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邊緣的再現空間政治:電影如何再現寶藏巖之地方感
書刊名:地理學報
作者:蔡幸娟林政逸
作者(外文):Cai, Sing-jyuanLin, Cheng-y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92
頁次:頁31-54
主題關鍵詞:地方感寶藏巖再現空間電影邊緣Sense of placeTreasure HillRepresentational spaceFirmMarginali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7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李紀舍、黃宗儀(20071200)。東亞多重現代性與反成長敘述:論三部華語電影。中山人文學報,24,6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ay, Jon(1996)。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Inner London Neighbourhood。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1(1),194-215。  new window
3.梁炳琨、張長義(20040300)。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志弘(20150900)。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3,71-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芳正、劉可強(20160300)。寶藏巖非正式聚落保存歷程回顧。建築師,42(3)=495,9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raester, Yomi、林文淇、李明宇、蔡維隆(20050900)。遭竊的施工帶--瞿友寧的《殺人計畫》與臺北電影的不可能任務。電影欣賞,23(4)=124,69-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哲豪(2015)。電影與地景:《醉生夢死》與寶藏巖。文化研究季刊,151,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志弘(20090400)。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立本(20050200)。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臺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中外文學,33(9)=393,109-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紀舍(20040800)。臺北電影再現的全球化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中外文學,33(3)=387,8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康旻杰(2004)。「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柔漪(2014)。電影作為同志運動媒介之策略與侷限:論周美玲的彩虹三部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曙澤(2018)。電影敘事與家的再現:以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為例(1930-2010)(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段若川(2003)。安第斯山上的神鷹:諾貝爾獎與魔幻寫實主義。臺北:世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賈磊磊(2011)。電影語言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清志(1993)。建築電影院--閱讀電影中的空間意涵。臺北:創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ordwell, David、李顯立、吳佳琪、游惠貞(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etton, Gérard、劉俐(1990)。電影美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段義孚、潘桂成(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翁誌聰、蕭明治(2011)。走過寶藏巖--口述歷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assey, Doreen(1994)。Space, Place, and Gend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0.康旻杰(2005)。藝術 實驗 寶藏巖: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Urry, John(2002)。The Tourist Gaze。Sage。  new window
12.陳林俠(2013)。文化理論與電影分析。廣州市: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8)。文化地理學。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其他
1.萬宗綸(2016)。都市邊緣中想望的現代性:張作驥《醉生夢死》與台灣城市電影,https://www.geog-daily.org/2443320687354133554265372film-reviews/2643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