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
作者:鄭素如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清泉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一心十波羅蜜別教一乘《華嚴經疏.十地品》澄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華嚴經》可分為晉譯與唐譯兩種漢譯本,本文是以唐譯本為主。素有「華嚴疏主」之稱的澄觀,曾為唐譯八十《華嚴》,撰寫六十卷《華嚴經疏》,以及八十卷《演義鈔》,本論文則是對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做深入研究,從其注疏中發掘其對〈十地品〉的特殊洞見與貢獻,是否異於其他祖師之處。
本論文主要探討「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大致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考察澄觀的學思歷程及佛教當時的時代環境,包括澄觀的生平傳記、事蹟,以及隋唐時期八大宗派與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的關涉情形。接著介紹〈十地品〉之傳譯過程及其對華嚴宗的影響,〈十地品〉之論書有二部,對華嚴學的發展影響較大的是《十地經論》,不僅造就了一批「地論師」,更催生了中國地論學派的誕生,並孕育出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華嚴宗。在進入論文主軸前,先對《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科判進行探析,從而了解〈十地品〉之整體組織架構;再對《華嚴經疏.十地品》釋經方法進行說明,從而了解其詮釋文句的方法。
其次,為論文研究之主軸「《華嚴經疏.十地品》菩薩之修行特色」,集中在第五至七章,將分為四個部分來說明。「通釋六門」,是指來意、釋名、斷障、證理、成行、得果。澄觀在每一地釋文前,皆先說明此六門,即是對每一地做一個概略性的介紹。「遠離二障、體障及治想」,即入地前,或初入地的障道法,包括初至三地遠離煩惱障,四至七地遠離所知障及其對治法門,八至十地遠離體障及治想。「精勤修行」,包括勤修十大願、十善、八定、三十七菩提分、四諦、十二因緣、一切菩提分法、淨佛國土、說法行、受位行。菩薩已歷經了入地心、住地心的階段,接著還要精勤修行,才能證得佛果。「圓修十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等十波羅蜜,所代表的為出地心的調柔果。
最後,則是探討六地的「三界唯心」與「一心緣起」中,抽象概念的「心」,將依照時代的先後次序,分別從〈十地品〉、《十地經論》這二部經論,以及法藏、澄觀二位祖師之說法進行討論,此一心是真心或妄心,以及兩者是同或異的關係。在結論中,則對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做一概括性的總結,包括《華嚴經疏.十地品》所呈顯的思想特色,以及注疏之特色。
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兜沙經》,《大正藏》冊10。
後漢.嚴佛調譯,《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大正藏》冊17。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藏》冊3。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冊3。
吳.支謙譯,《大明度經》,《大正藏》冊8。
吳.支謙譯,《佛說菩薩本業經》,《大正藏》冊10。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藏》冊3。
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大正藏》冊10。
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大正藏》冊10。
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藏》冊8。
東晉.祇多蜜譯,《佛說菩薩十住經》,《大正藏》冊10。
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大正藏》冊10。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冊24。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冊1。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冊10。
姚秦.鳩摩羅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正藏》冊14。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華手經》,《大正藏》冊16。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梵網經》,《大正藏》冊24。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6。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二門論》,《大正藏》冊30。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劉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南本《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冊13。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冊30。
北涼.道泰等譯,《入大乘論》,《大正藏》冊3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冊3。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冊12。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
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大正藏》冊14。
後魏.菩提流支譯,《伽耶山頂經》,《大正藏》冊14。
後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大正藏》冊16。
後魏.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大正藏》冊26。
後魏.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大正藏》冊31。
後魏.慧光述,《花嚴經義記》,《大正藏》冊85。
北周.法上撰,《十地論義疏》,《大正藏》冊85。
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
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大正藏》冊32。
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
隋.淨影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冊44。
隋.淨影慧遠撰,《十地經論義記》,《卍續藏》冊45。
隋.智顗說,《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藏》冊33。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冊33。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冊34。
隋.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門》,《大正藏》冊36。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冊3。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冊49。
隋.吉藏撰,《仁王般若經疏》,《大正藏》冊33。
隋.吉藏撰,《百論疏》,《大正藏》冊42。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冊31。
唐.道宣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冊40。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藏》冊52。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大正藏》冊55。
唐.玄奘詔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冊5。
唐.玄奘詔譯,《佛地經論》,《大正藏》冊26。
唐.玄奘詔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7。
唐.玄奘詔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冊29。
唐.玄奘詔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冊29。
唐.玄奘詔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
唐.玄奘詔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唯識二十論》,《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攝大乘論本》,《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詔譯,《大唐西域記》,《大正藏》冊51。
唐.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冊35。
唐.智儼集,《華嚴五十要問答》,《大正藏》冊45。
唐.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冊45。
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冊37。
唐.圓測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大正藏》冊33。
唐.菩提流志詔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冊34。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43。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冊43。
唐.善無畏共一行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正藏》冊18。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大正藏》冊36。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
唐.法藏撰,《花嚴經文義綱目》,《大正藏》冊35。
唐.法藏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冊40。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
唐.法藏述,《華嚴發菩提心章》,《大正藏》冊45。
唐.法藏集,《華嚴經傳記》,《大正藏》冊51。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唐.慧苑述,《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卍續藏》冊3。
唐.法海集記,《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冊48。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冊55。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冊55。
唐.不空詔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冊8。
唐.趙遷撰,《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大正藏》冊50。
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大正藏》冊34。
唐.湛然述,《止觀義例》,《大正藏》冊46。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唐.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大正藏》冊54。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冊35。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冊36。
唐.澄觀撰述,《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藏》冊36。
唐.澄觀述,《華嚴經行願品疏》,《卍續藏》冊5。
唐.澄觀撰述,《華嚴經疏鈔玄談》,《卍續藏》冊5。
唐.澄觀述,《華嚴經疏鈔會本》,《乾隆藏》冊132。
唐.宗密述,《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續藏》冊5。
唐.尸羅達摩譯,《佛說十地經》,《大正藏》冊10。
唐.栖復集,《法華經玄贊要集》,《卍續藏》冊34。
北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北宋.元照述,《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卍續藏》冊41。
北宋.延一重編,《廣清涼傳》,《大正藏》冊51。
南宋.祖琇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卍續藏》冊75。
南宋.宗鑑集,《釋門正統》,《卍續藏》冊75。
南宋.元粹述,《天台四教儀備釋》,《卍續藏》冊57。
南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冊49。
元.覺岸著,《釋氏稽古略》,《大正藏》冊49。
元.普瑞集,《華嚴懸談會玄記》,《卍續藏》冊8。
明.袾宏輯錄,《華嚴經感應略記》,《卍續藏》冊77。
明.侍者福善錄,通炯編輯,劉起相重校,《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冊73。
明.瞿汝稷撰,《指月錄》,《卍續藏》冊83。
明.朱時恩撰,《佛祖綱目》,《卍續藏》冊85。
清.續法輯,《法界宗五祖略記》,《卍續藏》冊77。
清.弘璧輯,《華嚴感應緣起傳》,《卍續藏》冊77。
高麗.義天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大正藏》冊55。
日.凝然述,《五教章通路記》,《大正藏》冊72。
日.鳳潭撰,《華嚴五教章匡真鈔》,《大正藏》冊73。
《遊心法界記講辯》卷上,《日本大藏經》,華嚴宗章疏。
《日本佛教全書》。
《新修華嚴經疏鈔》,台北:華嚴編藏會,2003年12月。
南宋.朱熹,《詩集傳》,台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5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之順序排列)
(一)中文著作:
一玄:〈讀「華嚴經」記〉,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7月。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0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7月。new window
方立天:《法藏》,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
方立天:《隋唐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7月。
王頌:《宋代華嚴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
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5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9月。new window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李世傑:〈澄觀華嚴判教及其思想的特質〉,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元月。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1990年。
李四龍:《天台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玲:《華嚴十地修行體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
李清良:《中國闡釋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12月。new window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周大璞:《訓詁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周桂鈿:《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阿張蘭石:《Ψ-Ω0123:心靈華嚴-辨證互明的心靈學與圓融證悟次第體系》,台北:中華超心理學會,2011年12月。
胡民眾:〈澄觀及其佛學思想〉、〈澄觀佛學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8,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4月。
英武:《華嚴宗簡說》,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9月。
桑大鵬:《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麻天祥:《中國宗教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勞政武:《戒律學原理》,《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8,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4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4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黃俊威:《緣起的詮釋史》,中壢:圓光出版社,1996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6月。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年3月。new window
楊惠南:《吉藏》,台北:東大出版,1989年4月。
楊維中:《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
楊維中:《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劉萬然:《十地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6月。
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7月。new window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龜谷聖馨,河野法雲:〈中國華嚴宗發達史〉,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
韓廷傑:《成唯識論》,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韓煥忠:《華嚴判教論》,台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韓鏡清:〈淨影八識義述〉,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6,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
顏尚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魏常海釋譯:《十地經論》,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釋日慧:《華嚴法海微波》,台北:慧炬出版社,2000年12月。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
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月。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0月。new window
釋印順:《華雨集》,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new window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new window
釋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6月。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9月。
釋惠敏,釋齎因編譯:《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
釋聖凱:《攝論學派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釋道厚:〈法藏「十重唯識觀」中的心識思想〉,《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19,台北:華嚴蓮社,2011年10月。
釋演培:〈唯識思想演變史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元月。
釋慧嶽:《天臺教學史》,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年12月。
釋賢度:《華嚴經十地品淺釋》,台北:華嚴蓮社,2002年4月。
釋賢度:《華嚴學講義》,台北:華嚴蓮社,2004年9月。new window
釋賢悟:〈俱舍論之組織與中心及其特色〉,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元月。
釋續明:〈戒學之種類〉、〈聲聞戒與菩薩戒〉,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

(二)日文(包括中譯)著作:
久保繼成:〈法華經的宗教性實踐〉,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山田龍城:《梵語佛典の諸文獻》,京都:平樂寺書店:1959年。
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2003年11月。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11月。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原始佛教》,台北:菩提樹雜誌社,1990年7月。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2,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7月。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2年11月。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68年3月。
平川彰等編:《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年5月。
平川彰:《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1989年1月。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12月。
石井教道:《華嚴教學成立史》,京都:平樂寺書店,1979年3月。
伊藤瑞叡:《華嚴菩薩道の基礎的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8年2月。
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佐藤哲英著,釋依觀譯:《天台大師之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年4月。
坂本幸男著,釋慧嶽譯:《華嚴教學之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編撰社,1971年9月。
坂本幸男:《華嚴教學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6年3月。
村上專精著,釋印海譯:《佛教唯心論概論》,台北:嚴寬祜基金會,2004年12月。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5、66,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11月。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12月。
高崎直道:〈瑜伽行派の形成〉,平川彰等編:《唯識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年。
高楠順次郎.木村賢泰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張文良:《澄觀華嚴思想の研究-「心」の問題を中心に》,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6年。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菅野博史著,釋孝順譯:《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台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5年1月。
龜川教信著,釋印海譯:《華嚴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鎌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10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三)英文著作:
Deleanu, Flor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Mahayana Buddhism.《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年報》第3號,日本: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1999。
Hirakawa, Akira. Williams, Paul.(Ed.), Vol.3,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Mahayana Buddh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Unrai Wogihara(荻原雲來), Bodhisattvabhumi: A Statement of WholeCourse of the Bodhisattva(Being Fifteenth Section of Yogacarabhumi), Tokyo, Japan: Sankibo Buddhist Book Store , 1971

三、期刊及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之順序排列)
(一)期刊論文:
栗田善如:〈華嚴經十地品における念佛〉,《東洋學研究》創刊號,東京:東洋學研究所,1965年11月。
小島岱山:〈五台山系華嚴思想の特質と展開〉,《華嚴學研究》第3號,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1年5月。
廖明活:〈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new window
小島岱山:〈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內的華嚴思想-五台山系華嚴思想的特徵和發展〉,《五台山研究》,1995年第1期。
蔣義斌:〈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年7月。
釋聖嚴:〈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new window
鄭森:〈清涼國師澄觀〉,《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2期。
屈大成:〈澄觀的生平及著作〉,《正觀雜誌》第3期,南投:正觀雜誌社,1997年12月。new window
釋覺清:〈《華嚴經》〈十地品〉難勝地之菩薩行-以澄觀疏解為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10,台北:華嚴蓮社,2000年。
王宏斌:〈歷史考據法探源〉,《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3期。
郭朝順:〈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8期,2003年7月。new window
王頌:〈從日本華嚴宗的兩大派別反觀中國華嚴思想史〉,《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
陳紹聖:〈法藏「現前地」思想研究──以「集起門」及「依持門」為中心〉,《第二屆中、日、韓漢學國際學術會議》,日本:福岡大學,2006年12月。
釋長恒:〈略探十二緣起支中之分位緣起與剎那緣起〉,《福嚴佛學研究》第4期,2009年4月。
釋正持:〈澄觀判教思想之研究-兼論與法藏判教之差異〉《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19,台北:華嚴蓮社,2011年10月。
釋正持:〈澄觀華嚴心要觀與三聖圓融觀之研究〉,《妙林》第25卷,2013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郭朝順:《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黃國清:《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釋正持:《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6月。
釋正持:《慧思禪觀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釋証煜:《《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釋演廣:《《華嚴經.十地品》的菩薩思想與實踐觀行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高淑慧:《《華嚴經》明地菩薩之禪定修行-以華嚴宗之思想為主,新北市: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四、網站資源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http://web.cc.ntnu.edu.tw/~t21015/P-METHD3.doc
朱慧定:〈澄觀華嚴思想〉,《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8,http://www.huayencollege.org/thesis/PDF_format/87_017.pdf
郭朝順:〈賢首法藏的「頓教概念」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7期,1992年7月,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013015.htmnew window
楊維中:〈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閩南佛學》2004年,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11/1814324998166.html
釋天聞:《《華嚴經》「法師」義研究》,台北: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2011年,http://www.huayencollege.org/grad/grad_thesis/PDF_format/1601.pdf
釋正持:〈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同異─以《五教章》為主〉,http://www.huayencollege.org/thesis/PDF_format/2010_006.pdf
釋演智:《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台北: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五屆畢業論文,1997年,http://www.huayencollege.org/undergraduates/under_thesis/PDF_format/c501.pdf
釋觀慧:《華嚴經十地品研究》,台北: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一屆畢業論文,1986年,http://www.huayencollege.org/graduates/grad_thesis/PDF_format/101.pdf
〈紹興歷史〉,http://www.shaoxing-hotels.com/big5/history.html

五、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
荻原雲來編纂:《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東京:講談社,198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