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吉田茂與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
作者:戴振豐
作者(外文):Tai, Chen Fe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自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吉田茂戰後對華政策中日和約吉田書簡日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文全篇的架構將採用歷史分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將吉田茂的對華政策分期加以研究,亦即從三個時期分章加以探討,除了前言之外,第二章是探討吉田茂戰前對華政策形成的過程。第一節將探討日本帝國主義形成後,吉田茂到中國的滿洲出任外交官後,如何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體制服務,同時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尤其關於中國問題的華盛頓體制建立後,吉田茂對華政策發展的歷程;第二節將探討吉田茂的對華政策逐漸成型為英美日天下三分的對華政策之後,吉田茂對滿洲與中國本土的不同看法,同時基於英美協調的概念開始與軍部帝國主義分道揚鏢的過程;第三節則是吉田茂非主流對華政策遭遇推折的時期,由於日本國內逐漸由軍部掌握了政治權力,而吉田茂的理念與軍部有所不同,因此其對華政策並未獲得重視,不過吉田茂並未放棄宣揚其個人的理念,是以本節將探討滿洲事變後其透過國際聯盟改造中國的主張,以及出任駐英大使之後努力重建英日同盟政策的過程。
第三章是戰後吉田茂繼承日本帝國主義的國家體制,開始與美、英、蘇、中共、國府交涉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列強的勢力有了新的重組,共產陣營與民主陣營的對立逐漸形成,而日本身為戰敗國只能在美國的佔領之下進行重建日本的工作,其中與中國重建外交的問題,是戰後開始掌握政治權力的吉田茂必須面臨的課題之一,此時吉田茂如何面對身為戰勝國的中國,對戰後處於內戰局勢的中國,抱有怎樣的基本態度與立場,同時對於重建日本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吉田茂又如何因應中國對日的經濟政策,將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第四章是吉田茂參加舊金山和會,與國府簽定中日和約確立日本和國共關係的時期。日本與中國重建外交的問題,由於中國的分裂使得吉田茂不得不面對兩個自稱代表全中國的政府,舊金山和會將所謂的兩個中國排除在外,卻加速了吉田茂面臨在兩個中國間選擇和談對象的難題,因此本章第一節將探討吉田茂如何解決國內輿論的壓力,先參加舊金山和會取得國家獨立的地位,之後又如何在美國的壓力下發表〈吉田書簡〉選擇國民政府為和談的對象的過程;第二節將進一分析吉田茂如何在不得不的抉擇下,於中日和談的過程中以限定承認的方式,表達日本政府的立場,同時保留了將來與中共進行經濟交流的期待,並也將從吉田茂如何分析中蘇共的關係,及其對英美中國政策的看法,探討中國分裂後其對華政策的調整與形成。第三節則將分析1954年吉田茂結束首相的工作之後,隔年日本史上所謂的1955年體制形成,在這個體制之下首先在鳩山一郎內閣時期,開始試圖調整吉田茂的對華政策,此後日本與中共之間又不斷有爭議性的問題發生,如為了與中共進行貿易的四次民間通商協定,1958年的長崎國旗事件,1962年的LT貿易協定,1963的維尼龍資匪案以及周鴻慶事件 ,這個問題都在在挑戰吉田茂所立下與台灣國民政府建交的官方關係,因此1964年吉田茂再度出馬親自訪問台灣,並且發表了二次吉田書簡,以其大老的身份暫時穩住其吉田學校子弟兵池田勇人內閣的對華政策,才使得日本與國民政策間的外交關係得以延續,吉田茂此時如何再度發揮影響其對華政策的影響力,將是本節探討的焦點。
(一) 史料
1. 吉田茂述,《欧米諸国を巡遊して》,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1960。
2. 吉田茂,《世界と日本》,東京:番町書房,1963。
3. 吉田茂,《大磯隨筆》,東京:雪華社,1962。
4. 吉田茂,吉田健一著,《大磯清談》,東京:文芸春秋新社,1956。
5. 吉田茂,《激動の百年史:わが決斷と奇跡の轉換》,東京:百川書院,1978。
6. 吉田茂,《日本を決定した百年》,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0。
7. 吉田茂,《回想十年》,東京:新潮社,1958。
8. 吉田茂記念事業財団編,《吉田茂書翰》,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
9. 袖井林二郎編譯,《吉田茂=マツカ—サ—往復書簡集(1945-1951)》,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0。
10.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路檢索版(網址: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GRP_ID=G0000101&DB_ID=G0000101EXTERNAL&IS_STYLE=default&IS_TYPE=meta&XSLT_NAME=MetaTop.xsl )。
11. 日本公文書館,網路檢索版(網址:http://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GRP_ID=&DB_ID=G9100001EXTERNAL&IS_STYLE=default&IS_TYPE=meta&XSLT_NAME=MetaSearchSimpleFrame.xsl&ID=&act=meta&DEF_XSL=default&LANG=jpn&INTERNAL=false )。
12. 日本外務省第一至第八回公開文書(不含第六回),網路檢索版(網址:http://gaikokiroku.mofa.go.jp/microfilm/01/index.html )。
13. 日本國會會議錄,網路檢索版(網址:http://kokkai.ndl.go.jp/cgi-bin/KENSAKU/swk_logout.cgi?SESSION=2223)。
14.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大正期、昭和期,東京:外務省,1964-。
15.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上下冊,東京:原書房,1965。
16.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2),東京:原書房, 1985。
17. 高橋正衛解說,《現代史資料23 國家主義運動3》,東京︰みすず書房,昭和49(1974)。
18.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占領及び管理重要文書集》,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49。
19. 日本外務省第十四回公開資料,《中華民国の抗議関係》。
20. 日文報紙,《朝日新聞》。
21. 英國外交文書(F.O.)。
22. 美國外交文書(F.R.U.S.)。
23. 中華民國外交部檔。
24. 石川忠雄、中嶋嶺雄、池井優編,《戦後資料―日中関係》,東京:日本評論社,1970。
25. 田桓主编,《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1945-197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6,初版。
26. 外務省アジア局中国課監修,《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東京 : 霞山会,1970。
(二) 專著
日文
1. 五百旗頭真,《日本の近代(6):戰爭‧佔領‧講和》,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
2. 升味準之輔,《戰後政治:1945-55年》,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4。
3. 升味準之輔,《日本政治史4—占領改革、自民党支配》,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
4. 白鳥令,《日本の內閣(II):支那事變から安保鬥爭まで》,東京:新評論,1981。
5. 池井優,《增補日本外交史概說》,東京:慶應義塾大學,1982。
6. 月刊社會黨編集部,《日本社會黨の三十年(1)》,東京:社會新報,1974。
7. 平野義太郎,《大アジア主義の歴史的基礎》,東京:河出書房,1945。
8. 安藤彥太郎,《中国語と近代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90。
9. 安藤彥太郎,《日本人の中国観》,東京:勁草書房,1971,初版。
10. 趙軍的《大アジア主義と中国》,東京:亞紀書房, 1997。
11. 神山茂夫,《天皇制に関する理論的諸問題》,東京︰民主評論社,1947。
12. 志賀義雄,《世界と日本》,東京︰曉明社,1948。
13. 小山弘健、浅田光輝,《日本帝国主義史》,上下卷,東京︰新泉社,1985。
14. 家永三郎編,《近代日本の争点》,東京:毎日新聞社,1967。
15. 村松定孝、紅野敏郎,吉田生編,《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東京:有斐閣,1975。
16. 田中明彥,《日中關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1。
17. 神谷不二編,《現代の國際政治:「戰後」の克服》,東京:旺文社,1980。
18. 袁克勤著,《日華講和と戦後初期日本の中国政策の形成》,東京:富士ゼロックス小林節太郎記念基金,1992。
19. 袁克勤,《アメリカと日華講和:米・日・台関係の構図》,東京:柏書房,2001。
20. 陳肇斌,《戰後日本の中國政策:1950年代東アジア國際政治の文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
21. 王偉彬,《中国と日本の外交政策 : 1950年代を中心にみた国交正常化へのプロセス》,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4。
22. リチャード・B.フィン著,內田健三譯,《マッカサーと吉田茂》,上下,東京:同文書院,1993。
23. 原彬久,《吉田茂:尊皇の政治家》,東京:岩波書店,2005。
24. 戶川豬佐武,《吉田茂と復興への選擇》,東京:講談社,1982。
25. 今日出海,《吉田茂》,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62(1977)。
26. John W. Dower, 大窪愿二譯,《吉田茂とその時代》(上)(下),東京:株式會社ティビ—エス‧ブリタニカ,1981。
27. 高坂正堯編,《吉田茂:その背景と遺產》,東京:ティビエス—ブリタニカ,1982。
28. 高坂正堯,《宰相吉田茂》,東京:中央公論社,1968。
29. 藤原弘達,《吉田茂その人その政治》,東京:讀賣新聞社,昭和39(1964)。
30. 豬木正道,《吉田茂》,東京都:時事通信社發行, 昭和61(1986)。
31. 豬木正道,《評伝 吉田茂》,普及版一至四卷,東京︰読売新聞社,1981。
32. 加瀨俊一,《吉田茂の遺言》,東京:讀賣新聞社,昭和42(1967)。
33. 麻生和子,《父 吉田茂》,東京,光文社,1993,初版。
34. 岡崎久彥,《吉田茂とその時代》,東京:PHP研究所,2002,初版。
35. 吉田茂記念事業財団編,《人間 吉田茂》,東京:中央公論社,1991。
36. 清水崑画,吉田茂記念事業財団編,《吉田茂諷刺漫画集》,東京:原書房,1989。
37. 大塚高正,《外交と日本国憲法:吉田茂の研究》,東京:文真堂,1992。
38. 北岡伸一、御廚貴編,《戰爭‧復興‧發展:における昭和政治史權力と構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39. 殷燕軍,《中日戰爭賠償問題:中國國民政府の戰時‧戰後對日政策を中心に》,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96。
40. 芦沢紀之,《謀略—吉田茂逮捕》,芙蓉書房,昭和60 (1985) 。
41. 東輝次著,保阪正康編,《私は吉田茂のスパイだった》,東京:光人社,平成13 (2001) 。
42. 高橋正衛,《昭和の軍閥》,東京︰中央公論社, 昭和63(1988),16版。
43.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守島伍郎, 柳井恒夫監修,《日本外交史18 満州事変》,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3。
44. 北岡伸一,《政党から軍部へ1924-1941》,中央公論新社,平成11(1999)。
45. 木戶幸一,《木戶幸一日記》(上)(下),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41(1966)。
46. 小島正固、竹內雄,《吉田內閣》,吉田內閣刊行會,昭和29(1954)。
47. シーボルト(William Sebald),《日本占領外交の回想》,朝日新聞社,昭和41(1966)年。
48. 進藤榮一編纂,《芦田均日記》,第1-7卷,岩波書店,昭和61(1986)。
49. 袖井林二郎,《拝啓マッカーサー元帥様》,大月書店,昭和60(1985)。
50. 寺崎英成他編,《昭和天皇独白録》,文藝春秋,平成3(1991)。
51. 鳩山一郎,《鳩山一郎回顧録》,文藝春秋新社,平成6(1994)。
52. 西尾末広,《西尾末広の政治覚書》,東京:每日新聞社,1968。
53. 安藤良雄編,《昭和経済史への証言》,上中下卷,東京:每日新聞社,1966。
54. 林久治郎,《滿州事變と奉天総領事》,原書房,昭和53(1978)。
55. 原田熊雄,《西園寺公と政局》,第1-8卷,岩波書店,昭和25-27(1950-1952)。
56. 原彬久編,《岸信介証言録》,每日新聞社,平成15(2003)。
57. 保阪正康,《吉田茂という逆說》,中央公論社,平成12(2000)。
58. 牧野伸顯著,伊藤隆池編,《牧野伸顯日記》,中央公論社,平成2(1989)。
59. マッカーサー, D.著,津島一夫譯,《マッカサーさー回想記》(上)(下),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58(1983)。
60. 三浦陽一,《吉田茂と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大月書店,平成8(1996)。
61. 宮沢喜一,《東京―ワシントンの密談》,実業之日本社,昭和31(1956)。
62. 矢部貞治,《近衛文麿》,読売新聞社,昭和51(1976)。
63. 戶部良一,《日本の近代9 逆說の軍隊》,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
64. 東鄉茂德,《時代の一面︰大戰外交の手記》,東京︰改造社,1952。
65. 渡辺昭夫、宮里政玄編,《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61(1986)。
66. 西村熊雄,《日本外交史二七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平和条約》,東京:鹿島究所出版会,1971。
67. 岩永健吉郎,《戦後日本の政党と外交》,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初版。
68. 添谷芳秀,《日本外交と中国 1945-1972》,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1995,初版。
69. 田川誠一,《日中交涉秘錄 田川日記—14年の証言》,東京:每日新聞社,昭和48(1973),初版。
70. 大蔵省,《日本貿易年表》,昭和36年(1961)-昭和39年(1964),東京:日本関税協会。
71. 石橋湛山全集編纂委員会編,《石橋湛山全集》,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1970。
72. 住本利男,《占領秘録》,東京︰每日新聞社,1952。
73. 張群(古屋奎二訳),《日華風雲の七十年—張群外交秘錄》,東京:サンケイ出版,1980。
74. 若宮啟文,《和解とナショナリズム:新版・戦後保守のアジア観 》,東京:朝日新聞社,2006年。

英文
1. Finn, Richard B, Winners in peace : MacArthur, Yoshida, and postwar Japa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 Hogan, Michael J. & Paterson, Thomas G. eds.,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nd edition.
3. Dower, John W., Empire and Aftermath: Yoshida Shigeru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1878-1954. Cambridge, 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中文
1.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台北:傳記文學, 民59。
2. 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在日辦理賠償歸還工作綜述》,台北:文海,1980。
3.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2008。
4.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台北:麥田出版,2002。new window
5. 古屋奎二(產經新聞)編撰,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台北:譯者自刊,民63。
6.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 :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發行,民88。
7.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台北市:編者,民55。
8.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北市:中日關係研究會,民76。
9.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之實證研究》,北市:中日關係研究會,民73。
10.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上下冊,台北市:商務印書館,民60,初版。
11. 蔡增家編,《日本研究與研究日本:從方法到知識》,台北:台大政治系中國中心,民97。
(三) 論文
日文
1. 川島真,〈戦後台湾外交の出発点-中華民国としての対日戦後処理外交〉,《北大法学論集》,51-4号(北海道,2000.11),頁280-293。
2. 張宏波,〈戦後日本の対中国政策―原点としての講和に見られた『歪み』〉,東京: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修士論文,2000。
3. 別枝行夫,〈戦後日中関係と外交官〉,《北東アジア研究》,2号(東京,2001)。
4. 清水麗,〈戦後日台関係―台湾外交の変容と日本〉,《アジア遊学》,48号(東京,2003.02)。
5. 清水麗,〈戦後日中台関係とその政治力学―台湾をめぐる国際関係-〉,茨城縣:筑波大学博士論文,2001。
6. 細谷千博,〈吉田書簡と米英中の構図〉,《中央公論》,1982 年 11 月号(東京,1982.11)。
7. 細谷千博,〈日米中三国関係の構図―吉田書簡からニクソン・ショックー〉,細谷千博、有賀貞編,《国際環境の変容と日米関係》,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
8. 細谷千博,〈外交官・吉田茂の夢と挫折〉,《中央公論》,92(8)(東京,1977.08),頁244-263。
9. 陳肇斌,〈「吉田書簡」再考—「西村調書」を中心に〉,《北大法学論集》,54 巻4号(北海道,2003.10)。
10. 楊志輝,〈吉田書簡の再検討―戦後日本外交の出発〉,東京:早稲田大学博士論文,2002。
11. 楊志輝,〈吉田書簡の再検討(2)吉田茂の中国観〉,《早稲田政治公法研究》,55期(東京,1997.08),頁95-127。
12. 袁克勤,〈外圧利用外交としての『吉田書簡』〉,《一橋論叢》,107卷1号(東京,1992.01)。
13. 袁克勤,〈日華講和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役割〉,《一橋大学論叢》,108卷1号(東京:1992.07)。
14. 袁克勤,〈日華講和と戦後アジア国際政治〉,東京:一橋大學博士論文,1994。
15. 袁克勤,〈日華講和と賠償問題〉,《史流》,35号(北海道,1995.06)。
16. 袁克勤,〈吉田茂の中国認識と政策〉,《北海道教育大学紀要》,第1部46卷1号(北海道,1995.08)。
17. 袁克勤,〈米華相互防衛条約の締結と『二つの中国』問題〉,《国際政治》,118号(東京,1998.05)。
18. 袁克勤,〈国民政府と『吉田書簡』の作成〉,《史流》,38号(北海道,1999.03)。
19. 石井明,〈日華平和条約締結から日中国交回復へー『二つ中国』政策から『一つ中国』政策への跳躍〉,石井明、朱建榮、添谷芳秀、林曉光編,《記録と考証―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約締結交涉》,東京:岩波書店,2003,頁357-377。
20. 西原正,〈日本外交と非正式接触者〉,《国際政治》,75号(東京,1983.10),頁1-11。
21. 別枝行夫,〈戦後日中関係と非正式接触者〉,《国際政治》,75号(東京,1983.10),頁99-113。
22. 高橋政陽.若山樹一郎,〈『日中』か『日台』かで揺れた日本外交〉,《中央公論》,1427号(東京,2003.04),頁60-74。
23. 和田英穗,〈国民政府による対日戦犯裁判の終結と日華平和条約〉,《愛知論叢》,74号(愛知縣,2003.03)。
24. 北岡伸一,〈賠償問題の政治力學(1945-59年)〉,北岡伸一、御廚貴編,《戰爭‧復興‧發展:における昭和政治史權力と構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25. 陳肇斌,〈戦後日本の中国政策の原型―一九五○年代における「二つの中国」と「政経分離」―〉,《思想》,887号(東京,1998.05),頁27-44。
26. 関根重郎,〈吉田茂談話〉,《霞関会会報》,503号(東京,1987.12)。
27. 清水麗,〈「第二次吉田書簡(1964年)」をめぐる日中台関係の展開〉,《地域研究》,19号(茨城縣,2001),頁175-187。
28. 陳肇斌,〈新発見の「吉田書簡F」--戦後日中関係における「経済要因」〉,《法学会雑誌》,49(2)( 東京,2009.01),頁219-242。
29. 田所竹彦,〈無策(1965〜71年)吉田書簡の"怪"〉,《朝日ジャ-ナル》,14(35)( 東京,1972.09.01),頁21-23。
30. 志村規矩夫〈性格を変えた「吉田書簡」--蒋発言の真意をさぐる〉,《世界週報》,49(28)( 東京,1968.07.09),頁74-78。
31. 北岡伸一,〈吉田茂における戦前と戦後〉,收錄於近代日本研究会編,《戦後外交の形成》,東京︰山川出版社,1994,頁105-131。
32. 徐年生,〈戦後日本の中国政策の模索と日華関係の研究:1950年代を中心に〉,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論文,2007。
33. 進藤栄一,〈分割された領土—沖繩、千島、そして安保〉,《世界》,1997年4月号(東京,1997.04)。
34. 〈講和問題についての平和問題談話会声明〉,再次收錄於《世界》,477號(東京,1985.07)。
35. 五十嵐武士,〈戦後日本「外交態勢」の形成-対日講和の締結と政党政治(一)〉,《国家学会雑誌》,97(5/6),(東京,1984.06),頁13-15。
36. 南原繁,〈世界の破局的危機と日本の使命〉,《南原繁著作集》,第七卷,東京:岩波書店,1973,頁327-330。
37. 田中明彦、坂本一哉、豊下楢彦、菅英輝,〈吉田外交を見直す〉,《論座》(東京,2002.01)。

英文
1. Iriye, Akira,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241-256.

中文
1. 黃自進,〈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148(台北,民91.04),頁6-16。
2. 黃自進,〈中日和平條約的簽訂與中華民國對台主權的確定〉,「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5年6月19日-7月1日。
3. 黃自進,〈戰後台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 4期(台北,2006.12)。new window
4. 張啟雄(與葉長城合撰),〈「政經分離」VS.「政經一體」的「名實論」分析──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1952-1972)〉,《亞太研究論壇》,期35(台北,20073月),頁122-193。new window
5. 張啟雄(與葉長城合撰),〈「不完全政經分離」VS.「不完全政經一體」──1972年斷交後日本對兩岸關係新架構的形成與展開〉,「2007年亞太區域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7年7月20日。
6. 張啟雄,〈美國戰略佈局下的台灣歸屬問題─以中日和約的簽訂過程為焦點〉,《近代中國》,第148期(台北,2002.04.25),頁82-102。
7. 張啟雄,〈中日和約締結前後的國際政局與日本政經情勢〉,《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5月,頁83-103。
8. 郭文良,〈吉田茂之研究:以其意識型態為中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9. 劉英俊,〈中日和約效力問題之研究 : 從國際公法與日本新憲法之觀點分析中日和約之效力是否因日中(共)關係正常化而終止〉,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4。
10. 瞿荊洲,〈台灣之對日本貿易〉,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之對外貿易》,台北:編者,民54。
11. 吳兆鵬,〈日本投降後的”中國駐日代表團”〉,《鍾山風雨》,2005年第5期(南京,2005.05),頁14-15。
12. 劉維開,〈中日和約簽訂經過--以蔣中正總統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第148期(台北,民91.04),頁28-39。
13. 張淑雅,〈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和約的簽訂〉,《近代中國》,第148期(台北,民91.04),頁17-27。
14.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一九五0年代的美國對臺政策〉,《歐美研究》,28:1(台北,民87.03),頁頁193-262。new window
15. 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日本外交:吉田茂「經濟立國」的戰略思想(1946~1954)〉,黃自進主編,《近現代日本社會的銳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2006,頁693-742。new window
16. 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自主外交(II):鳩山一郎「自主外交」的戰略思想〉,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中心」,2008,頁393-439。new window
17. 宋原通,〈論日「中」和約及日本與中共的雙邊重大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