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
書刊名: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作者:趙庭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o, Daniel Ting-huei
出版日期:2005
卷期:3:2
頁次:頁131-172
主題關鍵詞: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建構與再現精神分析TV trendy dramaLavenderThe myth of love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Psycho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
  • 點閱點閱:80
本文的基本立場認為,臺灣目前的電視劇或偶像劇研究,忽略電視文本的分析,然而文本的特殊性是瞭解電視劇或偶像劇能夠造成流行的願因。本文採取英國學者J. Mcguigan建議的流行藝術取向,選擇2001年臺灣自製偶像劇萌芽時期最值得關注的【薰衣草】,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影像美學、精神分析與文化符碼等三個層面,針對偶像劇【薰衣草】進行文本解構,目的在於瞭解這齣偶像劇的影像美學與文化意涵,以及詮釋這齣偶像劇如何選擇與組合文本的結構性元素,建構與現愛情神話。
The posi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study of television drama and trendy drama in Taiwan ignores textual analysis at present. Nevertheless, textual specificity is the key point to comprehend the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drama and trendy drama. It adopts ‘The Popular Arts Approach’ suggested by British researcher J. McGuigan, choosing Lavender as the research case. Lavender was the remarkable trendy drama in the earliest embryonic stage that Taiwanese television station started self-producing this dramatic genrein in 2001.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visual esthetics and cultural significations of Lavender, and to interpret how this trendy drama constructs and represents the myth of love with choosing and organizing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ext,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visual aesthetics,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codes.
期刊論文
1.岩淵功一(19980100)。日本文化在臺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7=125,1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凌(19950400)。鮮辣能量塗抹出的光色脈衝--日本科幻動、漫畫與青少年次文化的酷異掛勾。幼獅文藝,81(4)=496,4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琰(19931200)。電視單元戲劇展現之社會。廣播與電視,1(3),4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喬(19970600)。單元連續劇與女性意識--從中日連續劇比較談起。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39-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琰(19980100)。消音的傳奇--電視古裝劇價值認同的啟示。新聞學研究,56,8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琰(19940700)。電視單元戲劇與社會之關連。新聞學研究,49,107-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佩真(1991)。都市新人類次文化之初探。社會科教育學刊,創刊號,167-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琰(1995)。電視劇的教育娛樂功能與劇中意識型態分析。廣播與電視,2(2),57-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秉璋(1997)。臺灣新新人類的社會力分析:四爆理論的建構。台灣新興社會現象研討會。臺北:中興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琰(1996)。電視時裝劇之分類與公式。1996年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蔡琰(1994)。電視戲劇類型與公式分析。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琰(1994)。電視戲劇節目聯繫解釋與社會化功能。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任玉(1972)。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子錫(1996)。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慧婷(1999)。臺灣媒體諷刺文化之社會意涵分析--以諷刺劇我們一家都是人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秦嘉菁(1999)。電視劇中家庭概念之呈現方式及閱聽人解讀型態之研究--以《中視劇場-花系列》節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韻儀(1986)。我國電視連續劇在製作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夏士芬(1993)。連續劇內容之價值體系與社會指標的關聯分析(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宇鈴(1999)。虛構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菁菁(1987)。電視戲劇節目描述的人際衝突及其疏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樊楚材(1966)。從廣播電視劇看臺灣社會價值觀變遷(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iannetti, Louis D.、焦雄屏(1992)。認識電影。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雷庚玲(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所顯示的親子互動模式。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文化總會電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琰(1996)。電視歷史劇價值系統與社會意識分析。臺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的探討。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三立電視臺(2002)。薰衣草:一個愛與承諾的故事。薰衣草:一個愛與承諾的故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琰(1998)。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Zettl, H.(1999)。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