於研究本論文之外緣因素。論述中唐前期政治、社會與文學環境,陳述中唐初期文人對前朝文學之承襲與取捨、政治、社會等外在環境。第三章則論述唐朝人文思想變化對中唐文人的影響,闡述儒、佛、道的合流現象、儒學學風的變化及文人士風之變化對中唐文壇的影響。
第四章、第五章,是本論文研究的第二步驟,亦可謂本論文的重點。在中唐詩、文中,最明顯的派系即有以通俗、淺近為主的「元、白文學集團」和開創奇險風格的「韓、孟文學集團」和「柳、劉政治集團」。在同樣的政治、社會環境之下,產生不同的文人集團。但此兩種不同的文學集團之間,交往關係並不深厚。因此,於第四章中,則闡述中唐諸文學集團之形成過程及韓、白文學集團之間的交往關係。第五章則根據兩大文學運動之旨趣與社會意識,探討兩大文學運動反映當時政治、社會的意識過程。
第三步驟,經由第一、第二步驟所進行的分析,將中唐文人之社會意識,放在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大潮流中,尋找本論文研究的意義。故分述詩文發展之新變、提高文學之現實反映功能、堅固諷諭文學之地位,由此肯定其在研究中唐文學上的價值存在。
本論文研究方法,歸納中唐作者之作品,並以演譯法推論作品之含義,而分析其意涵。並引用歷史研究法,將前人對中唐作家的作品研究成果,作進一步了解和全盤分析。因此對中唐社會現象,以及唐室的中興氣象,以及唐室的中興氣象對古文運動和新樂府運動有其促進之作用。
參 考 書 目
以人名姓氏筆劃排列為序

《白居易集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六月。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
《全唐詩》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一月。
《貞觀政要》貴州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
《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六年,七月。
《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八年,四月。
《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二○○四年,一月。
《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三年,四月。
元 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二年。
卞孝萱《元稹年譜》齊魯書社,一九八○年。
方 介〈韓柳交誼與相互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二三卷,第一期,民國八三年,六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書店,民國八八年,二月。
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二年,十一月。
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四年,七月。
王東春〈論韓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五年。
王 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八年,四月。
王謙泰〈論白居易思想轉變在御拾遺遣任之際〉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六月。
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尤信雄《孟郊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七三年三月。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民八二年九月。
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三年三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江蘇教育出版社(《朱自清全集》第六卷),一九九○年,七月。
朱易安〈元和詩壇與韓愈的新儒家〉文學遺產,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一九八八,一二月。
朱炯遠《唐代通俗詩研究》巴蜀書社,二○○一年,三月。
江雪芬〈從師說看韓愈復興儒家的努力〉明道文藝,第一三八期。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古典文學,第六集,民國七三年,十二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九年,九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八年,八月。
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二月。
吳光興〈李杜獨尊與八世紀詩歌的價值重估〉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
吳相洲〈文以明道和中唐文的新變〉文學評論(大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吳玲珠《盛唐六大詩人干謁作品研究》臺灣清華大學中研碩士論文,民國八六年,七月。
呂大防《韓愈年譜》中華書局,一九九一。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六三年。
呂正惠〈元白諷諭詩的理論與創作態度〉幼獅月刊,第三九卷,第五期。
呂正惠〈元和新樂府運動及其政治意義〉中外文學十四卷,一期。new window
呂正惠〈元和詩體之演進〉文學評論,第八輯。
李一飛〈張籍王建交游考述〉文學遺產,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八年,七月。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板社,民國七八年,七月。
李建崑〈元結詩試論〉中興文史學報十六期。new window
李樹桐〈元和中興之研究〉食貨月刊,第一三卷,第九、十期,民國七三年,一月。
李樹桐《唐史索引》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七年,二月。
杜 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五年,八月。
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四年,十一月。
房日晰〈杜甫詩歌對李賀詩風的影響〉文學遺產,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林文瑞〈樂府詩的特性及其源流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九卷,第六期。
林 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管,民國七六年,三月。
金卿東《張籍、王建社會詩研究》臺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九年,六月。
周振甫〈柳宗元的文章論〉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周勛初《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二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
孟二冬〈論齊梁詩風在中唐時期的復興〉文學遺產,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孟二冬〈論韓孟詩派的創新意識及其與中唐文化趨向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九年,第六期。
華忱之、喻學才《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邱燮友〈唐代民間歌謠的結構〉書目季刊,九卷三期。
邱燮友〈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時代使命〉師大文學報,第一五期,民國七五年,六月。new window
邱燮友《童山詩論卷》臺北,萬卷樓出版社,民國九二年,七月。
俞炳禮〈白居易諷諭詩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民七十年。new window
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十月。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民七九年,三月。
洪 治〈略論安史之亂及其影響〉復興崗學報,第十五卷,民國六五年,六月。
洪 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社,民國 七○年八月。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安徽大學出版社,二○○○年,十月。
胡傳安《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三年,五月。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年,六月。
范 攄《雲谿友議》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年 七月。
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二年。
姜素應《白居易散文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八年,六月。
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華正書局,民國七五年,十月。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學生書局,民國八○年,六月。
高 棅《唐詩品彙》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
皎 然《詩式校注》李壯鷹校注,齊魯書局,一九八六年。
張 躍《唐代後其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二年,四月。
張肖梅〈劉禹錫與王韋集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一卷,第二期。
張長臺《劉夢得研究》東吳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一年,六月。
張相國〈唐代樂府詩之研究〉東海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六九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七十年。new window
張清華《韓學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
張榮芳〈唐代藩鎮勢力的各種類型〉大陸雜誌,第六六卷、第一期。
許 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三年,十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七四年。
郭 明《中國佛教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四月。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二月。new window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三年。
陳雅賢《唐代干謁詩文研究》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七年,六月。
黃春貴《唐代古文運動探究》臺北,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民國六九年三月。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三年,八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三年,九月。new window
程千帆《唐代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 六月。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四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六月。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八年,六月。
蔣美華《韓柳交誼及其相角作品之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七年,十二月。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七九年,五月。new window
褚斌杰〈文學遺產〉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蕭占鵬《韓孟詩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三年,十一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友聯出版社,年度不詳。
鄭 騫〈古今誹韓考辨〉書目季刊,第十一卷,四期,民國六七年,三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
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三月。
劉 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八一年,五月。
劉健明〈韓愈和李紳〉大陸雜誌,第七十卷,第六期。
劉國盈《韓愈叢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
劉開揚《唐詩通論》巴蜀書社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歐陽炯〈韓文中之柳子厚〉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六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八一年,五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二年,九月。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四年,十二月。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一九九○年,二月。
顏綠清〈柳子厚山水記初探〉語文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卷,民國七四年,六月。
謝佩芬〈韓愈評論之分析〉大陸雜誌,第八二卷,第五期。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化公司,民國八○年。
韓 愈《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八年,四月。
瞿蛻園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年,三月。
簡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民國七三年。
顧立三〈唐代之貢舉制度〉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五卷,第一期,民國六六年,六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二月。
羅宗強〈唐代古文運動的得與失〉道家道教古文論談篇,文津出版社,民國八三年,八月。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八年六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國五九年六月。new window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第十一卷,四期,民國六七年,三月。
羅聯添〈韓文淵源與傳承〉臺北,學生書局書目期刊,第十卷,第一期,一九七六年。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年,六月。
蘇雪林《唐詩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四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