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老子思想源流與演變歷程之探討
作者:胡文哲
作者(外文):HU.WEN-CHE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趙中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老子思想宇宙論人生論Lao -Tzu s ThoughtCosmology, life theory Cosmologylife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先秦老子思想源流與演變歷程涉及了老子身分與成書歷程的議題,本研究發現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難以得到支持論點,而採用多種匯集本流傳的觀點,且研究認為先秦老子思想先後經歷了宇宙論、人生論、君王治理等演變的階段。
首先就老子文本發展採用多種匯集本流傳的觀點能否成立?本研究認為:(一)由正反推論所得到的合理解釋、(二)相關出土文本產出說明源流的多樣性、(三)版本對比下的差異性,說明了版本階段性的轉折變化、(四)老子文本在戰國期具有變動性因素。
其次,若由集體匯本角度來看,老子思想歷程發展,本研究認為:老子思想以「道」為主體,從宇宙論萃取基礎論點,進一步落實到對世間關懷的人生論,最後則為治理之運用而有其政治治理。
  老子宇宙論可從原始宗教「巫文化」到理性化發展作為思想淵源之脈絡,其中《太一生水》作為《老子》宇宙論可能性依據。而老子「道」與「德」思想的發展,則由殷商「天道觀」與周朝「周文之德」的演變,透過老子對世間關懷的落實成為理想人生的論述,也使老子治理思想為「形下之德」的君王管理學之運用,因應君王政治治理策略,也反應後期南北區域統合的思想發展,而遠自商周文化演化而來的老子與「天道」思想都隱含與「人道」之間的連結,由天之道推演到人之道,深刻影響了後來中國哲學與政治的發展。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thought of Lao Tzu was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Lao-Tzu s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book.
This study found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get support for that this is a one-time one person works. The view of this stud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irculation of various collections.
And that the evolution stage of pre-Qin Lao-Tzu s Thought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cosmology, lif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First,does this idea hold that Lao-Tzu s text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a variety of collection of the sprea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1)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duction. (2)The unearthed text illustrates the diversity of the source. (3)The difference in version comparison illustrates the phased changes in the stage. (4) Laozi tex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s changed.
Seco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confluence, does this idea hold that pre-Qin Lao-Tzu s Thought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cosmology, lif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Lao Tzus thought is based on "Tao". It extracts the basic argument from cosmology. And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of care for the theory of life.In the end it became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governanc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Religious "Witch Culture" is the Origin of Lao-Tzu s Cosmology." Taiyishengshui" is the basis of Lao-Tzu s cosm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Lao-Tzu s Thought of "Tao" and "De" Rooted in Shang Dynasty "Heaven"and "Zhōuwén zhī dé ". Lao-Tzu s theory of lif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ld care. Laozi s political thought is the Management of "De" In the secular implementation. Its purpose is to respond to the kings political governance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late North-South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Lao-Tzu s and Huang Lao s "Heaven" thought evolved from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and It implies a link to "humanity". It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壹、古籍
[吳]韋昭注、明潔輯評,《國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魏]王弼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吳〕韋昭注,《國語‧楚語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尚書注疏》卷18。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漢〕劉安著、高誘注,根據武進莊氏本校刊,《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 1983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著,《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長沙馬王堆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貳、專書
中文: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第二章《太一生水》考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方克立,《中國哲學範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2004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5年。
王冬珍、王讚源,《新編墨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年。
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231-232。
王邦雄,《老子十二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1993、2006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1985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 年。
王國維,《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淑瑤、徐碩如,《春秋戰國史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余培林,《中國歷代思想家(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2004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維武,《徐復觀文集第三卷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63年。
李澤厚,《說巫史傳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杜保瑞,《老子新說》,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汪曉魯,《中國哲學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墓竹簡研究文獻目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姜廣輝主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姜廣輝主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6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孫熙國,《先秦哲學的意蘊-中國哲學早期重要概念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徐仁甫,《諸子辨正》,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1994、1988、1999年。
祝瑞開,《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1997年。
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
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
張鴻愷,《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莊萬壽,《道家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 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臺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2000、201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88。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第十六輯、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立緒文化,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臺北:五南圖書,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馮契編,《中國哲學範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弁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
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1991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
楊家駱,《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56 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葉海煙,《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999年。
葉舒憲、蕭兵合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裘錫圭,《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出自《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第一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集)》,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文典,《莊子補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51-307。
劉向,《戰國策(下冊)》,臺北:九思出版公司,1978 年。
劉桓,《甲骨征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1997、2005、2009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稻田孝著、陳宏政譯,《老子的智慧》,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公司,1988 年。
蔣重躍,《韓非子的政治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09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
錢穆,《講堂遺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謝桂華、陳松長、劉樂賢、趙平安主編,《簡帛研究譯叢》第2輯(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嚴一萍,《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一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嚴靈峯,《道家四子新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饒宗頤、曾通憲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外文:
Mircea Eliade,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New Work,sheed and ward inc,1958.


參、單篇論文
中文:
丁四新,〈有無之辯和氣的思想〉,《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4年),頁100-105。
王中江,〈《太一生水》的構成和概念層次再證〉,《船山學刊》第1期(2015年)頁56-65。
王文隆,〈道家哲學的邏輯〉,《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9期(2012年3月),頁1-32。
王志楣,〈從有身到無身-論《老子》的身體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5期(2007年12月),頁31-49。
王博,〈老子思維方式的史官特色〉,《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頁46-57。
白奚,〈論先秦黃老學對百家之學的整合〉,《文史哲》第5期(2005年)。
向松柏,〈水生型創世神話在現代民族習俗中的沈積〉,《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85期第2期,1997年,頁34-35。
宇汝松,〈《老子》人道關懷思想探析〉,《弘道》第66期(2016年),頁16-25。
江日新、潘鳳娟,〈《華裔學志》中的老子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38期(2016年5月),頁10-20。
江榮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兼論黃老思想與老子〉,《北京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1989年),頁112-118。
牟宗三,〈老子《道德經》講演錄(十)〉,《鵝湖月刊》第343期(2004年1月),頁1-10。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第22卷第6期(1996 年12月),頁18-26。
李若暉,〈試論先秦道家思想〉,《欽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10年4月),頁49-54。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1-6。
周贇,〈「无」字再探──以《老子》「有生於无」為中心〉,《弘道》第3期(2014年),頁30-34。
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999年6月),頁171-194。
林俊宏,〈《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年12月),頁27-60。
林建德,〈《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二期(2008年),頁357-388。
邱豐饒,〈論《周書.康誥》「德之說」涵義〉,《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6卷第2期(2013年10月),頁299-322。
金春峰,〈郭店《老子》的文史哲意義〉,《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2002年7月),頁189-204。
柳存仁,〈薩滿與南巫─道教前史之一〉,《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頁1-11。
胡家聰,〈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8年)。
孫浩然,〈試論老子的聖人觀〉,《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7期(2007年7月),頁13-18。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崔大華,〈中國大陸的老子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1084–1087。
張正明〈郭店楚簡的幾點啟示〉,《郭店竹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張亨,〈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清華學報》第42卷第4 期(2012 年12 月),頁567-624。
梅廣,〈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頁1-38。
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恒先》的道家特色〉,《清華大學學報》3期(北京:清華大學,2005年6月),頁58-71。
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研究-《太一生水》楚簡之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6 卷5期(1999年5月),頁394-401。
莊萬壽,〈道家流變史論〉,《師大學報》第36期(1990年),頁159-163。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第3期(1979年)。
郭齊勇,〈《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江漢論壇》第8期(2004年8月),頁5-9。
郭靜云,〈郭店出土《大一》:社會歸於自然天地之道(再論老子丙組《大一》書文的結構)〉,《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7年10月),頁21-40。
郭鶴鳴,〈讀老疑義析論——第三章、五十一章〉,《國文學報》第22期(1993年6月),頁65-86。
陳鼓應,〈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 年8月),頁64-80。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頁89-118。
陳德和,〈論老子即人文即宗教的思想特色〉,《揭諦》第23期(2012年7月),頁197-256。
陳德和,〈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與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頁59-102。
程南洲,〈試論老子之基本思維模式〉,《通識研究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頁 1-12。
馮勝君,〈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簡帛》第4期(2009年10月),頁411-424。
黃淑基,〈論梁啟超對老子思想的評析〉,《通識研究集刊》第7期(2005 年06 月),頁83-98。
黃聖平,〈《老子》所謂「德」〉,《西南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12 年1月),頁135-141。
楊菁,〈戰國黃老道家重「時」觀之探討〉,《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8期(2015年9月),頁101-120。
楊麗娟,〈從《老子》「勢成之」及「尊道貴德」看「大地之母假說」——以環保省思為探討核心〉,《育達科大學報》第2期(2011年9月),頁1-16。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26 卷4 期(1999 年4月),頁336-343。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1999年8月),頁27-28。
鄒濬智,〈傳世文獻及出土資料所見戰國楚人迷信思想綜論〉,《康寧學報》第10期(2008年6月),頁273-288。
寧鎮疆,〈結構研究視野下的《老子》材料討論〉,《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25-447。
廖名春,〈〈老子〉首章新釋〉,《哲學研究》第9期(2011年),頁35-42。
臧宏,〈說《老子》中的「德」〉,《社會科學戰線》第10 期(2011年),頁1-8。
趙吉惠,〈關於「黃老之學」、《黃帝四經》產生時代考證〉,《哲學文化》第12期(1990年)。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287 - 319。
劉笑敢,〈關於老子考證的歷史考查與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 號第5  卷第4 期(1995 年12 月),頁77-94。
劉榮賢,〈先秦兩漢所謂「黃老」思想的名與實〉,《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8 期(2009年6月),頁1-20。
鄭吉雄,〈《太一生水》釋讀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頁145-166。
鄭吉雄,〈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東海中文學報》第22 期(2010 年7月),頁125-156。
鄭振偉,〈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19 卷第2 期(2001年12 月),頁113-140。
鄭萬耕,〈楚竹書《恒先》簡說〉,《齊魯學刊》第1期(2005年1月),頁21-25。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 月),頁85-112。
蕭兵,〈《太一生水》的神話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年),頁18-24。
賴錫三,〈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 年11月),頁 139-178。
賴錫三,〈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第38 卷第1 期(2008 年3月),頁35-83。
錢穆,〈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燕京學報》第8期(1930 年12 月,詳見《古史辨》第四冊‧下編),頁382-411。
龍晦,〈馬王堆出土《老子》以本卷前古佚書探源〉,《考古學報》第2期(1975年)。
謝君直,〈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天道思想及其重詮〉,《揭諦》第27期(2014年7月),頁47-84。
龐樸,〈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1999年),頁301-305。

外文:
(日)片岡政雄,〈流水に託する譬喻の基本構造の設定竝びにこれに據る詩情の考察─自然觀變質の一措定〉,《日本中國學會報》第16集(1964年)。
Konrad Wegmann, “Laozi -Textversionen im Vergleich. Das Problem der historischen und inhaltbezogenen,computergestützten strukturellen Darstellung”,Momumenta Serica 47 (1999): 319。

肆、學位論文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
王漢哲,《老子政治哲學的現代詮釋》,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申寶峻,《郭店楚簡《老子》校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玓瑾,《先秦道家思辨哲學之始源觀念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吳勇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宗定,《老子「道」的詮釋與反思──從韓非、王弼注老之溯源考察》,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林雄洲,《楚簡本與帛書本、傳世本〈老子〉的文本關系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靜慧,《《老》、《莊》與《黃帝四經》政治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邸彥,《「德」、「道」觀念之溯源與定型考——以老子與孔子為核心》,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姚柏丞,《《史記》中的黃老思想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柯文揚,《論老子道概念的義涵及其體現》,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論文,2015年。
柯偉晟,《《老子》王弼注殘本訂補及評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碩士論文,2013年。
柳秀英,《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張忠宏,《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鴻愷,《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2003年。
許慧如,《先秦天人思想流變及其學術互動關係之研究-從天文與巫術切入》,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劉文星,《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蔡典修,《從「道」的內涵研究《老子》的「聖人」思想》,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倩琳,《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謝君直,《道德經與黃老帛書「道論」的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藍啟文,《老子哲學中「德」概念之分析》,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蘇上毓,《老子與馬王堆黃老帛書的政治觀之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蘇森森,《「由德入道」─〈老子〉本體論思想的另一種詮釋路向》,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伍、電子資源
電子古籍文獻版本「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pre-qin-and-han/zh(搜尋日期:2017/02/01)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大樂》《四部叢刊初編》中第420-424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本書二六卷: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777&page=120
(漢)劉安撰(漢)許慎注,《淮南子•天文訓》《四部叢刊初編》中第425-428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景鈔北宋本,本書二一卷: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782&page=89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國語·越語下》,《四部叢刊初編》中第251-254冊。景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本書二一卷: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611&page=155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國語·越語下》,《四部叢刊初編》中第251-254冊。景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本書二一卷: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611&page=155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酒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5&page=108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多士》《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6&page=8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康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5&page=94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召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6&page=23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康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5&page=8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立政》《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37&page=52 
譚寶剛,〈《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讀《太一生水》〉(2004年2月28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tyssnldyzydtyss.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