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德」、「道」觀念之溯源與定型考 ——以老子與孔子為核心
作者:邸彥
作者(外文):TI, Y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丁原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老子孔子自然觀念字字源學LaoziConfuciusConcept of xíngDeTaoRenNatureCategoryEtym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文之目標在於探詢「德」、「道」兩觀念字的根源與初期構成與定型。方法上,則結合字源學對漢字進行重解,並藉由出土與傳世文獻、文物的相勘、扒疏,以掘其隱微,彰顯大義。
具體的考察則分作兩重步驟:
首先,通過對甲金文獻、傳世上古資料(以《尚書》、《詩經》為主,再輔以《周易》),還原「德」、「道」觀念的源出型態——「行」——此一觀念體現的正是最為根源的人類生存意識。而行的具體內容,則落實在先人實際的生活世界之中。
再者,從「行」的原初基礎開展出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德」這兩個中華文化最具統攝力的觀念。生活階段大抵相進的老子、孔子二人,在春秋末季,面對禮壞樂崩之世,重新檢討傳統文化(匯聚三代文化的周文),分別從不同路徑:老子之「道-自然」與孔子之「德-(仁)」,為周文(周禮)奠定了嶄新之基礎。由而,底定了後世兩千餘年的東亞文化大勢。
最後,老子與孔子二人、德與道兩觀念之間,既於表面又別,又有著更為深厚的共同根源;而且此二觀念在整個中華文化的作用總是不斷要求著要落實於實際的主體修持。老孔之學、德道觀念,從根柢而言,即是成己之學。
參考文獻

為檢索便利,以及統一體例,編排原則如下:
1. 排序方式,蓋依作者、編者姓名之注音符號順序排列,簡體字一律書為傳統字形。
2. 民國紀年一律轉為西元紀年。
一、工具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方述鑫等編《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
傅佩榮主編審訂《孔子辭典》,台北:聯經,2013。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1~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劉熙(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
顧野王《玉篇(大廣益會玉篇)》(四部版),台北:中央圖書館,出版年不詳。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1989。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郁夫《寒泉檢索系統》,http://libnt.npm.gov.tw/s25/。
孫海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孫詒讓《名原》,清光绪玉海樓刻本,1905。(影印版,出版項不詳)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二、原典與註釋
《中華醫書集成》(吳潤秋主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十三經注疏》(李學勤主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馬丞源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班固(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龐樸《公孫龍子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丁原植《老子章句析解》,(自印)。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2000。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
董德寧《參同契正義》,清刻板,出版狀況不詳。
董說著,繆文遠訂補《七國考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1998。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台北:萬卷樓,200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劉向、劉歆撰(姚振宗輯錄,鄧駿傑校補)《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向《說苑校證》(向宗魯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1990。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高明《帛書老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6。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老子正詁、老子校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古棣、周英《老子通》,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郭慶藩輯(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1。
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長沙:岳麓書社,2006。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臺灣古籍, 2001。
河上公(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
憨山《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1985。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瀋陽:遼寧古籍,1996。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六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鍾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釋: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1997修訂版、2003修訂三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200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水渭松校釋《新譯尸子讀本》,台北:三民,1997。
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硏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孫星衍《尚書古今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嚴遵(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說:附出土資料與相關資料研究》,台北:萬卷樓,2005。
楊樹達《周易古義;老子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4。
王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
王聘珍《大戴禮記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琯《公孫龍子懸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8。
王肅《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1969。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魏汝霖《黃石公三略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
于省吾《尚書新證》,台北:崧高書社,1985。
于省吾《老子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祥。
于省吾《雙劍誃詩經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祥。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
三、近人論著
《古史辨》(全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白川靜《孔子》(韓文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
龐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龐樸《文化一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波普爾Karl Popper《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邱仁宗、萬木春譯),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皮錫瑞(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台北:漢京,1983。
馬丁.賈克Martin Jacques《當中國統治世界》(李隆生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1987。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匡釗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設科文獻出版社,2001。
馮時《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1996。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傅斯年《民族與中國古代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數,2002。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台北:天下文化,2009,第二版。
鄧曉華《人類文化語言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丁原植《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丁原植《淮南子與文子考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
丁原植《中國古典哲學探索》,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12。
杜勇《尚書周初八誥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92。
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尼德衛David S. Nivison《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周熾成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局,2004。
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談》,北京:三聯書局,2008。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三聯書局,2011。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占星卷》,北京:人民中國,1993。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李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北京:商務書局,2003。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林正義《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1991,增訂五版。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台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年。
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廖名春《中國學術史新証》,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桓《甲骨征史》,瀋陽: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上海三聯,1996。
劉笑敢《老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台北:八方文化,1997。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書局,1987。
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左傳真偽考及其他》(陸侃如譯),台北:泰順書局,1971。
顧隨《顧隨全集.三.講錄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世紀,2001。
郭偉川《兩周史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卡西爾Ernst Cassirer《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4。
庫恩 T.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郝大維Hall, D.L. 安樂哲Ames, R.T.《漢哲學的文化探源》(施忠連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海德格M.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王慶節、陳嘉映譯)北京:三聯,2001。(J. Macquarrie & E. Robinson英譯,雙葉書局。)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三聯書局,1996。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台四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遠流三版。
胡適《胡適文集 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黃克劍《名家琦辭疏解:惠施公孫龍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洪堡特,威廉.馮《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北京:學苑,2001。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台北:台灣古籍,2003。
蔣重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加達默爾Gadamer《詮釋學Ⅰ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台北:時報,1995。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92。
錢穆《孔子傳》,北京:三聯書局,2002。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夏含夷《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黃聖松等譯),台北:萬卷樓,201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台北:時報出版社,1969。
徐中舒《徐中舒論先秦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
許倬雲《求古編》,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許倬雲《古代中國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臨宋寫本)》(孫星衍刻本)台北:廣文書局,1972。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北京:三聯書局,1990。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張光直《商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三聯,1996。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卷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1997。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張岩《審核古文《尚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星《史前史與考古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增訂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朱潤東《詩三百篇探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局,1996。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上海:學林,1997。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12。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久金《中國天文大發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局,2001。
程樹德《說文稽古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重印一版)。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聯書局,1999。
孫作云《詩經硏究》,開封:河南大學,2003。
宋繼杰主編《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北京: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楊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
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家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楊朝明《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7。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一.史溯》,台北:新文豐,2003。
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局,2001。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附:古文尚書冤詞,毛奇齡)》黃懷信,呂翊欣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力《漢語語法史、漢語詞彙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一版,2004年重印。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1992。
王叔岷《左傳考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四、期刊或論文
白奚〈“仁”字古文考辨〉,刊於《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三期。
布拉克摩爾Susan Blackmore〈迷因:文化基因〉,原刊於Scientific American,2000.10。王道還中譯,刊於《科學人》,2005年11月,第45期。
畢德來〈駁于連〉,刊於《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一期。
龐樸〈郢燕書說:郭店楚簡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試說〉,刊於《燕京學報》第七期,1999年11月。收於《文化一隅》,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
龐樸〈“仁”字臆斷:從出土文獻看仁字古文和仁愛思想〉,首發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Wssf/Pangpu2.htm,2000。刊於《尋根》,2001。收於《文化一隅》,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
龐樸〈喜讀“五至三無”:初讀《上博藏簡(二)》〉,首發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Wssf/2003/pangpu01.htm,2003。
龐樸〈試說「五至三無」〉,首發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Wssf/2003/pangpu02.htm,2003。
龐樸〈再說「五至三無」〉,首發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Wssf/2003/pangpu03.htm,2003。
彭裕商〈班簋補論〉,收於《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孟世凱〈甲骨文中“禮”、“德”、“仁”字的問題〉,刊於《齊魯學刊》,1987年第1期。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收於《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局,1996。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收於《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
傅佩榮〈宗教語言的意義問題〉,收於《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台北:東大書局,1988。
丁原植〈老子思想中「聖人」觀念的提出〉,刊於《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二、三期,台北,1991。
丁原植〈《老子》,哲學中「自然」的觀念〉,刊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一期,台北,1993。
丁原植〈在哲學中「人義」價值的探討〉,發表於「價值哲學研討會」,台北,1993。
丁原植〈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刊於《哲學與文化》,299期,1999.4。
丁原植〈就竹簡資料看《文子》,與解《老》,傳承〉,收於《道家文化研究17輯》,北京,三聯,1997。
丁原植〈《文子》,思想的哲學基本結構〉,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67期,1996.8。
丁原植〈關於定州竹簡《文子》,的初步探索〉,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68期,1996.9。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及其特殊意義〉,刊於《國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7 。
丁原植〈《文子》,道家思想的嫡傳〉,刊於《國文天地》,第15卷第7期,1999.12。
丁原植〈楚簡《老子》,思辨觀念的天文探源〉,收於《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丁原植〈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釋析〉,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2001。
丁原植〈古典哲學的天文思想探源之一:道與天道〉,發表於《百家爭鳴:世變中的諸子學術──第三屆先秦兩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03.5。
杜維明〈從既驚訝又榮幸到迷惑而費解:寫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1年12月號。
李濟〈安陽發掘與中國古史問題〉(1968年1月),收於《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殷商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4月。
李曉英〈個體性:先秦思想界對「德」的詮釋〉,刊於《中州學刊》,2008年第6期。
李學勤〈出土簡帛佚籍與古代學術文化之演變〉,收於臧振華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李學勤〈說郭店簡“道”字〉,刊於《簡帛研究》,第三輯,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秀華〈高誘的群經之學:從《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談起〉,刊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李宗焜〈甲骨文的發現與寧文之辯發覆─以王懿榮與陳介祺往來函札爲例〉,刊於《古今論衡》,第1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李宗焜〈王念孫批校本《呂氏春秋》後案〉,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6.13-14),首發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學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50
劉述先〈從方法論的角度論何炳棣教授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2月號,總第九期。
劉述先〈再談「克己復禮真詮」:答何炳棣教授〉,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6月號,總第十一期。
劉承慧〈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收於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3。
呂紹剛 〈《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經嗎?〉,刊於《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梁濤〈郭店竹簡“”字與孔子仁學〉,刊於《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5年第五期。
廖名春〈“仁”字探原〉刊於《中國學術》,2001年第4期,收於《中國學術史新証》,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廖名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校釋〉,收於《清華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清華大學,2000.8。
廖名春、張岩〈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 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8/xuedeng09/liaomingchun.htm
劉文英〈仁之觀念的歷史探源〉,刊於《天府新論》,1990年第6期。
劉寶俊〈郭店竹簡“仁”字三形的構形理據〉,刊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謝陽舉〈“仁”的起源探本〉,刊於《管子學刊》,2001年第1期。
高正〈郭店竹書是稷下思孟學派教材〉,刊於《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12月號。
古棣、李晞〈《老子》,釋義學芻議〉,收於《中國哲學史:1995年西安國際老子研討會專輯》,北京,1995。
何炳棣〈從莊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關懷〉,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一分,台北,1997。
何炳棣〈「克己復禮」真詮:當代新儒家杜維明治學方法的初步檢討〉,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1年12月號,總第八期。
何炳棣〈答劉述先教授:再論「克己復禮」的詮釋〉,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4月號,總第十期。
何炳棣〈答孫國棟教授〈「克己復禮為仁」爭論平議〉〉,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10月號,第十三期。
區萬里〈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刊於《民主評論》,第五卷,1954。
裘錫圭〈釋「衍」「侃」〉,刊於《魯實先先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3.6。
裘錫圭〈「寵辱若驚」〉是「寵辱若榮」的誤讀〉,刊於《中華文史論叢》(總第一一一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
錢穆〈中國文化對未來人類可有的貢獻〉,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四十三冊。
西山尚志〈關於郭店楚簡《老子》三個文本、《太一生水》的抄者:字形種類的統計分析〉,刊於《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西山尚志〈郭店楚簡《老子》、《太一生水》與《語叢四》的抄者關係〉,刊於《書學書道史研究》第17號,東京:書學書道史學會,2007年9月。
張懋熔〈逨盤與西周王年〉,收於《齊魯學刊》,Vol.2006 No.6 。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收於《哲學論集》,第十五期,台北,輔大哲學研究所,1982。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新探〉,收於《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八期,台北,1989。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上)〉,收於《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九期,台北,1989。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中)〉,收於《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十期,台北,1989。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下)〉,收於《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十一期,台北,1989。
張燕嬰〈“仁”字本義探源〉,收入《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鄭吉雄:〈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收於《東海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台中,2010。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刊於《文物》,1979年第1期。
陳桐生〈從上博竹簡看《論語》的編纂特點〉第21卷,第6期,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局,2003。
陳維昭〈「鄭衛之音」與商周政治文化演革〉,刊於《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河北,燕山大學哲學編輯部,第10卷第3期,2009。
程水金〈西周末年的鑒古思潮與今文《尚書》,的流傳背景:兼論《尚書》,的思想意蘊〉,刊於《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第19卷第1期,2001。
蔡哲茂〈金文研究與經典訓讀:以《尚書.君奭》與《逸周書.祭公篇》兩則為例〉,刊於《東華漢學》,東華大學,第十二期,2010。
孫國棟〈「克己復禮為仁」爭論平議〉,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8月號,總第十二期。
孫國棟〈再答何炳棣教授〉,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3年6月號,總第十七期。
嚴一萍〈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