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
作者:許聖和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文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蕭統《文選》《文選》學太子監撫制東宮集團正統禪讓永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昭明文選》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選本,然而歷來對其編輯主旨的探討,要非多專注於蕭統〈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瀚藻」,視為全書選文標準的美學依據;便是從李善〈上《文選注》表〉中:「後進英髦,咸資準的」,僅視之為科考需求的教科書。然而前者僅是蕭統用來說明《文選》收錄史論作品的原因,後者則李善當初注書之意根本未嘗考慮到科考所需。另外,傳統的「《文選》學」研究,對於所謂的「本旨」的探求多藉由字義訓詁考證、版本流傳比較、文義評點串講等法,雖能追索出《文選》中個別篇章之主旨,卻長久地忽略蕭統編輯此書的「本意」何在。
是以,本文擬重新復元蕭統編輯《文選》的本旨意圖,以補充傳統「《文選》學」對此部分之留白。研究的觀點乃藉由蕭統特殊的身分職能:即既是一國之「太子」,又負有「監撫」國政之責。藉由探究此兩項身分職能的政治象徵意涵,進而發現當蕭統編輯《文選》時此一具特殊性與權威性的身份職能,對其選文意識產生重大影響。
而蕭統也藉由其太子監撫的特殊身分,透露出編輯《文選》的三大意圖:其一,建構蕭梁帝國的政治正統性與文化正統性;其二,表達出自己理想的作者觀─「文士國士化」;其三,藉以凸顯太子監撫對國政參與之密切,並提升東宮文士集團的地位。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

﹝周﹞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浦衛忠等人校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秦﹞呂不韋輯,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西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西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西漢﹞孔安國傳,﹝東漢﹞鄭玄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李學勤等人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李學勤等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東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重刊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東漢﹞鄭玄撰,馮浩菲校考:《鄭氏詩譜訂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龔抗雲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彭林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國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李學勤等人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三國魏﹞劉卲撰,﹝北魏﹞劉昞注,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三國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4月)
﹝三國吳﹞韋昭注,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西晉﹞陸機撰,劉運好校注:《陸士衡文集校注》(上海: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東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東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東晉﹞袁宏:《後漢紀》(張烈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南朝宋﹞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
﹝南朝齊﹞謝朓撰,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
﹝南朝梁﹞沈約:《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南朝梁﹞沈約撰,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南朝梁﹞任昉撰,﹝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收錄於陳慷玲編校:《文體序說三種》(與《文體明辨序說》、《文章辨體序說》合刊,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李培南等人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尚註:《增補六臣注文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茶陵本,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9月)
﹝南朝梁﹞蕭統撰,俞紹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南朝梁﹞阮孝緒撰,任莉莉箋注:《《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南朝梁﹞鍾嶸撰,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南朝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南朝梁﹞王筠撰,黃大宏校注:《王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南朝梁﹞宗懍撰,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南朝梁﹞蕭綱撰,蕭占鵬、董志廣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東魏﹞楊衒之撰,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2年9月)
﹝北齊﹞魏收:《魏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許逸民校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
﹝隋﹞姚察,﹝唐﹞姚思廉、魏徵合撰:《梁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隋﹞姚察,﹝唐﹞姚思廉、魏徵合撰:《陳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李百藥:《北齊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令狐德棻等著:《周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釋道宣輯:《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臺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唐﹞張說:《張燕公集》,見清高宗敕輯:《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收錄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4年)
﹝唐﹞李延壽:《南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李延壽:《北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唐﹞徐堅:《初學記》(司義祖等人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唐﹞杜佑:《通典》(王文錦等人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北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二八〈文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北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定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北宋﹞宋祁、歐陽修撰:《新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北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北宋﹞司馬光編集,﹝元﹞胡三省音註,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12月)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0月)
﹝南宋﹞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南宋﹞晁公武著,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曹美秀校對本,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南宋﹞王應麟,﹝清﹞翁元圻輯注:《翁注困學紀聞》(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4月)
﹝南宋﹞王應麟:《玉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冊252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元﹞袁易:《靜春堂詩集》(知不足齋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元﹞祝堯:《古賦辨體》(景印文淵格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册1366
﹝明﹞張鳳翼:《文選纂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6月)
﹝明﹞劉節:《廣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1月),集部總集類,第297冊。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點校本,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8月)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錄於陳慷玲校對:《文體序說三種》(與《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緣起注》合訂本,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錄於陳慷玲校對:《文體序說三種》(與《文章辨體序說》、《文章緣起注》合訂本,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高棅:《唐詩品彙》,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上海:鳳凰出版社,1997年12月)
﹝明﹞張溥撰,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明﹞胡之驥注:《江文通集彙註》(李長路、趙威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明﹞陳繼儒:《陳眉公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杜維沫校點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明﹞王世貞刪定、﹝明﹞王世懋批釋、﹝明﹞李卓吾批點、﹝明﹞張文柱(萬曆時人)校注:《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日本﹞林九兵衛元祿七年(1694)刊本,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12月)
﹝清﹞顧炎武撰,章炳麟校閱,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8月)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張國星校點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
﹝清﹞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李金松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汪俊、黃俊德點校本,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8月)
﹝清﹞全祖望撰,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2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黃曙輝點校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于光華編:《評註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清﹞章學誠撰,葉長青注,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與《文史通義校注》合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影印吳興劉承幹嘉業堂刊本,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1月)
﹝清﹞董誥奉敕編修:《全唐文》(孫映逵等人點校本,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清﹞紀昀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紀昀著,吳波、尹海江、曾紹皇、張偉麗輯校:《閱微草堂筆記會校會注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1月)
﹝清﹞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收錄於《選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5月)
﹝清﹞張雲璈:《選學膠言》,收錄於《選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5月)
﹝清﹞朱珔:《文選集釋》,收錄於《選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5月)
﹝清﹞胡克家:《文選考異》,收錄於《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清﹞梁章鉅:《文選旁證》 (穆克宏點校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清﹞洪若皋《昭明文選越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月),冊287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崔高維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汪北平、夏志和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9月)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2月)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清﹞嚴可均輯:《全漢文》(任雪芳審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馬志偉審定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何宛屏等審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清﹞嚴可均輯:《全梁文》(馮瑞生審定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清﹞孫琮、孫洙評閱:《山曉閣重訂文選》,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清﹞趙翼撰,欒保群、呂宗力點校:《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清﹞朱銘盤:《南朝齊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清﹞洪飴孫:《三國職官表》。收錄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周天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清﹞姚振宗撰:《隋書經籍志考證》,收錄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清﹞姚振宗輯錄:《七略別錄佚文》(鄧駿捷校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吳格點校本,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二、現代論著(依姓氏筆畫)

(一)、專書與學位論文

丁紅旗:《唐宋《文選》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
力之:《文選論叢》(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9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彭林整理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9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運熙、楊明合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文月教授指導,1987年12月)new window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new window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6月)new window
王靖獻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4月)new window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和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new window
王立群:《《文選》成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2月)
王立群:《現代《文選》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
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永平:《東晉南朝家族文化史論叢》(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4月)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社,1971年8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清大出版社,2009年8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new window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5月)
朱曉海:《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6月)new window
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3月)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8月)
牟發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朱守亮教授、呂凱教授指導,1990年)new window
余嘉錫:《余嘉錫古籍論叢》(與《書冊制度補考》合刊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0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1月)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1月)
李景星:《四史評議》(韓兆琦、俞樟華校點本,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11月)
李鍌:《《昭明文選》通假文字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李尹教授指導,1962年)
李秀娟:《《文選》李善注訓詁釋語「通」與「同」辨析》(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添富教授指導,1998年)
李凭:《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
李兆祿:《任昉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臺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9月)new window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4月)
沈意:《南朝文學集團與南朝文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張新科教授指導,2007年5月)
周樹人(魯迅):《集外集》。收錄於魯迅著,張健、金鴻文校訂:《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周樹人(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周謙:《《昭明文選》李善注引《左傳》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尹教授指導,196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3月)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new window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
林文政:《《文選》六臣注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淑齡教授指導,2000年)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7月)new window
林曉光:《王融與永明時代─南朝貴族及貴族文學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
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
胡德懷:《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胡大雷:《《文選》編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2月)
封野:《漢魏晉南北朝佛寺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2月)
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收錄於《選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5月)
高敏:《南北史掇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徐世昌:《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孫明君:《兩晉士族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孫琳、王會波、陳愛香合著:《《文選》李善注引《說文》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2月)new window
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5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陳松雄:《齊梁麗辭衡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new window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
陳淑美:《潘岳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
陳延嘉:《《文選》李善注與五臣注比較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7月)
郭紹虞等合編:《中國近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6月)
郭寶軍:《宋代《文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
章太炎:《檢論》(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章太炎:《訄書》(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
許文雨:《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8月)
許結:《賦學:制度與批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進教授指導,2006年7月)
梁啟超著,夏曉虹輯:《飲冰室合集集外文》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曹道衡、沈玉成合撰:《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曹道衡:《中古文史叢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曹道衡、傅剛合著:《蕭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許昌: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
張少康編著:《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new window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亞軍:《南朝四史與南朝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黃侃:《文選平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黃侃著,黃念容整理:《文選黃氏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8月)
黃永年:《文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合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
黃懷信主編,周海生、孔德立參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12月)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2月)
黃志祥:《北宋本文選殘卷校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于大成教授指導,1982年)
勞幹:《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游志誠:《《文選》學新探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潘重規教授指導,1988年4月)new window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傅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
童嶺:《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馮淑靜:《《文選》詮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9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楊明:《漢唐文學辨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楊向奎:《大一統與儒家思想》(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
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
楊恩玉:《蕭梁政治制度考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
楊賽:《任昉與南朝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解夢:《《昭明文選》奎章閣本研究--《昭明文選》版本源流與斠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李鍌教授指導,2000年)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new window
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8月)new window
鄭欽仁等編:《魏晉南北朝史》(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9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3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趙以武:《梁武帝及其時代》(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4月)
鄧國光:《《文心雕龍》文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劉咸炘撰,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文學講義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劉漢初:《蕭氏兄弟文學集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馮承基教授指導,1976年)
劉躍進:《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1月)
賴亮郡:《六朝隋唐的東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邱添生教授、高明士教授指導,2001年5月)new window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境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錢汝平:《蕭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2月)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9月)
穆克宏:《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盧海鳴:《六朝都城》(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
獨孤嬋覺:《蕭統、蕭綱兄弟文學活動差異成因之探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龔斌教授指導,2006年4月)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戴伯如:《《昭明文選》雜詩類李善注引經籍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兆祐教授指導,2011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蕭聿孜:《南朝寒士仕隱心境及其詩文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進教授指導,2012年6月)。
魏耕原:《謝朓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魏素足:《《文選》黃氏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李鍌教授指導,2005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顏尚文:《梁武帝》(臺北:東大圖書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羅國威:《敦煌本《文選注》箋證》(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5月)
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朱曉海教授指導,2008年9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嚴耀中:《兩晉南北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顧頡剛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2月)


(二)、期刊或論文集

力之:〈〈選序〉所反映的乃蕭統完成《文選》後之愉悅說〉,收錄於趙昌智、顧農主編:《第八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12月)
力之:〈關於《文選》成書研究的方法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14年9月
于大成、陳新雄合編的《昭明文選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5月)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河南科技學院中文系合編:《第六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9月)
王國瓔:〈《昭明文選》祖餞詩中的離情〉,《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new window
王金凌:〈文學史的歷史基礎〉,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合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文進:〈論「赤壁意象」的形成與流轉-「國事」、「史事」、「心事」、「故事」的四重奏〉,《成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0年4月new window
王文進:〈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new window
王立群:〈論20世紀的〈文選序〉研究〉,《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王立群:〈魏晉南北朝學士研究的幾個問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王立群:〈《文選集注》研究——以李善注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漢語言文學研究》第2卷第3期,2011年9月
王立群主編,郭寶軍、張亞軍副主編:《第十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王宇:〈標榜風氣、詩歌選本、理學語境與劉克莊詩學觀的重新解讀──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對照〉,《淡江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王賀:〈唐及唐前哀冊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8年1月
王莉:〈論《文選》中的邊塞詩〉,《西藏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
方志紅:〈選本批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方法之一〉,《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
石樹芳:〈《文選》研究百年述評〉,《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
孔令剛:〈《昭明文選》編輯思想探介〉,《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第5期,2013年5月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3分,1977年9月new window
付瓊:〈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明清文學教育的適配〉,《天府新論》2008年第5期
朱曉海:〈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12期,2000年5月new window
朱曉海:〈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陸機〈演連珠〉臆說〉,《文選與文選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朱曉海:〈「貴遊文學」獻疑〉,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3月)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2003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從蕭統佛教信仰中的二諦觀二諦觀解讀《文選‧遊覽》三賦〉,《清華學報》新37卷2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讀《文選》的〈與朝歌令吳質書〉等三篇書后〉,《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卷,2004年1月
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加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2008年9月
朱曉海:〈讀《文選‧序》〉,收錄於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朱曉海:〈《文選》所收三篇經學傳注序探微〉,《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朱曉海:〈《文選》所收樂府辭外圍尺度探微〉,收錄於程章燦、徐興無主編:《《文選》與中國文學傳統:第九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
朱鴻:〈君儲聖王‧以道正格─歷代的君主教育〉,收錄於鄭欽仁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呂興昌:〈《昭明文選》的選文標準〉,收錄於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臺北:巨流出版社,1986年7月)
吳達芸〈評《昭明文選》的幾種看法與評價〉,收錄於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臺北:巨流出版社,1986年7月)
吳振岳:〈試析潘諾夫斯基之圖像學研究法及其在藝術鑑賞之功能〉,《大葉學報》第10卷第2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周慶華:〈環繞〈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諸問題〉,《問學集》,第1期,1990年11月new window
李貴生:〈阮元文論的經學義蘊〉,《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李錫鎮:〈江淹的仕宦及其創作觀考辨─「才盡」說探義〉,《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new window
李廣健:〈許善心與南朝目錄學〉,《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李廣健:〈梁代《漢書》研究的興起及其背景〉,收錄於黃清連編:《結網三編》(臺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8月)
李明陽、喬川合著:〈「臺灣古典詩歌新解論爭」評議─以葉嘉瑩、夏志清、徐復觀、顏元叔為考察中心〉對此一歷史脈絡有完整之報導,見《漢學研究通訊》第33卷第2期,2014年5月new window
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的成因〉,《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new window
何維剛:〈關於《文選》哀策問題及其文體特色〉,《漢學研究》,第32卷第3期,2014年9月new window
林麗真:〈讀《人物志》〉,《書目季刊》第9卷第2期,1975年9月
林柏謙:〈由〈文選序〉辨析選學若干疑案〉,《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
林登順:〈《文選》哀祭文類─誄、哀辭探索〉。收錄於《第六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9月)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哀策文─「誄辭」之發展探索〉,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3月)
林晉士:〈論西魏蘇綽奏行大誥之性質與影響〉,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輯)》(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7月)
屈守元:〈〈文選序〉疑義答問〉,收錄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6月)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年3月
洪順隆:〈六朝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洪順隆:〈論六朝祖餞詩群對文類學原理的背離〉,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洪順隆:〈論《文選》〈詩歌‧樂府支類〉的文類性質〉,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文選》學專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6月)
徐國能:〈翁方綱杜詩學探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new window
徐興無:〈從辭令到文章〉,《第八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12月)
徐華:〈〈文選序〉與《文選》差異問題的再審視〉,收錄於周少川編:《歷史文獻研究》第31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收錄於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new window
陳延嘉:〈太子的意圖與《文選》之根〉,收錄於《第十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許逸民:〈新《選》學界說〉,收錄於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合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張麗珠:〈章學誠的史學核心意識─以突出「專門」、「成家」為主軸的論述〉,《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曹之:〈魏晉南北朝類書成因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3期
程毅中、白化文合著:〈略談李善注《文選》的尤刻本〉。收錄於俞紹初、許逸民主編:《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
曾守正:〈唐修正史文學彙傳的文學史圖像與意識〉,《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7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曾金承:〈錢鍾書《宋詩選注》的「排除性」選詩原則初探〉,《文學新鑰》第14期,2011年12月new window
景獻力:〈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對《選》詩的重新闡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黃修明:〈中國古代仕宦官員「丁憂」制度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7年5月
彭安湘:〈《古文苑》辭賦觀及其選本批評形態意義〉,《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12年12月
游志誠:〈論《文選》的「難」體〉,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游志誠:〈《昭明文選》及其評點所見之賦學〉,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游志誠:〈運用《文心雕龍》理論分析《文選》作品〉,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游志誠:〈論章學誠文選學的一綱三目〉,收錄於王立群主編:《第十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程章燦:〈重建時間標準與歷史秩序——讀〈新刻漏銘〉〉,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102年度國際學術交流座談會」,2013年10月31日
程章燦:〈象闕與蕭梁政權史建期的正統焦慮〉,收錄於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是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10月)
慈波:〈《古文辭類纂》系列選本及其文學史意義〉,《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6年9月
鄒濬智:〈秦漢以前行道信仰及其相關儀俗試探〉,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四卷,2008年3月new window
楊承祖:〈〈與嵇茂齊書〉作者辨〉,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楊松年:〈詩選的詩論價值--文學評論研究的另一個方向〉,《中外文學》,第10卷第5期,1981年10月new window
楊明:〈「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新解〉,收錄於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合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楊英:〈曹操「魏公」之封與漢魏禪代「故事」─兼論漢魏封爵制度之變〉,《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6月new window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收錄於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合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鄧建、王兆鵬:〈中國歷代選本的格局分布及其文化意蘊〉,《江漢論壇》2007年第11期
廖美玉:〈「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new window
廖美玉:〈詩人「歸田」所開啟的生態視野與多元族群觀─兼論陶淵明作為田園詩人正典的意涵〉,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3月)
蒙傳銘:〈李善《文選注》引〈毛詩序〉初探〉,《華梵學報》第2卷第1期,1994年7月
趙昌智、顧農主編:《第八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12月)
趙敏俐:〈「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收錄於趙敏俐、﹝日本﹞佐藤利行合編:《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
趙俊玲:〈今存孫鑛《文選》評本述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2009年8月
趙俊玲:〈清初《文選》評點著作─《山曉閣重訂文選》述論〉,《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9年9月
趙俊玲::〈《文選》評點集大成著作─于光華《文選集評》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年第1期
鄭雅如:〈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鄭柏彰:〈「言志」母題之驛動與流變--以《昭明文選》「志」類賦為範疇展衍〉,《華梵人文學報》第8期,2007年1月new window
劉漢初:〈向秀《思舊賦》曲說〉,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劉全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抄撮、抄撰之風〉,《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
穆克宏:〈《文選》與文學理論批評〉,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韓泉欣:〈為杜詩「熟精《文選》理」進一解〉,《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3年5月
鍾永興:〈「經之流變,必入於史」—章實齋「史學文」之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30期,2010年4月new window
謝康等編:《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選》》,收錄於《近代文史論文類輯‧乙編》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箋答葉嘉瑩女士〉,《中外文學》第2卷第7期,1973年12月new window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第28卷第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收錄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合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 2005年12月new window
耀曉娟:〈試論〈文選序〉中的文學觀〉,《北方文學》2012年第11期


(三)、外國譯著(依出版年份)
﹝美國﹞ Cleanth Brooks, ﹝美國﹞William K. Wimsatt合著,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1月)
﹝美國﹞ 夏志清:〈悼念陳世驤並試論其治學之成就〉,收錄於楊牧(王靖獻)編譯:《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5月)
﹝美國﹞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9月)
﹝韓國﹞ 金學主:〈朝鮮時代所印《文選》本〉,《韓國學報》第5期,1985年。new window
﹝日本﹞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86年10月)
﹝日本﹞ 清水凱夫著,韓國基譯:《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10月)
﹝日本﹞ 古田敬一、福井佳夫合著:《中國文章論─《六朝麗指》》(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2月)
﹝日本﹞ 中村裕一:〈關於唐代的制書式─以探討仁井田陞氏的復原制書式為中心〉,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美國﹞ 余寶琳:〈詩歌的定位—早期中國文學的選集與經典〉(Pauline Yu:〈Poems in Their Place: Collections and Canons in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50卷第1期,1990年)。後收錄於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年5月)
﹝日本﹞ 斯波六郎〈《文選》諸本研究〉。收錄於氏編,李慶譯:《《文選》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
﹝日本﹞ 清水凱夫:《新《文選》學─《文選》の新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9年10月)
﹝日本﹞ 宮崎市定著,韓昇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日本﹞ 岡村繁著,陸曉光譯:《文選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日本﹞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法國﹞ 雅克‧勒高夫著,許明龍譯:《聖路易》(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0月)
﹝日本﹞ 興膳宏撰,蕭燕婉譯注:《中國文學理論》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
﹝英國﹞ 貢布里希著,楊思梁、范景中編譯:《象徵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