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孔子與老子有關道德禮治問題之研究--對當代各家詮釋之比較
作者:陳碧苓
作者(外文):Pi-Linng Ch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鄭志明
石朝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論語老子道德禮治AnalectsDao De JingDaoDeLiZhiMorality and Rule by Proprie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3
孔子的《論語〕與老子的《老子》之思想的繼承來自周文明。然而,同一時代孔子的《論語〕與老子的《老子》所對「道德禮治」之概念蘊涵諸多分歧。從《老子‧十九章》提論的「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聖去知,民利百倍。」顯見,孔子與老子歧義處,其關鍵所在是孔子的「始制有名」,其在人類進化中聖人與人之間之需;另老子的「散樸為器」指形上之道有二義,落在人間有教化、規範之提供的;但不能「知止」、「大制不割」,則將違反自然大道,墜入危機。故老子由「名言」批評到「仁義」,主因係洞見到人心充滿著對於名器的執著,因而轉向「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十八章》)的諷刺,即對「道德禮治」的否定。
事實上,「道德禮治」概念是個複合辭,在歷代古籍原典中未見,僅見「道」、「德」、「禮」、「治」等單字註解,並出現在《論語》、《老子》主要著作,以及古籍《周易》、《詩經》、《尚書》等有關記載周文明歷史的相關史料中,可資後學者研究,此路徑係先從個別單字中去理解與詮釋「道」、「德」、「禮」、「治」等觀念,並予聯結與建構成一個「道德禮治」的大體系之豐富意涵。本文主要是從當代學者為代表的新儒家例如牟宗三、唐君毅和徐復觀等三人,相較於非新儒家的馮友蘭、方東美、胡適等三人所持不同概念的詮釋,再比較各家的異同予以詮釋與理解,從比較「道」、「德」、「禮」、「治」的分化歧義處,最後聯結「道德禮治」的整體性意涵為之詮釋與分化比較,有了根源性的新發現。因為《論語》與《老子》思想的歧義處,即《老子‧三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成為孔、老思想分化所在。研究者為梳理孔子與老子對「道德禮治」觀點之系統化建構,以「道」、「德」、「禮」、「治」等單字詮釋,作為本論文的鋪陳重點與比較研究之初探與嘗試。本文以結論作終結,綜述孔子與老子對於「道德禮治」的異同,以及孔、老對於當代文化思想的貢獻。同時,進一步指陳並檢討本文研究的限制,以茲日後研究發展方向探討的可能性。
The thought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and Laotse’s Dao De Jing originated with Zhou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when it comes to understanding morality and the rule by proprieties. This is obvious from such passages as Chapter 19 in the Dao De Jing that reads: “Eliminate benevolence 〈仁〉and get rid of righteousness〈義〉 and people will return to filial piety 〈孝〉and parental affection.〈慈〉Eliminate wisdom〈聖〉and get rid of knowledge 〈知〉and the benefit to the people will be a hundredfold.” Creature came to be with orders birth by Confucius who saw the need for nam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sage leader, while Laotse came to Dao and the Master himself does not carve that need for the simplicity of no names gives two meanings of the metaphysical Dao. Education and standards could cause more harm than good according to Laotse, as they go contrary to the Dao. This is why Laotse criticizes Confucius’ ideas of humanity and righteousness, as they are names connote an inflexible approach. Laotse offers the insight “when the Dao is in decline then there is a need for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which is a biting rebuke of the Confucian Morality and Rule by Proprieties.
The concept of rule of propriety is a compound noun, not seen in ancient classic texts. We see commentaries on the separate concepts, Dao, De, Li, Zhi that make up the compound concept. These commentaries can be seen in classics such as the Analects, the Dao De Jing, Book of Zhou, the Book of Poems and the Book of History that subsequent scholars used for reference. These concepts were then taken collectively to form a new idea of “rule by proprieties.” This thesis looks at the thought of three Neo-Confucian thinkers Mou Zong-san, Tang Jun-yi and Xu Fu-guan as well as three non Neo-Confucian thinkers, Feng You-lan, Fang Dong-mei and Hu Shi in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day proponents and detractors of the rule by proprieties. It also offers a new discovery of the possibl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otse and Confucius’ thought in chapter 38 of the Dao De Jing: “Propriety is the thinnest veneer of loyalty and honesty and the first sign of trouble.” I look at the later systemization of Dao〈道〉, De〈德〉, Li〈禮〉 and Zhi 〈治〉as a major point of the thesis as well as an initial attempt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In conclusion, I offer a final look 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what the rule of propriety could have meant to Laotse and Confucius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the two thinkers’ philosophy have made to modern culture. I also offer simultaneously a look a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and offer possible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一、古籍部分:
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市:北京大學,1999。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匯校集釋-全二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07。
王充(東漢)原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上、中、下》,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08。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09。
王振川《老子與范蠡》,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08。
王弼(晉)注、紀昀校訂、葉廷幹撰,《老子道德經、老解老》,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10。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第二冊》,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司馬遷(西漢)著,韓兆琦注譯,《史記八冊》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02。
左丘明(春秋),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下兩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01。
伏生(東漢)編撰,郭建勳注譯《新譯尚書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05。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市:三民書局,1998.09三版。
呂不韋(戰國)著,朱永嘉、蕭木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呂氏春秋》,台北市:三民書局,1995.08。
呂玉珍編著,《詩經詳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0.11。
宋天正注譯,《中庸今注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11。
京房(西漢)原著,《圖解京氏易傳》,陝北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9。
周振甫譯注,《周易譯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04。
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禮記》,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10。
洪興祖(宋)撰,《楚辭補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06。
范曄(南朝宋),陳芳譯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10。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傅武光等注譯,《新譯左傳讀本-上、中、下》,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08二版。
容庚編著,《古文字詁林-第二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07。
班固(東漢)撰,江建忠標點《漢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
張雙隸等譯注,《呂氏春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12。
郭建勳註釋,黃俊郎校閱《新釋易經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07五刷。
郭璞(晉),《爾雅注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全四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11。
黃懷信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上、下冊》,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5.0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共四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六刷。
楊伯峻譯注,《論語》,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01。
楊伯峻譯注《孟子》,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01。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03。
楊寬《西周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4二刷。
楊寬《戰國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07七刷。new window
董仲舒(漢),賴炎元注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09。
劉向(漢)編訂《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劉安(西漢)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06。
鄭玄(東漢)注,(唐)賈工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12。
鄭玄(漢)著,(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全三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鄭玄(漢)著,(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儀禮注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
黎翔鳳撰,梁連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03。
儒者(先秦)原著,《儀禮》,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12。
戴聖(西漢)編定,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5.03三刷。
戴震(清)著,《孟子字義疏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12。
謝冰瑩、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02修訂四版。
韓非(戰國)著,張覺譯注《韓非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06。
韓非子原著,張覺譯注,《韓非子-上》,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公司,1998.11二刷。
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二、一般書籍:
尹國興《老子密語》,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08。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08。
方東美《哲學三慧》,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06修訂版。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08修訂版。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08修訂版。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08修訂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方東美【全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5.08修訂版。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生生之德》,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08修訂版。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
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05。new window
王 弼(晉)注、紀昀校訂、葉廷幹撰《老子道德經、老解老》,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10。
王世舜、韓慕君編著《老莊辭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08。
王世舜編著《先秦要籍辭典-列子、商君書、春秋公羊傳》,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8.06二刷。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4.08。new window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4.08修訂二版。new window
王振川《老子與范蠡》,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08。
王國維(清)《觀堂林集-全二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06。
司馬遷等著,林語堂英譯,黎明編校《孔子的智慧》,台北市:正中書局,1995.09台初版二印。
田文軍《馮友蘭與新理學》,台北市:遠流世界出版公司,1990.06。
石朝穎《道與方法-意象詮釋學導論》(TAO AND METHOD),台北縣:新智出版社,2008.10。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00.09。
牟宗三《才性與玄性》,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2.08修訂九版。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03。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學生書局,1983.10。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學生書局,2002.08九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六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學生書局,1998.05再版九刷。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市:學生書局,1996.04增訂新版五刷。new window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06六刷。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0.09修訂版六刷。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市:學生書局,2000.09增訂九版八刷。new window
余治平《唯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12。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8.01三刷。new window
吳 光《儒道論述》,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4.06。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市:三民書局,1998.09。
吳 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增訂版。
宋光宇《論語心解-從心性的修煉和體悟探索《論語》的真實意涵》,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07。
李 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09。
李承貴《德性源流-中國傳統道德轉型研究》,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08二刷。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08。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0.03八刷。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市:三民書局,2009.11二版。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來可泓《論語直解》,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07。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11。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08。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運用》,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09。
金春峰《哲學:理性與信仰》,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05。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市:新華書店,2003.09。
胡 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上)》,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07。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10二版。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
胡 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原名《清代學者的治學的科學方法》),收錄於《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
胡 適《說儒-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一卷》,台北市:遠流事業出版公司,1986.07。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老》,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新譯左傳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7.08二版一刷。
韋政通《孔子》,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10。
韋政通編著《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99.09。
倉修良編著《史記辭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10二刷。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0.06校訂版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2.02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02二刷。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3.04二刷。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05校訂版二刷。
唐君毅《青年與學問》,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06六版。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
埃克哈特‧托利(德)著,張德芬譯,《修煉當下的力量》,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04。
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2。
孫熙國《先秦哲學的意蘊-中國哲學早期重要概念研究》,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6.0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07五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09十二刷。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09初版九印。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0。
徐醒民《中庸筆記》,台中市:財團法人台中市慈光圖書館,2009.03。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12二刷。
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0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7.01。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07。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台北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01。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01三刷。new window
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92.04。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八刷。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市:三聯書店,2007,08。
張壽安《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12。
郭梨華《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08。new window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2006.01。
陳克炯《左傳詳解詞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09。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7二刷。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09。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頁45。new window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市:里仁書局,2005,01。new window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12。
陸學藝、王處輝主編,《社會思想史資料選輯》,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12。
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01。
湯恩比 《歷史研究-上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市:三聯書店,198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0.0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04台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04台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04增訂台一版。
馮友蘭《新理學》,北京市:三聯書店,2007.05。
馮紹霆《周禮-遠古的理想》,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08。
黃公偉《道德哲學講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08。
楊天宇撰《周禮譯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5三刷。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11十九刷。
楊國榮著,張永儁序《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6.10。
葛兆光《七世紀前諸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第一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0三刷。
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等著《中國老學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07二刷。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公司,1997.10。
趙衛東《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家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06。
趙鋼立等主編《新編說文解字字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04。
劉 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劉起釬《尚書研究要論》,濟南市:齊魯書社,2007.01。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08。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12。
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7.12。
蔡希勤編著《四書解讀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07。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演變》,台北市:中華大道文化,2001.10。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0.04。
錢 穆《孔子與論語》,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04再版。
戴 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02修四版。
謝君直《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08。
謝遐齡編選,《剷舊邦以輔新命-馮友蘭文選》,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04三刷。
藍喜開《老子解讀》,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08。
魏義霞《七子視界-先秦哲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2。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市:里仁出版社,1981.07台二版。
龐樸、馬勇、劉貽群等編《先秦儒家研究》,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08。
羅 光《儒家形上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1.09。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11。
譚宇權《老子哲學評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08。
譚宇權《科學的思辨方法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09。
譚宇權《胡適思想評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09。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11。new window
嚴炳罡,《當代新儒學引論》,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01。
顧立雅(美)著,高專誠譯《孔子與中國之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0.10。
顧德融、朱順龍等注《春秋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4二刷。
顧寶田、鄭淑媛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儀禮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11。
顧寶田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穀梁傳》,台北市:三民書局,1998.04。
Thome H. Fang:The Chinese View of Life, The United Press, 1957. Hong Kong.



三、論文專書與中文期刊:
方克立主編《中西會通與中國哲學的近現代轉換》,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06。本文摘錄於陳來<春秋時代的德行倫理與早期儒家倫理學的特點-兼論孔子與亞理士多德倫理學的異同>,頁194。
方東美:道家哲學(二),《中國文化月刊》第卅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東海大學出版,頁24。
田文軍<馮友蘭的個性結構>,《馮友蘭與新理學》,台北市:遠流事業出版社,1990.06,頁44。本文摘錄於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人文書店,1936,頁196。
石朝穎,<古典禮樂文化的現代啟示>,台北市:光敏書店,2008.01,頁48。本文摘錄於《文明探索叢刊第52卷》。
牟宗三<良知與物自身(上)>,《現象與物自身》,頁104-105,本文摘錄於閔仕君,《牟宗三「道德形上學」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5.12,頁65。new window
何信全<當代新儒家自由觀念的性格及其問題>,頁106。本文摘錄於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05。
李明輝<論所謂「儒家的泛道德主義」>,頁198。本文摘錄於蔡仁厚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05。
林安梧<論道德實踐的根源性動力及根源性實踐方法論>,頁62。本文摘錄於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02。
姜允明<試論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覺說」>,頁138。本文摘錄於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02。
洪治綱<覺解>,《馮友蘭經典文存》,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05,頁164。本文摘錄於馮友蘭《新原人》。
胡 適<胡適論孔子>,頁110。本文摘錄於蔡尚思主編,《十家論孔》,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對儒道思想之區分>,頁281。本文摘錄於江日新主編,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12。
黃信二<論儒家「禮」之形式意義與功能>,發表於輔大:全人中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2007.0608。審查後修訂日期為2007.11.29。new window
黃國榮<胡適對孔子前後觀念的變化>,頁95。本文摘錄蔡尚思主編,《十家論孔》,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
劉國強<「明」與「無明」-唐君毅所啟之明>,頁346。本文摘錄於江日新主編,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12。
劉國強<唐君毅論教育目的與教者意識-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頁190。本文摘錄於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02。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頁33。本文摘錄於《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05。
霍韜晦<第三代新儒家能做些什麼?>,頁69。本文收錄於《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05。
謝遐齡編選<道德 人道>,《剷舊邦以輔新命-馮友蘭文選》,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04三刷,頁93。本文摘錄於馮友蘭《新理學》。
羅義俊<中國文化解困的劃時代理論>,頁127。本文摘錄於江日新主編,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12。
嚴炳罡<儒學的現代轉進-從牟宗三先生的「客觀的了解」說起>,頁151-156。本文摘錄於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02。


四、博、碩士論文: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4.11。
方連全《郭店簡《太一生水》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04。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7.11。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態倫理 思想探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1。
閔士君《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5.12。
葛剛岩《文子》成書及其思想》,成都市:巴蜀書社,2005.12。
詹麗莉《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嘉義市: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