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
作者:黃若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Ruo-Hu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劉禹錫唐代黨派Liu Yu-ShiTang DynastyPartis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劉禹錫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生於江南的嘉興,武宗會昌二年(842)七月,病逝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在中唐以擅長詩歌聞名,他的詩與柳宗元、白居易齊名,有「詩豪」之稱。他的一生正處於國勢日衰的中唐時期,此時李唐王朝,內有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則藩鎮驕橫,邊患侵擾連連。在此環境成長的劉禹錫,少年時即已胸懷報國之志。德宗貞元九年(793),二十二歲的劉禹錫中進士第;隔年登吏部取士科,任太子校書,進入仕途。為了實現從政的理想與抱負,貞元二十一年(805),三十四歲的劉禹錫參與順宗朝的永貞革新。永貞革新的宗旨為:抑制宦官專權、打擊跋扈藩鎮,改革德宗晚年弊政,重振朝廷威權,以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之安定。此時也是他仕途最順遂時期。同年八月,順宗被迫內禪,劉禹錫與永貞集團的成員被憲宗誅貶遠州,進入他仕途的黑暗期。
劉禹錫的人生,因永貞革新而進入朝廷權力核心;也因革新失敗,失去了可以實現理想抱負的長安舞臺,開始了二十三年漫長的貶謫歲月。但人生禍福相倚,他形容在朗州蠻荒貶謫地,過著唯有讀書與寫作的苦悶生活。巴山楚水的民間文化豐富了他的文學涵養,貶謫的磨難改變了他的心靈視野,使他寫出許多不朽的傳世詩歌,而成為中唐傑出的文學家。
文宗大和二年(828),劉禹錫再度回到長安,長安人事已非,永貞革新的伙伴大多死於貶謫地,昔日的政敵也已凋零殆盡,朝廷統治者也由憲宗、穆宗、敬宗而至文宗。二十三年的貶謫歲月,使劉禹錫從一個而立的有為年青人,成為鬢髮已灰白仍堅持理想的五十七歲近耳順老人,這時的他非常感傷過去逝去的歲月,再度重遊玄都觀,當年滿觀如紅霞的桃樹,已空蕩蕩的無復一樹,只有滿園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搖蕩。於是他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詩云:「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劉禹錫重遊玄都觀,嘲諷昔日的政敵你們如今何在?在物換星移歲月,長壽使他成為最後勝利者,可以一吐昔日的怨氣。
劉禹錫的貶謫歲月中,長安唯一不變的是朋黨之爭。中唐最大的牛李黨爭,溯源於憲宗元和三年(808)的制舉賢良方正科之案,延續至文宗朝,衝突更為激烈。此時牛黨的李宗閔、李逢吉執政,朝中正直之士如白居易、裴度都相繼被排擠出朝。劉禹錫經歷了昔日永貞內禪之政變,與牛李黨人,始終保持中立之道;也因此自白居易、裴度離開長安後,他在朝中孤立無援,無所作為,於是大和五年(831),他再度離京,出任蘇州刺史。大和九年(835),劉禹錫由汝州,赴同州刺史任途中,朝廷發生了「甘露之變」。甘露之變是文宗與宰相李訓聯手剪除宦官的事件,結果反成了宦官仇士良藉機率領禁軍誅殺朝中宰相與大臣的慘劇。自此之後的晚唐朝廷大臣已無能力對抗專橫的宦官。宦官仇士良權勢益盛,對文宗頤指氣使。司馬光說:「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宦官的專橫,使朝政更沈淪,劉禹錫覺得在官場已無可作為,於開成元年(836)秋,以足疾辭同州刺史,回洛陽養老。會昌二年(842)七月,劉禹錫以七十一歲的高壽在洛陽走完他的人生。回顧劉禹錫的一生,經歷了中唐的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八王朝。入仕期間,正是中唐朋黨交爭時期,因此他仕途的得意與失意,都受到宮廷政變與朋黨鬥爭的影響,因此他的一生經歷成為中唐歷史的縮影,也是本論文研究的宗旨。
本論文主要內容以劉禹錫政治生涯的浮沉,來了解中唐時期宮廷與黨派鬥爭的政治變化,及宮廷與黨派鬥爭對劉禹錫一生的影響。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和第六章的結論之外,正文共分為:劉禹錫自序的家世、成長與進入仕途;劉禹錫與永貞革新;劉禹錫的貶謫與憲宗朝政局;劉禹錫的再三貶謫等四大部份。第一章緒論:簡述研究旨趣、相關研究回顧與本文章節安排。第二章為劉禹錫自序的家世、成長與進入仕途,分三節討論:首先,針對劉禹錫的祖籍淵源與家族背景做一考訂和敘述;其次,描述少年劉禹錫在嘉興的成長、學習,及江南環境對當時劉禹錫的影響;最後,敘述進入仕途的劉禹錫,自長安赴舉進入仕途,到從事杜佑淮南幕與監察御史等職務的歷程。第三章為劉禹錫與永貞革新,分四節討論:首先,談論永貞革新的時代背景,和劉禹錫參與東宮集團的過程;其次,探討順宗實錄的實錄問題;再其次,敘述永貞革新的歷史意義。最後再談及永貞內禪與二王八司馬的貶謫命運。第四章為劉禹錫的貶謫與憲宗朝政局,分三節討論:首先,謫居朗州,論述朗州環境、謫居生活與請求量移,文學創作及憲宗朝平三鎮;其次,因詩賈禍,論述劉禹錫等人奉詔回長安,因玄都觀詩賈禍,再貶連州刺史;最後,連州時期,論連州環境,連州民情,心繫朝政與連州生活。第五章為劉禹錫的再三貶謫,分四節討論:首先,敘述夔州與和州時期的劉禹錫,與穆宗、敬宗時期的黨爭;其次,敘述文宗朝劉禹錫重返兩京,結束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涯,與再度被排擠;再其次,論述劉禹錫出任蘇州、汝州和同州等三上州刺史之政績,與此時期文宗朝的激烈黨爭;最後為洛陽養老,敘述仕途不得志、顛沛一生的劉禹錫,晚年告老還鄉返回洛陽與裴度、白居易等人的詩歌唱和生活。第六章的結論,總結劉禹錫一生中的經歷,與中唐的永貞內禪及朋黨之爭,對唐朝政局和劉禹錫生命的影響。
參考書目

壹、史料及基本文獻(史料按四部分類法排列)
一、經部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王秀梅譯注:《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二、史部
(一)正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晉〕陳 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脫 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二)編年史、別史、雜史、地理類
〔漢〕劉 向:《戰國策》,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8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唐〕吳 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6月。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月。
〔唐〕劉 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
〔宋〕趙彥衛,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宋〕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12月。
〔清〕趙 翼:《廿二史劄記及補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三)政書類
〔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
〔唐〕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new window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
〔宋〕王 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文補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三、子部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李 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宋〕李 昉:《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
〔宋〕李 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徐 松:《登科記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8月。
四、集部
〔唐〕杜 甫:《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唐〕劉禹錫,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唐〕劉禹錫,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劉禹錫,蔣維崧等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唐〕劉禹錫,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1月。
〔唐〕劉禹錫,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柳宗元,曹明綱校點:《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唐〕元稹,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
〔唐〕陸 贄〔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台北:世界書局,2005年3月。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清〕董 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貳、近人研究論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卞孝萱、朱炯遠:《劉禹錫傳》,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卞孝萱、吳汝煜:《劉禹錫》,台北:群玉堂,1992年6月初版。
卞孝萱、張清華等:《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上海:中華書局,1963年11月上海第1版。
卞孝萱:《劉禹錫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7月第1版。
毛 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王任光譯 Edward H. Carr 著《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台北:幼獅文化印行,1968年12月初版。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1版。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1版。
王壽南:《唐代的宦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初版。new window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再版。
王德忠:《唐武宗、唐宣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任士英:《唐朝二十一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5月初版。
任育才:《唐德宗奉天定難及其史料之硏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任育才:《唐史硏究論集》,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初版。
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硏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3月初版。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1版。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第1版。
李天石:《唐憲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初版。new window
李錦綉:《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年1月出版。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孫 敏:《李德裕與牛李黨爭》,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高明士等:《隋唐五代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增訂一版。
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張達人:《唐劉夢得先生禹錫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初版。
張澤咸:《隋唐時期農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張澤咸:《漢晉唐時期農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郭 鋒:《杜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臺2版第1次印刷。new window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陳寅恪集、講義及雜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北京第1版。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
章士釗:《柳文指要五十六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傅璇琮、李一飛、陶敏:《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傅璇琮:《唐宋文史論叢及其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7月初版。new window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馮 輝:《唐文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黃正建:《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硏究》,北京: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北京。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月初版。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北京第1版。
劉真倫:《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的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第1版。
鄭顯文:《唐穆宗、唐敬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薛絢譯,Joyce Appleby, Lynn Hunt, Margaret Jacob著《歷史的真相》(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3月初版。
蕭瑞峰:《劉禹錫詩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謝元魯:《唐德宗、唐順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第1版
羅聯添:《劉夢得年譜》,台北: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八期,1958年7月。new window
蘆荻,朱帆:《劉禹錫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日〕平岡武夫:《唐代的曆》,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英〕崔瑞德:《劍橋中囯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二、期刊論文
卞孝萱:<劉禹錫集整理工作綜論>,《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6 年第2 期。
孔祥君:<論唐憲宗的「元和之治」-兼論「二王八司馬事件」的性質>,《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15-22。
毛妍君:<唐代的皇宮秘書機構和秘書──翰林院和翰林學士>,《河東學刊(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10月,第17卷第5期;頁41~42。
王元明:<劉禹錫在洛陽住宅考>,《洛陽大學學報》第 15 卷第 3 期,2000年9 月;頁 45-46。
王永平:<論翰林學士與中晚唐政治>,《晉陽學刊》(太原),1990年,第2期;頁29~34。
王玉群:<牛李黨爭原因新探>,《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8卷第1期;頁81~83。
王兆剛:<藩鎮與節度使制度>,《歷史教學》,1997年第 8 期,頁36-38。
王吉林:<晚唐洛陽的分司生涯>,《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初版;頁239~249。
王守棟:<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宦官權勢的演變>,《德州學院學報》,2003年6月,第19卷第3期;頁65~67。
王守棟、王瑞:<論唐代宦官權勢與相權的削長>,《德州學院學報》,2004年2月,第20卷第1期;頁74~77。
王守棟、王瑞:<唐代宦官與相權的削長>,《德州學院學報》,第 20 卷 1 期,2004年2月;頁74-77。
王怡辰:<唐德宗晚年派系政治與順宗即位>,《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6期,中國歷史學會,民國83年;頁23~49。new window
王芸生:<論二王八司馬政治革新>,《歷史研究》,1963年第 3 期;頁 105~130。
王拴緊:<解讀劉禹錫的懷古詠史詩>,《廣西社會科學》,2006 年第2 期;頁123-125。
王恩燦、王曉虹:<略論劉禹錫謫居朗州以後的文學創作思想>,《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03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6 期;頁 55-58。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宦官>,《思與言》,7:1,1969年5月;頁45~49。new window
王賽時:<唐代的淄青鎮>,《東岳論叢》,1994年第2期;頁103~106。
王麗琴:<劉禹錫《竹枝詞》所反映的巴蜀風俗民情>,《文教資料》,2006年8月號中旬刊;頁73-74。
白俊奎:<劉禹錫貶謫時期的詠史懷古詩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 》,總 21 卷第 7 期,2000 年 7 月;頁 78-81。
白俊奎、張雪梅:<劉禹錫貶謫生涯中的政治諷刺詩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總 23 卷第 9 期,2002 年 9 月;頁 58-61。
任 暉:<韓、元、白與永貞革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3 期;頁73-75。
任 暉:<永貞革新與劉禹錫、柳宗元的文學創作>,《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 卷1997 年第3 期;頁80-84。
向瑞峰:<略論劉禹錫對中日詩壇的影響>,《浙江社會科學》,l995 年第 57期;頁 73-77。
江枰、李金黛:<言為心聲和「與時高下」──試論劉禹錫詠史詩前後期內容差異及成因>,《貴陽金筑大學學報》,2002年6月;頁66-70。
何劍平:<劉禹錫與佛教>,《唐都學刊》,2003 年第 3 期,第 19 卷 (總 77期);頁 l0-14。
何燦浩:<元和對策案試探>,《南開學報(社哲版)》,1984年第3期;頁53~60。
余才林:<劉禹錫柳宗元與武元衡關係論略>,《唐都學刊》,第15 卷第 2 期,l999年4月;頁15-19。
吳在慶:<略談劉禹錫筆下的土風民俗>,《東北師大學報》,1997 年第3 期。
宋強剛:<試論唐代藩鎮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3月;頁59-63。
岑仲勉:<翰林學士壁記注補>:《史語所集刊》第15本,中央研究院;頁84。new window
李 浩:<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174~178。
李天石:<略論唐憲宗平定藩鎮的歷史條件與個人作用>,《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 6期 第26卷;頁 31-35。
李天石:<唐憲宗與韓愈諫佛骨事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期;頁124~128。
李永賢:<略論唐代的學士>,《蘭州學刊》,2004年第3期;頁241~244。
李煥青:<唐憲宗中興與藩鎮政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2卷3期,2001年5月;頁51-55。
李樹桐:<元和中興之研究>,《食貨月刊》復刊第13卷9、10期,1984年1月;頁397~423。
李樹桐:<唐代帝位繼承之研究>,《唐代研究論集》第1輯,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頁113~175。
沈文凡:<元和詩豪劉禹錫>,《綏化師專學報》,1996 年第1 期;頁32-35。
周建國:<李德裕與牛李黨爭考述>,《唐研究》,第5卷,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99~322。
尚永亮:<元和君權與政治興衰>,《文史哲》,1995年第4期,頁63-69。
岳純之、唐瀾:<唐憲宗之死>,《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頁18-21。
林心治:<論劉禹錫詩歌的精神美個性美及其成因>,《渝州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年第 l 期,總第 33 期;頁 24-33。
林心治:<劉禹錫詠史懷古詩新探>,《渝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l996 年第 1 期,總第 37 期;頁40 -47。
邵之茜:<試論中唐政治革新對劉禹錫詩歌創作的影響(上)>,《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 年第 1 期;頁 29-32。
邵之茜:<試論中唐政治革新對劉禹錫詩歌創作的影響 (下) >,《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 年第 2 期;頁 36-40。
金五德:<柳宗元、劉禹錫遠州司馬期間心態評議>, (《長沙水電師院學院》,1993 年第1 期。
金振華:<別開生面的民歌創作──論劉禹錫的新樂府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 2 期;頁 45-49。
段希祥、王芬:<試論唐代宦官監軍制度>,《臨沂師專學報》,1999年10月,第21卷第5期;頁76~78。
皇甫以澤:<劉禹錫朗州時期詩歌藝術性略談>,《絲路學刊》,1995 年第3 期;頁 32 -34。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歷史研究》,1979年,第6期,頁18~31。
唐 驥:<劉禹錫散文略論>,《寧夏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第 17 卷 1995 年第 4 期;頁 47-5l 、轉 83。
唐曉敏:<劉禹錫與韓、柳文學思想的差異>,《綏化師專學校》,第 20 卷第 3 期,2000 年 9 月;頁 27-31。
孫繼民:<關於唐憲宗元和時期割據藩鎮的戶口申報-兼評《中國人口史-隋唐五代時期卷》>,《漢江論壇》,2004年6月;頁75-78。
袁 剛:<唐代的樞密使>,《文史哲學報》,第43期,1995年12月;頁162~167。
馬自力:<唐代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和翰林學士>,《求索》,2002年5月;頁186~189。
馬良懷:<唐代宦官與皇帝關係考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5期;頁61~67。
馬現誠:<劉禹錫與佛教及其詩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1 卷第 1 期,1999 年 1 月;頁 l02-105。
涂緒謀:<唐進士「新興階級」性對黨爭的影響存疑──《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學習札記>,《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月,第31卷第6期;頁110~116。
張中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探析>,《語文講堂》,2005年6月;頁85-88。
張少華:<論裴度與淮西戰役>,《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1 卷 6 期,2005年11月;頁83-85。
張文斌:<唐代後期宦官攬權干政之契機探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7 卷 1 期,2002年1月;頁78-81。
張文斌:<唐代後期宦官與皇位繼承權之爭>,《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16卷,第6期;頁54~59。
張自新:<自我心靈的燭照與社會盛衰的思考一劉禹錫的詠史懷古詩>,《冀東學刊》,1996 年第 3 期 ( 總第 102 期 );頁 45-49。
張春山、馬重陽:<珠聯璧合兩知己──論柳宗元與劉禹錫的友誼>,《河東學刊》,1998 年 9 月第 16 卷第 3 期;頁 70-73。
張清華:<關於韓愈對「永貞革新」的態度及《順宗實錄》評價>,《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 卷第6 期,2000 年11 月;頁1-3。
張榮芳-<牛李黨爭中史官與史學的論爭>,《唐代論文研究第二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9月初版。
張劍光:<唐代藩鎮割與商業>,《文史哲》,1997年第 4 期;頁74-80。
曹松林、鄭林華:<永貞革新集團核心人物的政治素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129-133。
許 總:<雄豪之概與清峻之美──劉禹錫詩論>,《蘇州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年第 2 期;頁 41-45、轉 66。
陳 芒、唐紅梅:<論劉禹錫「詩豪」品格兼成因>,《嶺南師範學院學報》,1999 年;頁 54-56。
陳思培:<唐代「永貞革新」的是非功過>,《歷史月刊》,第147期,2000年4月;頁99~103。
陳英傑:<從劉禹錫詩看其與牛李黨爭之關係>載於台北《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年3月;頁81~108。new window
陳瓊光:<盟友•文友•摯友——柳宗元與劉禹錫的關係>,《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0 卷第1 期,1999 年3 月;頁12-17。
陳瓊光:<中唐文壇兩顆巨星的深厚情誼———讀柳宗元、劉禹錫的酬和詩>:《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0 卷第4 期,1999 年12 月;頁18-25。
陳瓊光:<中唐永貞革新簡論>,《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2002年6月;頁43-47。
陳瓊光:<「永貞革新」失敗後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總第92期);頁127-130。
傅明善:<十年來劉禹錫研究綜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 卷第2 期,2001 年4 月;頁1-5。
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收錄在《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7月第5次印行;頁191~208。new window
傅璇琮:<略談唐代的牛李黨爭>,《文史知識》,1983年,第2期;頁18~24。
傅璇琮:<唐永貞年翰林學士考論>載於《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頁93~99。
喬長富:<二十世紀劉禹錫研究的里程碑>,《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 3 期第 25 卷;頁 316-318、325。
湯承業:<晚唐黨禍試釋----論李德裕無黨及其破除朋黨>,《中國學人》,第5期,1973年7月;頁41~73。
湯承業:<唐代朋黨的真相>,《食貨月刊》復刊,第3卷,第11期,1974年2月;頁522~525。
程宗才:<唐代的翰林學士與宰相>,《史學月刊》,1991年,第5期;頁23~29。
賀秀明:<堅貞、憤懣、豁達一劉禹錫朗州時期心態探析>,《廈門大學學報》2001 年第 4 期 ( 總第 148 期 );頁68 -74。
賀秀明:<劉禹錫與巴山楚水>, 載於《廈門大學學報》2004 年第 1 期 ( 總第 161 期 );頁94 -100。
馮權書:<從繼承到創新一論劉禹錫的詩>,《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 年;頁 56-61。
黃永年:<唐代的宦官>,收錄在《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月初版;頁401~411。
勛 初:<韓愈的《永貞行》以及他同劉禹錫的交誼始末>,《中華文史論叢 1987年》,1987年,第2.3期;頁203-219。
楊玉秋:<唐代後期的宦官專權>,《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170期);頁54-56。
楊西雲:<唐代後期中央對藩鎮政策-從元和用兵到長慶削兵>,《歷史教學》,1996年第 7 期;頁9-12。
楊金磚:<評劉夢初《劉禹錫朗州詩文研究》>,《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 卷 第8 期,2005 年8 月;頁273-274。
楊增強:<簡論唐憲宗「以才為上、德行次之」的用人原則>,《商洛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61~63。
董正宇:<論劉禹錫的貶謫詩>,《衡陽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18 卷第 2 期,1997 年 4 月;頁 47-50。
賈豔紅:<論唐憲宗對永貞革新之繼承與發展>,《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頁95-98。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第2卷,第6期,1965年3月;頁473~483。new window
雷飛龍:<皇位繼承與漢、唐、宋、明的黨爭>,《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3期,1966年5月;頁119~159。
雷恩海:<嗟爾既往宜為懲—從永貞革新看中國官僚政體的弊端>,《甘肅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新學術》,2007年第1期;頁19-24。
廖日榮:<德憲二宗之寵任宦官與唐室之衰亡>,《中國學人》,第5期1973年7月;頁29~40。
趙雨樂:<唐代翰林學士院與南北司之爭>,《唐都學刊》,2001年第1期,第17卷;頁27~33。
趙榮蔚:<甘露之變與劉禹錫後期詩歌創作>,《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三期;頁 9-11。
趙曉嵐:<劉禹錫詩論新探>,《求索》,1994 年第 2 期;頁 96-102。
劉 歡:<劉禹錫寓言詩創作特點探析>,《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l995 年第 3 期,第 25 卷 (第 88 期);頁 69-72。
劉 歡:<論劉禹錫的民風民俗詩>,《西北大學學報》1997 年第2 期。
劉長江:<中晚唐監察體制與宦官專權>,《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7卷第5期(總184期);頁96-99。
劉寶才:<唐代思想家與佛教僧人交往的原因──讀劉禹錫送僧詩>,《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4卷第3 期,2001 年第 7 月;頁57-59。
劉鐵峰:<劉禹錫、柳宗元詩歌貶謫情感藝術範式芻議>,《集美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5 卷第 4 期,2002年12月;頁99-104、轉 121。
潘良熾:<唐代後期財政崩潰原因述論>,《荊州遼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月;頁29~34。
鄭小泉:<唐代科舉人才區域分布的教育因素>,《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報)》,2004年7月,第24卷第4期;頁28~30。
鄭顯文:<長慶黨爭初探>,《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32~37。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的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月;頁111~115、57。
蕭瑞峰:<論劉禹錫的歷史地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 年第 5期,頁 56-62。
薛曉蔚:<柳宗元對永貞事件的反思>,《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 期(總第33 期);頁13-18。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的決策機構與活動>,《文獻》,1988年,第4期;頁3~18。
三、學位論文
吳靜梅:<唐代德順憲三朝翰林學士及其與政局的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2月。
俞 亮:<中晚唐朝政紛爭與劉禹錫的詩文創作>,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時永彔:<中唐詩壇的奇葩——劉禹錫詩歌創作初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化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涂緒謀:<論唐後期朋黨之爭的體制根源>,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張肖梅:<劉禹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黃耀東:<逆境中的達觀與奮爭——淺析劉禹錫詩歌的思想性>,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化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楊秋生:<劉禹錫及其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鍾曉峰:<劉禹錫詩歌創作與政治遭遇關係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蘇伯強:<唐代進士與黨爭>,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