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小泉政府邁向大國的外交政策:大國外交模式之分析
作者:潘誠財
作者(外文):Pan, Cheng-Tsa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啟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小泉政府大國外交政治外交軍事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Koizumi governmentbig power policythe political diplomacythe military diplomacythe economic diplomacythe cultural diploma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2
本論文主要在論述日本小泉政府邁向大國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聯合國中心的政治外交、美日軸心的軍事外交、政府開發援助的經濟外交及公眾的文化外交。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重點包括:1)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直接參與全世界的重大政策議題的形成,及貢獻心力於國際規則的修改與制訂,使日本在國際政治上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成為「政治大國」。2)以《美日安保條約》為基礎,配合美國九一一之後的反恐作戰,積極將自衛隊派赴海外協助聯合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和平維持行動,使日本自然成為「軍事大國」。3)延續自1992年以來的政府開發援助工作,在聯合國援助計畫統籌之下,憑其居全世界第二的經濟力量,協助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解決貧困與動亂,展現其「經濟大國」的實力。4)以公眾外交的視野,全力推動領導全球抗拒暖化的環保議題,落實「京都議定書」之宣告;以其「非戰」與「反核」之理念,追求和平與沒有戰爭的世界,亦即有意在普世價值上,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國家,有「文化大國」的內涵。
本論文,在理論基礎上以「大國外交」模式為研究架構,並以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期間(2001-2006)的日本外交政策為研究事例,無論就大國地位的客觀條件,或大國化外交政策的主觀意志,均可驗證21世紀日本外交政策確已從「強國外交」的階段,試圖透過日美聯盟邁向影響全球的「大國外交」階段。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foreign policy of Japan’s Koizumi government on her way toward a great power,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diplomacy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as the center, the military diplomacy with the US and Japan as the axis, the economic diplomacy with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s the focus, and the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in mind.
The main focus of Koizumi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includes:1) Become a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direc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major global policy topic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modifi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rules, thus ensuring Japan’s cruci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her becoming a political great power.2) Base on the 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ooperate with the US in the anti-terrorism wars after 911, actively dispatching the Self Defense Forces overseas to assist the United Nations with the peace-keeping effort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thus helping Japan to achieve the military great power status naturally.3) Continue the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since 1992.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ordination, assi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to resolve poverty and turmoil with Japan’s economic power, which is 2nd in the world, thus displaying her economic great power capability.4) With the diplomatic vision valuing the general public, promote and lead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of anti-global warming, and implement the declar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With the concepts of “no war” and “anti-nuclear” in mind, pursue a world of peace and without war, thus becoming a world-class leader that leads the global value and proofs to be a cultural great pow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sis is structured upon the “big power policy” model. It uses Japan’s foreign policy examples during the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 (2001-2006). Whether from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of a big power, or from the subjective will of becoming a big power, the thesis proofs that in the 21st century, Japan’s foreign policy has turned from the stage of “strong country” to the stage of “great power”, attempting to influence the world through the Japan-American alliance.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方永剛與唐復全,2001年,《大國逐鹿—新地缘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少普與吳寄南,2003年,《戰後日本防衛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任超,1976年,《六國外交政策》,台北:三文印書館。
王彥民,2000年,《大国的命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 屏,2005年,〈中日關係從「理想」到「現實」〉,環球時報策劃,《大國心路—中國走向世界的思考》,頁210-2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高成,2005年,《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本澤二郎,2005年,〈靖國信仰與對亞洲蔑視〉,環球時報策劃,《大國心路—中國走向世界的思考》,頁262-26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包霞琴與臧志軍主編,2004年,《變革中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
朱馬杰,2005年,〈國際關係力量結構中的軟國力〉,俞新天主编,《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何思慎,2008年,《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new window
吳建民,2006年,《外交與國際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萬虹,2006年,〈入常受挫日欲傍美重來〉,蔣立峰主編,《日本: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少軍主編,2005年,《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恩涵,2007年,《注視日本新軍國主義動向》,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建民,2005年,《冷戰後日本的「普通國家化」與中日關係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敏燾,2005年,﹙國際制度的文化解讀﹚,俞新天主编,《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李 濤,2007年,《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林金莖,1999年,〈期待日本脫胎換骨〉,竹內靖雄,張瑞雄譯,《日本的終結》(日本の終り—日本型社会主義との決別),頁5-8,台北:先覺出版社。
金熙德,2005年,〈中日如何走向「普通關係」〉,環球時報策劃,《大國心路—中國走向世界的思考》,頁138-14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金熙德,2006年,《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金熙德,〈努力推行全方位外交,開闢外交新領域〉,蔣立峰主編,2000年,《21世紀日本沉浮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97-410。
金熙德與姚文禮,2006年,〈2005年中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蔣立峰主編《日本: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洪丁福,1996年,《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
高 恒主編,2000年,《2020大國戰略》,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倪世雄,2003年,《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萬勝與梁寶衛,2007年,〈論小泉政治的基本特徵及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陳 鋒主編,《日本社會政治生態變化與中日關係》,頁78-8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海 平、運 平與王景濤編著,1998年,《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梁雲祥.應霄燕著,2000年,《後冷戰時代的日本政治、經濟與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錦昌主編,2007年,《大國崛起:日本》,台北:青林國際出版公司。
陳 峰主編,2007年,《日本社會政治生態變化與中日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鵬仁,2002年,《日本當前政情(2000-2002)》,台北:新香港時報台灣社。
陳鵬仁與黃琬珺,2004年,《戰後日本的政府與政治》,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鵬仁,2006年,《中國.日本.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馮特君主編,2008年,《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第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亞中編,2004年,《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
張啟雄,2001年,《海峽兩岸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代表權之爭:名分秩序論觀點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郭潔敏,2005年,〈文化強權與文化衝突〉,俞新天主編,《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郭樹勇,2007年,《大國成長的邏輯:西方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介鱗,1977年,《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正柏,2007年,《當代八國外交政策概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碩鳳,2006年,《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戴季陶,1987年,《日本論》,台北:故鄉出版社。
楊鈞池,2006年,《從「派閥均衡」到「官邸主導」-1990年代日本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台北:翰蘆圖書出版。new window
趙全勝,1996年,《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香港:商務印書館。
趙 英,2001年,《大國天命—大國利益與大國戰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趙憶寧,2007年,《轉軌中的日本:一個中國記者跨越邊界的國際調查報導》,北京:中信出版社。
劉必榮,2008年,《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先覺出版社。
蔡政文,2000年,《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蔡增家,2004年,《日本轉型:九○年之後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劉江永,2005年,〈日本自陷戰略困境〉,環球時報策劃,《大國心路—中國走向世界的思考》,頁215-21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江永主編,1995年,《跨世紀的日本:政治、經濟、外交新趨勢》,北京:時事出版社。
樊勇明與談春蘭,1993年,《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聯合報編譯,2009年,《敢於大膽希望:歐巴馬七篇關鍵演說》,台北:寶瓶文化公司。
蕭佳靈,2003年,〈日本的維和政策與立法:演變及要因分析〉,蕭佳靈與唐賢興主編,《大國外交(上册)》,頁69-115,北京:時事出版社。
蕭佳靈與唐賢興主編,2003年,《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
蕭富元與楊艾俐等著,2004年,《訪問未來:十一位大師解讀趨勢》,台北:天下雜誌公司。
嚴家褀,2006年,《霸權論》,香港:星克爾出版社。
大前研一,張新琦譯,2003年,《力用中國》(CHUGOKU SHIFT),台北:天下雜誌。
日本防衛廳,2005年,《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編著,李明峻譯,2004年,《援外的世界潮流》(援助の潮流がわかる本),台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石原慎太郎,1990年,〈美日互說NO將為下一代鋪路〉,石原慎太郎、小川和久與渡部昇一著,陳鵬仁譯,《仍然應該說NO的日本》,頁147-154,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江藤淳,1991年,〈美國應該給日本名譽〉,石原慎太郎與江藤淳合著,洪墩謨譯,《能說NO的日本》,台北:書泉出版社。
曾清貴譯,1991年,《一九九○年日本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蔡焜霖,2006年,〈中文版導論:用另類觀點挑戰你的先入之見〉,藤原正彥,劉子倩譯,《國家的品格》,頁5-14,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與池田大作,陳鵬仁譯,2004年,《二十世紀的精神教訓:戈巴契夫與池田大作對談集》〈上〉,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李潮津譯,2002年,《二十世紀日本:從德川時代到代》(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o the Present),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米爾頓.艾茲拉提(Ezrati, Milton),陳雅雲譯,2001年,《日本巨變—從日本經濟文化變革到全球勢力的重分配》(Kawari : How Japa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ill alter the balance of power among nations),台北:遠流出版社。
何懷碩,〈自卑的罪孽—讀《菊花與劍》隨想〉,潘乃德(Ruth Benedict),黃道琳譯,1992年,《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頁17-23,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克里斯多福.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2008年,《日本安全議題》(Japan’s Security Agenda: Military, Economic &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查理斯.韓頓透拿(Hampden-Turner, Charles)與亞峰斯.特羅潘納(Alfons Trompenaars),2004年,徐聯恩譯,《全球七大富邦》(The Seven Cultures of Capitalism),台北:智庫文化公司。
馬丁.魏斯坦(Weinstein, Martin E.),孔中岳譯,1972年,《日本戰後的國防政策》(Japan’s Postwar Defense Policy, 1947-196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畢士禮(W. G. Beasley),葉延燊譯,1992年,《現代日本的崛起》(The Rise of Modern Japan),台北:金禾出版社。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H. W. Schmidt),2005年,《未來列強―明日世界的贏家與輸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賴世和(Edwin O. Reischauer),1991年,《日本人》,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羅伯.帕斯特(Pastor, Robert A.),2000年,董更生譯,《20世紀之旅: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A Century’s Journey: How the Great Powers Shape the World),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期刊(論文)
石原忠浩,〈轉變期的日本政府開發援助:911事件後新趨勢的探討〉,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8年11月,《日本論壇會議:2000年後日本體制的再轉型(安全、政治與經濟)》,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安全研究中心,頁I︱3-17。
李 明,2009年6月,〈中共公眾外交的策略與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公眾外交」學術研討會。
何思慎與何欣泰,2009年6月,〈日本公眾外交的策略與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公眾外交」學術研討會。
姜家雄,2009年6月,〈美國對中東國家的公眾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公眾外交」學術研討會。
連弘宜,2009年6月,〈俄羅斯的公眾外交-俄羅斯國營傳媒對形塑俄國國家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眾外交」學術研討會。
張啟雄,2006年6月,〈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七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頁599-640。new window
畢 莉,2003年7月,《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之政策與制度》,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二、日文文獻
(一)專書
明石康監修,日本国際連合学会,2002年,《21世紀の国連における日本の役割》,東京:国際学院。
朝雲新聞社編輯局,2007年,《2007防衛ハンドブツク》(Hand Book of Defense 2007),東京:朝雲新聞社。
安倍晋三,2006年,《美しい国へ》,東京:文藝春秋社。
天木直人,2003年,《さらば外務省!》,東京:講談社。
有賀貞、宇野重昭、木戶蓊、山本吉宣と渡辺昭夫,1989年,《講座国際政治5 現代世界的課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飯島勲,2007年,《実録小泉外交》,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石原慎太郎、田原総一朗,2007年,《日本の力》,東京:文藝春秋社。
五百旗頭真,2006年,《戰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
五百旗頭真,2008年《戰後日本外交史》(新版第4刷),東京:有斐閣。
稲田十一,1989年,〈対外援助〉,有賀貞等編,《講座国際政治4 日本の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井上寿一,2006年,《日本外交史講義》,東京:岩波書店。
猪口邦子,2004年,《戦略的平和思考:戦場から議場へ》,東京:NTT出版社。
豬口孝,1993年,《日本:経済大国の政治運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入江昭,1989年,〈第9章 日本外交の批判〉,有賀貞等編,《講座国際政治4 日本の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植村秀樹,2002年,《自衛隊は誰のものか》,東京:講談社。
內山融,2007年,《小泉政権》,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金熙德著,鈴木英司訳,2002年,《徹底検証﹗日本型ODA:非軍事外交の試み》,東京:三和書局。
小沢一郎,1993年,《日本改造計画》,東京:講談社。
小沢一郎,2006年,《小沢主義-志を持て、日本人》,東京:集英社。
越田清和,2006年,〈「反テロ戦争」下の援助—軍事化する援助〉,村井吉敬編著,《徹底検証ニツポンのODA》,東京:コンモズ。
神余隆博,2005年,《国際危機と日本外交:国益外交を超えて》,東京:信山社。
堺屋太一,1998年,《あるべき明日:日本 いま決断とき》,東京:PHP研究所。
杉下桓夫,2001年,《NPO.NGOガイド:21世紀のボランテイア》,東京:自由國民社。
総合研究開発机構,田所昌幸・城山英明編,2004年,《国際機構と日本:活動分析と評価》,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添谷芳秀,2005年,《日本の「ミドルパワ-」外交》,東京:筑摩書房。
竹內靖雄,2001年,《「日本」の終り—「日本型社会主義」との決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田中義皓,《援助という外交戦略》,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年。
内閣府編,2005年,《日本21世紀ビジヨン》,東京:內閣府。
中曾根康弘,2000年,《二十一世紀日本の国家戦略》,東京:PHP研究所。
中根千枝,1967年,《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東京:講談社。
西川俊作,1985年,《日本経済の成長史》,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西川吉光,2004年a,《日本の外交政策:現状と課題、展望》,東京:学文社。
西川吉光,2004年b,《国際平和協力論》,東京:晃洋書房。
日本外務省,2006年,《政府開発援助白書2006年版》(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東京:国立印刷局。
日本外務省,2007年,《外交青書2007》,東京:佐伯印刷。
日本內閣府,2009年,《平成19年度高齡化の状況及び高齢社会対策の実施状況》,東京:内閣府。
西尾幹二,1993年,《日本の不安:世界史の転機に考えること》,東京:PHP文庫。
新渡戶稲造,1938年,《武士道》,東京:岩波書店。
藤原彰,1987年,《日本軍事史 下卷 戦後篇》,東京:日本評論社。
藤原正彦(Masahiko Fuziwara),Giles Murray訳,2007年,《国家の品格》(The Dignity of the Nation),東京:IBCパブリツシング株式会社。
防衛年鑑刊行会編,2007年,《防衛年鑑2007》,東京:防衛年鑑刊行会。
增田弘、佐藤晋,2007年,《日本外交史ハンドブック-解説と資料》,東京:有信堂高文社。
真鍋俊二,1999年,《現代日本外交論》,東京:関西大学出版部。
岬龍一郎,2006年,《日本人の品格:新渡戸稲造の「武士道」に学ぶ》,東京:PHP文庫。
矢野恒太郎記念會,《日本國勢圖繪》(2006-07年版),2006年,矢野恒太郎記念會。
矢野暢,1987年,《劇場国家日本-日本はシナリオをつくれるか》,東京:TBSブリタニカ。
横田洋三,1989年,〈第8章 国際機構〉,有賀貞等編,《講座国際政治4 日本の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吉田康彦,2003年,《国連改革》,東京:集英社。
読売新聞政治部,2006年,《外交を喧嘩にした男:小泉外交二○○○日の真実》,東京:新潮社。
若月秀和,2006年,《「全方位外交」の時代-冷戦変容期の日本とアジア》,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渡辺賢二,1999年,《平和のための戦争論:戦争の時代をどう教えるか》,東京:教育史料出版社。
渡邊昭夫,2000年,《大国日本の揺らぎ1972-》(日本の近代 8),東京:中央公論社。
小泉純一郎,〈ごあいさつ〉,《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 愛・地球博 公式ガイドブック》,東京:財団法人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協会,2005年,頁5。
渡辺泰造,〈ごあいさつ〉,《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 愛・地球博 公式ガイドブック》,東京:財団法人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協会,2005年,頁5。
豊田章一郎,〈ごあいさつ〉,《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 愛・地球博 公式ガイドブック》,東京:財団法人2005年日本国際博覧会協会,2005年,頁5。
草野厚,〈ODAとメディア〉,外交政策決定要因研究会編,(主査)橋本光平,1999年,《日本の外交政策決定要因》(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東京:PHP研究所,頁410-426。
杉下恒夫,〈援助停止政策における決定要因〉,外交政策決定要因研究会編,(主査)橋本光平,1999年,《日本の外交政策決定要因》(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東京:PHP研究所,頁385-409。
田中康友,〈日本外交史〉,東海大学教養学部国際学科編,2005年,《日本の外交と国際社会》,神奈川:東海大学出版会,頁3-15。
雷因赫.德里夫特(Reinhard Drifte),吉田康彦訳,1998年,《21世紀の日本外交》(Japan’s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東京:近代文藝社。
雷因赫.德里夫特(Reinhard Drifte),吉田康彥訳,2000年,《国連安保理と日本》(Japan’s Quest for a Permanent Council Seat),東京:岩波書店。
麥可.吉廉基格(Michael Zielenziger),河野純治訳,2007年,《ひきこもりの国:なぜ日本は「失われた世代」を生んだのか》(Shutting Out the Sun: How Japan Created Its Own Lost Generation),東京:光文社。
(二)期刊(論文)
浅沼信爾,2005年11月,〈日本のODAの評価と将来の課題〉,《國際問題》,548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27-39。
五百旗頭真,2001年11月,〈日本外交五○年〉,《国際問題》,500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4-36。
五百旗頭真,2003年4月,〈外交戰略のなかの日本ODA〉,《国際問題》,517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2-20。
稲田十一,2003年4月,〈ODAと平和構築—その概念・手段と政策アプロ-チ〉,《国際問題》,517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40-62。
岩見隆夫、松本健一と伊藤惇夫,2008年7月,〈政治家ミシュラン-この国のリ-ダ-一五人の通信簿〉,東京:《中央公論》,頁44-55。
大隈宏,2003年4月,〈開発から平和へ—新しい援助戦略の模索〉,《国際問題》,517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21-39。
大森茂,2005年11月,〈日本のアフリカ外交と今後の支援のあり方〉,《國際問題》,548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40-56。
岡田真樹,2006年5月,〈民主化・グロ-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広報と文化外交〉,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頁78-82。
北岡伸一,2007年9月,〈「外交革命」に日本はどう立ち向かうか〉,東京:《中央公論》,頁182-191。
金大中.岡本厚,2008年1月,〈日本はもっと道徳的に尊敬される国になってほしい〉,東京:《世界》,頁36-46。
小泉純一郎,2000年11月,〈「いまを我慢して明日めざす」精神の復活こそ日本改造10年計画の礎〉,《日本の論点2001》東京:文藝春秋社,頁186-189。
小沢一郎,2007年11月,〈今こそ国際安全保障の原則確立を〉,東京:《世界》,頁148-153。
小林良彰,2005年9月号,〈創造にいたらぬ破壞:総括・小泉政権の四年半〉,東京:《世界》,頁150-160。
堺屋太一,2007年10月,〈「國家的品質」危機〉,東京:《中央公論》,頁24-33。
堺屋太一,2008年7月,〈日本沒落の理由:国家コンセプトをつくれぬ政治家、省益共同体に尽くす官僚〉,東京:《中央公論》,頁26-33。
田所昌幸,2001年11月,〈日本の経済外交五〇年〉,《国際問題》,500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37-55。
谷內正太郎,2005年11月,〈日本のODAの現状と課題〉,《國際問題》,548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2-6。
五月女光弘,2003年4月,〈日本のODAに占めるNGO/NPOの役割〉,《国際問題》,517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63-77。
中曾根康弘・橋本五郎,2005年8月,〈小泉君、外交からポピュリズムを排除しなさい〉,東京:《中央公論》,頁43-49。
中西寬,2007年6月,〈国民投票法案に見る、「国制」の困難〉,東京:《中央公論》,頁18-19。
畠山襄,2005年9月,〈東アジア共同体の幻想を捨てよ〉,東京:《中央公論》,頁154-161。
廣野良吉,2005年11月,〈日本の外交政策とODA—半世紀的経験から将来への展望へ〉,《國際問題》,548号,東京: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頁7-26。
細谷雄一,2006年7月,〈小泉純一郎とトニ-・ブレア〉,東京:《中央公論》,頁218-227。
別所浩郎,〈新たな時代の日本の援助政策〉,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2007年12月号,頁60-65。
古田肇,2004年10月,〈外交戦略としての経済協力〉,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頁24-29。
吉崎達彦,2007年2月,〈静かな秀才、日本-戦略的な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のすすめ〉,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頁26-29。
橫田雅弘,2008年10月,〈「留学生三〇萬人計画」実現のために何が必要か〉,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頁26-29。
陳舜臣,2006年1月,〈歴史から学ぶこと:東アジア共同體によせて〉,東京:《世界》,頁119-124。
鄭大均,2008年6月,〈なぜ帰化は在日のタブ-となったのか〉,東京:《中央公論》,頁124-133。
吉拉爾德.卡提斯(Gerald Curtis),2006年9月,〈二つの大国の共存を考えるべきだ〉,東京:《世界》,頁116-121。
雷爾夫.柯斯卡(Ralph A. Cossa),2005年10月,〈アメリカからみたアジア共同體構想〉,東京:《外交フォ-ラム》(Gaiko Forum),頁38-43。

三、英文文獻
(一)專書
Almond, Gabriel and Sy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rry Buzan, 2004,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s: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nedict, Ruth, 1946,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r, Edward Hallett, 1951,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Friedman, Thomas, 2006,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Gilpin, Robert, 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 2000,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Kennedy, Paul, 1987,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Vintage Books.
Kissinger, Henry, 1994,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orgenthau, Hans J., 1985(1948),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Sixth Edition, Revised by Kenneth W. Tbompson, New York: McGraw-Hall Inc..
Nye, Joseph S., Jr.,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Snyder, Richard /H. W. Bruck/Burton Sapin, 2002,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Revisit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Waltz,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Wendt, Alexander,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ch, Hans N., 199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二)期刊
Huntington, Samuel P., “America: Fall or Revival”, Foreign Affairs, 1989, Spring.
“Is American Falling Behind?”, American Heritage, Sep.& Oct. 1988.
Inoguchi, Takashi, 1992, “Japan’s Ro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Survival, Vol. 34, No.2 (Summer).
Rosenau, James, 1971, ‘Pre Theorie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Science Studies of Foreign Policy. N. Y. /London.
Frederick, Jim, 2003, ‘A Time to Fight? ’, Time, January 23, pp. 24-25.

四、報紙文章
(一)中文
丁樹範,2005年,〈如何因應美日新安保〉,《聯合報》,2月21日,版A13。
于 前,2006年,〈最暢銷的書:國家的品格〉,《中國時報》,12月23日,版E3。
王道還,2008年,〈奧運、日本賞、野口英世〉,《聯合報》,8月24日,版A4。
林正義,2004年,〈中國在東南亞的崛起〉,《中國時報》,12月2日,版A4。
邵宗海,2005年,〈美日保台?抽象說法,勿當台灣安全閥〉,《聯合報》,2月21日,版A15。
林中斌,2007年,〈中日關係意外改善〉,《中國時報》,4月12日,版A15。
金燦榮,2008年,〈東亞主人回來了 德國自稱小國〉,《聯合報》,8月30日,版A14。
林建甫,2009年,〈重傷的日本 談復甦是奢望〉,《聯合報》,3月13日,國際/運動版AA。
枊中明,2009年,〈美國努力溫減 我們原地踏步〉,《聯合報》,4月20日,版A11。
南方朔,2001年,〈東亞變局的展望與台灣〉,《中國時報》,4月30日,版2。
胡晴舫,2009年〈美國人為什麼不害怕?〉,《聯合報》,1月23日,版A14。
殷惠敏,2002年,〈雙城記香港與東京〉,《中國時報》,8月29日,版15。
殷惠敏,2003年,〈美國已鞏固冷戰後新霸權〉,《中國時報》,1月29日,版15。
陳鵬仁,2005年,〈中共反日 阻擋日任常理國〉,《聯合報》,4月18日,版A15。
陳鵬仁,2008年,〈胡錦濤訪日 效果待觀察〉,《聯合報》,5月12日,版A15。
陸以正,2003年,〈我們還有沒有東南亞政策〉,《中國時報》,10月13日,版A4。
陸以正,2005年,〈新版教科書:日本自陷不安〉,《聯合報》,4月7日,版A15。
陸以正,2006年,〈安理會制裁北韓日本嫌不夠嚴厲〉,《中國時報》,10月16日,版A14。
陸以正,2006年,〈安理選舉僵局凸顯聯合國改組困境〉,《中國時報》,10月23日,版A13。
張宗智,2005年,〈慈悲號撤下印尼人排美藩籬〉,《聯合報》,6月19日,版A10。
莊春發,2007年,〈選擇與分配〉,《工商時報》,5月8日,版D3。
黃菁菁,2006年,〈劇場政治落幕 評價兩極化〉,《中國時報》,9月20日,版A14。
黃肇松,2005年,〈最後武士的刀光劍影〉,《中國時報》,9月13日,版A4。
蔡增家,2005年,〈日本新保守勢力合流了〉,《中國時報》,9月13日,版A15。
蔡增家,2006年,〈當大家爭相到日本參拜〉,《中國時報》,7月13日,版A15。
劉道捷,2006年,〈9月下台一鞠躬 小泉五年有成 太陽再升起〉,《經濟日報》,8月29日,版A5。
蕭衡倩,2008年,〈請回到初衷〉,《聯合報》,7月27日,版A11。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4年,〈大象蹣跚時小動物紛紛逃命〉,《中國時報》,11月29日,版A13。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4年,〈等待日本出現變革〉,《中國時報》,12月27日,版A13。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5年,〈大海嘯沖擊區域政治地貌〉,《中國時報》,1月10日,版A11。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5年,〈美、中、日:該與誰為敵?〉,《中國時報》,6月27日,版A11。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5年,〈如何以大國視野看待印度的崛起〉,《中國時報》,7月27日,版A11。
湯姆.普烈特(Tom Plate),2005年,〈政治魔術師小泉純一郎〉,《中國時報》,9月14日,版A2。
(二)日文
五十川倫義,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 地球貢献国家〉,《朝日新聞》,5月3日,版17。
内田明憲,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4:対日新思考も冷えこむ〉,《讀賣新聞》,5月28日,版4。
遠滕健,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2 気候の安全保障〉,《朝日新聞》,5月3日,版18。
大軒由敬,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7 アフリカ支援〉,《朝日新聞》,5月3日,版19。
尾関章,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0 東アジア共同体〉,《朝日新聞》,5月3日,版20。
王 毅,2007年,〈アジアの立場でアジア貢献〉,「社説21シンポ」,《朝日新聞》,6月4日,版12。
王 敏,2007年,〈日本の文化力:アジアの意識映す鏡たれ〉,《朝日新聞》,6月4日,版11。
川上泰徳,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4 自衛隊の海外派遣〉,《朝日新聞》,5月3日,版22。
隈元信一,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1 アジア新秩序〉,《朝日新聞》,5月3日,版21。
小菅幸一,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2 鄰の巨人〉,《朝日新聞》,5月3日,版21。
小林宏晨,2005年,〈国連とどう付き合うか〉,《世界日報》(東京),9月25日。
定森大治,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17 9條の歴史的意義〉,《朝日新聞》,5月3日,版23。
崔相龍,2007年,〈9条・非核・環境がソフト力〉,「社説21シンポ」,《朝日新聞》,6月4日,版12。
高成田亨,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20 ソフトパワ─〉,《朝日新聞》,5月3日,版24。
村尾新一,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7:首腦会談ぎりぎりの譲歩〉,《讀賣新聞》,6月3日,版4。
村尾新一,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9:政治判斷で円借款中止〉,《讀賣新聞》,6月7日,版4。
村尾新一,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10:安保理改革日中対立に拍車〉,《讀賣新聞》,6月8日,版4。
三浦俊章,2007年,〈提言 日本の新戦略:21 外交力〉,《朝日新聞》,5月3日,版24。
吉山一輝,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15:京都議定書批准渋る露説得〉,《讀賣新聞》,6月15日,版4。
吉山一輝,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16:国連改革首相の姿勢一転〉,《讀賣新聞》,6月16日,版4。
吉山一輝,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17:G4常任理それで行こう〉,《讀賣新聞》,6月18日,版4。
東武雄,2005年,〈続続 小泉外交19:展望欠く東アジア戦略〉,《讀賣新聞》,6月22日,版4。
(三)英文
Chen, Peng-Jen, ‘China aims protests at Japan’s UN council bid’, Apirl 22, 2005, Taipei Times.

五、網站資料
(一)中文網頁
人民網,2007年,「聯合國副秘書長明石康」,http://pic.people.com.cn/BIG5/tupian/247/7610/7611/5638717.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1日。
大紀元網,2005年,「美國海軍醫療船抵印尼,協助地震災民」, 4/5,http://www.epochtimes.com/gb/5/4/5/n87879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6月20日。
大紀元網,2005年,「跨國企業成了非洲貪污腐敗根源」,http://www.epochtimes.com/gb/5/6/2/n941389.htm,上網檢視日期,2007年5月10日。
大紀元新聞網,「2008年向日本申請難民人數劇增」,2009/1/31,
http://news.epochtimes.com.tw/9/1/31/104319.htm,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1月21日。
文匯報,2009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排名」,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18/CH0710180048.htm,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4日。
中央廣播電台網,2007年,「對抗中文熱 日本將設百所海外日語推廣中心」,新聞引據:中央社。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93981&t=,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3日。
中國有色金屬科技信息網,2005年,「WTO最新統計:中國2004年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http://www.cnitdc.com/tongjishuju/news/2005-4-19/20050419C101255.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9日。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8年,「奧運風雲」,http://www.tpenoc.net/changes/changes_03.asp,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7日。
王昭翮,2007年,「商船隊:任何國家海洋戰略的緊要一環」,光明日報,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06/20/content_6266152.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22日。
四海蔚藍物流資訊網,2008年,「世界海運體排名」,http://info.mndchina.com/infodetail.asp?id=9189,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22日。
共同網,2009年,「日本『卡哇伊大使』奔赴各國宣傳流行文化」,日本共同社,,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2日。
共同網,2009年,「安理會小幅改革論令日本擔憂『入常』更難實現」,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Story/index.php?sel_lang=tchinese&storyid=69672,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3日。
百度知道網,2008年,「2005年以後GDP前十名的國家」,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169612.html?fr=qr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3日。
企博網,2009年,「第一屆日本可再生能源會議暨展覽會盛況」,http://gim130.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viewblog.do?id=409210,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4月19日。
韋 端,2001年,「國家資源與國防資源分配與運用」,《國政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R-090-06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2日。
中國雅虎網,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關於從薩馬瓦調離陸上自衛隊的講話」(共同社亞洲網東京電),http://biz.cn.yahoo.com/060621/6/hufy.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1日。
苦勞網,200年,「印度警告歐巴馬勿批准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法新社,3月24日。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251,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4月18日。
新浪網,2005年,「115國反對聯合國改革限時 咖啡俱樂部唱主角」,新京報,4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w/2005-04-12/01585620990s.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6月29日。
新浪網,2008年,「世界核武國家一覽」,http://jczs.news.sina.com.cn/sz/worldnuclear/index.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3日。
新華網,2006年,「社科院黃皮書:中國綜合國力排名第6日本第7」,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05/content_401261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4日。
新華網,2006年「2006年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各類指標得分表」,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05/content_401261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4日。
新華網,2006年「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各類指標總分圖」,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05/content_4012616.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4日。
新華網,2008年,「印度尼西亞亞齊問題」,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2/10/content_65503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21日。
雷桂成,2002年,「試析奧運會金牌與綜合國力關係」,《浙江體育科學》,第24卷第1期,iLib2網,http://scholar.ilib.cn/Article.aspx?AIT=QCode&AI=zjtykx200201009&A=zjtykx200201009,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24日。
維基百科網,2007年,「蒙特尼哥羅」,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7%89%B9%E5%B0%BC%E5%93%A5%E7%BE%85,上網檢視日期:2007年12月24日。
維基百科網,2008年,「航空母艦」,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AA%E7%A9%BA%E6%AF%8D%E8%89%A6,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3日。
維基百科網,2008年,「薩瑪瓦」,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A9%E9%A6%AC%E7%93%A6%E5%B8%82。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4日。
維基百科網,2008年,「NGO」,http://zh.wikipedia.org/wiki/NGO,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7日。
維基百科網,2008年,「沖鳥礁」,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B2%E9%B8%9F%E7%A4%81,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0月21日。
維基百科網,2009年,「帛琉共和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9B%E7%90%89,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月2日。
維基百科網,2009年,「英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4日。
維基百科網,2009年,「法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9B%BD,
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4日。
維基百科網,2009年,「國家面積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E9%9D%A2%E7%A7%AF%E5%88%97%E8%A1%A8,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5月14日。
維基百科網,2009年,「德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B%BD,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網,2009年,「2005回顧:愛知萬國博覽會 頌讚大自然的睿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node/1401,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4月23日。
魏革軍,2007年,「GDP、GNP與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gate/big5/finance.ce.cn/macro/gdxw/200709/27/t20070927_12646510.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年12月7日。
PC phone新聞,陳鵬仁,〈麻生8個月政績體檢 逐漸起色〉,http://news.pchome.com.tw/internation/rti/20090511/index-1242013140533844901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5日。
Starport Express樂多日誌網,「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進駐橫須賀」,2008/9/25,http://blog.roodo.com/starport/archives/7244647.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1月21日。
WSSD,2002年,「2002年約翰尼斯堡首腦會議」,召開時間: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basicinfo.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4月26日。
Xuite日誌網,2009年,「人均GDP(世界各國的國民平均所得)」,http://blog.xuite.net/wcywcywcywcy/blog/14627224,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9日。
(二)日文網頁
小泉純一郎,2001年,「所信表明演說」,http://www.jimin.jp/jimin/jimin/sousai01/syoshin.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9月6日。
小泉純一郎,2004年,「聯合國新時代」,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6/ekoi_092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10日。
《資料》網,2008年,「日本國とアメリカ合衆國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條約」(新安保條約),資料38,頁164-167,http://www.meix-net.or.jp/~minsen/kokutaigoji/furoku/shiryou.pdf#search,上網検視日期:2008年12月5日。
三省堂《大辞林》,2009年,「和魂洋才」,http://dic.yahoo.co.jp/dsearch?enc=UTF-8&p=%E5%92%8C%E9%AD%82%E6%B4%8B%E6%89%8D&dtype=0&dname=0ss&stype=0&pagenum=1&index=121061800000,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1月30日。
自治労連全国弁護団,2006年,「自由民主党『新憲法草案』についての見解」,http://www18.ocn.ne.jp/~ujissun/kenpou/060206jimin_soan_kenkai-bengodan.pdf#search,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7日。
《対外関係スタクフオ—ス》網頁,2002年,「21世紀日本外交の基本戦略:新たな時代、新たなビジヨン、新たな外交」,http://www.knatei.go.jp/jp/kakugikettei/2002/1128tf.pdf,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月15日。
米国駐日大使館,2005年,「米国の国連改革案に関するアン・W・パターソン国連大使代行の国連総会における発言」,6/22,http://japan.usembassy.gov/j/p/tpj-j20050822-5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7月30日。
日本外務省,2001年,「平成13年外交青書」,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1/index.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9日。
日本外務省,2006年,「ODA」,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index/kaikaku/monitor.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9月20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ODA實績」,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jisseki.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3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ODA預算」,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yosan.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13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国連改革に関する有識者懇談会」,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un_kaikaku/ykaigo_gai.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12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聯合國」,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un_kaikaku/i_chosa.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12日。
日本外務省,2004年,「外交政策Q&A」,http://www.mofa.go.jp/mofaj/comment/q_a/topic_5.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6年8月18日。
日本外務省,2003年,「国連改革と日本の立場」,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jp_un/kaikaku.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0日。
日本外務省,2004年,「我が国の重点外交政策」,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jg_seisaku/j_gaiko.html#01,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9日。
日本外務省,2007年,「国連PKOの現状」,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pko/katudo.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9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外交青書2007」,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8/html/h3/h3_20.html#04,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2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外交青書2008」,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8/html/h3/h3_20.html#04,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2日。
日本外務省,2008年,「日米安全保障共同宣言-21世紀に向けての同盟」,http://www.mofa.go.jp/mofaj/area/usa/hosho/sengen.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5日。
日本外務省,2009年,「政府開発援助(ODA)2007年版」,〈外交政策〉,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hakusyo/07_hakusho/zuhyo/zuhyo2_25.html,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1月15日。
日本外務省,2009年,「國際協力政府開発援助ODA」,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1月16日。
日本財務省,2007年,「経済連攜協定」(EPA),http://www.mof.go.jp/jouhou/kanzei/fta_epa/fta_epa.htm,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月17日。
日本首相官邸,「官房長官記者発表」,2009年6月19日,http://www.kantei.go.jp/jp/tyoukanpress/rireki/2009/06/19_p.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日本内閣府,〈外交に関する世論調査〉,2008年10月,
http://www8.cao.go.jp/survey/h20/h20-gaiko/2-2.html,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8月30日。
日本雅虎網,2008年,「自民党新憲法草案と現行憲法」,Geocities,
http://www.geocities.jp/ota_tamagawa_9/zimin_draft.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7日。
每日新聞網,「韓国:金大中事件 政府がKCIAの犯行と認定」,《每日新聞》,2007年10月24日。http://mainichi.jp/select/world/graph/20071024/,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8月12日。
「橫井小楠」,2008年,http://www8.ocn.ne.jp/~s-yokoi/,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日。
Agence France Presse,AFP(法新社網),2007年,發訊地:瑞典.斯德哥爾摩,「日本の軍事費、世界第5位」。http://www.afpbb.com/article/politics/2239380/1691328,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4月30日。
Good for nothing網,2005年,「自由民主党日本新憲法草案対照表」,http://blog.xuite.net/shutter/home/4464697,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7日。
Kyoto Mechanisms Information Platform網,2008年,「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圖」,http://www.kyomecha.org/seido/s01.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2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8年,「野口英世」,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7%8E%E5%8F%A3%E8%8B%B1%E4%B8%96,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6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8年,「岡倉天心」,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2%A1%E5%80%89%E5%A4%A9%E5%BF%83,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8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8年,「排他的経済水域」,
http://ja.wikipedia.org/wiki/EEZ#.E6.97.A5.E6.9C.AC.E3.81.AE.E9.A0.98.E6.B5.B7.E3.83.BBEEZ.E9.9D.A2.E7.A9.8D.E3.81.AF.E4.B8.96.E7.95.8C.E7.AC.AC6.E4.BD.8D,上網検視日期:2008年11月20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8年,「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衆国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約」,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7%B1%B3%E5%AE%89%E4%BF%9D%E6%9D%A1%E7%B4%84,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2月5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9年,「日本国憲法の改正手続に関する法律」,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6%8A%95%E7%A5%A8%E6%B3%95#2007.E5.B9.B4,上網検視日期:2009年1月10日。
Wikipedia網(日本),2009年,「林房雄」,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E%97%E6%88%BF%E9%9B%84,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月30日。
Wikipedia網(日本),「遊就館」,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1%8A%E5%B0%B1%E9%A4%A8,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8月13日。
Wikipedia網(日本),「第44回衆議院議員総選挙」,http://ja.wikipedia.org/wiki/%E7%AC%AC44%E5%9B%9E%E8%A1%86%E8%AD%B0%E9%99%A2%E8%AD%B0%E5%93%A1%E7%B7%8F%E9%81%B8%E6%8C%99#.E9.81.B8.E6.8C.99.E7.B5.90.E6.9E.9C,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1月3日。
(三)英文網頁
”Public Diplomacy: Alumni Association”,http://www.publicdiplomacy.org/1.htm,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8月1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