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僧肇〈物不遷論〉後設基礎的檢視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羅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aw, Yan
出版日期:2001
卷期:15
頁次:頁75-108
主題關鍵詞:僧肇物不遷論說一切有部般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6
  • 點閱點閱:85
僧肇《肇論》代表了中國人對於印度般若中觀學派思想的第一次的正確理解,也標誌著中國佛教脫離魏晉玄學的樊籬,得到獨立的生命的開始。古人對於《肇論》所闡揚的般若思想,可為推崇備至。然而,到了明代,針對《肇論》中的〈物不遷論〉曾經展開過一場激烈的論爭,鎮澄首先駁斥〈物不遷論〉的思想,認為有「濫同小乘」的傾向。而這也正是引發筆者欲探討〈物不遷論〉的後設基礎的原因。其實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和般若中觀學派中,都有「不遷」的運動觀,但是,他們的後設基礎卻完全不同。說一切有部是在「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基礎上說「不遷」;而般若中觀學派則是從「緣起性空,假名如幻」的基礎上說「不遷」。經過一番考察,筆者認為:我們固然不能輕率地認為肇僧有類似說一切有部的「法體」的觀念,但是,就其〈物不遷論〉論證的思維模式來看,的確與說一切有部的思維模式有極為相似之處。
期刊論文
1.Leung, K.、Koch, P. T.、Lu, L.(1993)。A dualistic model of harmo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 Asi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201-220。  new window
2.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後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道行般若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阿羅漢、玄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無羅叉。放光般若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明)釋鎮澄。物不遷論正量論。物不遷論正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阿毘達磨俱舍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荻原雲來。梵和大辭典。梵和大辭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藏(1983)。中觀論疏。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龍樹菩薩。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潤生(1989)。僧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梶山雄一、三枝充悳、許洋主(1989)。般若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印順(199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印順、演培(1992)。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印順(1978)。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onier-Williams, M.(1995)。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Delhi。  new window
其他
1.(梁)釋慧皎。高僧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蕅益(1973)。閱藏知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後秦)釋僧肇。肇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