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映真現象研究
作者:陳明成
作者(外文):Ming-Cheng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陳映真陳映真現象陳映真書簡台灣文學史台灣行進曲家族書寫國族認同知識分子精神史生命史Chen Ying-ZhenChen Ying-Zhen PhenomenonChen Ying-Zhen’s Letters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Taiwan Marchfamily writingnational identityintellectualsspiritual historylife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6
早在1994年時,業師林瑞明教授在與作家鍾肇政的私人通信中即已明白指出「『陳映真現象』是台灣文學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就目前所知這應是國內最早發出的呼聲!而作為一個跨領域的現象,所有關於陳映真的心懷意念、智性活動所形構的精神史或生命史,特別是陳映真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困境中的價值抉擇和其林林總總生成的一切效應,都必然是「陳映真現象」所考察的對象與指涉的內涵。但非常遺憾的是,筆者卻深覺在眾多有關陳映真的論述中,長久下來已普遍存在著一種「標準故事」(standard story)的危機。因此針對歷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及陳映真本身的論述世界,筆者擬以為數不少卻又從來不會也未曾被討論的檔案文獻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爆破──有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宣稱的,電影的出現「以十分之一秒的炸藥摧毀了這個牢竉世界」──俾使筆者及所有後來者可以抓住那最富暗示性的時刻在「四處飛散的廢墟間從容地進行歷險旅行」,將易逝性的「陳映真」碎片放入諸如家族書寫、國族認同等永恆的議題,徹底地重新敲敲打打、拼拼貼貼,期待最後能夠庖丁解牛似地將「標準故事」從既有情境的裂縫中割離,讓歷來修辭敘事中受到壓抑與變異的部分解放出來,並進一步利用經由一片片碎片重構的「陳映真現象」得以透過陌生化的方式重獲寓言般的力量,體現當代台灣社會的盲點與方向。
本論文在形式上,預計由七個帶有環狀敘事圈性質的章次以向心的姿態結構乙篇命名為<陳映真現象研究>的「橘瓣式」論文,其中的每一個章次在論述空間上就像一片橘瓣可獨自開裂剝落又能對稱合抱;而在書寫的策略上則採「剝洋蔥」的方式,每剝掉一層遮蔽,就會多露出一些歷史曙光。第一章:挖掘了一首陳映真的生父即陳炎興先生在日治時期親自譜曲的愛國軍歌和一連串曾經確實發生過的歷史現場,明確地打破了陳映真長期以來營造的一則政治神話。第二章:持續出土了陳映真的養父也就是他的三伯父陳根旺先生於日治時期是殖民政權刻意培植的台灣人高階警官、於戰後擔任過縣議員的舊史料,使得陳映真得再次面對自己一直理直氣壯卻荒謬異常的立場與立論。第三章:由於陳映真幾十年來總是試圖「以家喻國」地一再「記憶」一個百年來絕對聖潔的台灣家族,本章將透過「舊家」、「皇國少年」、「戰爭犯罪性」、「魯迅」、「左翼」、「社會主義」等幾項實證的資料與分析,總結我們在陳炎興與陳根旺的身上看到了歷史、陳映真卻製造歷史的獨特現象。第四章及第五章:以有限卻異常珍貴的五十七封「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作為論述核心,「再現」一段從六0年代親密的「文學諍友」進而決裂為九0年代的「認同論敵」的歷程,最後並標示出鍾、陳二人書信因緣的聚散本質。第六章及第七章:當實現所謂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統一成為陳映真解讀世界的唯一視角和最高道德時,筆者試著接連透過「紅色中國」、「少年中國」、「『人間』中國」、「『文選』中國」、「白色中國」、「文革中國」、「六四中國」以及「回歸中國」等八個橫切面來評價將文學視作政治婢女的陳映真。
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裝扮成「魯迅」的陳映真,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不需進行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在擁抱崇高的理想,卻是出自他把理想當成不可議價、不可挑戰的「目的」,再根據理想來尋求證據、選擇證據,甚至如有必要也可以抹除證據、變造證據去證明被當成「目的」的理想,「目的與手段」之間不得不在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最後終究避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正因如此,本論文所論證的整套被「政治化」了的家族史書寫記憶∕技藝,它的書寫策略──即為了某種先驗的政治理想或目的而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恰恰也就是陳映真長期下來習以為常的論述策略,其政治性的操作與宗教性的救贖共構了一生的「中國情懷」。「陳映真現象」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兩岸關係的總和,不但說明了陳映真的生命史或精神史就是整個台灣特定社會裡身分認同、左翼視野、統獨立場……等眾多分歧的產物之一,也直接證實了在台灣的眾多國族論述中尚存有許許多多的「手段vs.目的」∕「表象vs.真理」被有計畫地進行倒錯而充滿遮蔽與無奈的結論。筆者相信本論文不止是一個「陳映真研究」再生的界面,也將有效地見證一段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如果學界不正視「陳映真現象」所持續發揮的效應及產生現象的社會現狀,總有一天「陳映真現象」所帶來的這則「國王的新衣」寓言將會演變成一道又一道的「陳映真問題」,屆時本文的研究成果反倒成了名副其實的「台灣的預言」!
As early as in 1994, my teacher, Professor Lin Rui-Ming, clearly pointed out in his private communication with writer Zhong Zhao-Zheng: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is a question that Taiwan Literature has to face”. So far as I know, it is the earliest voice in this country. As a cross-discipline phenomenon, all spiritual history or life history formed by Chen Ying-Zhen’s mental thinking and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Chen Ying-Zhen’s value selection in historical difficulties and all effects resulting from those selections, are the study objects of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and involved connotation. However, it is a great pity that discourses related with Chen Ying-Zhen has existed a kind of risk of standard story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for discourses about Chen Ying-Zhen Study and Chen Ying-Zhen himself over these years, the writer planed to make explosives over and over with many archives and literatures that are rarely discussed or never discussed, just like what Walter Benjamin said, the occurrence of movies “damaged the cage world with one tenth second explosive”, so as to make the writer and all successors to seize the moment with the strongest implication and make an adventure travel unhurriedly among pieces-scattering ruins. Through putting evanescent “Chen Ying-Zhen” fragments into the eternal topics like family writ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expected that “standard story” can be decomposed form the cracks of existing scenes in the way of dismembering an ox as skillfully as a butcher. In this way, the repressed and variant parts in rhetoric and narratives will be emancipated. Then, through reconstituting those fragments one by one,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regains fable-like strength through the mode of defamiliarization, showing the blind spot and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
In style, it is expected that it is an orange-slice centripetal structure essay, which is named “Study on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and composed of seven ring-shape narrati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is like a piece of orange slice, it can be opened and peeled independently and closed symmetrically in narrative space. In the respect of writing strategy, the mode of “Peeling the Onion” is adopted, when a layer of shield is peeled off, more historical dawn light will reveal. Chapter One: a patriotic military song composed by Chen Ying-Zhen’s father Chen Yan-Xing person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eries of really-happened historical scenes were dug out, which clearly broke a political myth created by Chen Ying-Zhen for a long time. Chapter Two: Chen Ying-Zhen’s foster father Mr. Chen Gen-Wang, also his father’s third elder brother, was a senior Taiwanese police officer intentionally promoted by colony gover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he acted as county councilma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the excavation of the old historical materials, Chen Ying-Zhen has to face his always righteous but very ridiculous stand and argument once again. Chapter Three: as Chen Ying-Zhen always tried to “memorize” absolutely holy and pure Taiwan family in a hundred years again and again for decades of years in the way of “comparing family to country”. Through several empirical materials like “Old Family”, “Empire County Young Man”, “Criminality of War”, “Lu Xun”, “Left Wing”, “Socialism” and analysis, the chapter will summarize the unique phenomenon, in which we saw history on Chen Yan-Xing and Chen Gen-Wang on one hand while Chen Ying-Zhen created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Chapter Four and Five: limited but very valuable 57 “Chen Ying-Zhen’s letters to Zhong Zhao-Zheng” are used as the core of discourse to reappear the course, in which the two intimate “literature true friends” since 1960s finally separated as “debate opponents” in 1990s; at last, the nature of the meeting and departing of Zhong Zhao-Zheng and Chen Ying-Zhen is explained. Chapter Six and Seven: when realizing socialism idea and China reunification became Chen Ying-Zhen’s only viewing angle and the highest morality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the writer tried to evaluate Chen Ying-Zhen, the man who regards literature as political servant girl, through the eight sections of “Red China”, “Youth of China”, “Moral World of China”, “Selected Works China”, “White China”,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June 4 China”, and “Regression China”.
Intentionally dressing up as Lu Xun from the nature of “Akutagawa”, Chen Ying-Zhen is worthy of our special appreciation. However, that does not represent that he wins our approval or we needs not to criticize him. Of course, Chen Ying-Zhen’s problem does not lie in embracing lofty idea, but he regards idea as a non-negotiable and unchallengeable goal; based on idea, he pursues for evidences, select evidences, and even wipes away or changes evidences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prove the idea that is deemed as goal; between goal and means, due to mental desire for Messiah, he lost a kind of minimum moral balance sense; at last, he could not help but became an prisoner of his own words and speeches. Just because of that,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whole set of politicized family history writing memory/skill, its writing strategy, that is, to pursue for some kind of transcendent political idea of goal, he lets writing objects become instrumentalization, which is just Chen Ying-Zhen’s habitual discourse strategy for a long time, political operation and religious redemption jointly constitute a lifetime “China feelings”. In its reality, the nature of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is the summation of all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it not only explains that Chen Ying-Zhen’s life history or spiritual history i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position identity, left wing visual field, unification or independence stand, and various of differences in the whole Taiwan certain society, but also proves that lots of “means vs. goal”/ “presentation vs. truth” are upside down intentionally in state-nation discourses, and one can see shielded or helpless conclusions every where in the discourses.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e essay is not only a regenerative interface of “Study on Chen Ying-Zhen”, but also an effective witness of a part of ridiculous writing in existing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If the continuous effect and social current situations generated by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are ignored by educational circles, some day, the fable “Emperor’s New Clothes” brought by “Chen Ying-Zhen Phenomenon” will develop to be all kinds of “Chen Ying-Zhen Problems”, at that tim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ssay will be worthy of the name “Prediction of Taiwan”.
一、文獻檔案

(一)未出版檔案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8年民主台灣聯盟』乙案判決書」檔案
「陳映真致林海音書簡」檔案
「陳映真致鍾理和書簡」檔案
「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檔案

(二)文獻專書
王明義總編纂,《三峽鎮鎮誌》,台北:三峽鎮公所,1993。
王曉波編,《乙未抗日史料彙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09。
台陽鑛業公司四十年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編輯組編撰,《台陽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十年誌》,台北:台陽鑛業股份有限公司,1958.0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台北縣鄉土史料(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07。
呂 昱,《獄中日記》,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01。
林生復主編,《台北縣鶯歌鎮鶯歌國小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台北:台北縣鶯歌國民小學,2007.11。
林 梵(林瑞明),《少尉的兩個世界》,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04.。
周美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及文建會,2008.01。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8》,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06。
吳濁流著,黃玉燕譯,錢鴻鈞編《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05。
唐 羽撰,《台陽公司八十年志》,台北:台陽股份有限公司,1999.03。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編撰,《解密政治檔案: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展》,台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5。
許中庸纂修,《桃園縣誌•第5卷•文教誌》,桃園:桃園縣政府,1988.06.。
陳芳明,《2007∕陳芳明──夢境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07。
陳錫津,《東遊雜詠詩集全》,自印本,1934。
黃旺成纂修,《台灣省新竹縣志•第四部卷七教育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06。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卷6-鍾理和日記》,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1。
────,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卷7-鍾理和書簡》,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1。
───、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02。
鍾肇政、東方白著,張良澤編《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02。
───、張良澤,《肝膽相照:鍾肇政‧張良澤往返書信集‧(鍾肇政卷)》,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鍾肇政全集26‧書簡集(四):情真書簡》,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
───,《鍾肇政全集27‧書簡集(五):情摯書簡》,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
───,《鍾肇政全集28‧書簡集(六):情誠書簡》,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4.03。
───,《鍾肇政全集29‧書簡集(七):情純書簡》,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4.03。
戴寶村、張勝彥撰述,《續修台北縣志:卷七․選舉志》,台北:台北縣政府,2006.06。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Ⅰ》,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12。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密察解題,《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一):警察機關の構成》,台北:南天書局,1995.06。
日本放送協會編,昭和13年《ラヂオ年鑑》,東京:大空社據昭和十六年本重印。
今澤正秋編,昭和9年排印本影印《鶯歌鄉土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03。
田中富雄編,《最新流行愛唱歌集》,台北市:文益堂出版部,1943。
台北州警務部編,《台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台北:台北州警務部,1926。
竹南郡役所編,據昭和14年、17年版影印《竹南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7。
台灣教育會編選,《台灣の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0。
台灣總督府編,昭和元年〜昭和19年的《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昭和13年《台灣社會教育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38。
──────,昭和13年排印本影印《台灣事情》,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昭和14年排印本影印《台灣事情》,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昭和19年排印本影印《台灣事情》,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台灣警察協會發行,大正6年6月~昭和4年11月(創刊號~第149號)的《台灣警察協會雜誌》。
────────,昭和5年1月~昭和7年12月(第150號~第205號)的《台灣警察時報》。
────────,昭和8年1月~昭和19年1月(第206號~第335號)的《台灣警察時報》。
────────,昭和19年2月~約昭和19年4月(第336號~第338號)的《台灣警察》。
放送文化研究所20世紀放送史編輯室編,《放送史料集:台灣放送協會》,東京:放送文化研究所,1998。
南國青年協會編選,《青年歌集》,台北:南國青年協會,1930。
海山郡役所編,昭和4年排印本影印《海山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昭和8年排印本影印《海山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昭和13年排印本影印《海山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黃宗葵編,《ポケット最新軍歌集》,台南:南進出版社,1943。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1943。

(三)文獻論文
台灣茶商公會,<台灣茶の一元的統制機關として台灣茶輸移出統制會社設立>,《台灣の茶葉》,第24卷第2號,昭和16年(1941)6月30日。
──────,<台灣茶輸移出統制會社創立總會終了-鶴社長以下各重役決定>,《台灣の茶葉》,第24卷第3號,昭和16年(1941)8月30日。

(四)作家單封書簡
七等生,<給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台灣文藝》,總號第96期,1985.09。
林瑞明,<理想繼續燃燒>,收於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09。
尉天驄,<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為陳永善作證>),《大學雜誌》第46期,1971年10月。
───,<木柵書簡(之二)>,收錄於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小草出版社,1972年。
───,<木柵書簡(之一)>,收錄於劉紹銘編《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地出版社,1976.07。
───,<談陳映真>(<木柵書簡(之二)>),《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03。
───,<木柵書簡>(<木柵書簡(之二)>),收錄於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09。
陳映真,<惋惜>,收錄於陳映真主編《爪痕與文學》,台北:人間出版社,2004.10。
───,<陳映真經鍾玲教授轉余光中信>,收錄於陳映真主編《爪痕與文學》,台北:人間出版社,2004.10。

(五)日治時期報紙
1、《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時報》:
<寫真說明:警察展覽會第一會場高等警察館の觀音像からテ-ブで高等警察の主慟作用を示したもの>,《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11月17日(1925.11.17.),第5版。
<「音なきに聽き聲なきに觀る」•高等部出品の誇る觀音像>,《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11月17日(1925.11.17.),第5版。
<台南州‧試驗巡查部長‧本島人及第一名>,《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6月26日(1926.06.26.),夕刊第4版。
<巡查部長合格者>,《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8月27日(1926.08.27.),第5版。
<島人及第•巡查部長>,《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8月30日(1926.08.30.), 夕刊第4版。
<赤崁‧刑事更迭>,《台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5月3日(1927.05.03.),夕刊第4版。
<軍歌と歌謠曲>,《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2年12月12日(1937.12.12),第4版。
<懸賞「台灣行進曲」•一等賞は五百圓•一般から歌詞を募集>,《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5月1日(1938.05.01),第7版。
<「台灣行進曲」•募集規定極る•締切は來る廿五日>,《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5月4日(1938.05.04),第7版。
<躍進日本わが台灣•一等は台南の三栗谷君へ•台灣行進曲の當選發表>,《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6月5日(1938.06.05),第7版。
<一等當選歌>,《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6月5日(1938.06.05),第7版。
<南進の氣魄を•たくみに象徵>,《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6月5日(1938.06.05),第7版。
<當選歌作曲を•一般かり募集>,《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6月5日(1938.06.05),第7版。
<台灣行進曲の應募•三百餘に達す•發表は來る三十日>,《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7月13日(1938.07.13)1938年7月13日,第7版。
<我等の台灣行進曲•愈よ完成を告く•當選作曲の選定終る>,《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7月31日(1938.07.31),夕刊第2版。
<歌へ!台灣行進曲•無名の青年獨學して•一躍檜舞台へ>,《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7月31日(1938.07.31),第5版。
<「台灣行進曲」詞曲>,《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8月1日(1938.08.01),第6版。
<「台灣行進曲」•コロンビアで吹込みを終る>,《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8月14日(1938.08.14),第7版
<台灣行進曲の夕•台北市公會堂で>,《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8月16日(1938.08.16),第7版。
<台灣行進曲•圓盤コンク-ル•來月三日に賣出し>,《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8月17日(1938.08.17),第7版。
<台灣行進曲•レコ-ド發表會>,《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9月2日(1938.09.02),第7版。
<台灣行進曲の街頭宣傳•けさ市內を行進>,《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9月4日(1938.09.04),夕刊第2版。
<台北音樂會の演奏曲目>,《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4年6月11日(1939.06.11),夕刊第4版。
<台北音樂會の演奏曲目>,《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4年8月27日(1939.08.27),夕刊第4版。
<「台灣行進曲」を帝都で御披露•來月四日日比谷公會堂で>,《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4年11月20日(1939.11.20),第7版。
清野健,<新台灣音樂運動について>,《台灣時報》第26卷第8號,昭和18年8月15日(1943.08.15)發行。

2、《台灣民報》:
<小言>,《台灣民報》,第78號,大正14年11月8日(1925.11.08),頁9。
<編輯餘話>,《台灣民報》,第81號,大正14年11月29日(1925.11.29),頁16。
<警察衛生展覽會:高等館專用諷刺•衛生館廣告賣藥>,《台灣民報》,第82號,大正14年12月6日(1925.12.06)1925年12月6日,頁16。
張我軍,<看了警察展覽會之後>,《台灣民報》,第83號,大正14年12月13日(1925.12.13),頁11-12。
<台灣人材登用究竟還是口頭禪>,《台灣民報》,第108號,大正15年6月6日(1926.06.06),頁1。
<警察制度的改善>,《台灣民報》,第111號,大正15年6月27日(1926.06.27),頁3。
<露骨的內台人差別待遇>,《台灣民報》,第117號,大正15年8月8日(1926.08.08),頁7。
<明理的警察課長>,《台灣民報》,第119號,大正15年8月27日(1926.08.27),頁7。

3、《台灣警察協會雜誌》、《台灣警察時報》:
<台南州巡查部長銓衡試驗>,《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0號,昭和元年8月1日(1926.08.01.),頁146。
<第一回本島人巡查內地視察>,《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43號,昭和4年5月1日(1929.05.01.),頁176-177。
<台北州乙種巡查採用>,《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43號,昭和4年5月1日(1929.05.01.),頁177。
榊原生,<第一回本島人巡查內地視察團紀行(一)>,《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44號,昭和4年6月1日(1929.06.01.),頁140-144。
陳根旺,<春の江ノ島と東都の名勝>,《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46號,昭和4年8月1日(1929.08.01.),頁175-182。
<第二回台北州巡查部長講習會開催>,《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48號,昭和4年10月1日(1929.10.01.),頁205。
<海山郡警察職員及保甲役員表彰>,《台灣警察時報》,第154號,昭和5年3月1日(1930.03.01.),頁37。
許丙丁,<母國漫寫行(13)>,《台灣警察時報》,第166期,昭和5年9月15日(1930.09.15.),頁35。
<本島人警察官の數>,《台灣警察時報》,第208號,昭和8年3月1日(1933.03.01.),頁109。
<警察記念日をトして十五年勤續会員に記念を贈呈す>,《台灣警察時報》,第257號,昭和12年4月1日(1937.04.01.),頁104。
長野鶴吉,<警察生活二十年>,《台灣警察時報》,第283期,昭和14年6月(1939.06.),頁96-97。
<「任免異動」專欄>,《台灣警察時報》,第296號,昭和15年7月5日(1940.07.05.),頁143。

二、專書

七等生,《放生鼠》,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3.。
───,《思慕微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10.。
───,《沙河悲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07.。
───,《七等生全集4‧離城記》,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七等生全集6‧城之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七等生全集7‧銀波翅膀》,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七等生全集9‧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七等生全集10‧一紙相思》,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小 野,《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2.09.。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Lacan),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05.。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灣音樂調查(194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2008.02.。new window
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4。
沈志中,《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06。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03。new window
何 新,《反思與挑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東方的復興:中國現代化的命題與前途》,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
───,《思考:新國家主義經濟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李志綏,《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10。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1986.06.~1990.12.)》,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07.。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08。
───,《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07。
───,《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07。
東方白,《真與美(五)》,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04.。
───,《真與美(六)》,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0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2。new window
季 季,《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11.。
邱國禎,《近代台灣慘史檔案》,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09。
封德屏主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9.09.。
───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09.。
───主編,《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展覽圖錄》,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03.。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2006。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洪漢鼎,《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2008.07。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05。
施敏輝(陳芳明)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09。new window
尉天驄,《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03。
───,《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11.。
許南村(陳映真)編撰,《戰雲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03。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09。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06.。
陳中統,《生命的關懷》,台北:書香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06。
陳光興主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新竹:交通大學,2009.11。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07。
───,《昨夜雪深幾許》,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09。
───,《2007∕陳芳明──夢境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07。
陳炎興,《在基督裡的一得》,台北:人間出版社,1989.12。
陳映真著,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小草出版社,1972。
───,《第一件差事》,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
───,《將軍族》,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
───,《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夜行貨車》,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
───,《陳映眞小說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萬商帝君》,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
───,《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陳映真小說選》,台北:人間雜誌社,1985。
───,《趙南棟及陳映真短文選》,台北:人間出版社,1987。
───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陳映真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07。
───,《陳映真作品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2:唐倩的喜劇》,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4:萬商帝君》,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5:鈴璫花》,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7:石破天驚》,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和提燈》,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1:中國結》,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陳映真小說集2:唐倩的喜劇》,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陳映真小說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陳映真小說集4:萬商帝君》,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陳映真小說集5:鈴璫花》,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08.。
───,《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小說集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小說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小說集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小說集5:鈴璫花》,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10.。
───,《陳映真散文集1:父親(1976~2004)》,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9。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08。
陳若曦,《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10.。
陳郁秀總策畫,《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1。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06。new window
───,《台北縣茶業發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06。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9.10。
葉石濤著,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12‧隨筆卷7》,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03.。
───著,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13‧評論卷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03.。
彭海瑩等著,《我找到了愛》,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9.06。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04。new window
莊嘉農,《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06。
傅正玲,《耕讀:進入文學花園的250本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09。
楊 逵著,張恆豪編《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11。
楊祖珺,《關不住的歌聲:楊祖珺錄音選輯,1977-2003》,台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0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一台灣知識份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03。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著,《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02。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1。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1。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06。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67.03。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2。
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台灣聯誼會編著,《現在,他是一顆星:懷念詩人保羅•安格爾》,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
魯 迅,《吶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02。
───,《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5.06。
───,《神話的破滅》,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09。
───著,鍾肇政編,《劉大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冬之物語》,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12。
───,《晚晴》,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03。
───,《憂樂》,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11。
───,《浮沉》,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08。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台中:印書小鋪,2010.01。
劉賓雁,《第二種忠誠──劉賓雁報告文學精選(一)》,台北:人間出版社,1987。
───,《人妖之間──劉賓雁報告文學精選(二)》,台北:人間出版社,1987。
───,《劉賓雁自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
劉紹銘,《細微的一炷香》,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08。
───編,《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地出版社,1976.07。
劉曉波,《向良心說謊的民族──劉曉波文集》,台北:捷幼出版社,2002.01。
蔡榮姬主編,《中台神學院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中:中台神學院,2002.06。
鄭 義主編,《不死的流亡者》,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鄭鴻生,《荒島遺事》,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03。
賴 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06。
錢鴻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11。
───,《台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鍾肇政六百萬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5.11。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06。
鍾理和著,「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編,《雨》,台北:「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文星書店,1960.10。
───著,鍾鐵民主編,《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10。
───著,鍾鐵民主編,《鍾理和全集》,台北:行政院客委會,2003.12。
───著,鍾怡彥主編,《鍾理和全集(五)‧散文與未完稿卷》,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03。
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第七輯》,台北:文壇社,1965.10。
───,《望春風》,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10。
───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別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03。
───,《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04。
───,《鍾肇政全集20‧隨筆集(四)》,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2.11.。
───,《鍾肇政全集22‧隨筆集(六)》,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4.03.。
───,《鍾肇政全集30‧演講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
───,《鍾肇政全集37:年表、補遺、演講大綱》,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4.11。
應鳳凰、傅月庵,《冊頁流轉:台灣文學書入門108》,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03。
謝里法,《珍重!阿笠──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7.07。
───,《重塑台灣的心靈》,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07。
聶華苓,《三生影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06。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07。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迪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隨筆集(2)》中文卷第七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1。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4。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著,錢定平譯,《朗讀者》,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馬海良編譯,《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08。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炳鈞、楊勁譯,《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08。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07。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十二原型:認識自己與重建生活的新法則》,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安納印(Abdullahi Ahmed An-Naim)等編著,《跨文化的人權觀點》,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
吉拉斯(Milovan Djilas)著,謝澄平譯,《新階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
米蘭‧昆德拉著,翁德明譯,《簾幕》,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1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Friedrich List),陳萬煦譯,《政治經濟的國民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林‧亨特(Lynn Hunt)著,鄭明萱、陳瑛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The Family Roma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台北:麥田出版,2002.03。
約翰•伯蘭特(John Berendt)著,杜默譯,《天使墜落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2006。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柴可夫斯基著,B.Mcck&C.Bowen編譯,吳心柳校訂,《柴可夫斯基書簡集》,台北:樂友書房,1972.09。
馬克思和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7。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04。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黃中憲譯,《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台北:左岸文化,2010.03。
喬治•尼爾遜(Geroge Nelson),胡致薇、許麗淑、覃月娥等譯,《如何看:人為環境閱讀引導手冊》,台北:尚林出版社,1984.10。
愛力克森(Erik Erikson)著,康綠島譯,《青年路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07。
鮑曼(Zygumunt Bauman)作,王乾任譯,《立法者與詮釋者》,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戶ノ下達也,《音楽を動員せよ:統制と娛楽の十五年戦爭》,東京:青弓社,2008。
河原林直人,《近代アジアと台灣──台湾茶葉の歷史的展開》,京都:世界思想社,2003。
岡崎郁子,《デイゴ燃ゆ》,東京:研文出版,1991。
楊威理,《あゐ台湾知識人の悲劇》,東京:岩波書店,1993.02。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 & trans. by Q. Hoare & G. N. Smith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
Arthur Koestler、Crossman,Richard,The God That Failed(Washington, D.C.:Regnery Gateway,c1983)。
Claude Levi-Strauss,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trans.James Harle Bell and John Richard von Sturmer(Boston:Beacon Press,1969)。
David Harvey,The New Imperi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Ellen Meiksins Wood,Empire of Capital(London:Verso,2003)。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Freud Sigmund,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Harmondsworth, Eng.:Penguin Books,1975)。
Milovan Djilas,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57)。
Th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Chen Ying-Chen:his fiction and non-fiction(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8)。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 拓,<歷史性的對話>,《人間》總35期,1988年9月。
石敬然,<中共隔海對台北亂局唱什麼調?>,《九十年代月刊》,1990年4月
李大宏,<統一的力量來自於民間──本刊記者專訪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大陸訪問團部分成員>,《瞭望》第10期,1990年3月5日。
───,<江澤民與台灣「統聯」訪問團共話祖國統一>,《瞭望》第12期,1990年3月19日。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抗日精神>,《中華雜誌》,第17卷第193期,1979年8月。
呂正惠,<台灣「少年仔」如何罵陳映真──游勝冠兩篇文章的剖析>,《左翼》第26期,2002.08.。
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new window
宋冬陽(陳芳明),<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86期,1984.01.15.。
宋江英,<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青年時代>,《人間》,17期,1987.03.05.。
宋承錫,<抵抗和協助之間的寫作──以殖民時期台灣日文作家為中心>,《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三期(台灣號),2007年4月。
宋澤萊,<我與陳映真的淡泊情誼──並以此文給陳映真先生與吳晟先生>,《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3期,2009.11.。
何 新,<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海峽評論》,第二期,1991.02。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25號,1999.12。new window
林家慶,<從陳映真的文學創作思考當代知識分子的問題:「陳映真•人間特展」座談會紀實>,《文訊》,第291期,2010.01.。
林麗雲,<遠行>,《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11。
───,<蒙塵的明珠>,《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11。
吳濁流,<歷史很多漏洞>,《台灣文藝》,第1卷第2期,1964年5月。
吳錦勳,<只有香如故:陳映真>,台灣《壹週刊》,第131期,2003.11.27。
邱貴玲,<山路到不了的烏托邦>,《新新聞》,917期,2004.09.30.~10.06.。
周兆良,<戰爭與媒體──日治時期臺灣國際廣播媒體「臺北放送局」角色變遷之初探研究>,《傳播管理學刊》,第4卷第1期,2003年4月。new window
胡為美,<追求自由與愛的作家─陳映真>,《婦女雜誌》,7期,1977.07.。
韋 名,<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七十年代》,1984年1月。
翁佳尹,<坎坷磨折,寸心似鐵─嚴靈峰的青年時代>,《人間》17期,1987.03.05。
栗國成,<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東吳政治學報》,24期,2006.12。
徐玫玲,<音樂與政治──以意識型態化的愛國歌曲為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9期,2002年7月。
徐惠蘭,<文藝界歡迎陳若曦女士餐會記事>,《中華雜誌》,第18卷第199期,1980.02.。
莊紫蓉採訪、整理,<鍾肇政專訪:談第二代作家>,《台灣文藝》,第180期,2002.02.。
陳少廷,<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第53期,1972年5月。
陳光興,<1960年代的陳映真:訪談淺井基文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期,2011.09。new window
陳芳明,<如果是為了和平與團結──與陳映真談二二八事件>,《台灣新文化》第9期,1987.06。
陳明成,<白色檔案•黑色故事──陳映真在「陳中統案」的角色爭議及該案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台灣文學評論》第9卷第3期,2009.07。new window
───,<親愛的同志………──側∕測繪「六四」前後的陳映真圖像>,《台灣文學評論》第9卷第4期,2009.10。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
───,<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3期,2010.07。
陳思和,<陳映真獲「花蹤」大獎>,《明報月刊》第39卷第2期,2004.02。
陳映真,<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2卷5期,1960年12月。
───,<親愛的劉賓雁同志…>,《人間》,第35期,1988年9月。
───,<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35期,1988年9月。
───,<發行人的話:韓國民眾的反對文化>,《人間》第44期,1989.06。
───,<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第44期1989年6月。
───,〈因為在民眾中有真理:韓國社會構成體性質的論戰和韓國社科界的英姿〉,《人間》,44期,1989.06.01。
───,<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存的學生們>,《人間》,第45期,1989年7月。
───,<老是缺席總不是辦法>,《人間》,第47期,1989.09。
───,<馬先生來了?>,《中國論壇》,第364期,1991.01.01。
───,<尋找一個失去的視野──讀何新「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海峽評論》,第2期,1991.02。
───口述,<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結」──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訊》,第132期,1993.08。
───,<哀思畏友李作成先生>,《海峽評論》,第34期,1993年10月。
───口述、黎湘萍訪談,〈陳映真先生談臺灣後現代問題〉,《東方藝術》,第3期(北京),1996.03。
───,<我在台灣所體驗的文革>,《亞洲週刊》,1996.05.26。
───,<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峽評論》,第80期,1997.08。
───,<中國知識界失去了人民的視野>,《明報月刊》,1999.10。
───,<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的自主防禦>,《文藝理論與批評》第1期,2001.01。
───,<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上海文學》,總第315期,2004.01。
───口述、林幸謙訪談,<中國終須選擇自己的道路──專訪作家陳映真先生>,香港《文學世紀》,第4卷第4期,2004.04。
───,<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2004.03.31.~04.21.)>,《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08。
───,<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讀書》,2005.10。
陳若曦,<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信心>,《文訊》,2009.09。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09。new window
郝譽翔,<永遠的薛西弗斯:陳映真訪談錄>,《聯合文學》,第201期,2001.07。
許賢瑤,<台灣分館藏日本時代台灣茶業資料及其價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4卷第4期,1998年6月。
───,<王添灯的台灣茶葉經營事蹟>,《台北文獻》,直字第139期,2002年3月。
單 培,<我所認識的陳映真>,《美麗島》,1981年9月5日。
賀照田,<當信仰遭遇危機……──陳映真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涌流析論(一)>,《開放時代》,221期,2010.11.。
───,<當信仰遭遇危機……──陳映真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涌流析論(二)>(《開放時代》,222期,2010.12.。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臺灣文學──孕育「三腳人」心聲之系譜、深刻反映崎嶇曲折的歷史>,《淡水牛津文藝》,第2期,1999.01.15。
───,<素朴之心>,收錄於《台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0.01。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卷1期,1998.03。
游勝冠,<展望新世紀的台灣文學研究>,《文訊》第183期,2001.01。
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文星》,第97期,1965.11。
黃建龍,<文武雙全的二二八先烈──湯德章>,《鄉城生活雜誌》,第50期,1998.03。
黃榮洛,<日據時代,本島四警部>,《客家》,第20期,1991年9月。
黃錦城,<閒話劉啟光>,《中外雜誌》,第32卷第5期,1982年11月。
黃裳裳、朱家信,<論陳映真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安徽大學學報》,第一期,1983。
雷 驤,<作家與風土1:陳映真>,《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01.07。
漁 父(殷惠敏),<為陳映真說幾句話>,《九十年代月刊》,第246期,1990.07。
蔡源煌,<思想的貧困──訪陳映真>,《台北評論》,第2期,1987年11月。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年12月。
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與華人文學──以台灣香港澳門文學史的撰述為例>,《華文文學》,總第60期,2004.01。
劉敏光,<台灣音樂運動概略>,《台北文物(季刊)》,第4卷第2期,1955.08。
劉賓雁,<中國之未來──《新左翼評論》對劉賓雁的採訪>,《中國論壇》,第33卷第1期,1992年10月。
劉紹銘,<悲劇的縮影──淺論《浮游群落》>,《七十年代月刊》,第164期,1983.09。
鍾文音,<時間之幕與空間之墓──讀陳映真《父親》>,《文訊》,238期,2005.08。
錢鴻鈞訪談、筆錄,<與趙天儀閒談「《台叢》、前輩作家及台灣文學」>,《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2期,2002年4月。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卷2期,2000.10。new window
聶華苓,<踽踽獨行──陳映真>,《讀書》300號,2004.03。
───,<母女同在愛荷華>,《讀書》319期,2005.10。
藍博洲,<相逢一笑泯恩仇──關於鄭鴻生的<台灣人如何再作中國人>讀後隨想>,《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2009.09。
大衛•麥克納利(David Mc Nally)著,兆立譯,<了解帝國主義:過去與現在、舊和新的統治方式>,《十月評論》,總第221期,2006.12.30。

(二)學位論文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幸真,<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1898-1906)>,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1986.06.~1990.12.)>,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柯佳文,<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1928-1945〉>,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莊坤霖,<陳錫津及其詩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紀舟,<197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梁竣瓘,<中國大陸學者論台灣文學──以小說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瀛方,<台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究(1895-1987)>,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煒欣,<日治時期台灣「高等警察」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嘉齡,<日據時期台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台北: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2。
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黎湘萍,<敘述與自由:論陳映真的寫作和台灣的文學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三)單篇論文

王浩威,<提名委員意見>,收錄於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第四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參選表冊》,未出版,2000.05。
朱西甯,<序>,收於余光中總編輯、朱西甯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輯1》,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01。
李 昂,<想像台灣>,收於李昂編《九十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李 喬,<編輯報告編序>,收於李喬編《七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4。
李瑞騰,<評論卷序>,收於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1989.05。
何義麟,<日治時代台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台師大歷史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師大歷史系,2000.09。
呂興昌,<許丙丁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收錄於呂興昌編《許丙丁作品集(下)》,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02。
邱士杰,<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收錄於封德屏主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9.09.。
季 季,<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收錄於吳錦勳採訪撰述《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08.。
林瑞明,<《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收錄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01.。
林燿德,<編序>,收於林燿德主編《最後的麒麟: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03。
姚一葦,〈總序〉,收錄於《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陳芳明,<序:荒蕪與豐饒──寫在書前>,收錄於謝里法著《重塑台灣的心靈》,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07。
───,<火紅的詩猶在燃燒>,收錄於氏著《昨夜雪深幾許》,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09。
陳明成,<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分---台灣文壇「一九五六」的再考察>,收錄於封德屏編《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左右逢源?---「陳逢源現象」的再思考>,收錄於南華大學文學所編《第四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05.05。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收錄於成大台文系編《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06。
───,<誰的一九八三?再現「<山路>獲獎現象」所隱喻的時代課題>,收錄於台南市立圖書館編《第十二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12。
陳映真,<尋找一個失去的視野:讀何新「世界形勢與中國問題」>(附錄),收於何新著《反思與挑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我輩的青春>,收於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12月。
───,<十句話>,收錄於隱地編《備忘手記(「十句話」完結篇)》,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月。
───,<激越的青春──論呂赫若的小說<牛車>與<暴風雨的故事>>,收於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11。
───,<序>,收錄於楊國光著《一個台灣人的軌跡》,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06。
───,<序>,收錄於陳中統著《生命的關懷》,台北:書香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06。
───,<序言>,收錄於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06。
───,<李友邦的殖民地台灣社會性質論與台共兩個綱領及「邊陲部資本主義社會構造體論」的比較考察>,收錄於嚴秀峰編《紀念李友邦先生論文集》,台北:世界綜合出版社,2003.01。
───,<莫那能──台灣內部的殖民地詩人>,收錄於莫那能著,《美麗的稻 穗》,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5月。
陳建忠,<所謂「皇民文學」評述>,收錄於「2001年賴和全國大專生台灣文學營」授課的講義本,2001年7月20至23日。
陳獨秀,<研究室與監獄>,收錄於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4。
曾品滄,<一九六0年代知識青年的政治反對運動──以「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為例>,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
張恆豪,<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收錄於張恆豪編《七等生全集6‧城之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楊佳嫻,<序論>,收於楊佳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楊祖珺,<再•見美麗島>,收錄於《關不住的歌聲:楊祖珺錄音選輯,1977-2003》專輯內頁,台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08。
蔡慧玉,<蔡新科先生訪問記錄>,收錄於蔡慧玉主編《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1月。
齊邦媛,<小說卷序>,《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台北:九歌,1989.05。
鄭定國,<陳錫津的傳統詩>,收錄於鄭定國等編《日治時期雲林縣的古典詩家續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9月。new window
蔣 勳,<我的老師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04。
劉再復,<漂流三題>,收錄於鄭義編《不死的流亡者》,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劉紀蕙,<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虛擬暴力書寫談起>,收錄於氏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5。
劉紹銘,<細微的一炷香>,收錄於氏著《細微的一炷香》,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08。
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代序)>,收錄於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鍾肇政,<編輯的話>,收錄於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第七輯》,台北:文壇社,1965.10。
───,<往事二三(代序)>,收錄於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卷7-鍾理和書簡》,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1.。
───,<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七十年台灣文學發展縱橫談(總序)>,收錄於《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02。
───,<「知識份子」的文學──劉大任集序>,收於鍾肇政編《劉大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12。
鍾鐵民,<心靈的慰藉-《台灣文學兩鍾書》序>,收錄於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02。
謝里法,<從二二八事件看台灣知識份子的歷史盲點>,收錄於謝里法著《重塑台灣的心靈》,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07。
松永正義,<八0年代的台灣文學>,收錄於李雙澤等著《台灣現代小說選Ⅱ:終戰的賠償》,台北:名流出版社,1986.08。
本雅明(Benjamin,Walter)著,王炳鈞、楊勁譯,<可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收錄於本雅明著《經驗與貧乏》,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敏米(Albert Memmi)著,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者>,收錄於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蘇珊‧桑塔格著,李士勛譯,<在土星的星象下>,收錄於《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4.。
松永正義,<八0年代の台湾文學>,收錄於《台湾現代小說選Ⅱ:終戰の賠償》,東京:研文出版(山本書店出版部),1984.07。
伊原善之助,〈台湾の皇民化運動〉,收錄於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与と台湾》,奈良県天理市:天理教道友社,1988。
津金澤聰廣,<メディア•イベントとしての軍歌•軍国歌謠>,收於佐藤忠男等著《戰爭と軍隊》,東京:岩波書店,2001。
岡崎郁子,<劉大任とその時代>,收錄於劉大任著、岡崎郁子譯《デイゴ燃ゆ-台湾現代小說選‧別卷》,東京:研文出版,1991年1月。

四、報紙

七等生,<白馬>,《聯合報》「聯合副刊」,1962.06.23.,第6版。
───,<七等生書簡>,《聯合報》「聯合副刊」,1978.04.13.,第12版。
───,<譚郎的書信:獻給黛安娜女神>,《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5.09.07.-1985.10.27.。
小 野,<跟命運合奏一曲吧>,《聯合報》「聯合副刊」,1992.04.25,第24版。
王安憶,<英特納雄耐爾>,《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12.22,E7版。
丘延亮,<萬千肉身及其實踐>,《台灣立報》,2009.06.18.。
朱天心,<莫忘初衷>,《聯合報》「聯合副刊」,2010.08.22,D03版。
沙 漠(陳映真),<讀「濁流」>,《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62.05.19,第7版。
李奭學,<評「青少年台灣文庫」文學讀本>,《聯合報》「讀書人」,2006.04.30。
林文義,<黃昏歌聲>,《中國時報》,1987.04.28,第8版。
季 季,<人血不是胭脂──哀思劉賓雁先生>《中國時報》,2005.12.06。
吳典蓉,<誰說歷史不重要>,《中國時報》,2010.09.17,a30版。
吳叡人,<認同的囚徒輾轉歸屬的牢籠?>,《中國時報》,1995.04.27,42版。
南方朔,<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11.20.,第39版。
郭 帆,<劉賓雁反動面目的大暴露>,《人民日報》,1989年11月3日。
莫昭平,<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少了哪些大家?>,《中國時報》「開卷」,1989.06.12.。
尉天驄,<反專制是知識人基本條件>,《中國時報》「民意廣場」,2007.01.25。
───,<見到浩然>,《聯合報》「聯合副刊」,2008.03.17,E3版。
陳映真,<望穿鄉關的心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04.14.,第18版。
───,<三點意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9年12月5日。
───,<啊!那個時代,那些人……>(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2.06.21~22,35、27版。
───,<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3.12.19.~23.,39版。
───,<春祭>,《聯合報》「聯合副刊」,1994年3月14日、15日。
───,<虛施懷柔,實為誘殺──從一九0二年雲林「歸順式」大屠殺說起>,《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0.25,37版。
───,<日本人在台灣的「三光政策」>,《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0.26,37版。
───,<李友邦和「台灣獨立革命黨」>,《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0.28,37版。
───,<台灣的「義和團」運動>,《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0.29,37版。
───,<永遠不居上位的領袖人物──蔣渭水>,《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0.30,37版。
───,<歌唱「同期之櫻」的老人們>,《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1.19,37版。
───,<台灣女性革命家>,《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12.12,37版。
───,<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6.27,41版。
───,<殖民地香港華人的沉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07.01,27版。
───,<日軍佔領下的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夢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07.02,27版。
───,<祖鄉的召喚>,《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7.03,41版。
───,<香港的腐敗和廉政>,《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7.04,41版。
───,<香港的文化大革命>,《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07.05,27版。
───,<香港的擴大和再發展>,《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7.05,41版。
───,<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4月2日~4日,第41版。
───,<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中)、(下),《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07.05~07.,37版。
───,<明確日本國家犯罪責任>,《聯合報》「聯合副刊」,1999.07.09,15版。
───,<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01.12.~13.,第37版。
───,<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榷>,《聯合報》「聯合副刊」,2006.02.19.~20.,E7版。
陳建忠,<徘徊不去的殖民主義幽靈──評垂水千惠的「皇民文學觀」>,《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7月8日-9日,第37版。
陳 葦,<「紅色」更加「恐怖」──陳映真先生「春祭」讀後>,《聯合報》「聯合副刊」,1994年4月5日。
黃春明,<羅東來的文學青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月6日,第39版。
黃錦樹,<道德的難題>,《聯合報》「讀書人」,2005.08.28.。
游勝冠,<臺灣良心V S 中國良心──我看陳映真>,《台灣日報》,2001.12.10.。
張良澤,<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2月10日,第41版。
張 薇,<我不是Superman:陳映真專訪(上)>,《香港經濟日報》,2004年4月9日。
張翠容,<憶劉賓雁>,《香港經濟日報》,2010.12.28.,C09版。
新華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台灣小說選》>,《人民日報》,1979.12.02.,3版。
楊 渡,<劉賓雁返美希望還能再來•籲早日開放大陸記者來訪>,《中國時報》,1989年12月26日。
楊 照,<純真理想的典型塑造-陳映真的《鈴璫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07.07.,37版。
楊 澤、唐蕙韻,<思想,是一切形式的主體>,《聯合報》,1997.03.31,41版。
漁 夫(殷惠敏),<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01.21.~23.,8版。
鄭樹森,<最意外的和最不意外的>,《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03.02.,E07版。
劉大任(金延湘),<中原心態與文化鄉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02.18,第8版。
劉全應,<不尋常的生日>,《人民日報》,1997.12.08,第11版。
劉春城,<台灣文學不是一窩虎頭蜂──致陳映真>,《自立晚報》「自立副刊」,1987.08.08,第10版。
劉賓雁,<我的自白>,《聯合報》「聯合副刊」,1987年1月18日。
───,<重訪香港>,《中國時報》,1988年8月13日。
───,<台灣印象之六──原住民的處境教人感到悲哀>,《中國時報》,1989年12月19日。
賴素鈴,<陳映真聞訊惆悵、像他這樣啄木鳥、大陸此刻正需要>,《民生報》,2005年12月6日。
戴 天,<回首布拉格>,香港《信報》,2002.08.16.。
薛理桂,<文化資產別再外流>,《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6.11.16.,A19版。
鍾麗明,<陳映真:魯迅給了我一個祖國!>,香港《大公報》,2004.02.23.。
鍾肇政,<濁流>,《中央日報》,1961.12.31〜1962.04.22。
鍾鐵民,<帳內人>,《聯合報》「聯合副刊」,1962年8月3日,第8版。
謝里法,<十年台灣文學研究會之回首-2>,《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09.01.,第19版。
聶華苓,<回不了家的人:劉賓雁二三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07.07~08。
羅榮光,<向反抗強權的文學大師致敬>,《台灣日報》,2003年2月2日。
蘇曉康,<走過河殤:二十年又見台北(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12.03.13.,E4版。

五、網際網路(電子媒體):

《人民日報》「人民數據庫」,http://data.people.com.cn。
「芙蓉國」網站(中國湖南省作家協會的官網),http://www.frguo.com/hnzx10.asp。
<校歌>,鶯歌國民小學網站,http://100.ykes.tpc.edu.tw/modules/tinyd2/index.php?id=4。
<歷屆校友>,鶯歌國民小學網站,http://100.ykes.tpc.edu.tw/modules/tinyd3/content/1-70.swf。
「遠景繁體中文電子書」:由「遠景出版社」提供資料、「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行銷製作。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06/iframe/i_062_1.asp。
「古い記憶のメロデイ」網站,http://www.geocities.jp/abm168/index.html。
「歌謠大全」網站,http://www005.upp.so-net.ne.jp/tsukakoshi/kayoudaizenn/kayou041.html。
中央社記者蘇培基拍攝,<台北美國大使館被搗毀>,「好望角-中央社數位照片平台」網站,1957.05.24.,http://www.cnavista.com.tw/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tore_id=103&Shopper_Id=74173121&page_id=23&Cat_id=&IndexNo=19570524010501&path1=&sno=195705240105010036L%2EJPG&p=3。
丘延亮,<萬千肉身及其實踐>,「台灣立報」網站,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754。
台北縣議會,<歷屆議員•第二屆>,「台北縣議會多媒體導覽系統」網站,http://guide.ttcc.gov.tw/old_assemblyman_single_php.php?councilor_id=TTCC0214&range=1&election=2。
何 新,<我向你們的良知呼喚──何新在北京大學對1990屆畢業生的演講>,「何新中國論壇」網站,2005.08.13。http://www.hexinbbs.com/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ID=177&Page=3。
呂興昌,<寫在「許丙丁百歲紀念展」之前>,「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khou-piann-teng-tian.htm。
金 鐘,<良師益友劉賓雁>,「開放雜誌」網站,2006.01,http://www.open.com.hk/2006_1p40.htm。
阿 潑(annpo),<也談陳映真──不及卻未晚的作品、年代>,「哈囉〜馬凌諾斯基」網站,2006.10.18,http://annpo.pixnet.net/blog/post/5735854。
林太崴,<青春美與老青春>,「桃花開出春風」網站,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572230。
林太崴,<行進中的行進曲>,「桃花開出春風」網站,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398737。
施善繼,<我的陽台>,「大眾時代」網站,2007.05.22.,
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7/05/22/%E6%88%91%E7%9A%84%E9%99%BD%E5%8F%B0/。
秦政德,<小草NB018抗戰勝利60年及日治110年>,「阿德的相簿」網站,http://photo.pchome.com.tw/peter601017/113240340055。
烏蘇里,<中南海內幕:文革幹將譚力夫與台灣作家陳映真遊三峽 >,「大紀元」網站,2001.08.05,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8/5/n116394.。
<馬關條約>,「維基文庫」網站,http://zh.wikisource.org/wiki/%E9%A6%AC%E9%97%9C%E6%A2%9D%E7%B4%8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件名:鄭澤松等新竹縣政府教育科人員委代案>(1946.04.23.-1946.05.23),「卷名:新竹縣政府人員任免(775)」,「檔案管理局-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網站,http://across.archives.gov.tw/naahyint/search_detail.jsp?pid=hpsv001/1318757&use_id=5&genre=article&hyint_id=1007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件名:陳連堪等新竹縣政府人員異動案>(1946.11.05.-1946.11.24),「卷名:新竹縣人員任免(782)」,「檔案管理局-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網站, http://across.archives.gov.tw/naahyint/search_detail.jsp?pid=hpsv001/1318757&use_id=5&genre=article&hyint_id=1007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件名:新竹縣政府教育科陳炎興等任免通知書>(1948.05.21),「卷名:新竹縣市各學校任免」,「檔案管理局-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網站, http://ds2.th.gov.tw/ds3/Query1.php?KW=%E9%99%B3%E7%82%8E%E8%88%88&submit=Search&APP%5B%5D=th004&APP%5B%5D=th005&APP%5B%5D=th006&APP%5B%5D=th007&PG=&ID=&AC=1&RecKW=1。
陳映真口述、王寅專訪,<臺灣的文化人需要反省>,「新華網」網站,2004.03.20.,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3/20/content_1375705.htm
陳映真等「集體署名」,<關於《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一書的公開信>,「華夏文摘」網站,http://www.cnd.org/HXWZ/ZK95/zk62-2.hz8.htm。
陳映真口述,武世明專訪,<臺灣著名作家陳映真暢談臺灣光復(六十周年)重大意義>,「中國台灣網」網站,2005.10.25, http://big51.chinataiwan.org/zt/lszt/kangzh/renwuzhf/200801/t20080102_528963.htm。
陳映真,<為反對霸權主義、達成民族真正統一而努力>,「 華夏經緯」網站,2005.10.25,http://big5.huaxia.com/zt/pl/05-087/601951.html。
陳映真,<陳映真:促進海峽兩岸文學更多交流>,「中國作家網」網站,2010.07.07,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0/2010-07-07/87314.html。
張勝凱,<台灣行進曲-兒童版>,「話夾子黑手的留聲機轉盤世界」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gladiator_maxman/article?mid=178&prev=179&next=169&1=f&fid=1。
張毓芹,<日據台語流行歌展登場•回顧台語歌黃金時代>,「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網站,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94026。
蔡元隆、侯相如,<日治後期至光復初期(1939-1951年)台灣嘉義地區初等教育薪俸制度之口述歷史研究>,「文化研究月報」網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2/essay01.htm。
燁 子(楊燁),<日治時期台灣軍歌>,「北投虹燁工作室」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jw!kQQmrf6fGQWXX4lSrdgc81Xl/article?mid=4599&prev=4627&next=4535&l=f&fid=12。
燁 子(楊燁),<日治時期台灣流行歌集>,「北投虹燁工作室」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jw!kQQmrf6fGQWXX4lSrdgc81Xl/article?mid=5041。
編輯部,<台作家「陳映真先生創作50年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你好台灣網」網站,2009.09.18,http://www.hellotw.com/zt1/ztfl/jlzt/dbldzghw/dblzx/200909/t20090918_493460.htm。
編輯部,<文學相融了,兩岸更近了>,「中國作家網」網站,2010.08.24.,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0/2010-08-24/89000.html。
編輯部,<鐵凝、李冰、陳建功看望名譽副主席陳映真>,「中國作家網」網站,2010.09.0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0/2010-09-03/89385.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