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抄古文構形研究
作者:林聖峯
作者(外文):Sheng-Fe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清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傳抄古文汗簡古文四聲韻異體字通假字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Han JianGu Wen In Ancient Four RhymesVariant Characters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本論文以傳抄古文為主要研究對象。論文析為上下兩編,下編為對傳抄古文形體的逐字考釋,依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收字順序排列,考釋其書所錄字形;上編則在字形考釋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傳抄古文的構形現象。
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有三:透過文字形體的爬梳,考釋前人未釋或疑而難定之傳抄古文形體;釐清釋文與其所隸古文形體之關係;歸納傳抄古文形體演變之規律。
傳抄古文形體與釋文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透過本論文之研究,一方面期望具體呈顯傳抄古文系統之整體概況;另一方面,傳抄古文既為對古文字的輾轉傳錄,則其形體與釋文間之相互關係,或可作為研考古文字時的參考。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Copying Ancient Words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The thesis is formed by two edit, the first edit will di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which will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paleography. The second part, according to Xu Zai Guo’s《Chuan Cao Gu Wen Zi Bian》 with the text order arrangement, the scholar is going to do the research on every character had been recorde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separate into three ways: First, to inspect and interpret the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by sort out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s that had not done by the former yet; Seco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leography and it’s explanation; Lastly, to generalize the regulation of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and it explanation is complicat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ry to bring out the specific appearance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for manual copied paleography system; Moreover, as a kinds of second-hand copied of the paleograph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haracter and explanation, could be a reference in the study of others paleography.
一、古籍: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十五卷,民國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北宋本。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4月。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庫叢刊廣編》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刻本。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宋〕郭忠恕、夏竦輯,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 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宋〕司馬光等:《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
〔宋〕丁度等:《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宋〕杜從古撰,〔清〕阮元輯:《宛委別藏.集篆古文韻海》,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宋〕洪适:《隸釋 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薛尚功原寫,〔清〕孫星衍主持臨刻,嚴可均臨篆,蔣嗣曾寫釋文:《臨宋寫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4月。
〔元〕楊銁撰,〔清〕阮元輯:《宛委別藏.增廣鐘鼎篆韻》,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元〕楊桓:《六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庫全書珍本八集據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景印。
〔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3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清〕鄭珍:《汗簡箋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清光緒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
〔清〕鄭珍:《說文逸字》,《叢書集成初編》110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天壤閣叢書本。
〔清〕邢澍:《金石文字辨異》十二卷,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五年刻本影印。
〔清〕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輯:《說文古籀補三種(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二、出土材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199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鍾柏生等合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

三、工具書:

(一)字典、文字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怡齊:《歷代名家篆書字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故宮博物院:《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故宮博物院:《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容庚:《金文續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0月。
徐中舒:《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徐文鏡:《古籀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徐在國、黃德寬編著:《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新見金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
張頷:《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復、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2月。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編者不詳:《漢印文字匯編》,臺北:美術屋,1978年。
顧詰剛、顧廷龍:《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二)聲韻: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四、近人論著專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王平:《說文重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
王寧主編:《漢字學概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
王輝、程學華:《秦文字集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二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三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四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
李孝定:《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新華書店,2008年1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汪立銘:《鐘鼎字源》,臺北:漢聲出版社,1974年1月。
吳福熙:《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林志強:《古本尚書文字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金文今譯類檢》編寫組編:《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邱德修:《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
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5月。
邱德修:《魏石經初撢》,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0月。
周祖謨:《問學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9月。
胡小石:《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
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俞紹宏:《說文古籀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秦公、劉大新輯:《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徐剛:《古文源流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8月。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章太炎:《新出三體石經考》,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研究(古文合證篇)》,待刊。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4月。new window
陳昭容:《秦文字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03,2003年7月。
陳煒湛:《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舒連景:《說文古文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張標:《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6月。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5月。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2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0月。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歐昌俊、李海霞著:《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7月。
劉志基:《漢字體態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2月。new window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12月。new window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五、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王慧:《魏石經古文集釋》,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江梅:《碧落碑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林聖峯:《大徐本說文獨體與偏旁變形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徐筱婷:《秦系文字構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鎮卿:《說文解字古文形體試探》,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年6月。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維信:《說文解字古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楊慧真:《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裴大泉:《傳抄古文用字研究》,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6月。

(二)博士論文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new window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6月。
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8年4月。
許舒絜:《傳抄古文《尚書》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1月。new window

六、近人論著單篇論文(期刊、文集、研討會論文):

王丹:〈《古文四聲韻》重文間的關係試析〉,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成祖明:〈河間古文、孔壁古文和中秘古文-漢代古文經籍流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
李天虹:〈《說文》古文校補29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
李天虹:〈《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
李天虹:〈釋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李春桃:〈傳抄古文釋讀(五則)〉,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三十六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月。new window
李家浩:〈戰國貨幣文字中的 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
李家浩:〈貴將軍虎節與辟大夫虎節〉,《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3年第2期。
李學勤、鄭紹宗〈論河北近年出土的戰國有銘青銅器〉,《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李學勤:〈《古韻通曉》簡評〉,《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李學勤:〈戰國楚簡與儒家經籍〉,《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李運富:〈戰國文字地域特點質疑〉,《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何山:〈漢魏六朝碑刻中的古文字〉,《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8年5月。
何立民:〈也談孔壁古文〉,《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何琳儀:〈釋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年11月。
何琳儀:〈古璽雜識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何琳儀:〈釋四〉,《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5期。
何琳儀:〈釋塞〉,《中國錢幣》2002年第2期。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江漢考古》總第97期,2005年第4期。
林志強:〈論傳抄古文的形態變化及相關問題〉,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林師清源:〈戰國燕王戈器銘特徵及其定名辨偽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一分,1999年3月。
林師清源:〈釋「葛」及其相關諸字〉,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三十四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2月。
林聖峯:〈碧落碑文字考釋五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總會主編:《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5月。
林聖峯:〈《古文四聲韻》古文考釋七則〉,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三十八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2月。
季師旭昇:〈讀郭店、上博簡五題:舜、何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廿七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施安昌:〈關於武則天造字的誤識與結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4期。
施謝捷:〈古文字零釋四則〉,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唐蘭:〈懷鉛隨錄〉,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北京: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6年12月。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徐在國:〈《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校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第6期。
徐在國:〈楚簡文字拾零〉,《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徐在國:〈談隸定古文中的義近誤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6期。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
徐在國:〈釋楚簡「 」兼及相關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徐在國:〈試說《說文》「籃」字古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論著目〉,《中文文字學報》第1輯,2006年12月。
徐剛:〈碧落碑考釋〉,《文史》2004年第4輯。
徐寶貴:〈殷商文字研究兩篇〉,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陳榮軍:〈汗簡研究綜述〉,《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曾憲通:〈三體石經與說文古文合證〉,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曾憲通:〈論《汗簡》古文之是非得失〉,曾憲通:《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黃德寬、徐在國:〈傳抄《老子》古文輯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2002年6月。
黃德寬:〈談《隸定古文疏證》》,《史學集刊》,2003年第2期。
黃錫全:〈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義雲章》古文的研究〉,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張光裕:〈說文古文中所見言字及從心從言偏旁互用例札迻〉,《雪齋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張亞初、劉雨:〈商周族氏銘文考釋舉例〉,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張顯成、余濤:〈銀雀山漢簡中的俗字〉,《漢語史研究集刊》,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9月。
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
趙平安:〈《說文》古文考辨(五篇)〉,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1998年3月。
趙平安:〈上博簡釋字四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蔡哲茂:〈釋殷卜辭「瓚」字構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總會主編:《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5月。
龍宇純:〈廣同形異字〉,《臺大文史哲學報》3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8年12月。new window
劉樂賢:〈說《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
劉樂賢:〈《說文》法字古文補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七、網路文章: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研究綜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4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67。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4月2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73。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釋注商榷〉,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1月8日。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new window
李春桃:〈《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古文誤置現象校勘(選錄)〉,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9。
李春桃:〈古文考釋八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7。
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劄〉,山東大學「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rui01.htm。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7年07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3。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03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3。
楊澤生:〈《上博七》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56 。
趙平安:〈談「瑟」的一個變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48。
蘇建洲:〈楚文字「炅」字及從「炅」之字再議-兼論傳鈔古文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1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94。
蘇建洲:〈釋《語叢》、《天子建州》幾個从「乇」形的字-兼說《說文》古文「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1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9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