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齊竟陵王西邸集團之研究
作者:王淑嫻
作者(外文):Shu-hsien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西邸集團蕭子良竟陵王南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一、正史與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列)
(一)正史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93年5月,七版。
(二)古籍
(春秋)墨翟,《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戰國)荀況,《荀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6月,五版。
(戰國)韓非,《韓非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五版。
(漢)揚雄,《法言》,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劉歆,《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魏)劉劭等編,孫馮翼輯,《皇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2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梁)沈約著,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梁)蕭統,《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64年2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3月3版。
(梁)鍾嶸著,呂德申校釋,《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梁)蕭繹著,頃w平校注,《金樓子校注》,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69年8月。
(梁)釋慧皎,《高僧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
(梁)釋僧祐,《弘明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2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3月。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2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
(唐)釋道宣,《大唐內典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2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唐)雪C,《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一版,1992年6月第二刷。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12月。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台一版六刷。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第1版,1992年4月第5刷。
(宋)張敦頤,《六朝事迹類編》,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11月。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臺一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2刷。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文憲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甯朔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齊蕭竟陵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6月。
(清)萬斯同,《齊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清)萬斯同,《齊將相大臣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7月,三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史札記》,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9月。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5刷。
(清)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清)王士禎,《漁洋精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清)孫文川,《南朝佛寺志》,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清)陳立,《公羊義疏》,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台一版。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畫排列)
(一)中文專書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new window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三版。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偰,《金陵古蹟圖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一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9月。
奕嬰~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new window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3刷。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松雄,《齊梁麗辭衡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new window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臺二版。
楊承彬,《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new window
萬繩南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4月。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9月,影印版。
劉躍進,《永明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第一版。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月。
(二)中文論文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士庶天隔”〉,《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王瑤,〈隸事‧聲律‧宮體――論齊梁詩〉,收入氏著,《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二版。
王淑嫻,〈蕭子良文人集團之組成及其政治意義試探〉,《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2004年。new window
王輝斌,〈謝朓與西邸文學集團〉,《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5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李天石,〈蕭衍覆齊建梁考論〉,《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李養正,〈顧歡《夷夏論》與“夷夏”之辯述論〉,《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
李文初,〈從人的自覺到“文學的自覺”――論“文學的自覺”始於魏晉〉,收入氏著,《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汪春泓,〈論王儉與蕭子良集團的對峙對齊梁文學發展之影響〉,《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
周一良,〈《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林家驪,〈竟陵王西邸學士及活動考略〉,《文史》第四十五輯,1998年。
林大志,〈梁武帝代齊之前仕歷考〉,《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竺家寧,〈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
姚華,〈類書與中國古代文風〉,《東方論壇》,2003年第2期。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關係與中國佛教的發展〉,《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
唐春生,〈論蕭子良之政治悲劇〉,《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唐春生,〈蕭子良研究的幾個問題〉,《重慶師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唐春生,〈南朝學士考論〉,《學術論壇》,2003年第6期。
孫麗,〈王儉與南齊初的儒學復興〉,《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收入《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張蓓蓓,〈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文士集團考略〉,收入氏著,《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金龍,〈禁衛軍權與南朝政治〉,《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張金龍,〈南朝的石頭城防務與領石頭戍事〉,《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曹道衡,〈南朝文風和《文選》〉,收入氏著,《漢魏六朝文學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曹道衡,〈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儲問題〉,收入氏著,《漢魏六朝文學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曹道衡,〈梁武帝和「竟陵八友」〉,收入氏著,《漢魏六朝文學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寅恪,〈四聲三問〉,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演變〉,收入氏著,《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1996年1月,台一版。new window
陳建清,〈范縝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評介〉,《福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陳群,〈文學集團與南朝文人的社會生活〉,《煙臺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陳金鳳,〈從“荊揚之爭”到“荊雍之爭”―東晉南朝政治軍事形勢演變略論〉,《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
陶新華,〈論魏晉南朝地方政權的軍事化〉,《史學月刊》,2004年第4期。
傅恩、馬濤,〈范縝《神滅論》發表年代的考辨〉,《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
普慧,〈齊梁三大文學集團的構成及其盟主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2期。
程明、王志明,〈南朝皇室與士族的互動關係對南朝文學的影響〉,《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熊清元,〈南朝之揚州刺史及其治所考析〉,《黃岡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劉立夫,〈六朝形神之爭〉,《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2年12月號。
劉明華,〈古代文人酬唱詩歌論略--以聯句詩為中心〉,《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聶大受,〈論「竟陵八友」文學集團的特點─「竟陵八友」論之一〉,《天水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
(三)日文專書與論文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收入《中國通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1月。
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月。
網祐次,《中國中世文學研究――南齊永明時代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新樹社,昭和35年(1960年)。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三)》,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12月。
安田二郎,〈南朝の皇帝と貴族と豪族‧土豪層―梁武帝の革命を手がかりに―〉,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70年。
(四)中文碩博士論文
王淑嫻,《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光華,《南朝貴游文學集團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5月。new window
何仁杰,《南朝皇權政治與王謝家族》,武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程明,《試論南朝皇室與士族在文學上的互動》,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建康》,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6月。new window
劉慧珠,《齊梁竟陵八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