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的發展 : 興華中學瑞玉校長的傳記研究
作者:黃燕娣
作者(外文):WONG, YIN-TAI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淑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華文獨立中學華文教育校長領導組織文化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Chinese educationprincipal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本研究係以一位資深校長為研究對象,試從她重要及具體實踐的辦學內容中探討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的發展;瞭解她在沒有得到國家支持和學校經費缺乏下,如何將興華中學發展成為具規模的現代化華文獨立中學;以及探討她在師資專業提升方面的具體做法。為達成研究目的,採用傳記研究法,首先蒐集傳主生前留下的許多文件資料,包括文稿、公告、月刊、報章、雜誌、校史冊、照片、錄音卡帶等;接著採用立意取樣訪談九位與她相處10年以上的受訪者。經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
(一)鄭校長一生奉獻於獨中教育主要因素是家人的支持、時代環境及個人志趣。
(二)促使董事會成立「擴建校舍委員會」及改善教師福利,穩定師資發展獨中教育。
(三)在功利的環境裡依然堅持《獨中建議書》四大使命和六大方針的辦學精神。
(四)鄭校長的辦學內容重要有「因材施教,以人為本」、「寬廣的世界觀」、「紮根傳統」、「創新多元活動」及「以學生為主體」等。
(五)說服董事會設立「教師專業培訓基金」,以塑造高素質的團隊及現代化的學府。
(六) 鄭校長所塑造的學校文化主要有成員對學校願景與使命的共識、向心力、凝聚力及「樂教、樂學」的精神。
Taking a senior princip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Malaysia from her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to understand how she developed 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into a large-scale modernized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without national funding and lack of school funds; and to explore her practice in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I used the method of biographical research. Firstly, I gathered materials related to her including manuscripts, announcements, monthly magazines, newspapers, magazines, school history, photos and cassettes. I then used purposive sampling to interview nine interviewees who had been with principal Chang for more than 10 years. The results as follows:
1. President Chang devoted her life to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education mainly due to the support of her family, the environment during her times and her personal interests.
2.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as urged to set up an “Expansion of School Building Committee” and improve teachers' welfare to stabilize teachers and develop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education.
3. In the utilitarian environment, she adhered to the four missions and six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Proposal”.
4. President Chang's educational contents include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putting people first”, “broad world view”, “rooted in tradition”, “innovative and diversified activities” and “student-centered”.
5. President Chang’s persuaded the board to set up a “Teac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fun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m and a modern school.
6. The school culture shaped by principal Chang mainly consists of members' consensus on the school's vision and mission, cohesiveness, cohesion and the spiri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王文科、王智宏(2017)。教育研究法(17版)。臺北 : 五南。new window
王國璋(1998)。馬來西亞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吉隆坡 : 東方。
王淑慧(201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教育專業文憑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67-73。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298頁)。高雄 : 麗文。
王寶镟(2012)。鄭瑞玉校長教子經—智慧媽媽動口不動手。風采雜誌,558,62-66。
中國報(2019.09.21)。吳建成:學生師資物資都缺小型獨中苦撑著。取自: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90921/吴成%EF%BC%9A
古鴻廷(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 : 馬來亞篇。臺北 : 聯經。new window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new window
何玉萬(2010)。擇善而固執: 談華文獨中中學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撰。馬來西亞華文教育,10,17-23。
何國忠(2006)。馬來西亞華人 : 身份認、文化與族群政治(一版二刷)。吉隆坡 : 華社研究中心。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new window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 : U. Flick)。臺北 : 五南。(原著出版年 : 1995)
李開慧(2005)。簡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6(10),338-340。
李寶鑽(2006)。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1957-2003)(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
吳宗立(2007)。學校願景及願景領導策略。國教新知,54(1),66-73。new window
吳建成(1992)。1991年華文獨中校長交流會總結。載於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編),華文獨中九十年的教育與辦學策略(85-92頁)。加影 : 董總。
吳俊憲(2016)。教師專業發展 : 評鑑、社群與議題。臺北 : 五南。new window
吳偉彬、陳惠萍(2011)。新加坡學校教育市場化的政策與實踐。城市觀察,1,94-103。new window
余安(2013)。母校情細說從頭。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二―雅之卷:興我華冑(124-127頁)。巴生 : 興華中學。
余舜基、白洋滔(編)(1995)。深齋論爭文集從深齋風波認識華文獨中辦學路線。吉隆坡 : 怡保深齋雪隆區校友。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美芬(2013)。林碧顏與她的時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馬來西亞。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27。new window
林水檺(1998)。獨立前華文教育。載於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 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15-254頁)。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林君憶(2017)。學習個人化―當代教室的演化。教科書研究,10(2),211-222。new window
林明地(2002)。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台南師範學院(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55-175頁)。高雄:復文。
林明地(2003)。透過課程實施轉型學校文化 : 校長領導的核心任務。載於歐用生、陳伯璋(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144-162頁)。高雄 : 復文。new window
林明地(2010)。國中校長提升課程品質及師生教與學成效之作為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1),42-76。new window
林金樹(2012)。落實「依需求增建華小」?。大馬華人週刊。取自: http://chineseweekly.com.my/news/cw%20opinion_131012%20edu%20plan.html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10。new window
林連玉(1986)。《華文教育呼籲錄》: 荒漠中的林連玉。吉隆坡 : 林連玉基金會。
林連玉(1988a)。風雨十八年(上集)。吉隆玻:林連玉基金會。
林連玉(1988b)。風雨十八年(下集)。吉隆玻: 林連玉基金會。
林敏萍(2019)。體制外生存 :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
林麗惠(1999)。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臺北:師大書苑。
邱怡和(2010)。競值途徑應用在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new window
邱家金(2009)。馬來亞的形成,1946-1955 : 族群合作的成果。載於文平強(編),馬來西亞華人與國族建構(上冊)(113-133頁)。吉隆玻 :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柯嘉遜(1991)。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吉隆坡: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柯嘉遜(1999)。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第三版)。加影 : 董教總教育中心。
柯嘉遜(2002)。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三版)。加影 : 董教總教育中心。
姚裕群(2008)。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總論。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new window
洪萬生(1999)。數學家傳記的教育意義與價值。HPM通訊,2(10)。
孫立會、李芒(2013)。 教育技術學之傳記研究方法。現代遠程教育研究,1,25-32。new window
秘書處(1985)。統考語文問題擴大會議。取自:https://www.dongzong.my/resource/images/doc/uec/DZ30-708-717web.pdf
徐孝恭(2004)。教育改革對中小學「校園行政文化」的衝擊及其因應。載於邱文忠(編),教育理念與行政實踐(335-354頁)。臺北: 心理。
徐威雄(2013a)。人物專訪之九黃秀玉校長。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二―雅之卷 : 興我華胄(56-64頁)。巴生 : 興華中學。
徐威雄(2013b)。七十年代興華校史的追述與補白。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二―雅之卷 : 興我華胄(66-75頁)。巴生 : 興華中學。
徐威雄(2015)。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 : 興華春秋(上冊)。巴生 : 興華中學。
徐超聖、李明芸(2005)。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29-154。new window
馬繼軍(2002)。民族法學基礎理論。青海 : 民族。
高富美(2014)。改善偏鄉小校教師流動率之淺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 75-76。
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T&D飛訊,117。
陳木金、吳春助(2011)。優質學校文化:卓越校長的觀察。教育研究月刊,202,36-52。new window
陳向明(201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二十一刷)。臺北 : 五南。new window
陳奎熹(2017)。教育社會學(四版五刷)。臺北 : 三民。
陳祥美、王勇智(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原作者 : W. M. Runyan)。臺北 : 遠流。(原著出版年 : 1982)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 : 心理。new window
陳綠漪(1984)。大馬半島華文教育的發展。載於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283-301頁)。吉隆玻 :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
陳漱石(1992)。高素質教師、高品質教學。載於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編),華文獨中九十年的教育與辦學策略(115-117頁)。加影 : 董總。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莫莊燕(2015)。近三十年興華中學英文教學的拓展。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 興華春秋(下冊)(597-605頁)。巴生 : 興華中學。
莫順生(2000)。馬來西亞教育史(1400-1999)。加影 :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梁福鎮(2003)。教育科學的傳記研究方法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3(2),1-27。new window
梁福鎮(2004)。教學社會學研究的新典範 : 傳記研究方法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 4(1),1-27。new window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 : 辯證取向。臺北 : 五南。
梁福鎮(2013a)。教育行政學 : 理論與實務(二版一刷)。臺北 : 五南。
梁福鎮(2013b)。比較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 : 五南。
莊孔韻、方靜文(2012)。從組織文化到作為文化的組織―一支人類學研究團隊的學理線索。淅江大學學報,42(5),19-28。
莊善裕(1996)。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文集。廣州 : 暨南大學。
莊興亮(2001)。孩子永遠是人類的春天和希望。載於劉美娥(編),興華月報,2001(7)(3頁)。巴生 : 興華中學。
莊興亮(2012)。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深切追思我敬愛的鄭瑞玉校長。載於劉美娥、許莉真(編),興華月報,2012(2)(19頁)。巴生 : 興華中學。
許梅韻(2015)。近三十年來興華中學教務工作的回饋。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 : 興華春秋(下冊)(520-532頁)。巴生 : 興華中學。
教總(2008)。教總簡介。取自: http://jiaozong.org.my/v3/index.php/mainmenu-25/mainmenu-35
教總(200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簡史。加影: 教總。
教總(2017)。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加影: 教總。
曹淑瑤(2013)。1950年代馬來亞的華校學生運動之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307-340。new window
張京媛(2007)。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二版一刷)。臺北 : 麥田。new window
張添洲(2009)。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臺北 : 五南。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 : 五南。new window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原作者 : J. H. Kim)。臺北 : 心理。(原著出版年 : 2016)
張慶勳(1999)。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 : 復文。new window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 : 五南。new window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 : 東華。
黃昆輝(2004)。學校組織領導策略。載於邱文忠(編),教育理念與行政實踐(3-34頁)。臺北:心理。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8頁)。臺北:漢文。
黃敬家(2007)。佛教傳記文學研究方法的建構—從敘事的角度解讀高僧傳記。世界宗教學刊,10,99-138。new window
黃禎玉(2008)。突圍與自強——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武漢。
黃禎玉(2013)。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教育資料集刊,58,25-42。new window
黃碧燕(2013)。記興華商科的設置經過。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二―雅之卷:興我華冑(194-196頁)。巴生:興華中學。
黃燕娣(2016)。高二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混合方法研究—以馬來西亞巴生興 華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單文經(譯)(2003)。校長的課程領導(原作者 : A. A. Glatthom)。臺北:學富。(原著出版年: 2001)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論文寫作(二版)。臺北 : 雙葉書廊。
遊雅雯(2015)。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1),139-170。new window
馮以浤(1998)。課外活動研究。香港:廣角鏡。
馮朝霖(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栽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5-48。new window
賈馥茗(1992 )。全民教育與中華文化。臺北 : 五南。
賈馥茗(2016)。教育的本質。北京 : 聯合。
賈馥茗(2018)。人的本質與教育。臺北 : 五南。
董總(1987)。董總卅年。吉隆玻: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董總(2004)。董統50周年特刊。加影 : 董總。
董總(2014)。認識統考。取自: https://uec.dongzong.my/index.php/about-uec/ acquaint-uec
董總(2016)。統考的價值與成就―問答錄。加影 : 董總。
董總(2017)。2017年工作報告。加影 : 董總。
董總(2018a)。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1973)。加影: 董總。
董總(2018b)。宏願學校:《1956年拉薩報告書》 最終目標的棋子 —從《綜合學校計畫》到《學生交融團結計畫》。華教導報,107(4),11-17。
董總(2018c)。董教總華文獨中工委會簡介。取自: https:www.dongzong.my/about_dzgwh.php
董總(2019a)。2018年工作報告。加影 : 董總。
董總(2019b)。統考的價值與成就―問答錄。加影 : 董總。
董教總(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改革綱領。加影 : 董教總獨中工委會。
溫廣益、馬寜、陳樹森、汪新生、范若蘭(2000)。“二戰” 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廣州 : 中山大學。
楊泉(1992)。獨中的課程問題。載於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編),華文獨中九十年的教育與辦學策略(15-25頁)。加影 : 董總。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new window
楊龍立(2003)。西方課程概念初探。載於歐用生、陳伯璋(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41-67頁)。高雄 : 復文。new window
葉新田(2014)。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北京: 華僑華人藍皮書。
廖文輝(2006)。華校教總及其人物(1951-2005)。加影 : 教總。
鄧日才(1992)。獨中邁向2000年所面對的問題。載於董教總華文獨中工委會(編),華文獨中90年代的教育與辦學策略—1991年華文獨中校長交流會資料匯編(9-14頁)。加影 : 董總。
鄭良樹(200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三冊)。吉隆玻: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柔佛:南方學院。
鄭良樹(2007)。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鄭淑芬(譯)(2010)。領導之道:為所有人創造正面的改變(原作者:Dalai Lama & L. van den Muyzenberg)。臺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 2010)
鄭崇趁(2005)。從學校組織再造的需求探討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功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75-100。new window
鄭國富(2016)。談獨中教師教育的基本建構―基於永平中學校本師資培訓的構想。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5(1),1-13。new window
鄭瑞玉(1988)。談獨中的辦學及發展。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 : 興華春秋(上冊)(410-412頁)。巴生 : 興華中學。
鄭瑞玉(1992)。訓導、輔導與道德教育。載於董教總獨中工委會(編),華文獨中九十年的教育與辦學策略(67-76頁)。加影 : 董總。
鄭瑞玉(1999)。善用獨中提供的教育培育有能力的下一代。取自招收1999年度初一新生告家長書。巴生 : 興華中學。
鄭瑞玉(2004)。獨中須辦出特色來。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 : 興華春秋(上冊)(467-468頁)。巴生 : 興華中學。
鄭瑞玉(2005)。從馬來西亞獨中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教育的發展。海聯論壇~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研討會(2005.09.27/28)。中國 : 北京。
鄭瑞玉(2007)。讓科技成為教育前進的動力。全國網上教學研討會特刊,2007。巴生 : 興華中學。
鄭瑞玉(2011a)。創造積極正向文化栽培朝氣蓬勃一代。興華月報,2011(1),3-4。new window
鄭瑞玉(2011b)。征求助學領養人與贊助人。興華月報,2011(4),1-2。
鄭瑞玉(2011c)。敢於承擔,積極正向。興華月報,2011(11),2。
鄭瑞玉(2011d)。興建科技大樓緣起。巴生 : 興華中學。
鄭瑞玉(2013)。示畢業諸生、告家長書。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二―雅之卷:興我華冑(206-208頁)。巴生:興華中學。
蔡培村、武文瑛(2013)。領導學 : 理論與實務。高雄 : 麗文。
劉美娥(1990)。教師的管教是為了學生的自治和自學。載於黃志光(主編),興文、校訊合集(31-32頁)。巴生:興華中學。
劉美娥(1999)。有承擔便會有成長。興華月報,1999(3),2。
劉美娥、莊興亮(2009)。齊來觀測星空探索宇宙。興華月報,2009(5),1-4。
劉美娥、林碧雲、鄒智聰(2010)。照顧教職員工福利。興華月報,2010(5),1。new window
劉美娥、許莉真(2012)。教澤長存天地間。興華月報,2012(2),1-9。
劉美娥、莫壯燕(2015)。興華中學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各個階段說明。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興華春秋(下冊)(703-706頁)。巴生:興華中學。
劉道南(2010)。在黑夜裡提燈的人:沈亭校長。取自: https://llgcultural.com/在黑夜里提灯的人%EF%BC%9A沈亭校长/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初版二刷)。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 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研究集刊,28,373-387。new window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1),60-70。new window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 : 學富。
歐用生(2008)。教師是陌生人—「看見」不一樣的教師。國民教育,48(4),15-22。
歐用生(2017)。校長學習即領導-校長的學習與學習領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27-52頁)。臺北:學富。
歐用生(2019)。黑暗中書寫 : 歐用生的學思旅程(章五奇記錄整理)。臺北 : 師大書苑。
賴志峰(2008)。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的學校領導之探究:瞭解領導架構圖的應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39-172。new window
賴志峰(2011)。邁向卓越─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01-30 。new window
韓嵩(1995)。華文獨復興運動初期的求學經驗。載於余舜基、白洋滔(編),深齋論爭文集從深齋風波認識華文獨中辦學路線(130-132頁)。怡保 : 深齋中學雪隆區校友。
韓延明(2003)。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教育研究,9,50-56。
儲朝暉(2016)。以人為本的教育轉型。杭州 : 淅江大學。
謝錫福(2010)。課外活動。載於興華中學(編),興華中學2010年教育研討會會議紀實(60頁)。巴生:興華中學。
謝錫福(2011)。一位獨中教師心路歷程的自我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錫福(2015)。興華中學課外活動處的建置、發展與育功能。載於徐威雄(主編),興華中學校史系列之三―頌之卷:興華春秋(下冊)(553-561頁)。巴生:興華中學。
魏惠娟、林怡禮、潘慧玲、張明輝、陳嘉彌(2003)。驅動學校組織學習的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9(2),153-189。new window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Denzin, N.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London, UK : Sage.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1-17).Thousand Oaks, CA : Sage.
Doll, R. C. (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 ed.).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Duke, D. L. (1992). Concepts of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6(2), 103–121.
Flick, U.(2000). Episodic interviewing. In M. Baner & G. Gaskell(Eds.).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s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UK : Sage, 75-92.
Fuller, E., & Young, M. D. (2008, April). Principal attrition : Where do principals go after they leaves the principal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Kouritzin, S.G. (2012). Is Knowing another language as important as knowing ‘core’ subjects like mathematics or scienc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3(1), 1-16.new window
Kua Kia Soong(2008). The Chinese Schools of Malaysia : A Protean Saga. Kajang, Selangor : Malaysian Centre for Ethnic Studies.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UK : Sage.
Lincoln, Y. S., & C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 Burges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3), 397‒444.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6).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4th ed.).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 Bass.
Neuman, W. L.(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7th ed.).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Patton, M. Q. (2015).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4th ed.). Thousand Oaks, UK : Sage.
Polkinghorne, D. E. (2007). Validity Issues in Narr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4), 471-486.
Preedy, M. (1989).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Management. Milton Keynes : Open University Press.
Rasiah, R., Mansor, N. & Chandran (2015)。Royal professor Ungku Abdul Aziz: A key pillar in Malaysia’s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 7(3), 1-19.
Roberts, B. (2002). Biographical research. Buckingham, UK :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enthal, G.(2004). Biographical Research. In C. Seale, G. Gobo, J. F. Gubrium & D. Silverman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pp. 48-64). London, UK : Sage.
Schwab, J. J. (1983). The practice 4 :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Curriulum Inquiry, 13(3), 239-265.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3rd ed.). San Francico, CA : Jossey-Bass.
Senge, P. (1994).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 Spieler Agency.
Simpson, G. E. & Yinger, J. M. (1985). 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 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5th ed.), New York, NY : Plenum Press.
Smith, S., & Watson, J. (2010). Reading autobiography : A guide for interpreting life narratives(2nd ed.). Minneapolis, MN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outhworth, G. (2005). Learning-centred leadership. In B. Davies (Ed.). The essentials of school leadership,75-92. Thousand Oaks, CA : Sage.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UK : Heinemann.
Winkler, L & Zerfass, A. (2016).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play of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Globe, 3, 108-120.
Wong, T. K. (2007). Malaysian Chinese and Nation-building: Before Merdeka and fifty years after (Volume 1). Ampang, KL : 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