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書論與詩論之比較研究
作者:洪曜南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欽忠教授
周益忠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唐代書論詩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本文從成中英「本體詮釋學」本體與方法為一之理念出發,企圖以歷史發展的觀點切入唐代書論與詩論之比較。首先指出書法與詩歌的本質差異在前者具備身體義的直接性,而後者則為符號義的間接性。其次梳理唐以前書論與詩論之發展,認為前者乃由「形」、「勢」而「意」的發展,而後者為「志」、「情」而「意象」的發展,直至盛唐,二者之發展脈絡基本一致。再者,本文將唐代分初、盛、中、晚四期予以論述,指出初唐有由政策引導逐漸轉向審美自覺之發展,其主要內容在積極立「法」和「法」的背反以及對「意」的深化上;盛唐不但有相關之理論專著,以及「神」、「逸」和「興象」、「風骨」等論述,更有新批評模式的出現,展現了十足的高峰現象;中唐書論與詩論的發展開始出現異趨,書論基本沉潛,而詩論則有因時而變的轉進,又此期有書體與字體分流、古文與詩歌分流之現象,亦值注意;晚唐釋、道思想進一步融入,在詩論方面乃有意境論之成熟,但書法因直接性本質而在理論方面少有表現,然而對法式的強調與理論之整理,則是二者在此期的共同現象。本論文另就唐代美學範疇的熱點予以討論,認為具身體義的「勢」、「骨」和活躍生命的「氣」、「神」,皆是唐代前期注重創作主體性的反映,而「法」與「非法」則是典型樹立及其背反,對「意」、「象」的重視則為主客相兼的表現,又「境」與「外」的強調,更反映了主客相融的理想追求。最後本文更從歷史發展的視角,指出「儒、道、釋思想之影響」、「美學內涵之轉進」、以及「完整的發展週期」三者,是為唐代書論與詩論發展之特色所在,由此也更進一步肯認了盛、中唐的發展轉向,誠具有「百代之中」的關鍵轉折地位。
一、專書
(一)書法類
1、古籍類
朱建新:《孫過庭書譜箋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沙孟海著述;鄭紹昌整理補注:《書譜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士藝:《書譜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姚平:《孫過庭書譜今註今譯》(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唐‧孫過庭著;王仁鈞撰述:《書譜》(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革新一版)
馬國權:《書譜譯註》(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康有為著,龔鵬程導讀:《廣藝舟雙楫》(台北:金楓出版社,1994年革新一
版)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據民國16年丁卯印本影印)
清‧劉熙載原著;金學智評注:《書概評注》(上海:上海書畫,2007年)
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崔爾平選編:《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華人德主編:《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本書原為上海書畫出
版社於1979年出版)
潘運告編著:《中晚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運告編著:《張懷瓘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修訂版)
譚學念注評:《孫過庭‧書譜》(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
蕭元編著:《初唐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2、現代論著
丁夢周:《中國書法與線條藝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東大,1995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王世征:《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書史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
2010年)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技法、創作、教育卷》(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
中華書道學會等編:《懷素自敘與唐代草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
道學會,2004年)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主編:《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美
術出版社,2004年)
[日]河內利治著;承春先譯:《漢字書法審美範疇考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院,2006年)
石延平:《中國書法精神》(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
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書法篆刻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皮朝綱:《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年)
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隨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何炳武主編:《中國書法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沃興華:《書法問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
李光華:《禪與書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周膺:《書法審美哲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金開城:《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開誠:《書法藝術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俊杰:《周俊杰書學要義》(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
胡方鉞:《書譜探微》(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胡抗美:《中國書法藝術當代性論稿》(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姜壽田執行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姚淦銘:《漢字與書法文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馬欽忠:《中國書法的當代詮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書法》雜誌編輯部:《美的沉思──美學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孫曉雲、薛龍春主編:《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通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方既:《陳方既論書法》(北京:華文岀版社,2003年)
陳方既、雷志雄:《中國書法美學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啟功:《啟功書法叢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梅墨生:《書法圖式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稼人:《書法美的表現──書法藝術形態學論綱》(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4年)
張天弓:《張天弓先唐書學考辨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
張天弓編著:《中國書法大事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張公者編著:《書學麈談》(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北:蕙風堂,1994年)
黃源著;湯序波等整理:《書法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黃惇:《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new window
傅京生:《傅京生書法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華正人:《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本書原為崔爾平選編點
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出版)
萬應均:《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承雍:《書法與文化十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齊沖天:《書法論》(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齊沖天:《書法文字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7年)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3):李邕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聶清:《道教與書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叢文俊:《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中國當代書法理論家著作叢書‧第一輯》)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叢文俊:《書法史鑒──古人眼中的書法和我們的認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2003年)
蕭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8年修訂本)
龔鵬程:《書藝叢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二)詩歌類
1、古籍類
[日]遍照金剛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3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五版)
唐‧李白著;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齊己等:《白蓮集、禪月集、浣花集、廣成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韋縠編:《才調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祖保泉、陶禮天:《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清‧聖祖等:《全唐詩》(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輯校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現代論著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王英志:《古典美學傳統與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年)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0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甘生統:《皎然詩學淵源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台初版)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呂興昌:《司空圖詩品研究》(台北:宏大出版社,1980年)
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余才林:《唐詩本事中的詩學觀念》(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9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二版)new window
李壯鷹:《禪與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咏吟:《詩學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青春:《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年)
李青春:《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珍華、傅璇琮撰:《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法]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
易聞曉:《中國詩句法論》(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周品生:《從詩論到文論:中國狹義文學批評論綱》(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周嘯天:《唐絕句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初版,2006年二版)
吳明賢、李天道:《唐人的詩歌理論》(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林正三:《歷代詩論中「法」的觀念之探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年)
林淑貞:《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研究概況──已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疇》(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洪迪:《大詩歌理念和創造詩美學──關於詩本體與詩創造的比較研究》(上海:上
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台初版)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5年)
馬茂元:《唐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祖保泉:《司空圖的詩歌理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郭杰:《古代思想與詩的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陳坤祥:《唐人論唐詩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陳必正、張慧蓮:《王昌齡詩論研究、韓愈詩觀及其詩》(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
社,2009年)
陳小亮:《論宇文所安的唐代詩歌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3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良運:《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倪進等著:《中國詩學史‧隨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
社,2002年)
陳華昌:《唐代詩與畫的相關性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1993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僅以詩、畫論之專著為研究對象》(台new window
北:文史哲,1997年)
陶文鵬:《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彭雅玲:《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台北:花木蘭文new window
化出版社,2009年)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張本志:《律詩規範及其辨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增訂版)
張巍:《杜詩及中晚唐詩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黃美玲:《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黃美鈴、涂淑敏:《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初盛唐近體詩聲律研究》(台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黃炳輝:《唐詩學述論》(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年)
黃炳輝:《唐詩學史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
黃霖主編,羊列榮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上海:東方出版
中心,2006年)
喬惟德、尚永亮:《唐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啟高:《唐代詩學》(台北:正中書局,1935年)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詩與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市:里仁出版社,1998年)
蔣均濤:《審美詩論》(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士林:《中國詩學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潔:《唐詩題材類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黎志敏:《詩學構建:形式與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謝建忠:《毛詩及其經學闡釋對唐詩的影響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鍾應梅:《論詩絕句甲乙集》(香港:香港崇基學院中國語文學系華國學會,1975
年)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蕭榮華《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羅宗強:《唐詩小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三)其他
1、古籍類
丁福保註譯:《六祖壇經箋註》(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二
版)
肖占鵬主編:《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壯膺主編;唐曉敏編著:《中華古文論釋林‧隋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1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排印本)
周祖譔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周紹良總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日本‧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台北:天
工書局,1988年)
唐‧元結:《元次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學津討原》,嚴一萍選集:《百部叢書集成》(台
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唐‧姚思廉撰:《梁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再版)
唐‧虞世南撰;胡洪軍、胡遐輯注:《虞世南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後晉‧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葉燮:《已畦集、原詩、詩集、詩集殘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
類‧二四四)(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定:《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梁‧蕭統、徐陵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古迂書院刊本)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3
版)
郭紹虞、王文生編:《中國歷代文論類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現代論著
丁政:《碑帖書畫與詩歌文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七集──中國古典文學第一屆國際會
議論文專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中華五千年文化集刊──法書一》(台北:故宮博物院中華五千年文化集刊編輯委
員會,1984年)
[日]深澤一幸著;王蘭、蔣寅譯:《詩海撈月──唐代宗教文學論集》(北京:中華
書局,2014年)
[日]赤井益久著;范建明譯:《中唐文人之文藝及其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2014年)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步高:《司空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岳川:《藝術本體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王明居:《唐代美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素峰編:《文學與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
王新:《詩、畫、樂的融通:多維視閾下的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12年)
王耘:《唐代美學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王運熙、楊明:《隨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new window
王樹人、喻柏林:《傳統智慧再發現》(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9年)
由興波:《詩法與書法:從唐宋論書詩看書法文獻的文學性解讀》(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左冬嶺主編:《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年)
古風:《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加拿大]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著,陳慧等譯:《批
評的剖析》(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朱志榮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牟世金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中國傳統審美之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出版之修訂補充版)
衣若芬、劉苑如:《世變與創新──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
究院中國文學與哲學研究所,1999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杭州:浙江人民,1982年,據1932年國立北平圖書
館排印本影印)
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著:《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正治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理論研究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1988年)
李壯膺主編:《中華古文論釋林‧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李昌舒:《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北京: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8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增訂本)
李瑞卿:《中國古代文論修辭觀》(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月)
李裴:《隨唐五代道教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汪湧豪:《風骨的意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 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易中天等:《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周宗岱:《美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法]弗朗索瓦‧于連著;杜小真譯:《迂迴與進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
聯書店,1998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
[法]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卓立(Esther Lin-Rosolato)譯:《淡
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法]余蓮著;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法]雅克‧德里達著;汪堂家譯:《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著;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new window
年)
[波]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曉末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
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灣版無出版頁,原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在慶:《增補唐五代文史叢考》(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風:《藝術符號美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吳夏平:《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述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吳興明等著:《比較研究:詩意論與詩言意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吳調公:《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金健人:《論文學的特殊本質》(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杜文涓:《感悟之道:中國傳統山水畫心物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杜道明:《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孟華:《文字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
姜耕玉:《藝術辯證法:中國智慧形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英]巴瑞特著;曾維加譯:《唐代道教:中國歷史上黃金時期的宗教與帝國》(濟
南:齊魯書社,2012年)
侯文宜:《中國文氣論批評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二版)new window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家祥:《氣韻:藝術神態及其嬗變──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學研究》(北京:中國
書籍出版社,2013年)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郁賢皓:《李白與時代文史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雷克‧韋勒克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9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4年)
[美]蘇珊‧朗格著;騰守堯等譯:《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
[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1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8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梅墨生:《藝道說文:梅墨生書畫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13年)
唐光榮:《唐代類書與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涂光社:《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涂光社:《原創在氣》(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高行健:《談創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
高楠:《道教與美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5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艷:《中國中世文學思想史:以文學語言觀念的發展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2年)
孫立:《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倪梁康:《現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州:廣東人
民出版社,2004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陳文敏:《漢字起源與原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允鋒:《中唐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友冰:《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1949─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2001年)
陳良運:《文與質、藝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伯海:《中國文學史之宏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陳尚君:《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徳禮:《中國藝術辯證法》(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郭紹虞:《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台一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1937年初版,2008年版)
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陶東風:《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陶禮天:《藝味說》(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陶禮天:《司空圖年譜匯考》(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修訂版)
曹逢甫:《從語言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4年)new window
崔樹強:《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梁一儒、戶曉輝、宮承波:《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湯華泉:《唐宋文學文獻研究叢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馮毓雲:《文藝學與方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修訂再版)
彭吉象主編:《中國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彭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2年)
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new window
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延風:《中國藝術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張清民:《藝術解釋的向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張燕瑾、呂薇芬主編;杜曉勤撰著:《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隋唐五代文學研
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3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台初版)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黃敬雅:《李陽冰的研究》 (台灣新竹:國興出版社,1985年)
黃峰:《中國古代書論與文論的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童慶炳主編:《藝術與人類心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童慶炳:《文學審美論的自覺──文學特徵問題新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2011年)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new window
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傅璇琮、羅聯添主編:《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西安:三秦出板社,2004年)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楊守森:《藝術境界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範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台初版)
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初版,2001年版)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萬曼:《唐集敘錄》(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初版;1988年再版)
褚哲輪:《變異美學‧中國書法繪畫藝術哲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年)
趙樹功:《氣與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構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趙敏俐編著:《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2版)
趙慧平:《批評的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鄧國光:《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
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鄧國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表現」範疇及命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年)
[德]朴松山著;向開譯:《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到現代》(上海: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德]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一)》(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德]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畵的界限》(又名《拉奧孔》) (台北:蒲公英出
版社,1986年)
[徳]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年)
[德]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徳]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闡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徳]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徳]海徳格爾著;陳映嘉、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0年修訂版)
[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德]克勞斯、黑爾德編;倪梁康譯:《現象學的方new window
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德]埃爾瑪、霍倫斯坦編;倪梁康譯:《邏輯研究
﹝第一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修訂本)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潘策爾編;倪梁康譯:《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二部
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修訂本)
[德]朴松山著;向開譯:《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到現代》(上海: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劉金柱:《中國古代題壁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紹瑾:《復古與復元古:中國復古文學理論的美學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1年)
劉朝謙:《技術與詩──中國古人在世維度的天堂性與泥濘性》(北京:華齡出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劉綱紀:《藝術哲學》(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潘知常:《詩與思的對話──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及其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三
聯書店,1997年)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蔡芳定:《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之美學批評法》(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錢中文主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
究》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鍾書:《管錐編(一)》(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薛富興:《東方神韻:意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成都:四川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new window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1995年)
蕭馳:《玄智與詩興》(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二卷:佛法與詩境》(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年)
蕭麗華:《從王維到蘇軾:詩歌與禪學交會的黃金時代》(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社,2013年)
藤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藤守堯:《道與中國藝術》(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1年)new window
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修訂版)
羅根澤:《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繁體版)
羅瑩:《線形象:中國繪畫的起源與形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羅聯添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顧平:《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學術表達──藝術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天津:天津人
民,2004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2001年再版)new window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二、期刊論文
(一)書法類
王林寶:〈書法藝術形象思維初探〉,中國書法家協會編:《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
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頁556-570。
王昌煥:〈論唐代狂士書法〉,《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
(2000年3月),頁28-29。
王崗:〈中唐尚實尚俗的書法思想〉,《書法研究》總第30期(上海:上海書畫出
版社,1987年第4期),頁12-24。
王崗、蕭雲:〈孫過庭的意義──初唐美學巡禮〉,《書法研究》總第27期(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頁27-39。
王學雷:〈中國古代書法史著的發端──劉宋王愔《文字志》研究〉,文物出版社
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8月),頁455-467。
朱關田:〈李邕書法評傳〉,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3):李邕卷》(北
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朱關田:〈唐墓誌中的書學資料〉,《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
州:西泠印社,2000年12月),頁93─101。
西中文:〈關係態──書法本體論研究的新視角〉,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主編:
《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3月),
頁61-71。
李一:〈唐代書論的特色與成就〉《美術史論》1994年第3期(總51期),頁32-
44。
李林祥:〈杜子美論書「貴古賤今」辨析〉,《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1期,頁
23-27。
李祥林:〈論杜甫的書法美學思想〉,《杜甫研究學刊》1993年第3期,頁14-
23。
沈語冰:〈關於書法風格史的反思〉,《中國書法》2000年第1期(總第81期),
頁45-48。
金開誠:〈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徵〉,收入氏著:《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2年),頁248-259。
杜忠誥:〈書法藝術與文字內容〉,《美育》1997年4月,頁1~14。
吳榮富:〈書論與文論的異離與妙合〉,《成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7年5new window
月),頁283-302。
吳榮富:〈唐太宗的書法學考論──從《溫泉銘》的相關問題切入〉,成功大學中
文系、臺灣大學中文系編:《知性與情感的交會──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7月),頁1-38。
林銳:〈《書品》三題〉,文物出版社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8月),頁447-454。
孟雲飛:〈唐代的書法教育與科舉〉,《書法研究》總第122期(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2005年3月),頁46─51。
武振宇:〈略論唐代書學理論關於王羲之書法地位的變遷〉,《大連大學學報》
2009年第一期,頁93-95。
[法]Yolaine Escande(幽蘭):〈中國書法藝術品評的美學思想──論張懷瓘的new window
《書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47-70。
洪文雄:〈論中國歷代對孫過庭《書譜》的評價與詮釋〉,《逢甲社會人文學報》
第20期(2010年6月),頁143-185。
姜壽田:〈唐代書法審美流變〉,《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
州:西泠印社,2000年12月),頁107─113。
姜壽田:〈書法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國書法》2006年2月,頁31-33。
侯開嘉:〈題壁書法興廢史述〉,《書法研究》1996年第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
版社,1996年11月),頁56─67。
胡問遂:〈試談顏書藝術成就〉,《書法》雜誌編輯部編:《書法文庫──群星璀
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頁113-124。原刊《書法》
1978年第2期(總3期)。
馬欽忠:〈論書法學和書法史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書法研究》1995年第4
期。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
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頁589-605。
馬欽忠:〈莊子思想對書法創作及審美的定性作用〉,《中國書法》1995年第4
期,頁59-61。
唐幼鐸:〈「經世致用」與中唐書風〉,《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81-83。
徐永賢:〈書道自然──漢唐書論「自然」之探析〉,《藝術學報》第81期(2007new window
年10月),頁25-51。
殷蓀:〈論孫過庭〉,《書法研究》1987年第1期。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
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
月),頁104-124。
殷蓀、王鑫:〈唐代書史的分期〉,《美術史論》1989年第4期,頁90-94。
曹建:〈杜甫書法論〉,《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A期(2001
年5月),頁121-124。
崔成宗:〈杜詩與書法〉,《杜甫與唐代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6月),頁657-670。
崔成宗:〈書論修辭美學初探──以書勢群篇之修辭為例〉,《哲學美學與傳統修
辭:「修辭學之多元詮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12年10月),頁151-189。
陳章錫:〈從儒道二家思想探討孫過庭《書譜》的美學意蘊〉,《第一屆中國文學
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02
年12月。頁171─191。
陳章錫:〈孫過庭與張懷瓘書法美學思想之對比〉,《文學新鑰》第2期(2004年new window
7月),頁61─90。
陳欽忠:〈盛唐開拓氣運下書法意識的轉換〉,《興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1new window
年),頁133-152。又見中國書法教育協會:《1990書法論文徵選入選論文
集》(台北:蕙風堂,1990年11月),頁六1-18。
許洪流:〈論魏晉南北朝的筆法傳承與充實〉,《中國書法》2000年第7期(總第
87期),頁44-50。收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技
法、創作、教育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6月),頁176-187。
張天弓:〈羊欣書學論著考評〉,浙江省博物館編:《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12月),頁71-80。
張志攀:〈李白書法藝術和書法審美觀論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8卷2003年第3期(總第125期),頁115-117。
張昕若:〈褚遂良在唐代書法中的地位〉,《書法》雜誌編輯部編:《書法文庫
──群星璀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頁79-83。原刊《書
法》1983年第6期(總33期)。
張偉生:〈書法藝術中的詩意美〉,《書法》1989年第2期,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12月),頁241-245。
張學忠:〈唐代詩人與書法〉,《書法研究》1999年第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1999年11月),頁14─23。
黃惇:〈書法神采論研究〉,《書法研究》1986年第3期。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頁138-156。
彭礪志:〈從「書勢」到「筆陣」:古代書法理論的發生〉,孫曉雲、薛龍春主
編:《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
學出版社,2010年10月),頁386-404。
傅京生:〈道家美學與書法意識研究札記〉,《書法之友》1995年第3期,頁3-
7。
傅京生:〈中國書法如何反映生命──人的形式與人的內容在書法中的價值與意
義〉,《美術研究》1995年第4期,頁31-40。
楊璋明:〈韓愈的書論及其作品〉,《書法》雜誌編輯部編:《書法文庫──群星
璀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頁149-155。原刊《書法》
1980年第6期(總15期)。
葉鵬飛:〈唐人尚法淺論〉,《書法研究》1997年第5期,收入《二十世紀書法研
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頁635-
645。
翟景運:〈從《李潮八分小篆歌》看杜甫的美學觀〉,《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20-23。
趙啟斌:〈意象論──淺議六朝書法的主觀性轉化〉,文物出版社編:《第五屆中
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8月),頁414-
421。
榮斌:〈書法藝術中的狂醉與放逸書寫的美感經驗──張旭書法美學初探〉,《哲new window
學與文化》第37卷第9期(2010年9月),頁169-179。
蔡根祥:〈柳宗元書法探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1995年7
月),頁151-181。
蔡顯良:〈唐代論書詩研究〉,《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美
術出版社,2004年3月),頁194─219。又見《書法研究》總第124期(上
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5月),頁1─38。

(二)詩歌類
王夢鷗:〈唐詩人王昌齡生平及其詩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7、8
期,頁5-10、5-11。
王夢鷗:〈試論皎然詩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3期,收入王夢鷗:
《古典文學論探索》,頁8-14。
李宛平:〈論司空圖的「韻味」說〉,《南都學壇》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
頁68-70。
李宛平:〈司空圖的詩歌理論〉,《南都學壇》第2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
68-70。
李建福:〈《二十四詩品》真偽述評〉,《唐宋詩詞研究論集》(彰化:明道大學
中文系,2008年),頁319-356。
孟二冬:〈韓孟詩派的創新意識及其與中唐文化趨向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
1989年第6期,頁155-170。
孟二冬、耿琴:〈皎然復古通變論〉,《安徽師大學報》第23卷第1期(1995
年),頁86-91。
邱湘雲:〈禪學對唐代詩歌美學的影響〉,《興大人文學報》2006年,頁223-new window
260。
吳宏一:〈談中國詩歌史上的「以復古為革新──以陳子昂為討論重心」,《北京
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頁5-11。
杜松柏:〈佛禪「法」「悟」於詩論的影響〉,《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new window
1月),頁25-39。
周裕楷:〈王楊盧駱當時體──試論初唐七言歌行的群體風格及其遞嬗軌跡〉,
《天府新論》1988年第4期,頁60-67。
周策縱:〈詩詞的「當下」美──論中國詩歌的抒情主流和自然境界〉,中國古典
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七集──中國古典文學第一屆國際會議論
文專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頁683-728。
皇甫煃:〈唐代以詩賦取士與唐詩繁榮的關係〉,《南京師院學報》1979年第1
期。
袁曉薇:〈論「韻味說」的「味」與「格」──兼論司空圖對王維詩歌藝術的理論
發展〉,徐中玉、郭豫適主編:《中國文論的方與圓──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第3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頁111-122。
高東洋:〈皎然意境論在意境理論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山東省農業管理幹
部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頁24-25。
孫中峰:〈唐代山水詩論探析──以「境」之範疇為論述核心〉,《興大中文學new window
報》第15期(2003年6月),頁164-193。
許連軍:〈論皎然「五格」品詩及其唐詩觀〉,《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7
年),頁46-49。
許連軍、陳伯海:〈論皎然《詩式》的理論體系〉,《江漢論壇》2008年1月,頁
101-104。
許總:〈論四傑與唐詩體式規範〉,《學術研究》1995年第2期,頁104-108。
陳尚君、汪湧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中國古籍研究》第1卷(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581-588。
黃保真:〈皎然詩學評議〉,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頁157-184。
張明非:〈論陳子昂「興寄」說〉,《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1998年),頁202-
214。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黃霖、鄔國平主編:《追求科學與創新:復旦大
學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12月),頁195-215。
溫新瑞:〈皎然詩歌理論中高的詩學美學觀〉,《新余高專學報》第11卷第4期
(2006年8月),頁53-55。
楊承祖:〈論唐代文學復古的詩文異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995年9月,頁209-215。
葛曉音:〈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
頁191-208。
葛曉音:〈初唐四傑與齊梁文風〉,《求索》1990年第3期,頁87-93。
葛曉音:〈創作範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詩的普及──從《李嶠百詠》談起〉,《文學
遺產》1995年第6期,頁30-41。
劉衛林:〈中唐詩學造境說與詩之變──兼論佛教思想之影響〉,《普門學報》第
16期(2003年7月),頁99-116。
潘重規:〈隋劉善經《四聲指歸》定本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四期(1962
年),無頁碼。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詩格》析義〉,《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
(2010年6月),頁297-326。
蔣凡:〈文學批評史中之殷璠及其《河嶽英靈集》〉,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
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
月),頁141-156。
蔣寅:〈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頁93-
100。
戴為群:〈論「興」──一個形式角度的新解釋〉,徐中玉、郭豫適主編:《中國
文論的方與圓──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0年9月),頁569-584。
蕭馳:〈中國傳統詩學中的超越與本在──《二十四詩品》中一個重要意涵的探new window
討〉,《中國文哲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164-204。
蕭馳:〈玄、禪觀念之交接與《二十四詩品》〉,《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
(2004年3月),頁1-37。

(三)其他
王海華:〈放浪思想,取璧生輝──談唐代詩歌與書法藝術的相互影響〉,《佳木
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4年8月),頁55-56。
王飛:〈杜詩與中國書畫創作〉,《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4期(總第74期),
頁10-18。
王樹先:〈關於書法美與詩詞美的思考〉,《中國書法》1996年第2期(總第52
期),頁73-74。
皮朝綱:〈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普門學報》第13期(2003年1月),頁153-
180。
史作檉:〈美學與人類文明再建之可能性〉,《文藝美學研究》第2輯(濟南:山
東大學,2003年8月),頁1-25。
朱小鴻:〈《李潮八分小篆歌》三重意蘊說〉,《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頁93-97。
成中英:〈構建和諧化的辯證法:中國哲學中的和諧與衝突〉,成中英、馮俊主
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譯:《本體詮釋學、民主
精神與全球和諧‧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8-55。
成中英:〈論「觀」的哲學涵義──論作為方法論和本體論的本體詮釋學的統
一〉,氏編:《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
月),頁31-60。
任文京:〈中國古代詩學書學互通論〉,《河北學刊》第27卷第3期(2007年5
月),頁133-139。
汪軍:〈〈文賦〉與〈書譜〉──中國古代文論與書論之間關係的個案分析〉,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83-85。
李彥鋒:〈中國美術史中的語圖關係〉,包兆會主編:《中國美學(第一輯)》(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月),頁24-43。
李彥鋒:〈中國美術史中的語圖關係〉,包兆會主編:《中國美學(第一輯)》(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月),頁24-43。
李澤厚:〈盛唐之音──關於中國古典文藝的札記之一〉,《文藝理論研究》1980
年第1期,頁5-13。
祁光祥:〈古代文論方法論的文化闡釋〉,《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5期,收於許建平主編:《去蔽、還原與闡釋: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北京: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頁716-728。
吳有能:〈中國書道藝術的內在主體性進路──以禪宗精神為中心〉,《普門學
報》
第42期(2007年11月),頁1-21。
胡遂、禹媚:〈盛唐詩歌與書法──以李白、張旭和杜甫、顏真卿為中心〉,《柳
州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6月),頁26-29。
胡湛:〈古文運動對唐宋書法的影響〉,《書法賞評》2010年第2期,頁22-26。
侯東菊:〈淺析唐楷書尚法和唐詩重律的政治原因〉,《書法賞評》2010年第5
期,頁29-30。
兪敏華:〈藝術「形式」及其「形式研究」內涵新探──兼及新時期以來的研究綜
述〉,《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頁17-22。
徐中玉:〈中國文藝批評所受佛教傳播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論選編組
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
頁82-110。原載《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1945年6月)。
馬世曉、方愛龍:〈杜甫論書詩及其藝術思想〉,《中國書法》1993年第5期
(1993年9月),頁40-43。
章滌凡:〈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與中國古代書論的契合及相互影響〉,《楚雄
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46-51。
章繼光:〈杜甫的詩藝與唐代書法〉,《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4月,頁93-95。
啟功:〈詩與書關係〉,《啟功書法叢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
頁214。
陳凌雲:〈詩不能盡,溢而為書──歷代書論與文論的相互貫通和影響〉,《江南
論壇》2006年8月,頁50-51、59。
陳麗麗:〈論「狂」作為審美範疇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確立與發展〉,《古代文學
理論研究(第25輯)──中國文論的情與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10月),頁77─88。
許四輩:〈盛唐浪漫豪放的藝術高峰──論李白、張旭的詩歌與書法共生現象〉,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總第129期),頁
112-114。
馮翠兒:〈初盛唐書論與詩格關係初探〉,《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3期,頁
121-127。
馮翠兒:〈書法理論與詩文理論的關係──以「象」為中心〉,莫礪鋒編:《誰是
詩中疏鑿手:中國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7月),
頁58─71。
舒大剛、黃修明:〈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文學遺產》2007年第五期,頁
27-37。
張法:〈論唐代美學中的「格」〉,朱志榮主編:《中國美學研究(第一輯)》(上
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5月),頁134-138。
張晶:〈審美化境論〉,《中國美學》2004年第2輯,頁85-93。
張學忠:〈唐代詩歌書法共同繁榮原因探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3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76-82。
張穎煒:〈試論唐代書法與唐詩的相互關係及影響〉,《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學報》
第3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40-42。
傅璇琮:〈關於唐代科舉與文學的研究〉,《文學遺產》1984年第3期,頁1-
12。
楊雅惠:〈晉唐書畵美學的境界型態〉,《中山人文學報》第1期(1993年4月),
頁137-154。
葉碧苓:〈五十年來台灣博碩士「書法」論文之研究動向〉,《書畫藝術學刊》第
九、十期(2010年12月、2011年6月),頁101-128、89-144。
趙志偉:〈「溫柔敦厚」與「平和簡靜」──淺談詩與書法的中和美〉,《書法》
1989年第5期(總68期)。另見《書法》雜誌編輯部編:《美的沉思─美學篇》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頁91-95。
盧輔聖:〈方法與陷阱〉,《書法》1988年第4期,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
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
月),頁169-176。
謝思煒:〈初盛唐的政治變革與文學繁榮〉,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
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頁107-120。
簡月娟:〈黃庭堅的詩論與書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頁
107-123。
羅宗強:〈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審美理想蠡測〉,郭紹虞等:《古代文
學理論研究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6月台一版),頁227-
242。
羅宗強:〈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審美理想蠡測〉,郭紹虞等:《古代文
學理論研究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6月台一版),頁227-
242。

三、學位論文
王淑芬:《唐五代詩格的意境論研究》(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碩士論
文)
由興波:《詩法與書法──宋代「書法四大家」詩學思想與書法理論比較研究》,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6年博士論文)
朱書萱:《張懷瓘書論思想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
文)
李佳穎:《身體知覺與書法美學──從蔡邕的《筆勢論》開展身體知覺現象的研
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2006年碩士論文)
李瑞榮:《孫過庭《書譜》書論及技法析論》(台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
班2008年碩士論文)
李翠瑛:《孫過庭書譜中書論藝術精神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
年碩士論文)
金炳基:《黃山谷詩與書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博士new window
論文)
洪文雄:《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3年碩
士論文)
高莉莉:《魏晉到盛唐時期建安風骨論的形成與嬗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5年碩士論文)
殷黃明綢:《唐代禪宗對書法的影響》(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7年碩
士論文)
郭敏郎:《唐宋書風轉變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與文學系2002年碩士論文)
陳丁立:《張懷瓘書法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怡蓉:《初唐詩意觀念與詩語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碩士
論文)
陳欽忠:《中國書法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3年碩士論文)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年博士論new window
文)
許擇文:《唐代論草書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莊千慧:《心慕手追──中古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new window
2009年博士論文)
莊子茵:《宋代書法及其文學涵泳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
專班2002年碩士論文)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曾昭榕:《表演與交流─論唐代書畫場中的審美活動》(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6年碩士論文)
曾瑞雯:《中國律詩、書法史中文質中和觀念與實踐──以南北朝至杜甫、顏真
卿的詩歌、書法發展為觀察對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碩士論文)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2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彭道衡:《孫過庭〈書譜〉書學理論與書法藝術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
育學系2002年碩士論文)
楊旭堂:《張懷瓘書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
論文)
楊疾超:《古代書法批評模式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8年博士論
文)
劉文魁:《禪在書藝上之實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2006年碩士論文)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0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鄭英志:《唐代意境觀詩論的起源與發展》(東海大學中文學系2002年碩士論文)
鄭淙賓:《筆墨煙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
碩士學位班2001年碩士論文)
簡月娟:《中國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new window
年博士論文)

四、其他資源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據庫(網址:http://cnki50.csis.com.tw.ap.lip.nchu.edu.tw.2048/k)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網址:http://big.hil38.com/)
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網址:http://tang.cl.fcu.edu.tw/wsite/mp?mp=535601)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ncl.edu.tw/mp.asp?mp=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