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莊學「逍遙」、「齊物」思想之研究
作者:胡文欽
作者(外文):HU,WEN-CHI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趙中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莊學逍遙齊物魏晉阮籍嵇康郭象苻朗陶淵明ZhuangziXiao-yaoQiwuWei-JinRuan JiJi KangGuo XiangFu LangTao Yuan-M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文欲探討者,是立基於此玄學之分期,再明「莊學」之先潛隱而漸彰顯,遂盛達之發展歷程。其中,「莊學」之定義與特性,於魏晉時期之接受與銓解、實踐與體現,更是本文欲論明之所在。魏晉時期是莊學蓬勃發展的時期,莊學於此時蔚為顯學,其相關之言行與立論,均足堪今日殷鑑。其優者足為楷則,而僅仿效形跡之末流者,亦可為借鑑。
「莊學」思想於此時期之發展,於論辯、言語、行為,結合生平事蹟,形成一紛然的形象。可說是以「莊學」為核仁,因應個別的人生際遇,遂開出燦爛之花,結出各異之果。於此,吾人亦可各取所需,配合自身所處的情境,以其為楷則,進而遙契「莊學」之真意。
論述則先明先驅之何晏、王弼;接續詳論阮籍、嵇康於莊學「逍遙」之境界,與「齊物」之工夫;另向秀亦參與竹林之遊,與嵇康論學養生,且又為《莊子》隱解,因其《注》亡佚,故僅論其「逍遙」之釋義,與論議養生之思想;復以郭象為注疏之集大成,承向秀之隱解,述而廣之;於東晉玄佛會通,於莊子「逍遙」思想,有援般若義以解至人之心,故知「逍遙義」亦風行當時;而續明竺道生佛性說與頓悟義,旨在明其有間接助益「逍遙」之普遍義與特殊義之功;苻朗本前秦符堅之姪,能於莊學有所體會,故僅就輯佚之《苻子》略述其「逍遙」思想;於莊子「逍遙」思想之體會,陶淵明可謂是得其任真之義,故以陶淵明之體「逍遙」為魏晉莊學之完成。
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依時代順序)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魏〕阮籍著、李志鈞 等點校:《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1978年。
〔魏〕阮籍著、陳伯君 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南華真經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東晉〕僧肇著、張春波校釋:《肇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宏業書局,1970 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民國〕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年景印三版。

二、現代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1993年四版。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方 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 明:《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 淮:《郭象之莊學—儒釋道之相與訾應》,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2年。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初版。)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景印一版。
王金凌:《魏晉玄學講學錄(稿本)》。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限公司,1996年。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田文棠:《阮籍評傳—慷慨任氣的一生》,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孔 繁:《魏晉玄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版。
何茲全:《中國文化六講》,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思想文化史研究室,1997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初版2刷。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85。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1984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高雄:復文出版社,1993年再版。
辛 旗:《阮籍》,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李則芬:《兩晉南北朝歷史論文集‧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5年初版,1991年三版。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錦全:《陶潛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3版。
周紹賢 劉貴傑:《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
郎擎霄:《莊子學案》,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局,1957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
徐公持:《阮籍與嵇康》,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馬曉樂:《魏晉南北朝莊學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章太炎:《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再版。
章太炎:《國學略論》,高雄:復文書局,1984。
章太炎著 傅 杰編:《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續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全集版》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默生:《莊子新譯》,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略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曹樹明:《〈肇論〉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許抗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出版,1995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陳寅恪講、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童 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4初版,1986年十三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初版,1984年再版。
黃錦鋐:《晚學齋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上海印書館,1947年。
馮友蘭:《新編中國哲學史.第四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趙中偉師:《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熊鐵基、劉固盛、劉紹軍著:《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魯 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與酒的關係》,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貴傑:《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南北朝時代中國佛學思想之形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劉貴傑:《僧肇思想研究-魏晉玄學與佛教思想之交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錢 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 穆:《莊老通辨》,《全集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刷。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 穆:《國史大綱》,《全集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 穆:《國學概論》,《全集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再版。
譚家健:《六朝文學新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評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李建興:《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馬曉樂:《魏晉南北朝莊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游羚佑:《「達莊」與「廢莊」--魏晉莊學發展之兩種面向》,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鄭宜玟:《阮籍、陶潛「莊學實踐」之比較》,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蘇慧萍:《魏晉莊學生命美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吳惠齡:《嵇康與魏晉莊學風潮的興起》,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謝孟芸:《〈苻子〉之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年3月。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7月。
王曉毅:〈苻朗與魏晉玄學〉,《東岳叢論》第32卷第5期,2014年12月。
江建俊:〈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六朝學刊》第2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6年6月。
江建俊:〈魏晉「知解」抉微—由「知解」到「玄解」〉,《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
周大興:〈阮籍的《達莊論》與莊學〉,《哲學與文化》,20卷第10期,1993年10月。
林顯庭:〈莊子、陶潛「三層自我觀」之比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十六輯,2011年07月。
胡道靜:〈晉代道家書《苻子》成書年代考〉,《文與哲》,1984年第3期。
胡道靜:〈晉代道家書《苻子》的成書年代及其他〉,收於尹達、張正烺、鄧廣銘、
楊向奎、王熙華 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袁 敏:〈東晉氐族苻朗及其寓言體子書《苻子》〉,《民族文學研究》,2010年第2期。
范壽康:〈魏晉的清談〉,《國立武漢大學文史季刊》第五卷第二號,1936年。
徐麗霞:〈阮籍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4 號》,1980年6月。
黃錦鋐:〈阮籍和他的《達莊論》〉,《師大學報》,22期上,1977年6月。
許抗生:〈略談魏晉玄學的自然主義思想〉,《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唐毅明:〈關於魏晉清談中的幾個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趙以武:〈苻朗的生平及其詩文作品〉,《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蔡宗陽:〈陶淵明儒道思想暨現實生活的衝突與調和〉,《慶祝黃錦鋐先生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蔡忠道:〈王弼莊學析論〉,《慶祝黃錦鋐先生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宗明華:〈魏晉莊子學史簡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41期,2000年04月。
繆 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八卷,194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