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文言小說之紹唐與新變
作者:鄧郁生
作者(外文):Deng,Yu-Sh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明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宋代文言小說唐人小說承衍新變改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本論文命題「宋代文言小說之紹唐與新變」,乃研析宋代文言小說對唐稗之因襲與創新,除考察宋稗之意涵與特質外,並試圖歸納唐宋小說之演變規律。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目的,進行研究回顧與述評,並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範圍、價值、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分期介紹宋代文言小說之發展脈絡,為其重要書目、篇章之「紹唐」現象,做一歷時性的演變論述,並點出唐宋小說之共同特質。第三章以「《夷堅志》轉錄唐事」之作為主要考察範疇,分析唐宋小說「寫錄意圖」之異同,嘗試歸納從「筆補造化」到「追錄見聞」之演變規律。第四章以「負心」故事為主要考察範疇,分析唐宋小說「情 / 理」傾向之異同,嘗試歸納從「含蓄蘊藉」到「直率發露」之演變規律。第五章以「講古」之作為主要考察範疇,分析唐宋小說「藝 / 道」比重之升降,嘗試歸納從「遊戲筆墨」到「敦重文史」之演變規律。第六章以「黃粱夢」型小說為主要考察範疇,分析唐宋小說「敘事結構」之異同,嘗試歸納從「佈局緊密」到「別生端緒」之演變規律。第七章為「結論」,總結宋代文言小說之時代新義及其紹唐之新變,道出其應有之文學價值,並提出研究議題之展望。

一、古籍文獻(先依斷代,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第7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第7版。
(漢)劉向編訂、王守謙等譯注:《戰國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12月。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第5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南朝梁)劉勰撰、王利器校釋:《文心雕龍》,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10月2
  版。

(唐)牛僧孺、李復言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 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8月。
(唐)谷神子撰、田松青點校:《博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唐)李白撰、(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明)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台北:
  世界書局,1997年5月二版。
(唐)李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唐)范攄撰、陽羨生點校:《雲溪友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唐)高彥休:《闕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知不足齋叢書》。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劉知幾撰、黃壽成點校:《史通》,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第5版。
(唐)蘇鶚:《杜陽雜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五代)劉煦:《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5月,7版。

(宋)上官融:《友會談叢》,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十萬卷樓叢書》。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烏程許氏藏明刊本。
(宋)毛滂:《東堂詞》,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0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9年。
(宋)王明清:《揮麈前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津逮秘書》。
(宋)王明清撰,汪新森、朱菊如校點:《投轄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2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孔平仲撰、池潔整理:《續世說》,收於傅璇琮等人主編:《全宋筆記‧第二
  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
(宋)朱熹撰,曾抗美、徐德明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六)》,收於朱傑人、
  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修訂本,冊2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史學叢書》。
(宋)李昉主編:《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10月。
(宋)李昉主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重印。
(宋)李昉主編、張國風點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1
  月。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9月第2版。
(宋)李獻民撰、程毅中等點校:《雲齋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
  月。
(宋)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聚珍版叢書》。
(宋)佚名編:《名公書判清明集》,收於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第
  二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宋)佚名:《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1月。
(宋)周守忠:《姬侍類偶》,《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68》,台南:莊嚴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宋)胡仔著、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祝堯:《古賦辨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
(宋)洪适:《盤洲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二版。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宋)秦觀著、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月。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十萬卷樓》。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聚珍版叢書》。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
  月。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月。
(宋)郭彖撰、李夢生校點:《睽車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宋)張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月。
(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知不足齋叢書》。
(宋)章炳文:《搜神秘覽》,《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古逸叢書》。
(宋)曾慥撰、王汝濤等校注:《類說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黃休復撰、李夢生點校:《茅亭客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
  月。
(宋)黃震:《黃氏日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津逮秘書》。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11月,第5版。
(宋)歐陽修撰、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宋)鄭克:《折獄龜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墨海金壺》。
(宋)劉斧編:《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
(宋)劉昌詩:《蘆蒲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知不足齋叢書》。
(宋)樓鑰:《攻媿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聚珍版叢書》。
(宋)錢時:《兩漢筆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宋)戴埴:《鼠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百川學海》。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宋)龐元英撰、金圓整理:《談藪》,收於傅璇琮等人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畿輔叢書》。
(元)佚名:《宣和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士禮居叢書》。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三版。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

(明)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4月。
(明)王鴻儒:《凝齋筆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百陵學山》。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明)佚名編:《五朝小說大觀》,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再版。
(明)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馮夢龍全集‧古今小說》(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3年3月。

(清)王士禛撰、趙伯陶點校:《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0月。
(清)永瑢:《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
  月。
(清)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2月修訂二版。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15》,北京:中華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1年9月。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漢京出版社,1986年9月。
  書局,2006年6月,《國學基本叢書》。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蓮塘居士編:《唐人說薈》,收於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西
  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影印民國11年掃葉山房刊本。



二、今人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2版。
丁福保:《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于天池:《中國文言小說叢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水照:《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王水照卷》,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1
  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民信:《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8new window
  月。
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3月。
王明信等滙輯:《史記人物與事件》,《史記研究集成‧第7卷》,北京:華文出版
  社,2005年1月。
王明蓀:《宋史論文稿》,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3月。new window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2
  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本事詩校補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11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3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6月。
王學典主編:《史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6月。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傳播與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2月。new window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2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年12月新排版。new window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再版。
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新1
  版。
汪聚應:《唐人豪俠小說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束忱:《新譯宋傳奇小說選》,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1月。
余丹:《宋代文言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新一版。
李時人:《中國古代小說與文化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李劍國:《宋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李劍國:《古稗斗筲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4月。
何禮忠:《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new window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1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5月增訂再版。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上冊)》,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2月。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5月。new window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10月。new window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10再版。
柏楊:《柏楊版資治通鑒》,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3月,第2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
  月。
俞建卿:《晉唐小說六十種》,上海 : 廣益書局,1915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2月。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徐志平:《《續玄怪錄》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9月。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唐瑛:《宋代文言小說異類姻緣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唐翼明:《古典今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浦江清:《生命無涯:浦江清隨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說的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袁閭琨、薛洪勣主編:《唐宋傳奇總集‧南北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9月。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7月。new window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0月。
陶晉生:《歷史的瞬間》,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2月。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1月。new window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第二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new window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5月。new window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
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張兵:《宋遼金元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1月二版。
章培恆:《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4月第2new window
  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new window
許建崑:《情感、想像與詮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
  年8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5月。
程毅中:《程毅中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程毅中:《程毅中文存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new window
曾棗莊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游秀雲:《宋代傳奇小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6月。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9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9月。new window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9月。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9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楊燕起等滙輯:《史記集評》,《史記研究集成‧第6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年1月。
葉慶炳:《晚鳴軒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月。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6月。
趙章超:《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
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2卷》,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
魯迅:《唐宋傳奇集》,《魯迅全集‧第5卷》,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
  月。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方:《唐宋變革與宋代審美文化轉型》,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4月。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月。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年7月。
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7new window
  月。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蕭相愷:《中國古代小說考論編》,南京:鳯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韓兆琦:《史記選注》,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修訂四刷。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3
  月。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月。
魏崇新:《比較文學視閾中的中國古典文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年6月。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羅寧:《漢唐小說觀念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3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顧頡剛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鐵愛花:《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
  月。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6年9月。
(荷)米克‧巴爾:《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德)莫宜佳著、韋凌譯:《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
(日)內山知也著、查球屏編:《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2月。
(日)詑摩武俊著、李淳譯:《嫉妒心理學》,高雄:文皇出版社,1979年12月。
(日)鹽谷溫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概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6年3月
  台二版。
(韓)崔真娥:《幻想‧性別‧文化:韓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古典小說》,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白化文:〈龍女報恩故事的來龍去脈──〈柳毅傳〉與〈朱蛇記〉比較觀〉,《文
  學遺產》,1992年第3期。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卷11,2005年。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
  起〉,《中外文學》卷15第12期,1987年5月。
康韻梅:〈《綠窗新話》中唐五代小說的改易探析〉,《台大中文學報》第20期,
  2004年6月。
趙修霈:〈從「禍階」到「禍首」:樂史〈楊太真外傳〉的書寫手法〉《成大中文
  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
趙維國:〈論《麗情集》與宋代麗情小說創作〉,《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3卷第1期,2003年1月。
魯茜、陳如碧:〈「才子佳人」小說戲曲敘事模式的演變歷程──以唐五代「紅葉
  題詩」小說至明(題紅記)戲曲的嬗變個案為例〉,《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9卷第3期,2007年5月。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5號,
  1991年6月。
鄧郁生:〈吃魚抑或放生的抉擇:論唐五代小說中的一種魚類變形故事〉,《國立new window
  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2期,2008年10月。
鄧郁生:〈「以形傳神」:解讀《河東記‧申屠澄》中虎妻的心理〉,《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2期,2010年5月。
鄧郁生:〈償俗與歸真:論《傳奇‧孫恪》的啟悟結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22期,2011年6月。
劉坤儀:〈論《霍小玉傳》悲劇結局的必然性〉,《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   new window
  年2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
  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
  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四、研討會及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牛志平:〈唐代妒婦述論〉,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
  出版社,1991年4月。
呂謙舉:〈宋代史學的義理觀念〉,收於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new window
  集‧第一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9月。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
  化思想〉,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林文寶:〈牛僧孺與「玄怪錄」〉,收錄於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
  究叢刊:小說之部(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2月。
林晉士:〈韓愈〈毛穎傳〉對傳記文的突破與創新〉,收於張高評主編:《文學藝
  術與創意研發研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12月。
郭英德:〈論文學史敘述的原則、對象和方法──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撰寫為中
  心〉,收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廖炳惠:〈領受與創新──《桃花源詩并記》與《失樂園》的譜系問題〉,收於陳
  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12月。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收於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0月。
龔鵬程:〈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地位〉,收於黎活仁等主編:《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new window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日)大澤正昭:〈「妒婦」、「悍妻」以及「懼內」──唐宋變革期的婚姻與家庭之
  變化〉,收於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年8月。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單飛:《皇甫枚《三水小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4
  月。
趙秀林:《《三水小牘》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5
  月。
劉秋娟:《《青瑣高議》重寫唐代小說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3年4月。
鄧郁生:《唐五代妖故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