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模式與意義─六朝器物詩賦研究
作者:張鏽樺
作者(外文):CHANG, HSIU-HUA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廖棟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器物器物詩器物賦六朝模式物質文化utensilsutensils poemutensils literary workSix dynastiesmodulematerial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文主要以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提出之「模件化」為間架,藉助孫機、揚之水、巫鴻等先生的物質研究成果,對器物書寫的淵源/流變、動因/成果、本質/價值提出新的解釋。
先秦為器物書寫模式的初始型、原始型,關鍵作品荀子〈箴賦〉所採取的謎語形式直接導致了「構件」(器物特徵)的出現。漢代是器物書寫的成型期,不僅是王褒等賦家具體地展示了由材料至道德意涵的架構,此時不少器銘儼然像是微型的器賦,不少器賦則是像是放大版的器銘,意謂著模式化的廣泛影響。魏晉是器物書寫的換型期,此時最重要的改變是將「功能」置移於「材料」之前,這種立基於現實的創作背景,有意去聖、崇尚簡樸的器物需求表態,應可視為傳統文學史以為魏晉賦作流於形式流於表面的一種反響。南朝是器物書寫的轉型期,受到文學內部(由賦到詩)與外部(集團式的文學創作活動)影響,前代的幾個構件在五言八句的詩作中共同往「整體」融匯,與其說是寫一個物,毋寧說是在「光」與「風」的捕捉看見一個「景」。
草木無情,人有所感,東漢末年以降的推移之悲既普遍反應於六朝詩文,則器物書寫也必然存此底蘊。通過對器物的留連,魏晉器物賦觸及了一種「懸置時間」的感受可能,而南朝器物詩對「片刻」的強調,也不妨視為「瞬間」形式的創造——以從「線性」和「循環」的時態中暫時解脫。
本文最末涉及畫屏風、畫扇和塑像贊。在題面上,這些作品都依賴器體,但在實際內容中,作者都略去了器體的物質性。依違於器體的有無,是詠器物題材的擴張;而依違於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畫.像」一類的詩賦可以說是「非典型」。弔詭的是,就是因為「非典型」,使得「歌詠」完全發揮了它的作用——我們之所以讀庾信〈詠畫屏風二十五首〉而覺得興味盎然,不是因為「屏風」,而是因為文學、因為文字。在這樣一個轉型的時期裡,這類作品是不可忽視的里程碑。
緣是,模式化促進了書寫,而非妨礙了書寫;人們用物質生活驗證了這一點,從而憑藉著模式化的認識理型,發掘了更多日常器物的不凡之處。
一、古籍(按著者年代排列)

(一)總集

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倉陽卿校點,《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台北:新興書局,民52。
清.陳元龍撰,《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清.嚴可均撰,陳延嘉、王同策、左振坤校點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
朝文》(共十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二)別集

周.管仲撰,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0。
周.尹文撰,彭裕商著,《文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周.韓非,張覺撰,《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周.尉繚撰,李解民譯注,《尉繚子譯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毛詩注疏》,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漢.賈誼,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漢.董仲舒撰,葉平注譯,《春秋繁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漢.劉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
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民76。
漢.劉向編,缪文遠、羅永蓮、缪偉譯注,《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
2016。
漢.劉向撰,程翔譯注,《說苑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
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漢.揚雄著,《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漢.嚴遵撰,樊波成校箋,《老子指歸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後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0。
後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
書》,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
後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9。
後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5。
後漢.班固等撰,《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後漢.鄭玄著,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漢.蔡邕,《琴操》,《宛委別藏》第7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0。
後漢.蔡邕著,鄧安生編,《蔡邕集編年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後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後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後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台北:西南書局,民63。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
卷,北縣:傳正有限公司,2001。
魏.徐幹撰,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
魏.嵇康著;戴明揚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魏.張揖撰,隋.曹憲音釋,《廣雅》,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二卷,北
縣:傳正有限公司,2001。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
吳.韋昭注,清.沈鎔輯注,《國語詳注》,《《國語》研究文獻輯刊》第七冊,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晉.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世界書局,民52。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台北:明文書局,民70。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晉.崔豹,《古今注》,台北:中華書局,民50。
晉.嵇含撰,靳士英主編,靳樸,劉淑婷副主編,《南方草木狀釋析》,北京:
學苑出版社,2016。
晉.郭璞注,葉自本糾譌,陳趙鵠重校,《爾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郭璞撰,袁珂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民71。
晉.楊泉撰,清.孫星衍集校,《物理論》,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
彙.物理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
晉.葛洪編纂,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3。
晉.葛洪,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0。
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民71。
晉.王羲之,《筆經》,《古今說部叢書》,上海:上海國學扶輪社,1915。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後秦.釋僧肇選,《注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八卷,北縣:傳正
有限公司,2001。
新羅.元曉撰,《涅槃宗要》,《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八卷,北縣:傳正有限
公司,2001。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6。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
文書局,1999。
南朝梁.沈約撰,《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6。
南朝梁.釋僧祐作,劉立夫、魏建中、胡勇譯注,《弘明集》,北京:中華書
局,2013。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民80。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93。
南朝梁.鍾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南朝梁.蕭子顯撰,《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6。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0。
南朝梁.宗懍原著,譚麟譯注,《荊楚歲時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0。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民75。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新校本陳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5。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唐.虞世南撰,清.孔廣陶校註,清.富文齋刊刻,《校宋刻本北堂書鈔》,台
北:新興書局,民60。
唐.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6。
唐.令狐德棻,《周書》,珍仿宋版印,台北:中華書局,2016重製。
唐.李淳風,《觀象玩占》,《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卷
,北縣:傳正有限公司,2001。
唐.慈恩寺沙門窺基撰,《妙法蓮花經玄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四卷,
北縣:傳正有限公司,2001。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4。
唐.劉恂,《嶺表錄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杜佑撰,《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51。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白居易撰,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台北:中華書局,民50。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台南:平平出版社,民63。
宋.樂史撰,王文楚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蘇易簡輯,《文房四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校證》,台北:世界書局,民50。
宋.朱長文,《墨池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59。
宋.陸佃撰,《埤雅》,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2。
宋.呂大臨,《考古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宋.林億等校正,《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趙敏俐、尹小林主編,《國學備
覽》,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宋.陳暘,《樂書》,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
宋.郭思編,《林泉高致集》,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5。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董逌撰,《廣川書跋》,《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5。
宋.朱熹,《詩經集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
1996。
宋.羅願,《爾雅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
北:商務印書館,民75。
宋.王觀國撰,田瑞娟點校,《學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王楙,《野客叢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0。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宋.章樵編,《古文苑》,台北:鼎文書局,民62。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遺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
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陳元靚撰,清.陸心源校刻,《歲時廣記》,台北:新興書局,民66。
元.王禎撰,《農書》,北京:中華書局,1956。
元.祝堯,《古賦辯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民75。
元.嚴德甫、晏天章輯,林天鐸整理,林勉復校,《玄玄棋經》,上海:上海文
化出版社,1996。
明.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瞿佑撰,《詠物詩》,《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北縣:藝文印書館,民
60。
明.徐 ,《徐氏筆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0。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台北縣新店鎮: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
會,民67。
明.焦竑撰,《莊子翼》,台北:廣文書局,民52。
明.陳耀文,《天中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3。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台北:成偉出版社,民65。
明.羅頎輯著,《物原》,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馬驌纂,劉曉東等點校,《繹史》,濟南:齊魯書社,2001。
清.張玉書、汪霖等奉敕編,《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
72-77。
清.俞琰輯,《歷代詠物詩選》,台北:清流出版社,民65。
清.李因培選評,凌應曾編注,《唐詩觀瀾集》,清乾隆己卯編刻,哈佛燕京圖
書館善本微卷。
清.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原著,《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997。
清.紀昀評注,《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清.趙翼撰,《廿二史劄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陔餘叢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清.孫希旦著,王星賢、沈嘯寰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79。
清.孫星衍撰,《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
清.孫星衍等校,《孫子十家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106。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廣文書局,民51。
清.鍾文烝,《穀梁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民59。
清.王先謙撰,《釋名疏證補》,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
清.朱銘盤撰,《南朝梁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點校,《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8。
著者不詳,《碁經》,《續修四庫全書》據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影印,109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二、現代專著

(一)專著(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光華,《評注昭明文選》,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0。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于志鵬、成曙霞,《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5。
王振鐸著,《科技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82。
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王學雷,《古筆考—漢唐古筆文獻與文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編,《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0。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新竹:清大出版社,民98。
石雲濤,《漢代外來文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7。
朱剛、劉寧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朱友舟,《中國古代毛筆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3。
成守勇,《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禮樂生活:以禮記為中心》,上海:上海三聯書
店,2013。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5。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新華書店,1996。
何堂坤,《中國古代銅鏡的技術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何雲波,《中國圍棋文化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沈從文,《銅鏡史話》,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4。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宋豔萍,《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安平東漢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
育出版社,2005。
孟悅、羅綱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之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韋正,《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孫機,《中國聖火》,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孫機,《孫機談文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
份有限公司,民90。
孫建君、高豐著,《古代燈具》,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高明編纂,《宋文彙》,台北:臺灣書局,民56。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高豐,《中國器物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高桂惠,《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出
版,201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徐書城,《繪畫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2。
徐敏、汪民安主編,《物質文化與當代日常生活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8。
徐志平,《浙江古代詩歌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8。
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席龍飛,《中國古代造船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郗文倩,《古代禮俗中的文體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陳直校證,《三輔黃圖校證》,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陳如安,《中國圍棋史》,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
陳蘇鎮,《恢宏與古樸: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9。
陳玨主編,《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15。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民104。
陳玉強,《古代文論「奇」範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陸侃如、牟世金著,《劉勰和文心雕龍》,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80。
莊申,《扇子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1。
曹者祉、孫秉根,《中國古代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曹道衡,《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曹淑琴、殷瑋璋,《青銅器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梁國輔、劉琦注譯,《搜神記搜神後記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黃展岳,《考古紀原—萬物的來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黃愛梅、于凱著,《器之藏—考古學視野下的中國上古文明》,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4。
黃鵬編著,《唐庚集編年校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揚之水,《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
揚之水,《揚之水談名物》,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6。
揚之水,《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
尋婧元,《漢唐陶俑》,台北: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出版,2017。
瘂弦、廖玉蕙主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1975。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9。
聞一多著,《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局,1982。
聞人軍譯注,《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民80。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
新疆通史編撰委員會編,《新疆歷史研究論文選編.通論卷》,烏魯木齊:新疆
人民出版社,2008。
鄒巔,《詠物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楊泓,《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合肥:黃山書社,2016。
董曄,《世說新語美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9。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
社,2000。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
趙杏根,《中華節日風俗全書》,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6。
趙紅菊,《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1。
劉逸生,《唐人詠物詩評注》,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
劉東升、袁荃獻編撰,《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劉蕙孫,《中國文化史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1。
劉東升主編,《中國樂器圖鑑》,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劉軍,《中國河姆渡文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台
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9。
鄭良樹,《辭賦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12。
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蔣述卓主編,《現代視野下的文藝研究與文學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
韓淑德、張之年合撰,《中國琵琶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韓蘭魁主編,《敦煌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簡良如,《《文心雕龍》之作為思想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謝飄雲、馬茂軍、劉濤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叢》,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
蕭馳,《佛法與詩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饒宗頤,《文心雕龍研究專號》,台北:明倫出版社,民60。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87。
龔伯文,《冥想:從佛教到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
權雅寧,《中國文學理論知識形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二)譯著

(美)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周曉虹校閱,《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
(美)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巫鴻著,文丹譯,《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9。
(美)艾朗諾著,杜斐然、劉鵬、潘玉濤譯,郭勉愈校,《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
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美)柯嘉豪著,趙悠等譯,祝平一等校,《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
海:中西書局,2015。
(美)巫鴻著,錢文逸譯,《「空間」的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美)巫鴻著,《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2017。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合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日)青正木兒著,范建明譯,《中華名物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
(英)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
社,1990。
(英)Tim De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 (法)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法)尚.布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社,2006。
(荷)約翰.赫伊津哈著,舒煒等譯,《遊戲的人:關於文化的遊戲成份的研
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荷)派特.瓦潤、(美)安東.范岸姆洛金、(美)漢斯.迪佛里斯著,洪慧娟譯,
《嗅覺符碼—記憶與欲望的語言》,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2001。
(德)席勒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
(德)雷德侯著,張總等譯,黨晟校,《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
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三、學位論文

常朝棟 1984 《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苑如 1999 《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吳儀鳳 1999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蔡碧芳 2002 《南朝詩歌中的柳意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溫如 2004 《魏晉時期花木賦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幸玲 2004 《實用與裝飾的權衡:論豆式薰爐與博山爐之形制互動與功能消長》,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如 2008 《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台北:臺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江凱弘 2008 《六朝詠植物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怡 2009 《六朝美學批評「神、「骨」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阮玉茹 2010 《魏晉動物賦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曉虹 2010 《魏晉詩歌中月意象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慈 2011 《魏晉器物賦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彥君 2011 《《禮記》所反映的女性生活禮儀與角色地位》,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書 2012 《嵇康〈琴賦〉研究—兼與〈聲無哀樂論〉之比較》,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蕙 2012 《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士論文。
趙曉夢 2013 《先唐器物賦研究》,安徽: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沈明憲 2014 《六朝禽鳥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孟穎 2014 《魏晉植物賦研究:以意象形成切入》,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會議論文 (依刊印時間排列)

郭沫若 1959 〈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期。
李超榮 1994 〈石球的研究〉,《文物季刊》第3期。
王仲殊 1994 〈論日本出土的青龍三年銘方格規矩四神鏡—兼論三角緣神獸鏡
為中國吳的工匠在日本所作〉,《考古》08期。
(日)鐮田茂雄著、黃玉雄譯 2001 〈末法到來〉,《五臺山研究》第1期。
杜正勝 2002 〈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上),《大陸雜
誌》第一0四卷第一期。
傅舉有 2002 〈博山內曜、萬家飄香—千年博山爐記〉,《典藏古美術》第119
期。
劉靜敏 2002 〈幻化之境—漢魏晉南北朝博山爐的演變與象徵〉,《歷史文物》
第102期。
簡宗梧 2004 〈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
丁敏 2006 〈漢譯佛典阿含、廣律中「前世今生」故事的敘事主題與結構〉,《文與哲》第8期。
簡宗梧 2006 〈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類〉,《逢甲人文社
會學報》第12期。
昝風華 2006 〈漢賦器物描寫與漢代風俗文化〉,《廣西社會科學》第2期。
顏崑陽 2007 〈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
一期。
蔡耀明 2008 〈以菩提道的進展駕馭「感官欲望」所營造的倫理思考:以《大
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依據〉,《臺大佛學研究》第16期。
張鴻愷 2008 〈嚴遵《道德指歸》思想述評〉,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操曉理 2008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貿易〉,《史學月刊》第9期。
陳元朋 2010 〈傳統博物知識裡的「真實」與「想像」:以犀角與犀牛為主體的
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
鄭毓瑜 2011 〈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第41卷第一
期。
何維剛 2011 〈從鏡賦書寫看六朝時人對鏡子認識的轉變〉,《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第五卷第二期。
陳恬儀 2013 〈論南北朝的「謝啟」:以賜物謝啟為觀察中心〉,胡曉明主編: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中國文論與名家典範》第三十六輯,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
朱剛 2013 〈「日常化」的意義及其局限—以歐陽修為中〉,《文學遺產》第二
期。
李溪 2014 〈作為自身的語言——硯銘的意義世界〉,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
心:《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陳紹慈 2014 〈以彈弓文物論證上古歌謠〈彈歌〉的創作動機與流傳因素〉,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9期。
李志勤 2016 〈古琴漫談〉,《中國文物報》10月。
吳旻旻 2017 〈器物上的「新」面貌:王莽時期度量衡、銅鏡、錢幣的文化觀
察〉,《台大中文學報》第五十六期。
熊昭明 2018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的考古學探究〉,《民主與科學》總
170期。
沈凡玉 2018 〈齊梁宮廷賜物謝啟的新變意義與文化意涵〉,《清華中文學報》
第二十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