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作者:鍾正道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沈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張愛玲現代小說電影文學與電影形式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0
張愛玲的小說具有豐富的電影感,本論文從「電影閱讀」的角度,論析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技巧與本體的掌握,肯定其既發揮電影鬼魅性質又堅持文學特有力量的藝術價值,確實成為中國現代小說電影化的優秀範型。首先,述及張愛玲與電影的深厚因緣;其次,著眼於電影攝影部分,探討小說中對景別、色彩、光線、構圖等視覺元素的經營,包含特寫鏡頭所突出的「另一次元的現實」與女性凝視功能,蔥綠桃紅的現實世界中破綻白色人生底子的色彩策略,「陰暗而明亮」的影調設計,風格化的動態與靜態構圖等;再次,從電影蒙太奇的角度,論及張愛玲小說的鏡頭剪接術;從「畫外音」的觀點,挖掘其聲音獨立於畫面的創作手法;從「鏡」與「夢」的隱喻,指出其模擬電影而使小說成為鏡式與夢式文本。最後,總結這些形式主義的影像藝術所搭建的奇異、破碎、虛幻的電影化世界,乃源自張愛玲奇異、破碎、虛幻的生命體認,這是美學觀與人生觀高度融合的結晶,成就了獨特的小說美學。
Eileen Chang’s novel possesses larger than life cinema vision, therefore by means of reading a film, this essay analyzes her effortless grip on both mise-en-scene and the text itself to further assert its bona fide value in ultimate arts through the fusion of literature and c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Chang’s intriguing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tell more about a perfect prototype for the cinematize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novels. The very first factor for the close-up of Chang’s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 in story is literally her association with cinema, then, it comes to the shots in films with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within the mise-en-scene arrangement, the point of view from ‘female gaze’ and parallel universe in close-ups and the maneuvering of lighting and color to present a colorful real world in a lifeless color tone. Montage is another daring element in her novel, by the use of the narrative off scene to separate voice from the image in com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mirror’ and ‘dream’ to signify the attempt to mimic cinema in narratives. Conclusion wraps up the initiation and the norm in Chang’s novel, the dazzling, illusionary and shattered cinematized world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her own perception and observation about the world status quo and such ultimate and intimate bonding of art and life does set distinguished style for novels in her own fashion.
  所列包含主要引述資料與對論文深具啟發功能之參考資料,分為專著、單篇論文兩類。專著類分為張愛玲作品、張愛玲研究專著、電影專著、其他四類;單篇論文分為張愛玲研究專篇、電影專篇、其他三類。
一、專著
(一)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秧歌》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流言》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怨女》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  司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  司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張看》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續集》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典藏版
張愛玲《餘韻》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典藏  版
子通、亦清編《張愛玲文集補遺》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2年4月
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2年7月
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2年7月
(二)張愛玲研究專著
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4年1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 大地出版社 民國82年7月重排9版new window
水晶《張愛玲未完》台北 大地出版社 1996年12月
司馬新 徐斯、司馬新譯《張愛玲與賴雅》台北 大地出版社 1996年5月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 晨星出版社 民國86年3月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 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2000年1月new window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2000年7月new window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73年2月2版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 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  3月new window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1996年1月
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5年11月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72年4月
傅葆石等著《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臨時政府局(第廿二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刊物)1998年3月
萬燕《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6年8  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麥田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1999年10月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 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 2003年2月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3月
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
戴瑩瑩《閱讀與改寫:作為電影現象的「張愛玲電影」研究》北京電影學  院碩士論文 2000年5月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 三  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1年2月
(三)電影專著
André Bazin(安德烈‧巴贊)著 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 遠流  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B‧日丹 于培才譯《影片的美學》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2年5月
Béla Balázs(貝拉‧巴拉茲)著 何力譯《電影美學》北京 中國電影出  版社 1986年10月
Christian Metz(克利斯提安‧梅茲)著 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  符號學導論》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12月
Edward Murray(愛德華‧茂萊)著 邵牧君譯《電影化的想像─作家和電  影》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9年7月
Ernest Lindgren(歐納斯特‧林格倫)著 何力、李庄藩、劉芸譯《論電  影藝術》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79年12月
F.Vanoye、F.Frey、A.Leté著 劉俐譯著《電影》台北 中央圖書出版社   民國91年3月
Gérard.Betton(傑拉‧貝同)著 劉俐譯《電影美學》台北 遠流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4月
Herbert Zettl(赫伯特‧翟爾德)著 廖祥雄譯《映像藝術─電影電視的  應用美學》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4年6月新版
James Monaco著 周晏子譯《如何欣賞電影》台北 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民國74年3月再版
Joseph V. Mascelli(約瑟‧馬斯賽里)著 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台  北 志文出版社 2000年11月再版
Lee R. Bobker(李‧R‧波布克)著 伍菡卿譯《電影的元素》北京 中國  電影出版社 1986年8月
Louis Giannetti(路易斯‧賈內梯)著 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2月2版
Marcel Martin(馬賽爾‧馬爾丹)著 何振淦譯《電影語言》北京 中國  電影出版社 1980年11月
Rudolf Arnheim(魯道夫‧愛因漢姆,又作阿恩海姆)著 楊躍譯《電影  作為藝術》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6年1月
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愛森斯坦)著 尤列涅夫編注 魏邊   實、伍菡卿、黃定語譯《愛森斯坦論文選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2年12月
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愛森斯坦)著 富瀾譯《蒙太奇論》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8年2月
Sigfrird Kracauer(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著 邵牧君譯《電影的本   性─物質現實的復原》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1年10月
V.I. Pudovkin(普多夫金)著 多林斯基編注 羅慧生、何力、黃定語譯  《普多夫金論文選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2年11月
V.I. Pudovkin(普多夫金)著 劉森堯譯《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69年2月
Yvette Biro(伊芙特‧皮洛)著 崔君衍譯《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   維》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1年12月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6年8月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1937-1945》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8月
李顯杰、修倜《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湖北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7  月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1年5月
佐藤忠男著 廖祥雄譯《電影的奧秘》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7年1月再版
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
周蕾著 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4月new window
張紅軍編《電影與新方法》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年2月
張衛、蒲震元、周涌編《當代電影美學文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  年11月
陳鯉庭編著《電影軌範─電影藝術技巧表現概釋》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4年8月
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3月
賈磊磊《電影語言學導論》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6年3月
潘秀通、萬麗玲《電影藝術新論─交叉與分離》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1年12月
劉永泗《影視光線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年1月
劉書亮《電影藝術與技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年9月
劉森堯《天光雲影共徘徊─文學、電影及其他》台北 爾雅出版社有限公  司 2001年5月
鄭洞天、謝小晶主編《構築現代影像世界─電影導演藝術創作理論》北   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年3月
鄭國恩《影視攝影構圖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年1月2版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5月new window
Louis Giannetti《Understanding Movie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3
Rudolf Arnheim《Film as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四)其他
Ben Clements、David Rosenfeld(本‧克萊門茨、大衛‧羅森菲爾德)  著 塗紹基譯《攝影構圖》台北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72年3月
Clive Bell(克萊夫‧貝爾)著 周金環、馬鍾元譯《藝術》台北 商鼎文  化出版社 1991年10月
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勒)著 甘陽譯《人論》台北 桂冠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 1990年2月
Joseph Frank(約瑟克‧弗蘭克)等著 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中的空間  形式》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5月
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  覺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  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Sabine Melchior-Bonnet著 余淑娟譯《鏡子》台北 藍鯨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Sigmund Freud(佛洛依德)著 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   論》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7年1月再版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 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 貓頭鷹  出版社 1999年10月
Susanne K.Langer(蘇珊‧郎格)著 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 商  鼎文化出版社 1991年10月
Viktor Shklovsky(維‧什克洛夫斯基)著 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年10月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書店 1984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 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8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1988年9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 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6月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2000年11月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沈師謙《修辭學》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民國84年1月修訂版
李歐梵著 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 唐山出版社 民國88年7月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70年11月3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 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new window
夏志清著 劉紹銘等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  80年11月再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1年9月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1995年4月
二、單篇論文
(一)張愛玲研究專篇
王喜絨〈張愛玲的《傳奇》與繪畫藝術〉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6年第4期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台北《聯合文   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台北《聯合文學》第10卷  第7期(1994年5月)
Leo Ou-fan Lee〈Eileen Chang and Cinema〉香港《現代中文文學學   報》2卷2期 1999年1月
Poshek Fu〈Eileen Chang, Woman’s Film, and Domestic Culture of   Modern Shanghai〉Taipei《Tamkang Review》29:4, 1999summer
(二)電影專篇
谷啟珍〈影視中的時間蒙太奇及其審美意義〉黑龍江《求是學刊》1998年  第4期
李衛國〈聲畫對立的藝術效果〉《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  第5期(2000年9月)
李顯杰〈電影敘事中畫面構圖的「語式」功能〉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學   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
林以亮〈文學與電影中間的補白〉台北《聯合文學》第3卷第6期(1987年
  4月)
劉宏球〈論電影影像的幻覺性與陌生化〉《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1995第3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